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凤霸九天-第6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刘娥勉强一笑,转过了话头:“既然已经决定,那么,官家拟接哪位皇族的孩子入宫来抚养呢?”
  真宗沉吟了一下,道:“皇后说,她看中了四弟家的老三允让,那孩子是嫡子,长得聪明伶俐的。”
  刘娥心里一怔,暗暗冷笑,怪不得最近越王妃带着孩子,往寿成殿走动得厉害。皇后果然不简单啊,二皇子夭折,她顿失倚仗,地位本已经是摇摇可芨。不料一个反手,又得了一个嗣子,又可以在宫中手握皇子这张牌可以横行了。自己千算万算竟算不到皇后竟有此招,只是就算皇后抱得一个嗣子,终究算不得当今皇帝的亲生骨肉。若是后宫妃嫔有哪个有再怀孕的,只怕还是难逃灾难。她这边急速地想着,这边不动声色地笑道:“越王府?官家,若以长幼亲疏贤德,都应该先是楚王府啊!”
  真宗喜道:“小娥同朕想到一齐去了。这嗣子,原该就是楚王府里挑才是。”
  刘娥心中暗忖,楚王有三子,当日允升就曾经被太后抱养宫中,如今继为嗣子,倒也名正言顺。虽然此次是皇后不甘心想借着孩子来固位,但是待孩子进宫之后,自己大可借着皇后有病自己把孩子抱过来抚养。只是允升已经成人,最好能抱养一个年纪较小的皇子,可以与自己培养出感情来。心中计议已定,道:“楚王的长子允升次子允言,都已经成人了。既然要进宫来,自然是老三允成的年纪最合适了。”
  真宗点了点头,吩咐道:“怀政!”
  “奴才在!”随着话音,内侍周怀政连忙上前恭候着。
  真宗吩咐周怀政:“你到楚王府去一趟,代朕看看皇兄和几个孩子。”他停了一下,似在思索该怎么说,抬头看到桌上的玉如意,便指着玉如意道:“把这个给楚王,哪个孩子接了玉如意,就把他的生辰八字带回来,交钦天监合一下。”
  周怀政领命而去,刘娥看着他的背影,只觉得心中阵阵不安。
  到了晚上,周怀政从楚王府回来,居然将玉如意原物带回了,还带回了一封楚王谢罪的奏折。
  真宗看完奏折,叹了一口气:“大皇兄性子也太狷介了。”
  刘娥小心翼翼地问:“楚王竟拒绝圣恩?”
  真宗点了点头:“楚王在谢罪的折子里说,他是先皇贬为庶人的罪人,虽然蒙朕不弃恢复爵位,他的子嗣亦没有资格接这玉如意!”他将奏折往桌上重重一放,道:“大皇兄,他竟是寒了心,再不愿步入这皇位之争了。罢了,人各有志,不可相强。朕、就成全了他这份心吧!”
  刘娥心中暗忿,难道真的要如了郭后所愿。虽然于此时她未必能完全明白郭后的意图,却本能地感觉到了危机,想到这里,笑道:“楚王性情高洁,却不免耽误了这几个好孩子了。”
  真宗沉吟道:“耽误不了。朕想过了,二哥五弟均是英年早逝,都没有留下儿子。二哥原追封为太子,当年被王继恩构陷,削了爵位,二皇嫂日子过得甚是可怜。嗯,朕就下旨,依然追封他为皇太子,把允言过继给二哥继承王爵,再把允成过继五弟继承王爵。楚王与朕为一母所出,他虽然未接玉如意,但这三个孩子分继三家王位。要不然,倒便宜了老四,亏了大哥。”
  刘娥笑道:“官家对楚王如此皇恩浩荡,楚王虽然狷介,心里也是感激的。”
  楚王不接玉如意,看起来只能是另选嗣子了。老五元杰刚刚去世,未留子嗣,老六元偓只有一子,七王八王都只是郡王,且年纪尚轻未曾生子。算来算去,便只能从老四元份家挑了。元份共有三子,允宁是承嗣的长子,允怀是庶出,也只能是允让了。
  心里想着,面上却不表现出来,反而贺喜道:“臣妾恭喜官家,迎立嗣子。”
  宋真宗咸平六年年底,真宗因为这一年内忧外患重重,甚是不喜,有臣子上表建议改元,真宗于是下诏明年改元年号为景德。
  景德元年正月初,朝庭宣布改元,大赦天下。
  正月中旬,以绿车旌节,迎立皇侄赵允让入宫为嗣子。同时又因郭后身体欠安,虽然嗣子名为郭后之子,皇帝又下旨令刘德妃共同抚育嗣子。
  嗣子赵允让,字益之,其父越王元份为太宗第四子,其母李氏为崇仪使李汉斌之女。
  嗣子入宫,皇室有后。宫中大宴三日,以示庆祝。
  
第三十二章
  正当宫中一片喜庆的时候,从辽国传来消息,萧太后带着辽帝耶律隆绪,以太后的族兄萧挞览为元帅,奚六部大王萧观音奴为先锋,再次兴兵南下。
  开春以来,辽兵只在边境骚扰试探,并未大军深入。真宗虽然忧心,但是却未到最急的关头,此时挂心的倒是御医来报,万安宫李太后垂危了。
  真宗大惊,连忙亲自到万安宫侍疾,并传令不许任何事打扰。这时候郭后杨婕妤的病都已经是大好了,也带了小皇子允让随侍在万安宫。
  自去年以来,李太后听到皇子之死,一惊成病。她本就上了年纪,这一个冬天下来,病势越发地沉重了。太后虽然不是真宗的生母,但是多年来母子关系一向融洽。只是在真宗登基时,因为王继恩作乱,唆使太后另立楚王为帝。真宗顺利登基后,虽然从未将此事放在心上,待太后待楚王均是十分的礼遇。太后自己的心中,却是有几分的惭愧与不安,未免有些积郁在心。参与当年之事的太后之兄李继隆,本是威镇西北的一员良将,是夏州李继迁的克星,曾亲手抓过李继迁的生母。也因参与那场宫变,而自请削去兵权,赋闲在京。此次太后病重,真宗亦是准李继隆入宫问疾。李继隆自己避嫌,不肯进宫,只在宫外向太后磕头请安,兄妹二人竟是不肯再见一面。
  为着太后的病,真宗已经大赦天下两次,并诏求全国良医进京为太后治病。
  此时的万安宫内,刘德妃与杨婕妤在走廊上,亲手为太后煎药。眼见药已煎好,刘娥亲自倒了药,杨婕妤打起帘子来,刘娥将药端进去。
  见了刘娥端药进来,真宗接过药碗,郭后忙放下抱着的小皇子允让,亲手将太后搀起来,真宗亲手将药汤一口口地喂给太后喝。
  太后喝了小半碗,轻轻摇了摇头,真宗放下药碗,又与郭后扶着太后躺下。太后半睁着眼,气若游丝地道:“官家不用费心,我是不中用的人。官家还有朝政,皇后还要孩子要照料,你们都不用在这里了吧!”
  真宗道:“太后说哪里话来,太后凤体安康,比什么事都重要。朕为天子,万民表率,岂敢失了孝道。”
  郭后也道:“服侍太后,本就是臣媳们最大的责任。”
  太后有气无力的道:“我这老太婆打什么紧,你们最大的责任,是给官家多生几个皇子。我老年人有一口气时,能多看到几个皇孙,见了先帝才敢有个交待啊!”
  郭后听了这话,不由地拿眼睛偷偷地看真宗,却发现真宗的眼睛,此时却在偷偷看着刘娥,心口猛地一阵刺痛,顿时一口气滞住了转不过来。她退后一步,差点软倒,幸而背后竟有人及时扶住。她闭上眼睛,微微地喘过一口气来,睁开眼睛,却看到扶着她的竟是刘娥。
  刘娥正站在离郭后不远,听到太后之言,也是心中猛地一跳,抬头见真宗偷偷瞧她,不由地忙低下头去,却拿余光忙去看郭后,正见郭后脸色变得惨白,身子也摇摇欲堕,此时房中诸人各具心事,一时间竟只有刘娥及时上前一步,扶住郭后。
  正在此时,忽然听得外面一阵急促地声音传进:“皇上,皇上——”
  听到声音,坐在床头的真宗猛地站立起来,沉声道:“太后病着,任何人不许打扰,哪个大胆的奴才敢这样大呼小叫的!”
  话音未了,周怀政已经是连滚带爬地进来,伏在地下重重地磕头道:“奴、奴才该死!军情紧急,辽军已经越边境、攻陷德清军、进逼冀州,一天之内已经收到好几封边疆告急文书了。内阁、宰相都不敢做主,已经在宫门前跪请了好些时候了!”
  “什么?”真宗只觉得脑中嗡地一声,顿时气血直涌头顶,只一脚向周怔政踢了过去:“该死的奴才,竟敢此时才来报朕!”不理会周怀政急急辨称:“皇上有旨不许打扰,奴才是冒死奏报”这边早已经冲出门去。
  就在他踏出宫门的那一刹那,就听到身边一群后妃的哭喊声:“太后,太后您醒醒啊——”
  景德元年三月已亥日,万安宫皇太后李氏病亡,真宗上谥号为明德。而此时,辽国的萧太后挟数十万兵马,已经攻破数个城池,逼近京城。
  举国震惊。
  而此时的真宗,却以为太后守灵的名义,拒不上朝。
  太阳西斜时分,刘娥轻轻地走进御书房。
  真宗白衣素服,呆呆地坐在那儿,他的面前,是摊开的一张军事地图,上面又凌乱地堆放着一封封的告急文书。
  刘娥走上前,柔声道:“官家,该歇息了!”
  真宗怔怔地坐着,象是没听到似的,刘娥只得又唤了一声,真宗仍是没有反应。刘娥走上前来,轻轻地握起真宗的手:“官家,不要太伤神了!”
  真宗猛地抬起头来,见了刘娥,长长地吁出一口气来,神情明显放松了:“唔,是你啊!”
  刘娥低声道:“三郎,天快黑了,要不要传膳?”
  真宗摇了摇头:“朕吃不下,叫他们撤了吧!”
  刘娥柔声道:“三郎,都三天了,您都没有吃好睡好,今天我亲自下厨做的,好歹吃点吧!要不然,喝口羊肉羹汤也好啊!”
  真宗微微点了点头,随侍在旁边的雷允恭忙上前,送上一盅精心炖了一天的羊肉羹,里面放了灵芝等各种滋补的药物。
  真宗喝了几日,便推开了。刘娥服侍他洗漱之后,雷允恭等人退下,这才奉上灵芝茶。
  真宗方坐定,张怀德小心翼翼地走进来,捧上一大叠奏表,轻声道:“官家,文武百官们,还跪在宫门外请旨呢?”
  刘娥眼看着真宗眉头皱起,连忙道:“你让他们先回去吧!官家已经歇了,有事明日再奏!”
  张怀德暗吁了一口气,他知道真宗的心情极坏,这时候回事实在是讨骂,可是事关军国大事,他更不敢不报给真宗。这会儿是乘了刘德妃在里头,有个缓冲余地,这才敢进来回话。此时听了德妃的吩咐,连忙应了一声,退出去了。
  真宗轻叹一声:“罢了,明日还不是一样!”
  刘娥小心翼翼地道:“官家已经废朝三天了,文武百官齐跪宫门三天,再三上表求见,三郎真的不见他们吗?”
  真宗低低地冷笑一声,不知道嘲笑别人,还是在嘲笑自己:“朕拿什么去见他们?强敌压阵,逼近汴京,国家危在旦夕,朕何尝不比他们更刺心。是战是和是走?文武百官各执一辞,逼着朕要作出决定来。战,怎么战,拿什么去战?和,哪里有和的路?走,又能够往哪里走?朕怎么决定,怎么决定怕都是错的。这一个决定,关乎着天下百姓,大宋万年基业,社稷安危。一字说错,一步走错,何以对天下、何以对祖宗、何以对后世?”
  刘娥心中亦是惶惑不安,相识至今,从未见真宗如今日这般地将近崩溃的乏力。当日宫中变故,有脉络可寻,有人情可测。可是这军国大事临到面前,一举一动关乎天下安危之时,竟是谁也不知道怎么做才是对的。
  不战,辽国兵马步步逼近,战,如果败了,怎么办?
  大宋原是自五代十国军阀混战中建立,直到天下一统,至今不过几十年,五代十国的余风犹在,天下刚刚太平不久。萧太后挟举国兵马逼近,辽人精于马战,一旦战事稍有失利,朝庭威信一丧,镇不住天下,立刻又会陷入五代十国的大战乱中去。
  但是——
  真宗看着军事地图,当年太宗皇帝以开创天下的雄才大略,数十年筹备,两次征辽,都落得大败而归,含恨而亡。
  如今辽军临近澶州,直逼京城。战事节节失利,凭着现有的军心士气,如何与辽军一战啊!一旦败战,辽军就可直抵京城,输掉的何止是一场战争,而是整个江山社稷啊!
  刘娥再聪明再能干,也只是一个宫闱女子,什么是辽人,什么是军队都没有见过,何论战争?
  真宗却是亲眼见过的,那是他初登基的时候,咸平三年。
  当时正逢上辽军骚扰边关,于是年轻气盛的他,对着满朝文武百臣立下宣言:若是辽军敢来侵犯,他将亲自披挂,上阵杀敌。咸平二年的十二月,他冒着寒风大雪亲自北巡,直抵边关。在他巡边之时,边关将士为皇帝亲自巡视所激动,与辽人展开了数番大战。站在大名府的城墙,他亲眼见宋辽战场上的交兵情况,虽然这几场战事,大部份以宋军的胜利而结束,却也是因宋军人数胜过辽军的缘故。他是亲眼见到了辽军马战之骠悍凶猛,深切的感觉到对辽人的作战,并不是自己一开始想象中地那样单凭血勇之气就可以得到胜利。
  张怀德方刚刚退出去,周怀政急忙进来,跪下奏道:“官家,李相跪门求见!”
  真宗站了起来,惊诧地道:“李相?李沆?他不是已经病得很重了吗?”
  周怀政奏道:“是,李相扶病,跪在宫门外求见!”
  真宗叹了一口气:“宣李相进见!”
  周怀政应了一声正要宣旨,真宗又加了一句话:“赐李相乘车舆入见!”
  周怀政忙高声应了一句:“是!”退了出去。
  刘娥站起来道:“臣妾回避!”真宗点了点头,刘娥退了出去。
  宰相李沆当年为太子宾客时,扶持当今皇帝顺利登基,颇有功劳。真宗登基后升为宰相,多年来颇有政绩,也算得一朝重臣良相。李沆因为年老,此时已经告病在家,据说已经病得很重了。真宗再是无心见众臣,此时见李沆扶病跪宫,也只得宣他入见。
  过了一会儿,周怀政扶着李沆颤巍巍地进来。但见李沆已是病骨支离,憔悴如风中之烛,一见到真宗,就推开周怀政抖抖索索地想要下跪行礼。真宗忙叫周怀政扶住了,又叫赐座。
  李沆方要开口,便一口气堵住了,咳了半日,这才道:“太后宾天,举国同哀。官家与太后母子情深,因此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