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046、锦衣当国 作者:特别白(起点vip2012.1.11完结)-第68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样的规模,这样的武将和兵卒素质,二十万人,大明有多少次动员到这个规模的部队,仔细盘算,这些年来还真是找不出。

    许多战役都是所谓号称几十万,号称不过是虚张声势,号称百万也是有的,但实际上有多少人,细究下来,似乎也没有超过十万的时候,而且这大明的兵丁并不是人人能战,又要分为什么家丁亲兵,什么标兵,什么正兵,很多兵卒不过是个挂着个兵卒名号,实际上做个辎重搬运的活计。

    而日本这二十万兵,要是仔细打算,都是各处的老兵,都在战场上鏖战昨年的角色,没有一丝的虚假,这样的队伍真要去了朝鲜,那岂不是势如破竹,一路横扫,就算是到了大明,辽宁恐怕也没有足够的力量来抵御。

    海主们久在海上,他们的看到的东西不多,能判断的依据也不多,不过这不妨碍他们做出判断和取舍。

    沈枉就要成为肥前的大名,这个消息让他们无比的羡慕,他三水王这次要做个真王了,很多人都是这么说,他有船有人,我也有船有人,我为什么不能这么做,也有不少的大股小股势力过来相助。

    对这些大明来的海主,丰臣秀吉自然是多多益善,日本能用的大船叫安宅船,一个平底大船上面起木楼发射大筒和弓箭,根本经不起风浪,小船更是不值一提,连铁钉的技术都是最近几年才掌握,根本没有办法和大明的船只相比。

    实际上,荷兰人和葡萄牙人更愿意提供船只,可他们一共也就能拿出来十艘船不到,而且要求的报酬实在是太高。

    除了沈枉之外,又有新起的海主李旦愿意出人出船,对李旦这样的人物,丰臣秀吉也舍得重赏,他也知道不能依靠一家,也要有所牵制平衡。

    在海上漂泊久了,见惯了风浪,见惯了生死,海上人都习惯去冒险,可海主海商们同样是积攒了大批的财富,不是每个人都想着搏一搏,更多的人都想着观望,看看事情的发展然后再下注。

    他们不想着明目张胆支持谁或者不支持谁,他们只为钱财效命,日本愿意用金锭和贸易权来买通他们,他们自然是乐得帮忙。

    海主们和海商们对自己的民族属性实际上颇为淡薄,就和东南倭患后期,大多是沿海的豪强海盗驱使倭国兵卒进行劫掠烧杀,他们也不觉得自己做这些事应该不应该,是不是汉奸,他们只是觉得有钱赚为什么不去赚。

    曾有传教士在自己的游记中这样记述“明帝国的海盗准确的说不应该把他们归属在什么民族,什么国家,他们自己就是一个国家,准确的说,他们的作为和道德观和荷兰很相似,海上的势力自己是一个整体,他们有自己的利益判断,尽管有人倾向于明帝国,有人倾向于日本,更有人只认同自己。。。。。,如果他们有自己的领土,或许他们就是东方的荷兰联省共和国。。。。。。”

    有这样那样的取舍和判断,有了上面愿意帮助日本入侵朝鲜的,有了想置身事外的,也就有替大明担心的。

    万历十九年十二月,有海商朱骏旺和陈申在福州通报,在福建按察使司衙门通报倭人即将进攻朝鲜并且侵入大明。

    不过此处就有个悖论了,大明对于通倭有最严厉的罪名和惩罚,你通风报信,你这个消息是从何处得来的,如果不是和倭人交通,又怎么能说明这个真实性。

    而且自以为有逻辑判断的人都觉得所谓的倭人入寇朝鲜实在是不可思议,荒诞之极,远隔重样,嘉靖年间又在大明被那么打击过,怎么会有什么二十万人攻过来,这不是危言耸听,故意扰乱人心吗?

    当年在闽浙一带,戏台唱戏,有人开玩笑的喊了句“倭寇来了”,上万人惊慌失措,几百人践踏拥挤而死,不法之徒趁机偷抢,难道这次不是吗?

    这两名海商被第一时间抓起来,投入了大牢之中,福建巡按颇为悠哉的说道:

    “这是勾倭自为功绩,煽动人心从中取利”

    一时间众人纷纷赞誉,说巡按大人从容镇定,识破奸人诡计,真乃宰辅之选。

    不过这件事实在是太过惊人,这位巡按虽然这般处置了,本地锦衣卫却不敢这么判断,连忙派人去大牢里审问之后,将消息快马递送到京师。

    这个行为还被巡按申斥,说是尔等拿朝廷俸禄不要做这等荒唐无稽的公事,本来无事,你们这么一审恐怕也要变成祸事了,传到外面去,岂不是人心惶惶,真以为会有什么倭人入寇的迹象。

    “若无王通,尔等今日怎敢如此妄为”

    巡按大人还正气凛然的说了这一句,左右王通现在已经是辽国公不在中枢,在福建骂个一两句算不得什么大事,还能有个清正敢言的名声。

    惯常来说的确如此,可这次的事情却没有按照福建巡按的预料发展,被他训斥的锦衣卫千户将他的这句话一并送到了京师去,实际上,各地骂王通的话很多,锦衣卫也不怎么重视,辽国公王都堂自己都是笑笑而已,大家何必在意。

    但在这次不行了,万历二十年的正月底,钦差赶到了福州,福建巡按以渎职之罪去官下狱,将朱俊旺和陈申二人从监狱中提出,加以褒奖慰问,并且安排船只,即刻北上,赶往京师。

    宋婵婵也是生的男孩,得知孩子平安,而且是个男孩,宋婵婵喜极而泣,把伺候她的婆子吓了一跳,连忙安慰,坐月子期间哭泣哀伤可是容易伤身子的。

    王通自然是欣喜无比,这次起名字倒是要比上次轻松很多,既然已经有了“忠”,那这个就是王义了。

    王通得子,整个江南都是轰动,又是赶在万历二十年的正月间,大家都有趁机喧闹欢庆的意思,道贺的踏破了门槛,不是为了王大人得子,而是为了趁机和辽国公套套近乎,王通自然愿意与民同乐。

    魏国公世子在二月初到来,这位不管从什么意义上来说都是贵客,王通摆下家宴宽待,酒过三巡,宾主尽欢,却有亲卫匆忙进来,说是有京师过来的急报,王通打开之后,脸上的笑容就消失了。

    。。。。。。

    丰臣秀吉给朝鲜国王去了一封信,信上有一句话“。。。。。。欲假道贵国,超越山海,直入于明,使其四百州尽化我俗。。。。。。”

    …

    谢谢大家的订阅和月票,谢谢“ipooo和东方拓”两位朋友的打赏

正文 第一千零七十一章气定神闲

    第一千零七十一章气定神闲

    魏国公这一系算是大明最顶尖的勋贵了,见多识广,也知道轻重利害,京师到底什么样的消息着急到在宴席的时候送到王通手上,而且能让王通看过之后脸色沉下来。

    王通是个什么地位,魏国公世子明白,王通和京师现在的联系有多密切,魏国公世子也明白,更不要说那条从京师直达松江的快马加急驿站。

    魏国公世子很好奇,可又知道自己不该问,难免就有些坐立不安的神色表现出来。

    这个急报实际上并不是王通的系统传回来的信函,而是宫里派人送过来的,王通对这个倒是能理解。

    日本借道朝鲜侵略大明,这件事实在是太过匪夷所思,真假难辨,在勋贵官员之中,对海外的事情最了解的莫过于王通,将这个消息与王通共享,咨询他的意见,也算是情理之中。

    不过,就算是有快马加急的驿站系统,从京师那边来到松江府,消息也需要传递十天以上,算上回程,一个月都是可能。

    由此可见,朝廷对这个消息的重视程度也很一般,日本是不是要攻打朝鲜,然后进而攻打大明,这个王通可以确认,不过细节还需要调查。

    王通看完之后抬起头,魏国公世子正在那里探头,和王通目光对视忍不住讪讪一笑,王通将信纸折起,笑着说道:

    “不是什么太要紧的消息,一月之内世子那里也该知道了”

    听到这话,魏国公世子也就不问了,的确不会是太要紧,要不然京师里安排的眼线,各种亲朋故旧什么的,早就传递消息过来,可现在也没听到过什么,想来也就是如此了。

    那边送走了魏国公世子,王通没有急着召集手下商议,他也要等待消息,按照惯例,自己在京师所安排的那些人,现在也该有消息送过来了。

    现在大明和日本之间,贸易和船运都被沈枉把持着,日本那边的消息也被封锁的相对严密,想要知道什么很不容易,福州的朱俊旺和陈申知道的也不多,其余有心过来示警告密的人,知道的还没有他们多。

    王通这边也有安排,他让葡萄牙商人送了几个人过去打探,正月初上的船,要回来估计要二月,葡萄牙人和日本西南的几个大名关系非常好,可以比较深入的了解。

    距离也是个麻烦,从大明到日本的距离说不上远,可远隔重洋,近也谈不上,消息间隔几个月,往往没有时效性。

    日本进攻朝鲜这件事本身是能够确定的,唯一要知道的是细节,各种各样的细节。

    和王通预料的差不多,京师那边的各色消息都在送走魏国公世子的第二天到达了松江府,这个就详细很多了,当然,都是说京师那边的。

    丰臣秀吉写信给朝鲜国王,信上又是这样的内容,朝鲜国王派使节送到了京师,不过,朝鲜是大明藩属,朝鲜国王不过是个郡王的规格,在大明一应序列中很低,这样的信没有资格直接送入宫内。

    照例要在礼部各司走个程序,然后送进宫中去,中枢从来瞒不住事情,这封信很快的,京师沸沸扬扬的都是知道了。

    朝廷对这个也没有什么保密的意思,直接丢出来在朝廷上讨论,一个小国要漂洋过海打下日本之后再进攻大国大明,这件事听起来实在是匪夷所思,几乎没有相信的。

    但倭寇这个词在大明是最敏感的,倭寇要通过朝鲜来打大明,这个尽管是匪夷所思,却也要加以重视。

    不过大明对朝鲜的态度也不是完全相信的,尽管明太祖朱元璋定下的所谓“不征之国”,朝鲜对大明一直也是恭顺无比,可朝鲜每年朝贡的使团路线都是有严格的规定,沿途都是大军驻扎的要塞和军营,为何,就是为了防备和震慑。

    对于朝鲜提供的消息,还是这样匪夷所思的消息,谁也不敢相信,兵部尚书石星直接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或许是朝鲜人勾结倭寇,要吸引大明兵马过去残害,然后再有什么大的阴谋实施。

    这个猜测本身也是足够荒诞,可目前来看,这个倒是最靠谱的一个,当然,猜测归猜测,大家也知道靠谱的渠道,这才有了送到王通手中的急报。

    “公爷,倭国几个数得着的大名全都聚集在九州平户一带,大军已经是渡海去了朝鲜,小的回程的时候已经听说,说是朝鲜的釜山镇已经陷落。”

    “倭国进攻朝鲜的大军有多少人,具体的将领是谁?”

    “请公爷赎罪,倭国上下对不是沈枉的汉人盯得很严,要求在商馆中不得外出,小的只知道有二十万人,都是各大名的精锐。”

    二月底的时候,派出去的探子回来了,带回来了这个消息。

    王通实际上不着急,日本从朝鲜的最南端上岸攻打,朝鲜那地方小,可怎么也比辽东稍微大点,好歹也是个国家,怎么也能抵挡一阵。

    而且大明的军事力量可不是当年的松垮摸样,有精锐的禁军作为骨干,王通真不是太担心这日本的二十万大军,诚然,这二十万倭寇军队会在朝鲜国土上烧杀抢掠,那又如何,反正不是大明的子民领土,随他们去。

    有这个心态在,王通也是很从容的应对安排,不过,三月中的时候,京师总算能够确认这个消息的准确与否了。

    毕竟天津卫是个港口,许多船都是京师勋贵富豪之家的产业,他们也能从海上得知消息,却是确认了朝鲜国王转达这封信的准确性。

    实际上,这个准确性已经不用太着急确认了,因为朝鲜国王李昖的求救文书已经是到了京师。

    李昖求救文书上说,朝鲜八道中南边的全罗道和庆尚道已经是陷落,京畿道的汉城也是危急,请天朝速速派兵救援。

    按照王通得到的消息,朝中大臣们的态度依旧是谨慎为先,内阁首辅王锡爵先是要求验看这个求救使者的身份,看看有没有接待过使者的官员认识他们,可也巧了,朝鲜的历次朝贡都是经商的大好时机,朝鲜的贵人们借着这个捞取钱财,能够跟着使团来的都是商人,而且每次的人都不同。

    这次来求救的和上次来送信的使者,倒都真是朝鲜的官员,可对于大明来说,他们完全是陌生面孔,这就不能下准确判断了,按照王通知道的消息,尽管日本攻打朝鲜的消息已经确认,可朝中大佬和宫中的态度还是要查明确认,完全是不紧不慢的应对,对这个态度,王通猜想,可能他们想的和自家一样,左右不是自家事,管他作甚。

    除了这些明面上能打听到的,王通也知道些更机密的消息,比如说有万历皇帝、内廷和外朝最核心人物参加的朝会上,已经有人提出来,朝鲜是大明屏藩,朝鲜李家一脉存续不是那么重要,但朝鲜本身不能让倭寇在这上面活动,必须要加以打击。

    说了这么多,话还是要讲回来,反正不着急,兵部下文,让辽宁三总兵开始准备,加强防务,免得到时候措手不及。

    相对于京师这边的做法,王通这里也谈不上什么紧张,朝廷肯定要用兵的,如果真让倭寇占据了朝鲜,那从海路和陆路都有机会威胁京畿腹心之地,这个是大明朝廷万万不能允许的,可朝廷也是颇为自信,当年的倭寇都被戚继光俞大猷赶下了海,现在大明军力更胜当年,又怎么会怕了。

    王通对这个的关心也很有限度,如今自己管着的是松江开埠,和军事沾不上边,能做的就是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消息,尽可能的从情报方面给朝廷中枢一些帮助,从愈发频繁的信件和急报上来看,朝廷也是希望他这么做。

    不过,王通的妻妾们却不这么想,她们可是担惊受怕,这些年,大明一有什么风吹草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