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土默热红学--红学故事新勘、红学历史十讲 作者:土默热-第3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睬∏∈茄钣窕返纳眨晌讲唤庵盗恕4哟耍闀N这部以自己亲身经历写成的作品,失去了踪影。 
 
 
 
余韵绕梁


  斗转星移,一晃六十年过去了。康熙朝的悲壮,雍正朝的悲凉,都已化作了历史的青烟,时间进入了乾隆中期的盛世。

  洪昇的孙子洪鹤书,此时也已是一个古稀老人。他在整理自己的诗集《花村小稿》时,不住地喃喃自语:祖父的遗作手稿究竟流落到哪里去了呢?曹寅没有实现祖父的遗愿、为作品出版,江宁织造府随后被朝廷查抄了。父亲洪之震、姑母洪之则,先后到南京寻找,但去时早已人去楼空,杳如黄鹤,难觅踪迹了。

  也就在此时,北京西山一个茅棚中,一个叫曹雪芹的年轻人,传出来一部小说——《红楼梦》。一经传抄,很快风靡天下。曹雪芹是谁?他是江宁织造曹家的后人么?《红楼梦》是谁写的?大家都说是曹雪芹写的,可他为什么只承认自己是“披阅增删”者?

  历史就是这样的迷离、迷茫,似乎有那么明显的蛛丝马迹,但又没有任何直接的文字记录证实。埋在历史废墟下的东西太多了,太多了……

  作者

  2006年1月于长春 
 
 
 
第一节  元妃省亲


  “元妃省亲”是《红楼梦》的重头戏,对“元妃省亲”的解读,也是胡适红学的立论基础所在。胡适先生断定《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红楼梦》故事是以曹家在南京担任江宁织造期间的真实生活为原型创作的,其主要根据就是认定《红楼梦》书中借元妃省亲描写康熙皇帝南巡,史料记载曹家一共接驾四次,书中赵嬷嬷对王熙凤也说甄家接驾四次,因此,胡适先生断定,书中的甄家就是贾家,其原型都是曹家。朋友们不妨重新翻阅一下胡适先生的《〈红楼梦〉考证》,便可清楚地知道对“元妃省亲”的解读在胡适红学中的重要地位。

  “元妃省亲”对胡适红学的重要性可谓大矣。可以说,今天红学主流派几乎所有的学说,都根源于胡适先生对“元妃省亲”与曹家接驾的认定,正是由于对“元妃省亲”就是隐写曹家接驾的认识为基础,才开始了对曹寅祖孙三代任江宁织造期间事迹的研究,才确立了曹雪芹的作者地位,才创立了所谓的“曹学”。

  胡适先生解读“元妃省亲”的方法,恰恰犯了他自己痛诋的“猜笨谜”的弊病,陷入了“附会”的泥潭。他看到《红楼梦》书中赵嬷嬷说甄家当年曾接驾四次,在清史资料中又发现曹家当年确实接驾四次,两者是如此偶合,因此就毫不犹豫地说:看,曹雪芹在写自己家当年的事情!每个认真的读者,只要精心阅读和思考,不难发现胡适先生附会的漏洞。

  其一,《红楼梦》书中描写元妃省亲的过程,并非千里迢迢从北京远赴南京,而是从同一城市的宫中到大观园,路上时间不过一两个时辰而已,考虑到当时轿子的行进速度,也就走了十几里路程吧,距离并不远。省亲结束后,元妃并未在大观园居住,而是与祖母和父母依依惜别后,含泪连夜又回到宫中。这与曹家接驾的场面根本不同,康熙皇帝远途跋涉来到南京,长驱三千里,路上需要几十天时间,一两个时辰如何能到达?曹家以织造府作为康熙皇帝的行宫,皇帝在南京期间是住在织造府里的,也不可能连夜又回到北京皇宫。

  其二,《红楼梦》书中用于接待元妃省亲的大观园,“芳园筑向帝城西”,可见位置在城市的西边。南京为六朝古都,可以称为“帝城”,但曹家的织造府及其附属的西花园,位置无论如何也谈不到在这个帝城的西面!书中大观园的形势是“芳园筑何处,仙境别红尘”,既离开红尘滚滚的城市,又与城市相距不远,就在“帝城”西边不远的一个类似世外桃源的地方。曹家的织造府在南京城中,所在位置并非“别红尘”的“仙境”。书中大观园“衔山抱水建来精”,“山水横拖千里外”,园子周边衔山抱水,形势壮阔,这与江宁织造府的形势更是相去甚远,在织造府中,无论如何也看不到横拖千里的“山水”,更看不到高起五云的“楼台”!

  其三,《红楼梦》书中王熙凤与赵嬷嬷对话说,甄家接驾四次是“当年太祖皇帝仿舜巡”时候的事,接待的是“太祖”,并非元妃;接驾的是甄家,并非贾家,这四次接驾与元妃省亲根本不是同一时期的事情。王熙凤当时尚未出生,只是听说过,并未亲见,所以感叹自己生晚了。但距离元妃省亲的时间似乎也就是五六十年,不会太久远,因为赵嬷嬷当时“刚记事”、也就是十几岁吧,曾亲自见识过;现在她“七老八十”了,距当时应该有五六十年了,所以只能凭回忆发一大通“罪过可惜”的感慨。康熙皇帝四次南巡驻跸江宁织造府,是前后相继的事情,中间没有几十年的间隔,如果《红楼梦》是借元妃省亲写曹家接驾,时间上根本就不对。假如“元妃省亲”是隐写康熙南巡,那么,就是从康熙第三次南巡的康熙三十八(1699)年上推五六十年,也反推到了1639—1649年之间,这是明清交替时代的事情。这个时候,根本没有什么清朝的“太祖皇帝”南巡之事,曹寅的父亲曹玺还在东北和西北领兵打仗,根本没有到江宁织造任上。

  其四,有一个很奇怪、也很重要的情节,红学家们很少注意到,就是《红楼梦》作者把“太祖皇帝”巡游比作“舜巡”。这可是大有奥妙的说法!古代舜帝巡视三山五岳,死在了巡游途中,他的湘江边上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哭舜帝的斑斑泪水,染红了湘竹,此竹便由此称为“斑竹”,毛泽东先生诗中曾有过“斑竹一枝千滴泪”的说法可证。如果《红楼梦》作者敢把康熙南巡比作“舜巡”,那简直是诅咒皇帝在巡游中死去,这是大逆不道的事情!曹雪芹因为家庭败落,可能对查抄他家的雍正皇帝心存不满,但康熙皇帝对曹家可是恩重如山啊,曹家的富贵荣华可以说都是康熙皇帝给的!曹雪芹怎么能盼望他死在南巡途中呢?

  其五,与上一个问题直接相关的,就是林黛玉与她居住的潇湘馆的称谓问题。林黛玉是个尚未破瓜的妙龄少女,为什么要取“潇湘妃子”的别号?须知“潇湘妃子”就是舜帝的妃子娥皇、女英,就是哭红了斑竹的妃子,潇湘馆的景物特点是“窗前也有千竿竹”,竹影在窗纱上摇曳是引发林黛玉伤感的最通常触媒,与“舜巡”、“潇湘妃子”、“爱哭”联系起来思考,其奥妙难道不发人深省么?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红楼梦》中所写的“元妃省亲”,根本不可能是隐写曹家在江宁织造任上接驾四次的事情,也不可能由“元妃省亲”情节来证明《红楼梦》是以曹家旧事为原型创作的,当然更不可能证实曹雪芹的作者身份,胡适红学根本就是建在沙堆上的一座大厦。

  胡适先生所附会的《红楼梦》元妃省亲情节是隐写康熙南巡、曹家接驾的传统说法,应该说不攻自破了。《红楼梦》所描写的“元妃省亲”一事,与曹雪芹和他的爷爷曹寅没有什么关系,换句话说,《红楼梦》根本就不是以曹寅家事为原型创作的。红学界那些关于曹家与雍正朝宫廷斗争关系的附会,那些关于曹家与“阿其那”、“塞思黑”关系的猜测,都与小说《红楼梦》毫无关系。那么,《红楼梦》作者精心描写的元妃省亲,其生活原型究竟是谁、是什么时期的事情呢?

  根据笔者考证,《红楼梦》中的元妃省亲情节,确实是隐写的康熙皇帝南巡,但南巡的地点不在南京,而是在杭州;南巡的接驾人也不是曹寅,而是高士奇;进一步说,能够在《红楼梦》中记载元妃省亲这件事情的人当然也不是曹雪芹,而是高士奇的同乡好友洪昇。

  现在红学界有些学者,几乎是在有意误导读者,他们几乎把康熙南巡与曹寅接驾四次等同起来,让读者以为康熙到了江南似乎就只到过南京一地,只住在曹寅的织造府一家。这是严重地歪曲历史!康熙南巡前后凡六次,南巡路线都是沿京杭大运河南行,巡幸的地方有扬州、南京、杭州、苏州、绍兴等诸多城市。曹家接驾四次只是康熙皇帝巡视到南京一地的事情,皇帝巡视到其他城市还有别的官员接驾;即使是同一次南巡中,在不同的城市接驾的人也有好多,曹寅只是若干人中的一个。

  《红楼梦》中描写的“元妃省亲”过程,与曹寅接驾四次的哪一次过程也不相同,倒是同史料记载的高士奇在杭州接驾一次的过程完全相同。高士奇就是康熙朝那个位高权重的“南书房侍读”,号称“万国金珠供澹人”(高士奇字澹人)的著名人物,他是康熙皇帝的亲近之臣,也可以说是宠臣。蔡元培先生在《〈红楼梦〉索隐》中对这个人有详细考证。康熙朝朝廷党争严重,高士奇是“南党”领袖之一,康熙二十九年,由于以明珠为领袖的“北党”的攻击,高士奇被皇帝解职归里。

  高士奇是杭州西溪人,与洪昇是同乡。说来也巧,二人不仅同年生(1645),同年死(1704),还几乎一起在北京生活了二十多年。不过在京期间高士奇当了大官,发了大财,洪昇却只当过国子监监生,一个穷学生,没有一官半职,穷得时常断炊。不过二人之间的友谊却历久弥新,保持终生。洪昇在康熙二十八年因为在“国丧”期间聚演《长生殿》,受到朝廷的“斥革”“下狱”处分,康熙二十九年从北京返回故乡杭州,与高士奇返籍时间也在同一年。

  康熙皇帝一共南巡六次,其中在洪昇生前南巡四次,分别发生在康熙二十三年、二十八年、三十八年和四十四年。《红楼梦》通过元妃省亲隐写的这一次接驾,是隐写的康熙三十八年第三次南巡。这一次康熙皇帝巡幸到了杭州,驻跸在浙江巡抚衙门特备的行宫里。高士奇闻听皇帝到了杭州,作为当朝老臣、皇帝当年的心腹,提出请皇帝到他的家乡西溪一游,让他尽一尽地主之谊,接驾一次。康熙皇帝高兴地答应了。于是,就有了《红楼梦》书中描写的“元妃省亲”的全过程。

  其实,高士奇早就知道了康熙皇帝要再次南巡的消息,为了接待皇帝,他事前做了精心准备,特意修建了接驾的花园——西溪山庄。这个西溪山庄的特点就是竹林茂密,十分清幽。康熙皇帝到了这里后,十分喜欢这里的宁静淡雅,亲自赋诗一首,赞美这里的“十里清溪曲,修篁入望深”,还亲笔为西溪山庄题写了“竹窗”二字。朋友们可以仔细想一想,这个西溪山庄是《红楼梦》中的什么地方呢?相信都能看得出来,这就是林黛玉居住的“潇湘馆”!潇湘馆的最大特点,就是“窗前也有千竿竹”,窗前不论昼夜,都有竹影摇曳。为什么《红楼梦》作者单单把潇湘馆称为“有凤来仪”?就因为这里才是接待康熙皇帝的真正场所!

  有的朋友可能要问,《红楼梦》中接待元妃的地点是整个大观园,不仅是潇湘馆啊?问得好极了。《红楼梦》中大观园的原型,是整个西溪景区,面积很大,高士奇的西溪山庄(也就是潇湘馆的原型)只是其中的一个景点。朋友们有时间,不妨亲自到西溪实地考察一下。今天的西溪,已经被辟为国家级湿地公园,游人正旺。历史上的西溪,从宋朝直到清朝,却是一个都市里的村庄,风景十分秀美、幽静,犹如一个天然少雕饰的妙龄村姑,杭州籍的历代致仕官僚和风雅文人,都愿意到这里来构建别业庵堂,以躲避尘世的喧嚣,做养静的场所。西溪的主要标志性景物,是梅花、翠竹和芦苇,这与《红楼梦》中大观园是完全一致的。

  高士奇的西溪山庄今天已经不存在了,其地点今人称作“高庄”,也就是高士奇初建的村庄的意思吧。高庄的附近,有洪府和洪园,这是洪昇的故园,从小的天堂。这里应该是大观园中“怡红院”的原型。洪府洪园是洪的六世祖、明朝成化年间的太子太保、兵部尚书洪钟所建。洪家是个“百年望族”,“宋代父子公侯三宰相,明季祖孙太保五尚书”(洪家祠堂联)。高士奇接驾时,洪家已经败落,但故宅故园还在,外观上当年的豪阔气势还在。皇帝乘船去高士奇的西溪山庄,要经过西溪的很多景观,皇帝在西溪游览,也要游览这些著名景点,洪府洪园在当地历史悠久,名气很大,应该是游览景点之一。洪与高士奇关系密切,又是近邻,很可能参与了高士奇的接驾活动,所以能在《红楼梦》中把元妃省亲全过程写得绘声绘色,生动传神。

  在高庄、洪园的前面,还有“花坞”,历史上这里香花遍地,香飘十里,是游览西溪必到的景点之一。古人称香花为“蘅芜”(或者“蘼芜”),所以《红楼梦》中把这里称为“蘅芜苑”,让薛宝钗居住。不过今天花坞早已不存在了,被一个很重要的单位占用,人们只能通过史籍和传说来了解当年情况了。

  西溪的核心景区中,首推“秋雪庵”,每到秋季,芦花如雪,蔚为壮观,故名。这里历来是游览西溪的首选之地。在《红楼梦》大观园中,作者把这里写成了“芦雪庭”,供探春居住。书中“芦雪庭”也叫“芦雪庵”或“秋爽斋”。湘云在这里烤鹿肉吃,黛玉就曾说“我为芦雪庵一大哭”。“秋雪”和“芦雪”都是秋季芦花如雪的意思,《红楼梦》作者取名还是很尊重原地名的。

  秋雪庵附近,有个地名叫“藕香桥”,是游人到秋雪庵的必经之处。这里原来是个竹桥,今天桥已不存,但地名仍在。在藕香桥旁边是著名的曲水庵,庵前的水面中,原来还建有一个四面临水的亭子,叫做“藕香榭”。《红楼梦》作者是原封不动地把以“藕香”二字命名的一桥一榭写在书中的大观园里面,让惜春居住。藕香桥附近,水浅滩多,盛产红菱,古人称这里为“茭芦庵”,在《红楼梦》里,作者把它写成了大观园的“紫菱洲”,让迎春居住。

  提醒朋友们注意《红楼梦》书中各景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