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帝国风云-第9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缩短维修时间的办法也很简单,即能够在坞外进行的维修工作都在坞外进行最大限度的缩短进坞维修时间。
    只是,具体需要多少时间才能修好,还得对所有战舰进行全面考察之后才能确定。
    六月中旬,三大造船厂给出了确切答复。十六艘主力舰中,受损最为严重的八艘立即进坞维修。不管怎么说进坞维修方便得多。另外八艘则首先进行码头维修,在船坞空出来之后再进坞维修。
    这样一来,大概七个月就能修好所有主力舰。
    也就是说,要到一九一七年一月底,公海舰队才能恢复作战能力。
    严格说来,到一九一六年十月底,也就是首先进坞维修的八艘战列舰修好之后公海舰队就能出海作战。到时候“巴登”号战列舰、
    “德夫林格”号与“吕佐”号战列巡洋舰均已建成服役。
    现在的问题是,冯承乾得确定维修顺序,即首先维修哪八艘主力舰。
    按照造船厂的说法维修战舰的顺序对维修耗时的影响并不大,因此最好由么海舰队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安排。
    那么现实情况是什么呢?
    冯承乾首先安排“拜仁”号前往伏尔铿造船厂。在所有需要维修的战舰中“拜仁”号排在第一位,因为这艘战舰有战列舰的火力与防护、还有战列巡洋舰的速度,所以实战使用价值最大。
    问题是,先修三艘战列巡洋舰,还是先安排战列舰进坞?
    对冯承乾来说,这显然是一个大难题。
    六月二十日,冯承乾收到了提尔皮茨发来的消息,英国当局已经正式任命汉密尔顿为大舰队司令,并没有启用贝蒂。两天后,提尔皮茨又发来一封电报“声望”号与“反击”号已在六月二十一日提前下水,预计在年底就能建成服役。此外,英国皇家海军建造的三艘准战列巡洋舰,即“勇敢”号、“光荣”号与“暴怒”号也很有可能在一九一七年初建成、加入战斗序列。
    这下,冯承乾知道该怎么安排维修工作了。
    到一九一七年初,汉密尔顿手中至少有三艘战列巡洋舰,即两艘“声望”级、以及没有参加英吉利海战而躲过一劫的“虎”号,此外还有三艘准战列巡洋舰。虽然“勇敢”级算不上是真正的战列巡洋舰,这种战舰的满载排水量只有两万多吨,装备四门十五英寸舰炮,最高航速高达三十二节。与配备六门二百八十毫米舰炮的“柏林,号非常类似,但是其最大续航力只有五千海里,远不如“柏林”号。由此可见“勇敢”级实际上是针对“柏林”号的快速战舰,主要任务有两个,一是在大洋上追逐“柏林”号这样的破交舰,二是在近海执行火力支援任务。问题是,这三艘战舰都有相当的速度,有很强的火力,战斗力远超过装甲巡洋舰,能够对主力舰构成威胁。
    也就是说,到时候英国皇家海军拥有六艘快速主力舰。
    虽然已经有大量的实战证明,战列巡洋舰不适合战列决战,在舰队决战中根本不可能与战列舰并肩作战,但是战列巡洋舰也有很大的军事价值,能够在舰队决战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更重要的是,在一些特殊任务上,战列巡洋舰的价值更加重大。
    别的不说,等到这六艘战列巡洋舰服役,而帝国海军又没有与之抗衡的主力舰,那么在帝国远洋舰队的那些破交舰就要倒霉了。
    当时,远洋舰队司令斯佩上将还专程找到冯承乾,提出应该首先让三艘战列巡洋舰进坞维修,确保在一九一六年的最后两个月里,帝国海军有足够的快速主力舰来掩护破交舰进入北大西洋。
    即便没有斯佩的影响,冯承乾也会让三艘战列巡洋舰首先进坞维修。
    原因很简单,如果不首先修复三艘战列巡洋舰,那么到一九一七年初,公海舰队的处境肯定会非常艰难。
    只是,冯承乾仍然有所顾虑。
    这就是,在英吉利海战之后,英国皇家海军凭借新舰队,暂时取得了兵力优势,具备了对德意志第二帝国进行战略封锁的能力。在得知丘吉尔付出之后,冯承乾更加肯定,英国皇家海军肯定会利用这短暂的优势采取行动,阻止美国向帝国输出商品,从而从美国获得更多的援助,甚至是改变美国的政治立场。
    显然,英德间的海上决战还没有划上句号。
    这下,问题就出来了。
    在让三艘战列巡洋舰首先进坞之后,即便算上“拜仁”号,也只有五艘战列舰能在第一时间进行维修,再把即将服役的“巴登”号算上,到一九一六年十月底,也就只有六艘战列舰可用。
    显然,到那个时候,英国皇家海军拥有的将不止八艘美国战列舰。
    即便在英吉利海战中逃回去的五艘英舰要到一九一七年初才能归队,在一九一六年的最后两个月,英国皇家海军都能得到“伊丽莎白女王”级的第三艘与第四艘,即“巴哈姆”号与“勇士”号,以及“复仇”级的前两艘,即“复仇”号与“决心”号,使战列舰的数量达到十二艘,相当于公海舰队的两倍。要到一九一七年一月底,另外八艘战列舰修复,公海舰队才能在战列舰的数量上超越大舰队。
    也许,在很多人看来,两个月的时间差不算什么。
    可是,在冯承乾看来,这两个月至关重要。
    说得简单一些,美国是否参战,就得看这两个月的战局走向了。
    别忘了,在欧陆战场上,鲁登道夫指挥的德军已经攻占了凡尔登地区,而且鲁登道夫已向德皇做出保证,肯定会在年内发动一次总攻,以攻占巴黎、迫使法国投降为目的,而他为此准备了差不多三百个师。
    如果鲁登道夫兑现了诺言,那么美国就肯定会在一九一六年底做出是否参战的决定。
    这样一来,到时候海洋战场上的局面,将对美国当局的决策产生决定怕的影响,甚至是最重要的影响。
    说白了,美国在乎的不是法国是否能够坚持下去,而是英国的最终结局。说得更直接一些,就是英国在战败的时候是否欠了更多的钱,以及美国是否能够把英国在战争期间的欠账收回去。
    到了七月初,局面已经很明确了。
    虽然英国皇家海军遭受重创,但是凭借新舰队,英国皇家海军已经打通了几条至关重要的航线。六月份,英国从美国进口的货物是比五月份增加了百分之七百,而且百分之八十的贸易以蜍账或者贷款的方式进行。英国的基本政策非常明了,通过不断的向美国借债,把美国拉入协约国阵营。
    相反,在六月,帝国从美国进口的货物比五月减少了百分之七十。
    不是英国皇家海军的封锁收到了效果,当时英国皇家海军还没有能力全面封锁德意志第二帝国,而是英国剧增的贸易量,榨干了美国企业的产能,而且逐渐倾向于英国的美国财团更愿意把钱借给英国。
    这些,都让冯承乾非常担心,可是他又有什么办法呢?!。

第一百四十六章 主动权易手
    七月七日,冯承乾奉诏返回柏林,参加由德皇亲自召开的军事会议。
    在这次会议上,冯承乾毫无保留的支持了鲁登道夫提出的作战计划,即在西线先后发动两场大规模进攻,首先在比利时的弗兰德斯地区针对士气低落的英国远征军打一仗,然后再在凡尔登到索姆河的整条战线上,集中全部兵力向法军发动进攻,争取在年底之前突破法军的战略防线。
    只是,冯承乾也提出了三点。
    一是英国远征军不是不能打,而是很能打,特别是那些自治领的军队,肯定会给德军制造不少麻烦。因此,在制订战役总目标的时候,不益订得过高,而应该从实际出发,以杀伤敌人的有生力量、打击敌人的士气为主。
    二是法国还没有到油尽灯枯的时候,即便能够突破法军的战略防线,也不应该理所当然的认为能够攻占巴黎。甚至可以说,即便攻占了巴黎,法国也不见得会投降,因此不要过早放松警惕。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即美国的倾向越来越明显。
    按照冯承乾的分析,英法肯定会抓住最后的机会,在这几个月内努力拉拢美国,而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让美国成为这场战争的最大买家,让美国承受不起英法战败所产生的后果。说得直接一些,英国与法国肯定会拼命从美国争取贷款,而美国的利益集团也会毫无保留的支持英法,因为只有英法庞大的战争需求,才能为美国企业迅速扩张提供足够大的市场,并且让美国银行从中牟利。相反,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战争需求,为美国创造的好处并不多。由此就会产生一个很直接的结果,在英法成为美国最大的债务国之后,美国无论如何也不会让英法战败。
    冯承乾提出的问题,成为了这次军事会议讨论的主要话题。
    即,美国会不会参战,以及会在什么时候参战。
    对此,大家都没把握。
    别说德皇、提尔皮茨、法金汉与鲁登道夫,连冯承乾都说不准美国会何去何从,更无法保证美国会在战争结束之前保持中立。
    结果就是,所有人都不得不做最坏的打算。
    如果美国以协约国成员身份参战,帝国该如何来打这场战争,以及要用什么办法本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讨论到最后,只得出了一个结论:尽快击败法国,结束欧陆战争。
    说白了,如果在美国参战的时候,法国还没有战败,那么帝国本土安全就得不到任何保证。别的不说,美国所拥有的国力、人力超过了英法之和,当百万美军到达,帝国就得面临更加艰苦的战斗。
    问题是,法国的处境越艰险,美国参战的步伐就越坚定。
    也就是说,德军攻得越猛,美国就越有可能参战。
    毫无疑问,这是一场赌博。
    如果德军能在美国参战之前,哪怕是在美国参战之后,但是还没有发挥出应有作用之前击败法国,那么德意志第二帝国至少能够确保不会成为最终的战败国。如果没有赶在这之前击败法国,那么帝国就很有可能战败。
    可以说,这是帝国建国以来,最大的一场赌博。
    更重要的是,帝国已经没有办法抽身了,甚至没有选择的余地。
    拖下去,美国照样会在必要的时候参战,而且随着英法在美国的支持下恢复元气,就算美国不参战,帝国取胜的机会也不大。
    帝国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尽快击败法国。
    事实上,这也正是鲁登道夫的提议得到大部分人支持的主要原因,因为谁都知道只有击败法国,才有可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只是,仅仅依靠军事手段,显然不足以达到目的。
    在军事会议进行期间,帝国也在外交上展开了积极行动,而值得帝国费劲拉拢的也就只有意大利了。
    只不过,这次帝国是软硬兼施。
    在争取意大利的同时,帝国特使明确无误的提出,如果意大利依然不肯在参战问题上表明立场,帝国将不得不首先稳定南欧战线,至少会向奥匈帝国派遣一支规模在五十万以上的军团,协助奥匈帝国控制巴尔干半岛,消除潜在的威胁。说得更直接一点,就是帝国将不得不在面向意大利的方向上部署重兵。当然,这也是在暗示意大利,如果意大利不是盟友,就很有可能成为敌人。
    对意大利来说,这可不是什么好消息。
    虽然大战打了快两年,意大利也适当扩充了军事力量,但是德军已经经安了最严酷的战火考验,战斗力有目共睹。不管是意大利的军人、还是政治家,都非常清楚一点,即意大利绝对不是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对手。
    更重要的是,俄国已经战败,法国也时日无多。
    虽然帝国特使已经明确表示,只要意大利始终保持中立,安全就能得到保证,但是意大利也别想从中获得任何好处。比如与法国存在争议的领土,帝国肯定不会在战后因为意大利保持中立而划分给意大利。
    也就是说,意大利要想捞到好处,就得搭上这趟末班车。
    七月十日,意大利当局给帝国发来外交照会,在参战问题上做出重大让步,即不再要求奥匈帝国转让巴尔干半岛的利益,只需要与意大利共享克罗地亚等地区,以及在战后把法国南部地区划分给意大利。
    两天后,帝国给了更加积极的答复。
    在征得了奥匈帝国同意之后,帝国基本上接受了意大利开出的条件,并且承诺在战后由意大利掌管除亚得里亚海导克里特岛以东海域之外的整个地中海,并且把除苏伊士运河之外的所有英法在北非的殖民地划归意大利。
    七月十五日,意大利与德意志第二帝固、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
    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缔结了正式同盟条约。次日,意大利就以轴心国成员身份,正式向法国与英国宣战,并且开始了战争总动员。
    这个时候,帝国的军事会议还没结束呢。
    意大利以轴心国身份参战,无疑是一大好事。虽然没过多久,残酷的战争就证明意大利军队简直是一群乌合之众,与主要参战国的军队根本不在同一个层面上,但是意大利终究是一个拥有数千万人万军队的国家,而且是欧洲大陆上排得上号的强国,做出的贡献肯定不会比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少。
    更重要的是,意大利参战,直接牵制了近百万法军。
    现在,两线作战的不是德意志第二帝国,而是法国。
    对于已经摇摇yù坠的法国来说,意大利参战,等同于压上去的最后一根稻草。
    只是,在接下来的半年之内,意大利参战的意义主要体现在政治上,在军事上并没有做出多少贡献。
    最初两个月,法国还非常重视意大利。为此,法军甚至把一段长约五十公里的战线娄给了英国远征军,抽调出百万兵力,用来加强南部防线。只是到了九月中旬,在与意军打了一次之后,法国就不那么看得起意大利了。到一九一六年底,法国部署在南部地区的兵力减少到了五十万。
    当然,也不能完全否认意大利的军事贡献。
    比如说,正是法军缩短了防线,增强了英国远征军的负担,所以德军才能在八月份发动的“弗兰德斯会战”中重创英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