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帝国风云-第65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显然,这也正是催生j…78与j…80的主要动力。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m

第二百二十八章 厚积薄发
    顾祝同在一九八四年发起军备革命,并且以空军为主,还有一个关键原因,即在载人登月工程与“星际大战”中得到了资助的大批军事科研项目到了结果的时候,为军备革命打下了技术基础。。)
    依然拿空军来说。
    J…80的研制启动时间是一九六四年,也就是载人登月工程开始的那一年,而J…78的项目启动时间是一九六六年,比J…80晚了年年。结果却是,J…78在一九七八年正式定型,反而比J…80早了两年。关键就是,为J…80配套研制的第三代喷气式发动机到一九八一年才正式定型。
    这种被命名为WS…100的大推力小函道比军用涡轮风扇发动机的研制工作就与载人登月项目有关。准确的说,WS…100能够研制出来,其半数以上的技术难题都是由载人登月工程解决的,比如制造高压涡轮叶片的材料就来自载人登月工程,而研制这种异向单晶结构的耐高温材料总共花掉了十多亿华元。如果单独为军用发动机研制的话,肯定难以在国民议会获得拨款,并且会导致WS…100的研制费用严重超标,而放在载人登月工程里面,就没有这么多的麻烦了。
    受此影响,J…80的首飞才拖到了一九八零年,而且首飞时用的是J…66的发动机。
    相比之下,J…78就没有这么幸运了。第一批J…78,即J…78A全部采用的是由J…66的发动机,也就是WP…77型涡轮喷气发动机改进而来WP…97型涡轮喷气发动机。虽然J…78B计划换上WS…100,但是为了优先满足依然使用的是WP…97。直到J…78C才换上了也就是说,J…78用落后的发动机飞行了五年之久。
    凭借拥有当时其他战斗机都无法比拟的先进性能,比如其空战推重比达到了一点一二,而J…66只有零点九五,Me…440为零点九,Bf…300也只是接近一,其他性能同样如此。
    事实上,在J…78C服役之前,J…80A是格斗性能最为优秀的战斗机。
    用中国空军的话来说,J…80A的空战性能至少比德军的Me…440领先了二十年。而且在十年之内肯定不会被超越。
    当然,这是在说大话。
    在一九八四年,随着J…78C批量服役,加上海军开始为J…78A与J…78B更换发动机。空军的塑造的J…80A不可战胜的神话就破灭了。J…78C在多次模拟空战中都毫无悬念的击败了J…80A。
    只是,这也不是在吹牛。
    这就是,直到一九九二年。都没有任何一种由其他国家研制的战斗机在性能上超越、甚至是接近J…80A。
    也就是说,J…80A的性能优势确实保持了十年之久。
    当然,到一九九二年的时候,J…80C已经批量服役,连专门以对地打击为主的J…80G都已经加入中国空军的战斗序列了。
    从某种意义上讲,J…80是一个象征。即中国在航空领域技术大爆发的象征。
    在经过了近三十年的努力之后,中国通过在基础技术上的巨大投资。终于在军用航空领域取得了决定性的优势。
    相比之下,德意志第二帝国不但丧失了技术优势,还被甩下了足足十年。
    要知道,这仅仅是一代战斗机而已。
    虽然在此之前,德军拥有性能足够先进的战斗机,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了中国空军的战斗机,但是在中国的航空技术大爆发面前,德军的技术优势荡然无存,而且当德军猛然醒悟过来的时候,已经出现了难以在短期内追上的差距。
    别的不说,随着WS…100在J…80上大规模使用,中德两国在军用打推力涡轮风扇发动机上的差距就拉开了十多年。要到九零年代,德意志第二帝国才制造出在性能上与WS…100相当,但是在可靠性与使用寿命上依然存在着巨大差距的涡轮风扇发动机。主要就是,德意志第二帝国在相关的基础技术,特别是材料技术上的初期投入过于薄弱,根本不可能在短期内取得突破。
    当然,通过WS…100,中国也迅速确立了在涡轮风扇发动机,特别是军用大推力涡轮风扇发动机领域的霸主地位。
    要知道,在WS…100诞生三十年之后,除了德意志第二帝国之外,依然没有第三个国家能够研制出性能与WS…100相当的发动机。其他国家要么从中国进口,要么就只能从德意志第二帝国购买相关产品与技术。
    此外,WS…100也不仅仅是军用发动机,其核心机广泛应用在各个领域,比如用来制造高函道比的军用运输机发动机,成为民航客机的主要动力,甚至以此为基础研制出了大功率燃气轮机。
    当然,J…80的先进之处,并不仅仅是在航空发动机上。
    依靠性能先进的发动机,J…80除了没有在气动布局上取巧之外,对重量的限制也相当宽松。结果机是,J…80成为了一架正常起飞重量高达二十四吨的重型战斗机,而且留下了足够大的改进余地。
    得益与较大的机体与起飞重量,J…80使用了当时最为先进的电子设备。
    此外,宽裕的改进余地,也为J…80在后期通过改进提高战斗力打下了基础。
    有趣的是,鉴于J…66在制空作战中的糟糕表现,中国空军要求J…80是一种典型的制空战斗机,即一切以增强制空能力为主,而承担研制工作的成都飞机制造公司也宣称J…80上没有一公斤的重量是为了制空之外的任务而存在的。可事实上,J…80是一种典型的多用途战斗机,而不是纯粹的制空战斗机。这一点,在其气动布局的取舍上就看得出来,即J…80的气动布局并不适合执行高速截击任务,而中国空军在取消了截击机之后,截击成为了制空战斗机的必备能力。相反,原本做为重型多用途战斗机研制的J…78,则是一种在气动布局上较为重视高空高速性能的战斗机,其截击能力反而强于J…80,特别是在高空的远程拦截能力明显强得多。此外,J…80的初期型号就具备极强的载弹能力,外挂点的总挂载量高达八吨,比J…66高得多。只是为了强调制空作战能力,J…80并没有对地攻击的火控系统,也没有针对低空飞行加强机体结构。
    说白了,J…80的初期型号,实际上都是性能简化版。
    到J…80C的时候,其制空能力得到了全面加强,而且可靠性得到提高,可以看成是针对制空作战的性能强化版。
    真正把J…80推上巅峰的是J…80G,即J…80的多用途型。
    这种以对地攻击为主的重型战斗机不但针对低空飞行加强了机体结构,安装了对地攻击所必须的火控系统,并且选择了纵列双座布局,还把载弹能力提高到了十一吨,并且通过增加保型油箱,在不影响弹药挂载能力的情况下,把燃油总量提高了百分之四十,使其能在不携带副油箱的情况下,达到一千二百公里的最大作战半径,而挂上三具副油箱时的作战半径则增加到了一千五百公里以上。
    可见,J…80取得的成功,正是得益于优秀的基础设计,而这又来自中国在七零年代所完成的基础技术积累。
    同样的,与J…80同时代的战斗机,不管是做为空军低端战斗机的J…84,还是海军高低搭配的J…78与J…88,在当时都是极为优秀的战斗机,而其成功的基础都与中国厚积薄发的航空技术有关。
    这一切,又与中国搞的几个大型政府项目有关。
    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在载人登月工程、以及类似政府工程上的投入,显然并不是在白白使用纳税人的钱。
    显然,对德意志第二帝国来说,中国在第四代战斗机上取得的巨大成功,意味着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迎头追上。否则的话,中国在航空领域取得的优势就足够瓦解德军的制空权了。
    根据后来披露的资料,在随后的十年里,德意志第二帝国用在两种第四代战斗机上的研制经费高达三百二十亿帝国马克。虽然从总量上看,德军的投入不算多,J…80的研制费用就高达二百四十亿华元,相当于四百亿帝国马克,但是相对于德军的军费,这笔花费就算得上庞大了。要知道,中国研制四钟第四代战斗机的费用还不到研制期间总军费的百分之一,而德军研制两种第四代战斗机的费用就占到了十年军费开支的百分之二点二,形成的负担几乎是中国的三倍。
    事实上,常规军备竞赛正是通过聚少成多形成规模效应,最终对国民经济产生影响。
    当然,对中国空军而言,战术航空兵永远不是重点。
    在大战期间,中国空军就确立了以战略航空兵为核心的发展战略。RQ

第二百二十九章 空中霸主
    虽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空军发展成为全球头号空军,到战争结束时拥有的战术飞机超过了其他国家的总和,而且拥有世界上性能最先进的螺旋桨战斗机,战术航空兵更是成为了地面部队的主要支援力量,但是与之相比,中国空军的战略航空兵更加令人畏惧,而且优势更加明显
    战后,很多人都认为,强大的战略航空兵是中国赢大战的三大军事支柱之一
    相反,并没有人给中国空军的战术航空兵这么高的评价
    到大战结束的时候,中国空军拥有二万八千多架中型与重型轰炸机,仅“超级空中霸王”式重型轰炸机就多达八千架,而“空中霸王”等重型轰炸机超过了一万架,反而是中型轰炸机只有不到一万架
    这支强大的空中力量,足够让任何一个国家感到畏惧
    说白了,如果当时再次爆发战争的话,哪怕是与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战争,中国空军的战略航空兵都能把敌国炸到投降
    当然,中国空军的战略航空兵在战后也进行了大规模裁军
    到一九五四年的时候,中国空军的轰炸机数量缩减到了一千六架,其中包括一千二架重型轰炸机与四架中型轰炸机
    因为中国政府限制重型轰炸机出口,所以只有部分退役的中型轰炸机被当做过剩军事物资出售或者是赠送给了友好国家,而所有裁减下来的重型轰炸机部分直接销毁,更多的则是被送往西北的飞机坟场
    只是,相对而言,战略航空兵在战后最初几年里的日过得最为轻松
    这就是在战略弹道导弹问世之前,战略航空兵是中**队仅有的战略击能力而重型轰炸机是当时唯一的核武器运载与投掷工具,所以就算中国空军大规模裁军,都保留下了一支规模足够大的轰炸机队伍
    当然,受到大裁军影响,战略航空兵也在战后迅速沦落为了核武器投掷部队
    说白了,当时战略轰炸机的唯一价值就是用来向敌国投掷核炸弹,即作为最后的战略击段而存在
    显然,在战后最初几年,因为核弹头数量有限所以没有必要保留太多的轰炸机
    更重要的是,动力革命也影响到了轰炸机,即宣告了以活塞式发动机为动力的轰炸机即将退出战争舞台
    在此情况下,中国空军自然没有理由保留太多的轰炸机
    最典型的就是中国空军在一九五四年取消了H…X项目当时该项目已经完成了工程试制,即已经制造出了第一架样机这种配备了八台六千千瓦级活塞发动机的超级轰炸机计划用于取代“超级空中霸王”,能够在携带十八吨炸弹的情况下飞行二万二千公里即能够从中国中部地区的空军基地起飞,直接飞往德意志第二帝国,在投下了下带的十二枚核炸弹之后返回出发基地问题是,这种轰炸机的最大飞行速度只有每小时六六十公里,巡航速度为每小时五四十公里,最大升限只有一万三千米根本不可能在战斗中应付敌人的防空战斗机要知道,第一代喷气式战斗机的最大飞行速度都超过了每小时八五十公里升限更是在一万五千米以上
    H…X下马之后,中国空军立即启动了喷气式轰炸机的研制工程
    因为轰炸机是当时仅有的战略击力量,所以喷气式轰炸机项目备受重视,成为裁军浪潮中少数得到政府与国民议会全力支持的军备项目,而且也是整个五零年代投资最大的军备项目
    可以说,中国空军的战略航空兵在战后赢来了黄金发展时期
    在五零年代,中国空军总共有十多个轰炸机项目,而且很多在后来看来都让人觉得匪夷所思
    比如,在一九五二年,中国空军就启动了一个混合动力轰炸项目,即为轰炸机同时配备活塞发动机与喷气发动机,而且以活塞发动机为主,喷气发动机只在起飞与加速的时候动力
    又比如,在一九五三年启动的Z…53项目中,采用了飞翼布局,四台喷气式发动机全部安装在机翼里面,而弹舱则设置在机翼中央,飞行员座舱在机翼中央前端,飞机通过十二对水平气动翼面加以控制
    受五零年代大发展影响,中国空军的轰炸机部队在六零年代迎来了收获时期
    在六零年代的十年里,中国空军总共接受了八种不同型号的轰炸机,其中七种轰炸机的服役时间均没有超过十年!
    可以说,这也正是五零年代全面投资的必然后果
    当时,受经费不受严格限制影响,中国空军几乎采购了所有通过完成试飞的轰炸机,而且每一种轰炸机的采购数量都在一架以上问题是,每当获得了性能更好的轰炸机,中国空军就会毫不犹豫的淘汰掉之前采购的轰炸机,哪怕只服役了短短几年,甚至是在两年前才正式装备部队
    显然,这是极大的浪费
    这样的情况,别说在冷战结束之后,即便在冷战时期也不多见
    当然,这也可以理解
    原因就是,中国在五零年代根本就没有研制出性能足够先进、也足够可靠的战略弹道导弹,也就没有取代轰炸机的战略击工具,从而不得不把重点放在轰炸机上,希望通过巨大的投入获得可靠的战略击力量
    显然,到了六零年代,这种发展方式就无法维持下去了
    关键就是,第一种性能可靠的固体燃料战略弹道导弹在六零年代研制成功,而且中国海军也完成了战略核潜艇的建造工作,并且研制出了射程足够远的潜射弹道导弹,破了空军在战略击能力上的垄断地位,让中**方、政府与国民议会有了第二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