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046、锦衣当国 作者:特别白(起点vip2012.1.11完结)-第57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过到了十月末左右,封海封河,只能通过陆路走永平府和山海关,绕远路去往辽镇,一切都是麻烦,这件事并不是那么急。

    到了十一月,归化城那边有事。

    归化城是大明疆域在北方的突出部,周围皆是敌国,无事反倒是怪了,但这一次却是在京师这边掀起风波。

    户部和工部以及内廷御马监在归化城都有官员派驻,他们有的是常驻,有的是春季去,临近年关回来复命。

    归化城的事情很简单,一支商队在去往归化城北方某地的时候被人劫掠,并不是每一家商队都能守的扎实,在马贼来到的时候,可以结成车阵等来救援,这支商队被马贼突入,然后死伤大半,其余的人逃了出来。

    按照归化城的规矩,既然是在这边挂号的商队吃亏,自然要找回这个场子,受到损失的那家商行也是咬牙切齿的调动人马,如今草原上不少部落的亲贵子弟都在归化城内外居住,这一干人都是本部落武力的骨干,在这里看到了归化城的繁盛,也都有用手中刀枪为自己求个出身的意思。

    这次一号召,除了应该过去的三百余骑之外,城外志愿跟随的人居然也有千余骑,一干人浩浩荡荡的出发,那伙马贼早就跑的无影无踪,那里还能找得到。

    但大队人马出城,总不能空手而归,索性大家又向东跑了两天,找到了一个察哈尔的外围部落,直接洗了,将牲畜财物人口抢掠回了归化城。

    然后察哈尔部纠集了几千骑兵前来报复,拦截在那个方向上的归化城商队,然后归化城的各个商行自己汇集了两千余护卫,带着大车火器,又有三千余城傍骑兵跟随,将那几千骑兵打败。

    接下来如何不知道,因为上奏此事的户部员外郎要回京师了,他回来之后奏疏弹劾,理由是,擅启边衅,替大明招祸,而且有违仁德,会让草原各部离心。

    …

    睡到晚上七点起来,吃完回来写的,第二更达成,看来八月的全勤问题不大,^_^

正文 第九百一十三章 廷议边事

    第九百一十三章 廷议边事

    擅启边衅,这四个字不管放在什么时候都是大帽子,且不说打的到底有理没理,与外族开战,是国家层面的事情,自然要慎之又慎。

    平心而论,这位户部员外郎上的这道奏疏倒和什么文武之争,以及王通擅权,还有前段时间京师那些狗皮倒灶的事情无关,仅仅是担忧。

    发自公心的这道奏疏在如今这个局面下,造成的影响力可是不小,最起码那位户部员外郎只不过就事说事,也不指望京中会有什么关注,但他上了奏疏之后,先是他本管的尚书让他过去一次细说,然后宫内又来了宦官询问。

    宫内和外朝对这个消息详细了解之后,这才在朝会上提出来。

    朝会中这样的讨论以往总是掺杂了太多政争,对个人的攻击比对这个事情本身还要多,但现在不同,大家都知道收敛。

    “。。。。。。不过是商队和盗匪之间的纷争,千把两银子的进出,几十条人命的死伤,然后是杀了鞑虏部落过千人,掳掠过千人和大批财货回返,再然后是过万人的大战,死伤几千,现在归化城那边的消息还没有过来,察哈尔也是草原大部,接下来要是再有大战,恐怕归化城那边就应付不过来了,要是再有牵扯,搞不好会变成类似于征伐俺答部的那种国战,要是这般。。。。。。”

    兵部尚书毕锵字斟句酌的说道,他说到最后顿了下,没有继续,他们这些因为杨巍发动政争上来的人,现在活的都是小心翼翼。

    万历皇帝没有动他们,留着他们平衡内廷和王通,但不代表他们就可以稳稳的在这个位置上,也不代表他们可以对王通进行什么攻击,可这件事,是兵部本职,而且又和王通相关,所以这言辞分寸不太好把握。

    看他吞吐,内阁次辅王锡爵接过话来,开口说道:

    “这几年对草原上的征伐,大明虽然全胜,可毕竟是劳民伤财,而且兵事凶险,谁也没有万全的把握,归化城的乡勇团练这般肆无忌惮的行事,即便是这次侥幸避过,下次若是将大股的鞑虏招来,归化城这样的要地又不能随意放弃,就只能是出动大军相救,到时候又是一番国战。”

    王锡爵说到这里顿了下,又是说道:

    “臣的意思并不是征伐鞑虏不可行,只是为了归化城那些利欲熏心商户的微末小利,惹得朝廷出动大军,这未免太过荒唐,也得不偿失。”

    万历皇帝坐在当中也是沉思,他第一次看到那员外郎的奏折实际上感觉很兴奋,大明的乡勇民壮都这么能打,鞑虏多杀些总是好事,不过什么事情到了天下人这个高度,要考虑的就不仅仅是战胜和痛快这点小事了。

    万历皇帝从小受到的教育都是那些“不可穷兵黩武”“和为贵”之类的说法,因为历史上喜好兴兵征伐的君主几乎都没什么好下场,就算是取得一个个胜利,但国库中的钱财消耗,以及人力的消耗,都会对统治造成动荡。

    王锡爵的意思也差不多是如此,实际上这位内阁次辅已经说的颇为含蓄了,万历皇帝也能听出这含蓄来,如果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招惹来和鞑虏大部的国战,那实在是江山社稷的麻烦。

    但万历皇帝隐隐约约又觉得不太对,因为这天下在自己登基之后,似乎和从前有很大的不同了,有些从前的道理,放到现在也未必适用。

    在那里沉默了会,万历皇帝转向一边的王通,开口说道:

    “王通,这件事,你怎么看?”

    王通在归化城生活了一段时间,那边如今的制度都是他一手建立,他最有发言权,王通听到这话之后出列施礼,沉声说道:

    “陛下,臣请先问几个问题?”

    万历皇帝那边点头,王通沉声说道:

    “今年年初到这次,京师这边听闻的此类消息有四次,报上来的鞑虏被杀伤丁口数字都是含糊不清,但总计应当是过了七千人,商队护卫和归化城傍子弟的死伤总计不过千,请问诸位大人,边军军报,报捷报功的首级数目有多少?”

    众人彼此对视,这个数字可是衙门里的要紧事,毕锵正在心算,万历皇帝却侧头问张诚道:

    “张诚,是多少?”

    “回万岁爷的话,不算王大人几次出塞大战的斩首,近二十年北地斩首一共是六千三百二十。”

    说完这个之后,朝会中安静了一下,文臣们脸上都有了沉思的神色,却不作声了,万历皇帝也是沉吟了片刻,开口说道:

    “王通,你继续讲”

    “诸位大人,草原上一共有几个鞑虏大部,这些大部又能动员多少骑兵,而今年归化城这边不声不响的就已经是斩首到了这个数字,其余零敲碎打,没有禀报出来的就不必说了,诸位大人,王通想问,自从归化城建立以来,那里让朝廷花费了多少粮饷,又出动了几次官兵?”

    问出这话来,大臣们都是默然,争论议论到这个地步,内阁首辅申时行却不好沉默,他上前开口说道:

    “朝廷并不曾花费粮饷,那边的驻军也未曾动作。”

    说完这句话之后,申时行自己都是摇头,如此的廷辩,一切都被王通这边牵着走,实在是别扭之极,王通那边又是说道:

    “陛下,臣从归化城回来时,对归化城的情况了解的比较通透,不说各处庄园正在训练的民壮团练,商队的护卫就能有五千余,这些都是以各军的老卒作为骨干,装备精良的武人队伍,城外更有大明和草原各族依附过来的零散人丁,每次一号召,总有千余景从,若是全部征发起来,五千余也是有的。”

    说到这里,却被万历皇帝出声打断,开口问道:

    “各处的团练加起来会有多少人?”

    “回陛下的话,各处农庄的团练农时耕作,闲时训练,人数不会少于两万。”

    “战力如何?”

    “各处团练不会次于边军兵卒。”

    殿内有些骚动,万历皇帝点点头,脸上很有些满意的神色,朝臣们也都是彼此交换眼色,这么说的话,可是一支不缺粮饷、近万骑兵为核心的力量,以老卒作为骨干,又有这么多的胜利,想来战斗力是完全有保障的。

    “王大人这么讲,岂不是说,归化城周围,等同于一处边镇?”

    一名大臣忍不住出声问道,王通笑着回答道:

    “这位大人,大明九边,共有几处有此战力?”

    那边又是哑然,这些年的战绩中,除了蓟镇参与了归化城之战,然后辽镇发动了对科尔沁部的多伦之战外,其余的边镇每年斩首几百就已经是夸耀功绩了,那还有这等“不声不响”“顺手牵羊”一样的胜利。

    话说到这里,王通可以做总结了,他对万历皇帝躬身施礼,有转头示意,开口说道:

    “战力高低,陛下和各位大人已经知道了,有明以来,大明北疆一直是处于守势,自从灭掉俺答部,占领归化城之后,大明在草原上的局面已经翻转,两次大战,大明对于草原鞑虏已经是完全处于攻势。”

    万历皇帝已经有了笑意,不管是内阁六部的大臣还是司礼监的太监们,甚至是在殿中伺候的一干小宦官,各个脸上都是有意气风发的表情,这毕竟是大明扬眉吐气,人人感觉脸上有光。

    “现在草原上各部已经离不开归化城,他们需要那里的物资,需要依附在那里渡过寒冬,需要归化城的商队给他们互通有无,那些敌视归化城的,归化城的人也不会和他们客气,抢他们,杀他们,商队的护卫多杀一个,将来大明的官军就省一分力气,就算是那些大部想要启动大战会如何,大明和鞑虏已经打了二百余年,趁着大战一次杀绝他们,为大明的江山社稷求个几百年的清静。”

    王通铿锵有力的说完,殿中一片寂静,大臣们都是愕然的盯着王通,心想你这么讲是不是疯了,但大家都是总揽全局的大佬,各方面情形都了解的通透,仔细一想,还真就是这么一回事。

    在上首的万历皇帝也是一样的想法,开始的错愕之后,却发现王通所说的极为可行,这些年变化实在是太快太多,大家的思维定式往往跟不上这个变化。

    万历皇帝双掌一拍,笑着说道:

    “这般情形,不是擅启边衅,分明是消耗敌人的力量,这是有功,申阁老,内阁和兵部那边商议一下,这等事既然有利,那就定个规矩,鼓励各处多去做。”

    申时行一愣,上前施礼说道:

    “陛下,此等事若是朝廷拿出办法,让各处去做,未免伤了朝廷的体面,被外邦听到看到,也会耻笑朝廷。”

    万历皇帝和王通的脸色都是阴沉了下来,以为这申阁老要说什么圣贤大道理,却没想到申时行话锋一转,继续说道:

    “朝廷不必说什么,下次再有这等事,责令地方出个文,说明是鞑虏骚扰大明商队,若鞑虏不自行约束,朝廷必将惩治,陛下觉得这样如何?”

    “申阁老高见”

    

    城傍,实际上是一种兵牧合一的制度,唐对内迁蕃族置于军镇城旁,保持其部落组织,轻税之,战时发其自备鞍马从行。

    算是依附于汉人城市的游牧轻骑兵,本书所说,不仅仅是外族,也有北地汉家子

正文 第九百一十四章 京师好大雪

    第九百一十四章 京师好大雪

    抢了你的,杀了你的,还要站住个理字,这才是泱泱大国做事的风范,申时行这个意思一说,众人都是赞好。

    要由大义名份,事情做起来才显得理直气壮,在草原上商队的人怎么杀人放火,无恶不作是他们的事情,万一吃了亏,那朝廷先把你们立场确认下来,你们是受害者,朝廷会为你们出头,若是“民间自发”的帮忙报复也是义举。

    这样一说,天下间的百姓士子,自然是同仇敌忾,至于草原上的事情怎么样,相隔千里万里,谁会理会。

    自古以来大国行事都是如此,无论做的怎样下作无耻,总要有个冠冕堂皇大义凛然的理由给出来。

    实际上,这样一个规矩定下,商队们怎么会不知道如何做,这就已经是鼓励他们放开手脚杀人放火了,还要说的如何明白。

    这次的朝会,众人本来是担心归化城的民壮团练擅启边衅,结果王通慷慨陈词,到最后却成了如何鼓励他们在草原上折腾的议论,倒是让众人颇为的哭笑不得。

    这个朝议对于大明来讲是个开端,是讲大明对北边各族政策从收缩求和,变为向外拓展,攻伐灭国,整个大明的对外也要从收缩防御变为积极进攻。

    这个是大面上的意义,王通说这些,也不过是为了让众人不要对归化城的政策有什么意见,大明守成小心了这么久,看到如此张扬的行事,有些不习惯也是正常的,王通不过是打消他们的念头,倒是没想什么太复杂的大道理。

    倒是散朝的时候,王通满走了几步,落在后面禀报说道:

    “陛下,如今俺答部已灭,察哈尔和科尔沁又是步步后退,九边重镇只为固守而设,再在那里徒费粮饷,未免有些不合适了。”

    王通说完这个之后,万历皇帝立刻陷入了沉思之中,张诚等一干宦官也都是变了脸色,显然被王通这句话说动。

    当时没有做什么反应,但王通回到锦衣卫都指挥使司衙门之后,御马监的邹义却紧跟着上门拜访。

    对邹义的来访,锦衣卫的上上下下都只是略微的惊讶,心想咱们这位定北侯都堂还真是了不得,上朝完了之后,宫里就有御马监的大太监过来拜访,想当年从前那几位,不是内阁的跟班就是司礼监的跟班,见到这些权势人物,少不得都是要磕头请安的。

    邹义来访的目的很简单,询问王通临散朝时说的那句话,王通的回答也很简单,说因为朝堂上的议论,自己这里临时起意有了这个想法。

    “今**说了这句话,万岁爷和各位公公开始都以为是荒唐,九边之地,护卫大明北疆,是大明的根本所在,什么叫做不合适,可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