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蒋氏家族全传-第10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战争爆发之初,“我们政府误信马歇尔的调处,将最精良的国军开到东北,以致内地空虚,各战场都感到兵力单薄。战略一经犯了错误。那在战术上是无法补救的,如此,当然失败得更快。”
  (6)历史定律失败论。在蒋介石头脑中有一失败的定律,即:
  “我们中国历史上同一系统的军队,只能一个特定的任务,当这个任务达成以后,就一定要腐化堕落,终至于失败消灭,这已成为一个历史的定律。”
  蒋介石还列举了太平天国时期,曾国藩的湘军剿灭太平军,但却不能征讨捻军的例子来说明。
  蒋介石还认为:
  “抗战胜利后,我们军队的腐败现象更加显著,在整个军队,都表现一股虚骄之气;这种军队我早就知道非失败不可。”
  (7)国事崩溃是“失败在外交上”。蒋介石在1956年所著《苏俄在中国》一书中称:
  从军事方面检讨,首先要知道打仗是求胜利的;而俄帝的诈术,乃使他的敌人不能打仗,欲又使他不能求得胜利。”
  抗战胜利后,“我们克敌军事是无往不利的,国军处于这样的优势,本可一鼓作气,勇往直前。而军事调处的三人小组,每在我国军进展之处,总是提出严重的抗议,妨碍阻制,无所不至。因之,每逢我国军前进一步,便要受到进一步阻挠,真使我国军束手挨打,不能不使之功亏一篑。而敌人受了致命打击以后,不仅还有喘息的机会,反而使之能从容整补,养成其坐大反噬,卒使我们‘剿共’事业遭到这样最后的崩溃。”
  第二、蒋介石认为“勘乱最后一步就是党的失败”。他在《复职的使命与目的》的讲话中说:
  “党内有若干不肖之徒,自认为本党已经失败,不惜充当汉奸的走狗,来卖党变节,甚至趁火打劫,混水摸鱼,弄得廉耻沦丧,丑态百出,以至民心涣散,士气堕丧,形成分崩离析的局势。”
  “我们今天失败到如此地步,最主要致命伤”,就是因为党的“一般干部普遍犯了虚伪的毛病,相习于虚浮夸大,而不能实事求是。这种风气流行的结果,使得部队、机关和学校一切办事、命令和报告,都是互相欺骗,互相蒙蔽而没有几件事是完全实在的,可以相信的。”
  第三、蒋介石认为“政治上的失败”,也是导致国民党在大陆总崩溃的原因。他在阳明山“革命实践研究院”开学演说时称:
  “按照总理建国大纲规定,‘由训政到宪政,必须经过一定的程序’;我们也明知训政的程序没有完成,明知人民的智识还没有到实行民主政治的程度,但因为内外环境的关系,使得训政时期一切旧的制度完全破坏,而宪政时期新制度还没有建立。简单地说,就是新的制度未曾建立,而旧制度早已崩溃,所以在政治上形成这样混乱脱节的现象,这是我们政策的失败,以致整个政治濒于崩溃。”
  第四、蒋介石在多种场合讲话时称:
  “组织不严”是在大陆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他在1950年1月5日阳明山演讲《国军失败的原因及雪耻复国的急务》时说:
  “军队腐败、政治贪污只是失败时候的各种现象,而不是促成失败的根本原因”。军民为什么会腐败,政治上为什么有人会贪污,据我研究的结果,我们所以失败,第一在于制度没有建立,第二在于组织之不健全。”
  第五、“经济上的失败”导致了政治、军事与社会的瓦解。蒋介石认为,经历了八年抗战,中国“农村凋敝”,“而工业尚未恢复战前的繁荣”,“国民就业的机会不能增殖”;“特别是民国36年间,行政院宋院长擅自动用了中央银行改革币制的基金,打破了政府改革币制的基本政策,于是经济就在通货恶性膨胀的情势之下,游资走向投机垄断,正当的企业不能生存,中产阶级趋于没落;社会心理日趋浮动之中,经济崩溃的狂澜,就无法挽救。这是大陆经济总崩溃最重要的环节,亦是今后经济事业最重要的教训,不可不特别警惕。这是经济失败内在的原因,至于外在的造成经济加速崩溃的原因就多了。”
  国民党败退台湾之后,经济方面又重蹈大陆时期通货膨胀的覆辙。为克服这一危机,解决生存问题,并奠定“反共复国”基础,蒋介石今台湾省主席陈诚加紧改革币制,抑制通货膨胀,改革土地制度等。蒋介石还提出将台湾建成“三民主义模范省”。
  第六、蒋介石认为,“国际外交上的失败”是与苏俄对华的侵略政策和美国的妥协主义分不开的。蒋介石在国民党“七大”上用较大篇幅总结外交失败的教训时说:
  斯大林利用雅尔塔会议,以恢复“日本   1904年对俄背信攻击所取得的俄国前有权利”作为他对日作战的条件。苏俄无权提出这一要求。蒋还认为美国人在雅尔塔会议上对苏立场是错误的。美国的妥协立场助长了苏俄的侵略行动,同时导致国民党政府在外蒙古问题上向苏俄妥协。
  国民党之所以在外蒙古问题上对苏妥协,蒋介石认为是中国处于“内忧外患”交相煎迫,“而国内社会、经济在长期抗战之后,更是百孔千疮,随时可以发生危险的局势;在这种局势之下,自然希望要求一时的安定,以从事复员建设。”
  蒋介石还说:
  “当时我个人的决策,就是要求战后确保胜利成果,奠定国家独立、民族复兴的基础,必须求得20年休养生息,和平建设;只要能争取这一个建设机会,就是任何牺牲,亦是值得的。承认外蒙独立还由于外蒙已为苏俄所控制,中国对外蒙领土已名存实亡”。且“割弃外蒙寒冻不毛之地,不是我们建国的致命伤”。蒋说当时的想法,现在看来“实在是一幼稚的幻想,决非谋国之道。”
  蒋介石还认为:在外交方针上过分信赖美国导致了“缺乏自力更生的决心,那就是我们铸成今日悲剧的一个大错”。然而当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改变对台的“袖手”政策,蒋介石则又能立即捐弃“前嫌”,仍倒向美国的怀抱。
  第七、蒋介石认为,国民党在大陆的最大失败,就是在“教育和文化”。并且认为:政治、军事、经济等项的失败,其影响无非是一面和一时的,只有教育的失败,则其影响将及于整个民族。”
  蒋介石认为:教育之所以失败,原因在于学校教育当局对学生的政治思想失控。他指责说:“人生处世的意义和革命立国的道理,让教师们随意闲谈胡说”,“大专院校里充斥了共产主义的国际思想”或“自由主义的个人思想”,“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几乎消失净尽”,三民主义和民生哲学遭致“讽刺讥笑”和“破坏反对”,学校做了“中共‘城工’的大本营”,民主与科学的口号“成了仇视民族文化的口实”和“消灭我民众精神的手法。”
  蒋介石还说,抗战胜利后,党国离开学校,中共乘机而人。当时在学校的青年教师们,几乎大半都做了“共匪”的外围,成了“共匪”的工具了。
  为防止重蹈大陆失败覆辙,蒋介石特别强调整顿教育,强化对教育的控制。当时,蒋介石提出:
  “教育是救国图存的教育”,“最急需的就是如何反共,如何复国的精神教育和生产教育,也就是道德教育和职业教育”;同时,蒋介石还提出“要建立以伦理、民主、科学的三民主义教育”。宣称“要以三民主义的思想精神,完全使治于每一个学生的精神、思想、生活和各种学术、课程之中”,使其“结合在本党三民主义旗帜之下,共同一致的消灭共产主义”,重建“三民主义新中国。”
  第八、蒋介石认为他的下野是国民党在大陆迅速崩溃的原因之一。蒋介石在许多场合反省在大陆失败的原因时,虽然强调他个人“德薄能鲜,领导无方”,要对国民党在大陆失败负责任。但同时又认为是自己下野后中枢无人主持导致国民党在大陆失败。如果他不下野,就可以驻守南京云云。鉴于他下野的教训,蒋于1950年3月1日以“一惟国民公意是从”为由,在台复“总统”职,以“恢复中华民国,解救大陆同胞。”
  以上八个方面是蒋介石返台前后对于国民党在大陆失败原因所做的“反省”。他的结论是:并不是中共有什么强大的力量,而是“自己打败了自己”。正是基于这一认识,蒋介石到台后提出5项努力目标,即:“稳定经济”、“整顿军纪”、“安定社会”、“团结内部”、“建立民主制度”。
  蒋介石的“反思”,只不过总结了他在大陆失败的表象的原因,却根本不知他的反动立场乃是国民党反动统治必然失败的原因。“反思”之余,蒋介石仍坚持其反动立场,不断叫嚣要“反攻大陆”,如他在1964年的一次讲话中说:
  “最近金、马前线官兵,效法2200年前,田单在谷县和即墨纠合军民,忍辱负重,牺牲奋斗,百折不回,卒能驱逐敌人,恢复其齐国的精神,发起了‘毋忘在首’运动。本来,我为了勉励前线军民,殷优启圣,雪耻复国,曾经以‘毋忘在首’四字,题名于金门太武山上,做为将来反攻复国胜利,使我全体战友和人民,毋忘今日在台、澎、金、马的军民,共患难,同生死的千古不磨的纪念。这在今天反攻复国前夕,由前线官兵来推动‘毋忘在苦’的民族复兴运动,不仅最足以显示我们前线军民的革命精神,和革命志节,而且也必能在军中、在学校、在乡村、在社会的每一角落,每一军民,掀起举国一致的心理革新,精神动员,人人走向战斗的新行动和新气象。其实,这亦就是我对大家所常常勉励的“团结奋斗、雪耻复国”八个字的意义。”
  蒋介石到台湾后,时刻不忘“反攻大陆”,成立了“反共救国联盟”,并在岛内征收“国防临时特别捐”,为其“反攻大陆”筹措经费,甚至由蒋介石亲自出马,向国民党第九次代表大会提交了《反共建国共同行动纲领》案。
  在筹集“反攻”经费与建立“反攻”组织的同时,蒋介石下达了“征兵动员令”,提前开始下年度的“现役征集”。蒋还令各部门将台湾的各种轮船、渔船和车辆,纳入“船舶、车辆动员编组”。为了吸取在大陆失败的教训,蒋在“反攻”前不断对部下进行“反攻”政治教育。北投的政工干校特别繁忙,临时开设战地政务班,为未来登上大陆培训党政干部;政工部门要求士兵要明确“为谁而战”?要有献身精神,并在每一个士兵的鞋上和皮带上都刻有“光复大陆”的字样。蒋介石还从日本购进大量血浆,准备与大陆中共决一死战。此时,蒋介石不顾70多岁的高龄,多次在阳明山和凤山基地召开军事会议,询问此次“反攻大陆”有无确胜的把握。当时最先问到“陆军总司令”罗列时,罗答:“没有把握。”蒋介石闻言大怒,立即撤了罗列的职,并改由刘安棋担任。刘迎合蒋的意图,大言不惭地说:“一切准备就绪,反攻圣战绝无问题”。蒋介石龙心大悦,遂下令“三军”集结高雄附近基地,准备从高雄港登船出发。后蒋介石改变主意,由情报机构派遣特工人员偷袭大陆。
  经蒋介石同意,台湾“情报局长”叶翔之具体部署了代号为“海威”的派遣武装特务骚扰大陆沿海的情报作战,企图进行“游击活动”与“渗透工作”,建立组织,配合大陆的所谓“抗暴”运动,扰乱社会,颠覆人民政权。据时任台湾“情报局”督察室主任的谷正文在1990年承认,从1961年至1965年4年间,台湾共派出1800余武装特工人员,最后生还的还不到1/3。
  与蒋介石疯狂叫嚣“反攻大陆”成为鲜明对照的是:台湾人民从来就不相信这种“神话”。不惟台湾人不相信,连蒋介石赖以支撑台湾的盟友美国,也压根不相信他果真能“光复大陆”。美国人对蒋介石“反攻”态度的冷淡和中国大陆原子弹爆炸成功,使后半生倾全力从事“反攻圣战”的蒋介石长叹一声:“完了!我们反攻大陆已没希望了。”
  2.父业子承
  1950年3月1日,蒋介石正式宣布:恢复他的“中华民国总统”职务。至此,蒋介石“名正言顺”地从幕后走到台前。继续苦心经营蒋氏父子偏安台岛这台“双簧戏”。台前蒋介石导演“终身总统”;台后却在秘施重建蒋家王朝于台湾的最重要的战略布署:“父业子承,培养蒋经国接班。”
  蒋介石重登宝座后,第一件事就是认真清理门户,将其他逃到台湾的国民党元老纷纷打人冷宫,把台湾变成了名副其实的蒋氏“独家经营”。他让既能够帮助自己支撑眼前残局,又能保证蒋经国的地位稳步上升的陈诚任阁。
  蒋经国在台湾国民党权坛上正式亮相的第一个角色,是“国防部总政治部主任”,军阶为三星二级上将。这是蒋介石让蒋经国全面涉足军界,牢牢抓着枪杆子的精心安排。这一职务,官衔虽说不算高,但权力却非常大。他主管的政治部,是负责监督筹划情报业务,及对去大陆特务活动的派遣和指挥。
  蒋经国以“大跃进”式的速度晋升为二级上将,自然有不少人为之喝采,当然也免不了妒嫉的眼光。原国民党空军“总司令”周至柔与蒋经国“总政治部主任”任命发布的同时,晋升为一级上将“参谋总长”。据说,周至柔曾对前来“贺喜”的人发牢骚:“现在连老百姓都可以当上将,我在沙场上拼了几十年命才升了这么一个一级上将,想想也没有什么可喜!”这话后来传到了蒋经国的耳中,他在“总政治部主任”的任期内,从未穿着上将军服在公共场合露面。目前流传出来他穿军服的照片,只有一张,那是他在政工干校与王永树(第二任校长)、王升(当时的教育长)私下拍摄照片的着装。
  “总政治部主任”的官衔虽非极品,但实权却超越三军统帅。只是蒋经国苦于在军中资历太浅,素无军功,深感自己涉足军界,根基不深。因此,在“政治部主任”的金色招牌下,蒋经国开始力于培养自己的子弟兵,网罗自己的势力。
  来台初期,蒋经国的班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