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决定性战役 [德] 汉斯·雅各布森-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敦刻尔克〔一九四○〕
  准备
  希特勒阐明其西线进攻的决策
  一九三九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德国武装部队的将领遵照希特勒的命令聚集在德国总理府。希特勒要向他们阐明他对今后事态发展的某些主要想法,并将他的政治决策告知他们。
  希特勒开始说道,他们,作为德国武装部队的代表,应当始终记住:如果不是先有纳粹党的兴起,德国武装部队的重建根本是不可思议的。自从他一九一九年开始政治生涯以来,他曾不得不独自去克服许多难以置信的障碍,并在作出困难的决定时进行反复斟酌。这时,唯有他德国的坚定信心支持着他。只要他的决定对于促进实现他的目标是必要的,他在采取那些“蛮横”的决定时也从不曾有过丝毫的犹豫。一九三三年,当德国处于百废待举之际,他就已经着手改组、巩固和加强这个国家。同时,他已开始将德国从国际羁绊中解放出来,并恢复其在世界上的影响。尽管有许多人表示怀疑,但他还是成功了;尽管怀疑他的人总比信任他的人要多,但他的兼并政策还是成功地得到贯彻。希特勒现在坦率地承认,他一开始就决定消灭捷克斯洛伐克。不过,他又指出,他不得不分阶段进行。至于说到他与西方列强算总帐的最终目标,他还没有彻底弄清的唯一问题是,究竟应当先从东面还是先从西面下手。那些经常提出反对意见的人,认为希特勒的计划意味着斗争,除了斗争别无其他。希特勒却反驳道,对他来说,斗争实际上就是各民族的命运。顺便他还提醒他们:德国的生存空间问题仍没有得到解决。他们有责任使德国的领土与人口相适应,而不是相反。万物都必须把为生存空间而斗争作为天职。否则,就只有放弃生存的权利。
  不过,还有其他一些原因也能说明为什么同西方的斗争是不可避免的。自从德意志帝国建立以来,英法与德国之间的对抗就不断加剧;西方各国总在努力使帝国得不到巩固。在十九世纪末,毛奇就已经相当清醒地认识到,迟早总会有一场决战,为此,他曾一度主张过发动一场预防性战争。但由于俾斯麦的后任缺乏果断,帝国白白放过了最有利的时机。当决战最终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形式到来时,帝国却发现自己面临着两线作战的灾难。今天是六七十年来第一次,德国无需两线作战。但谁也无法预见这种有利的形式将能维持多久,当下采取行动已刻不容缓。无论如何,他决不会毫无目的地重建德国武装部队。
  谈到取得波兰战役胜利后的整个政治形势,希特勒指出,目前法国和英国实际上仍呆在他们自己的防线后面按兵不动。而德国能够容忍这种情况多久呢?
  纵观态势可以看到,俄国的确已经被削弱了,作为一个军事因素,不必对它作过高的估计。而且,还有一项条约将俄国与德国栓在一起——当然,大家必须记住,这种条约只有在它仍然有用时才要保持有效。必要时,德国必须表明能够挫败俄国在波罗的海、巴尔干半岛和波斯湾的长远的政治意图。在意大利,对德国唯一有利的因素是墨索里尼本人。这位领袖正急于实现帝国的雄图,但他还必须认真对付自己在国内的反对势力,德国只有在西线取得胜利才能使墨索里尼站在德国一方参战。不可否认,德、意两国的领导人如有一个突然去世,将使形势不利于德国。而他,希特勒,则是无人可以替代的。因此,德国一定不能再放过这个机会了。谁也说不清目前在东欧、东南欧和北欧的力量组合能否继续这样有利于德国。美国人至今仍采取中立态度。目前的时机很有利于实施进攻,六个月后也许就为时太晚了。因此,他决定要压垮敌人以尽快结束战争。希特勒接着宣称:“谁不同意,谁就是毫无责任感。”现在德国在军事上显然居于有利地位,他接着说。德国拥有的正规师数量较多,德国的空军、坦克部队、防空部队和其他炮兵部队都优于敌人,而首要的是,德国军队的战斗素质比盟军的好。
  听说德国陆军在波兰打得并不理想,希特勒为此深感羞辱。当然,他也不赞同那种不予批评、只讲好话的狂热,但德国陆军确实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军队。也没有理由认为德国陆军缺乏勇敢精神,或在训练中存在什么缺点。此外,一九三九年的德国陆军已比一九一四年时装备得更好。“我还必须向德国军队的现任指挥官们致意,今天德国陆军的领导已优于一九一四年。”希特勒接着严厉谴责了那种认为德国陆军并非都尽如人意的看法。”现在任何事情都取决于指挥官。我能用德国士兵做任何我想做的事情,只要他们有很好的领导。”以德国的小型海军为例,在战争的最初几个月内,它们就成功地在北海肃清了英国的海军力量。海军及其总司令雷德尔海军元帅值得特别尊敬。同时,德国空军和陆军在波兰的功绩也决不容忽视。
  德国军队目前拥有军事优势,并得到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工业的支援;现在一切都取决于如何充分利用这种形势,现今在德国爆发革命的可能性已被完全排除。
  希特勒特别感到忧虑的是英国军队的活动日益频繁;在六至八个月的时间内,他们已大大加强了在法国的兵力。
  而且,一旦盟军占领荷兰和比利时,德国的薄弱部位——鲁尔区就会处在严重危险之中。任何妥协思想都应清除。这是一个关系到胜败的问题。归根结蒂,关键的问题是:谁将统治欧洲?
  使用潜艇和水雷,可能迫使英国屈服。但在此之前,德国还必须夺取较有利的作战基地。因此,必须尽快占领比利时和荷兰。希特勒并不考虑他自己必须付出的代价,已经定下一个大胆、果断的决心:有利时机一出现,即进攻法国和英国,并将两国一并摧毁。这个决心只有腓特烈大帝在第二次和第三次西里西亚战争之前定下的决心可以与之媲美。在这个背景下,所谓破坏荷兰和比利时的中立根本不是什么问题。只要德国胜利,也就不会有人提出什么责难了。“不在西线发动进攻,我们就不可能赢得这场战争。”因此,德国领导人必须给德国人民树立一个充满狂热决心的榜样。“如果总指挥官们都象一九一四年的某些将领们那样心灰意冷,神经失常,那对普通的士兵还能提出多高的要求呢?”必须使用一切手段激励人们勇往直前的精神。他将采取强硬措施对付任何试图动摇这种精神的人,并将毫不犹豫地消灭一切反对他的人。
  希特勒在结束他的演说时,呼吁人们树立百折不挠的信心。“如果我们经过这场苦战成为胜利者——我们也一定会是胜利者!——那么,这一天和这个时代将会载入我国人民的史册。至于我个人,不成功便成仁,誓与民族共存亡。不许向外国投降!不许在国内发生革命!”
  希特勒在这篇演说中相当清楚地表明,他已下了最大决心要打赢这场九月三日爆发的对西方各国的战争。他之所以在此时召集德国军事将领,是因为某些军事领导人显得缺乏热情,使他感到烦恼。在进行波兰战争的过程中,他已下决心要同西方列强决一死战,但是当他将这个决定告知三军总司令时,他很快发现他们对他的计划表示怀疑。一方面,他们认为手头还没有足够的兵力和装备,另一方面,他们仍希望在交战国之间缔结某种政治协定。然而,一九三九年九月底,希特勒终于强迫陆军总司令部放弃其在西线的防御战略,转而为进攻作准备。
  驻在措森的陆军总司令部的头头们最初反对希特勒的主意,但在希特勒坚持己见的情况下,他们匆忙地拟订了一份作战计划初案,这份计划再清楚不过地暴露出其敷衍塞责的性质,实际上也可以看作是陆军总司令部用来对付希特勒的一种灵活机动的手段。而希特勒于十月六日在国会提出的“和平建议”,只不过是为了在德国人民的心目中树立自己的正确形象而已,希特勒在西线发动进攻以后对意大利大使就直言不讳地承认了这一点。陆军总司令勃劳希契和陆军参谋总长哈尔德,他们两位都有充分的理由怀疑一九三九年秋季在西线强行寻求决战的可能性。他们很明确地告诉希特勒,德国陆军既未经过充分的训练又没有足够的装备在此时去完成如此艰巨的任务。自然,这两人是根据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作出自己的判断的,因此——不同于希特勒——他们过高估计了盟军、特别是法国军队的战斗素质。同时,自十月以来就集中在西线的各集团军群的司令,也认为冬季攻势的前景显然很不妙。他们都很担心出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那种正面僵持的局面。但是希特勒仍继续催促进攻,而他的将军们并未能形成坚固的阵线来反对他的计划。
  当时的C集团军群司令里特尔·冯·李勃将军尤其抱有怀疑态度,他起草的几份备忘录都强调指出,从事这样的军事进攻是不可能迫使英国和法国求和的。十月间,他写了一封私人信件给勃劳希契,直截了当地说:“全德国人民的命运可能就要由你在数天之内决定,”并指出,人民深深渴望和平,而无打仗的热情。德国人民希望元首现在采取和平政策,他们本能地感觉到不可能摧毁英国和法国。如果元首在多少可以令人接受的条件下结束目前的困境。不会有人看作是虚弱或投降,而只会认为元首对当前力量对比有清醒的认识。如果元首这样做了,他一定不仅会被全德国人民而且会被全世界人民看作是一位真正的和平王子。
  但到了一九三九年十月中旬,希特勒就已宣布了他的“不可更改的决定”:在西线发起进攻。进攻日期暂定为十一月十二日。十一月五日是必须下达预令开始进攻前准备的日子,这一天,勃劳希契试图说服希特勒至少推迟进攻,但他的话未能对希特勒产生影响。实际上,希特勒将他的意见看作是对自己作为纳粹党领袖所做的工作的批评。他命令进攻仍将按原定计划进行。然而,恶劣的天气,不能令人满意的作战计划,当然,还有许多高级军官持不同意见的表示,使作战行动一再推迟〔一九三九年~一九四○年冬季,进攻至少推迟了二十九次〕。结果,希特勒最后才命令他的将军们于一九三九年十一月二十三日集中到德国总理府。希特勒急切地想要扑灭这些高级军官中酝酿着的危机,决心尽一切可能改变他们的看法,一劳永逸地除掉某些不满分子,驳倒他们反对在西线发动进攻的论点。希特勒的这次演说无疑表明,他甚至连他最亲信的军事顾问们的意见也没有征询,就采取了一项关系到整个战争命运的极为重大的决定:将这场德国人称为“静坐战争”、法国人称为“滑稽战争”、英国人称为“假战争”等各种名目的战争,转变为一场名副其实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当天十八时,希特勒召见了勃劳希契和哈尔德,责备他们对他下令实施的进攻采取犹豫态度。陆军参谋总长哈尔德在他的日记中作了如下简短的记载:“陆军总司令和我本人——措森的幽灵〔危机日〕。”勃劳希契当时鉴于德国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内那种令人不能容忍的状态,提出了他的辞呈,但是希特勒告诉他,他必须象其他人一样克尽职责,并继续担任陆军总司令。B集团军群司令冯·包克将军在日记中写道:“在元首和勃劳希契之间曾发生过很严重的冲突,但后者仍然是总司令,很显然,他现在愿意为预期的作战行动负责了。”
  作战计划
  在希特勒命令勃劳希契制定西线攻势计划之后数周,十月十九日,陆军总部提出了第一份部署计划。由于双方都沿战线南段构筑了坚固的防线——马其诺防线和西壁防线,成功地实施正面突贯的可能性不大。陆军总部根据希特勒的指示,制定了下述作战计划:与拥有从梅斯到韦塞尔的强大右翼的著名的施利芬计划不同,现在的计划则只有一个从普吕姆延伸到韦塞尔的较强大的北翼〔B集团军群〕。这表明只准备向西进攻,其翼侧由南翼〔A集团军群〕的作战行动掩护。进攻重点放在列日以北地区,大致进攻方向朝着加来海峡的比利时海岸;作战目的是向根特实施包围运动,可能时割断英军与法军的联系,此外,还要夺取空军和海军基地,以便对不列颠群岛作战。
  当时,柏林的军界认为,这个作战行动最多只能取得最初的成功。从根本上说,这份计划缺乏远大的战略意图。假定它最初的作战目标〔海岸〕能够达到,那么,如何继续进行这场战争、彻底击败英法两国的问题就会完全暴露出来。此外,这份计划还在组织实施方面不够严谨,并且也没有保留足够的预备队。
  这份部署计划——密码代号为“黄色”——引起了激烈的争论。从最高统帅部的代表同各集团军群司令部之间所发生的一系列争论中,可以越加清楚地看出意见分歧很大。特别引起争论的一个问题是,将装甲师和机械化师都集中在B集团军群内的建议是否真有成功的希望。
  由于最高统帅部已经把作战准备的进度报告了希特勒,他本人也就密切注意这个重大问题。十月二十五日,他命令勃劳希契和哈尔德两人报告作战准备情况,然后,他又召见了集团军群司令和将担任进攻先头部队的集团军司令。冯·包克将军和第六集团军司令冯·赖歇瑙将军趁机提醒希特勒注意气候普遍很恶劣。他们建议,无论如何都要稍许推迟进攻,以便陆军有机会加强训练;尔后,预定的作战行动可在来年春季进行。但是这些意见没有为希特勒采纳,他害怕推迟进攻会使敌人有机会加强兵力。
  在讨论过程中,希特勒突然转向勃劳希契,询问是否没有可能将主攻方向仅放在马斯河以南——也许同时对列日实施一次助攻——并穿过阿登森林,向西尔后向西北进军,以便从南面包围比利时要塞,切断并消灭敌人已投入到那里的全部兵力。这无疑是个大胆的建议,很有讨论的价值。但希特勒本人又立即表示了他自己对这个建议的怀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