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玄幻]重生之激情燃烧岁月 (第一至三卷) 作者:肖申克117-第5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要乱猜,不该说的别说,不该问的别问!明白吗?”孙昌严肃地说道。 
  “明白!”许志强知道西南边疆不太稳,这次往西南跑,让他不得不怀疑这次拉练的真正目的。他内心中有兴奋、紧张和隐藏在深处的恐惧,但更多的却是渴望。在李思明离开训练基地之前,他和李思明相处了四个月。在这四个月,李思明根本就没和他谈私事,仿佛自己仅仅是一个素不相识来自各地的学员而已。不过在这四个月里,他内心之中的一些高傲被无情的打击了,格斗?几个回合就被放倒。军事素质?这支特种部队李思明就是建立者之一。自己所看重的军人身份,人家根本就不在乎。 
  火车在黑暗中一路前行,窗外一片漆黑,看不见外面的风景。车厢内,队员有的在看书,有的在打牌,整整三十六位弟兄,孙昌不知道会有多少人能跟着自己回来,他们当中大多数人刚刚结婚,也许不久之后,他将不得不去做安慰那些失去儿子、丈夫的家庭的事情。这本来是指导员的事情,但是俞建中这个本来跟自己还算合拍的人没能通过测试。 
  军列忽然停止了前进,孙昌看了看外面,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大概是临时停车吧。但是左等右等,军列还没有开动的迹象,孙昌注意到外面有许多人打着手电往军列车头的方向走去。孙昌向押车的军官打听了一下,原来前方被人拦下了,不得不停下来。 
  这事新鲜,有听说拦汽车的,没听说过拦火车的。孙昌让所有的队员耐心等着,和押车的军官打个招呼,下了火车,随着三三两两的老百姓向前方走去。 
  这是昆明火车站以东两公里一个叫做羊方凹的地方,近百位年青人打着旗帜集体卧轨。 
  “他们是什么人,在干什么?”孙昌拉住一位围观的中年人问道。 
  “还有谁,知青呗,这日子过不下去了,闹起来了!”中年人叹气道。 
  事情起因是来自西双版纳某农场一位女知青的死亡,这位女知青怀孕因腹痛步行十几里路到了农场医院,因为医生的大意马虎而死。这个母子不幸死亡的消息立刻传遍了整个农场,人们络绎不绝地前往吊唁,人们放声痛苦,既为同伴的不幸,也会自身的命运而哭泣。 
  于是他们逐渐自发地组织起来,要求农场同意举办追悼会,严惩有关人员,后来又提出一些改善知青待遇等要求。知青的这种敌对情绪与农场领导们的对抗愈演愈烈,于是发生摩擦,于是越来越多的男女知青从四面八方赶到现场。两天后,知青不得不采取另一种极端的做法,他们抬着死者母子的尸体,踏上了景洪的路途。这个队伍起先人不多,但在经过几个分场后,大批的知青加入到这支队伍之中,最后到达西双版纳州州府景洪的时候,人数达到近万人。 
  谁也不曾想到,一个女知青的猝死,竟会引发这场知青大返城的风暴,成为导致十几万云南知青乃至全国知青最终走向返城之路的第一声吼叫。请愿队伍在州委大门静坐,提出自己的要求,他们的要求基本得到了满足。然而当请愿队伍退出景洪时,他们在路上遇到了另一支知青队伍,这支队伍直接提出“知青要返城”的要求。这次事情越演越烈,知青的罢工浪潮席卷云南,“四十条”已经彻底堵住了他们迫切返城的道路。他们提出了北上请愿的要求,并在未获得同意的情况下,强行组队北上,于是冲突再次升级。此是风声十分紧,各种小道消息满天飞。罢工指挥部得到一封来自北京匿名信,写信人透露一个重要信息:北京高层对上山下乡运动存在着不同看法,分岐很大,“四十条”并不代表许多老同志的意见,据说邓副主席对知青工作已有指示云云。 
  这给了他们很大的信心,克服困难采取各种途径,分批化装去北京、上海、成都、重庆,其中的过程十分精彩,完全可以写部小说。12月28日细雨蒙蒙的下午,一批人来到了昆明郊外这个叫做羊方凹的地方集体卧轨,致使当日起数十对昆京、昆沪、昆广、昆贵等客运和货运列车受阻。 
  这其中也包括孙昌乘坐的秘密前往边疆的军列。昆明号称“春城”,但这个晚上气温骤降到零度以下,看着这些相互依偎在一起,用彼此的体温和信念支撑自己也支撑别人的知青,孙昌只有感慨。 
  他们当初响应号召,带着狂热的信念来到边疆,而今他们又带着不成功便成仁的信念寻找回家的路。正如自己,当初自己不也是带着为国洒热血来到军队,来到乌苏里江畔吗?而今自己带着同样的激情来到南疆。 
  数日后,请愿团获准赴京。当他们当达北京的时候,并没有人来接待他们,他们不知道去哪里,于是总指挥率领他们,打着旗帜,直赴人民英雄纪念碑。 
  东光厂的3英寸工艺线改造,到了最关键的时候,曾经也是知青的李思明正在和他的团队正全力以赴,投身到工作中去。团队的工作积极性到了不能再高的时刻,这些只比李思明稍大的年轻人,也许是第一次参与到这么重要的工作,并在其中挑大梁吧,迸发出最大的热情。 
  工艺技术没有问题,那么问题就出在机器上了,这些日本进口的设备本来的技术水平就低人一等,加上其中一些关键设备在精度上有误,致使生产的产品的效率和质量大打折扣,其中的次品率很高。 
  找到了问题所在,李思明重新调整了工作重点,把工作转向设备改进上来。这让大家再一次见识了李思明学识,在机械上的专业知识。 
  东光电工厂盘点一下所有的花费,同将来的效益相比,居然可以忽略不计,本来还想花大量的外汇引进外国技术,这下都省了。程磊自然被大大夸奖了一番。 
  而项目组的负责人李思明连同项目成员,受到了东光电工厂的一致称赞。在项目完成的庆功会上,东光厂的所有人给予他们最热烈的掌声。李思明倒没有什么,反倒是项目组成员,激动地拉着他的手说:“李教授,在您的手下干活痛快,也学到不少东西,希望以后还有机会再在您手下搞科研!” 
  东光厂的事例,立即被新闻媒体争向报道,说这是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典型,东光厂可谓是名利双收。而项目组也受到关注,但是遗憾的是,项目组的工作方式、管理机制没有多少人注意。媒体将自己的关注点放在了成员身上,而李思明这个北大目前最年轻教授的故事被人深挖,被捧上了天,简直可以拿十个诺贝尔奖了。 
  按李思明的惯例,他拒绝采访,算是报了仇。 
  ~~~~~~~~~~~~~~~~~~~~~~~~~~~~~~~~~~~~~~~~~~~~~~~~~~~~~~~~~~~~~~~~~~~~~~PS:征求狼牙特种部队作战分队队员的姓名和代号,3个作战分队,每个分队12人。每队分队长1人、医务兵兼通讯兵1人、狙击手主副各1人、突击组4人、渗透组3人、火力手(机枪手)1人: 
  1、姓名:读者可以自己毛遂自荐,但肯定有人会光荣献身的!最好有鲜明的性格及特点。 
  2、每个人都有一个外号,要与狼有关。比如“恶狼”、“狼王”、“狼崽”等。 
  起名和代号实在头疼!!!!大家帮我想想!!!越酷越好!!! 
  ~~~~~~~~~~~~~~~~~~~~~~~~~~~~~~~~~~~~~~~~~~~~~~~~~~~~~~~~~~~~~~~~~~~~~~         
第十九章 纪念碑 
更新时间2007…10…28 17:24:00  字数:0   
 此时元旦刚过,1979年到来了。这一年的元旦,同一天有三件大事,一是中央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二是停止对金门的炮击;三是中美正式建交。 
  刚完成一个艰巨项目的李思明,决定给自己放个假。 
  陈诚和徐大帅两位会长大人又找上门来。 
  “两位会长,是不是又要捐款,我其它的没有,工资还是有一点的。”李思明开玩笑道,他已经贡献了起码五次,奖状也不发一个,安慰一下自己。 
  “阿明,你这话说的,好像我们见钱眼开似的!”陈诚和徐大帅真的有点不好意思,他们确实从李思明身上“压榨”不少钱。 
  “不会是你们良心发现,想请我吃饭,补偿一下我受伤的心吧?我也不麻烦你们,请我吃一顿烤鸭就行!”李思明笑道。两人一起找自己,一定是有求于自己。 
  “阿明你不会这么狠吧!我们找你是有正事的!”陈诚说道。 
  “怎么了?当了教授,就不认我这个‘兵团战友’了?”徐大帅笑道。 
  “说的这么严重,有啥事,您们说,我洗耳恭听!” 
  “那你跟着我们,以壮声势!”徐大帅拉着李思明直奔校外。 
  “干什么,这么急!”李思明看到校外聚拢着上百号学生,都是知青联谊会的。 
  “到地方你就知道了!”陈诚道。 
  他们的目的地是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那里早就挤满了人。在人群中,有一批皮肤黝黑衣着单薄的青年男女,一面皱巴巴的大旗在刺骨的寒风下迎风飞舞,一行醒目的大字写着:“云南农垦知青首批赴京请愿团”。他们正是孙昌在昆明郊外所遇到的那批知青。 
  李思明明白了,这些人是知青,他们正为他们的返城之路而风尘仆仆地赶到首都。这种事情,陈诚和徐大帅两位曾经的红卫兵积极分子,是不会放过的,所以他们把李思明也拉了过来。 
  这些来自亚热带边疆的男女知青,出发的时候,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在这寒冷的北国,冻得瑟瑟发抖。李思明连忙脱下自己的外套,套在一位知青的身上,那位知青是这群人的总指挥。陈诚等人也纷纷脱下自己的衣服。 
  “同志,谢谢你!”那人也不推脱。 
  “没什么,几个月前我们也是知青,我们支持你们!”李思明一指身旁的众人道。陈诚和徐大帅早已将自己的旗帜亮了出来,上面写着:北大知青联谊会支持云南知青的请愿行动! 
  这让这些从数千里的南疆远道而来的知青们,热泪盈眶。请愿团的知青受到鼓舞,打起精神,将自己的苦难的一一向围观的人群道来。一连两天,越来越多的北京市民和知青家长以及从全国各地回京过年的知青,纷纷赶到广场来声援去南知青,食品、饮料和御寒衣物堆成了小山。 
  生命的泉流已经枯竭, 
  青春的花朵已经凋谢; 
  向苍天伸着朽坏的臂膀, 
  向太阳索取最后的温暖。 
  暴风卷走了仅有的黄叶, 
  寒流带来了满天冰雪。 
  像虫蛀进它干瘦的肌肉, 
  安然地开始冬眠。 
  它弯着布满皱纹的体躯, 
  向着漫长的岁月, 
  用颤抖的声音, 
  诉说自己的苦难。 
  …… 
  巍峨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依然高大挺拔,这座象征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纪念碑,见证1840年以来中国的历史。李思明忽然想起了宁卫东,那个寂寞地躺在北方白桦林中的一位知青,此刻是否能够看到这里。那个酷爱读书,无比倔强并又内心脆弱的青年。如果还活着,他是否会后悔莫及?李思明曾在宁卫东的墓碑前许诺,要为他建个纪念碑,比眼前的这个还要巍峨,看来自己都有点淡忘了。 
  知青们的行动最终得到了中央首长的接见。他们在人民大会堂受到两位老资格的首长接见。知青们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但是从此知青大返城的趋势已成了定局,新年的一月下旬,国务院批准了一个简称为“六条”的报告,知青返城的大门从此打开。不过这是后话。 
  回到学校,别人啥事没有,两位正副会长和李思明被周校长请去了,自是一番教育。这让李思明有点不满,要教育也应该教育两位会长,为什么还单单把他也带上。两位会长“虚心”接受了批评,然后双双离开,临走时,还故意对李思明挤眉弄眼。 
  “小李,你现在也是教授了,以后这种事情你就不要参与了。”见李思明还想辩解,周校长打断道,“我知道你曾经也是位知青,对他们很同情也是人之常情。但专心做你自己的事情是最重要的,上次东光厂的项目就很不错,别人做不了的事情,你就能做好,为国家节省了大笔外汇,还很大提高了我们国家在这方面的技术水准。干什么不好,非要做与你本职工作无关的事情!你在这方面受过的罪还少吗?” 
  “知道了,校长!”李思明只能接受,校长也是好意。 
  回到实验室,杨月在等他。 
  “听说你今天被批评了?”杨月问道。 
  “你怎么这么快就知道了?”李思明问道。 
  “我们新闻专业的,当然消息灵通了。你没事吧?” 
  “没事,只是有点伤感。”李思明说道。 
  “你要不是恢复了高考,现在恐怕还在黑龙江眼巴巴的盼着吧?”杨月说道。 
  “是啊,要真是这样,说不定我已经在那里安家落户了。”李思明笑道。 
  “是吗?不知道哪位姑娘这么高尚,肯嫁给你?”杨月不高兴了。 
  “说的是啊,这不一回到北京,居然就成了抢手货!”李思明故意大笑。 
  “谁希罕你!”杨月自动过滤他的意思。她轻轻理了一下额前的头发,露出明亮妩媚的眼睛,和月牙般的眉黛。李思明无数次看过这张美丽的脸,每次都会短暂地失神。李思明的表情被杨月看在眼里,心中暗喜。 
  “明天周六,我准备今晚回家,你跟我回家去吧。”李思明说道。 
  “干嘛?” 
  “为了稿劳一下你这一个月来对我的精心照顾。” 
  “我不跟一起去。” 
  “为什么?自己一个人偷偷摸摸地去,跟我一起光明正大地回去,就不行?” 
  “什么‘偷偷摸摸’的?你瞎说什么呀!”杨月不依。 
  “那你就证明给我看啊。” 
  “去就去。不过我声明这可不是为了证明给你看。”论口才,她不是李思明的对手。 
  两人肩并肩走出校园,李思明笑着道:“咱们这样,算不算‘夫妻双双把家还’啊!” 
  “你再说,我就不去了。”杨月受不了李思明的言语。 
  “好,好,我不说了。”李思明嘴上不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