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力使命 作者:[美] 哈尔·克莱蒙特-第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太明白,我只知道可能是大气密度的原因。”
  “这真太简单了……”
  “对我可不。”
  “对任何人都很简单。你知道,在公路上天气热的时候,热空气会使光线向上抬起一个很小的弯曲角。因为热空气的密度小,光线在热空气中的运动速度快一些——热或冷空气形成了透镜或空气柱,太阳光线于是产生了折射。这儿也是一样,但这里的透镜主要是由重力引起的。即使氢气的密度在麦斯克林星表面也有巨大差异。当然,寒冷的天气也是原因之一。”
  “我权且相信你说的吧,我不是个……”没等赖克兰把话说完,罗斯顿突然插话道:“密度随高度变化的比率是多少?”这位测绘师从兜里掏出计算尺,一言不发地拉着。“很大,假定平均温度为零下一百六十度,高度上升至一千五百至一千六百尺,氢气密度会下降至地表的百分之一。”大家听了,惊得说不出话来。
  “那么——如果在三百英尺高度,空气密度会怎么样?”罗斯顿终于把这个问题问出了声。
  “差别也很大,大概是表面密度的百分之七十或百分之八十。”
  罗斯顿手指敲着桌面,双眼呆呆地盯着桌子。两三分钟后,他望望其他成员,大家也都一言不发地望着他。
  “我猜大家都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有没有人认为伯纳兰能够在如此稀薄的空气中生存下来,正如我们人类在地球大气层四五万英尺的高空生存一样。”
  “我不知道。”赖克兰专注地听着,眉头紧锁。罗斯顿突然眼睛一亮,“他好像以前在水中……不,在液态甲烷中待过相当长一段时间,而且还游过很长一段距离。那些水上居民挪动‘布利’号时也这样做过。如果这只是闭气,或是像鲸鱼一样储存了一点空气之类,那倒于事无补。但如果他们能够利用溶解在麦斯克林河流或海水中的氢气呼吸的话,我们还有一线希望。”罗斯顿又陷入沉思。
  “好吧,通过无线电联络你的小个子朋友,看看他对自己的能力有没有全面的了解。雷克,你查一查,零下一百四十五摄氏度到零下一百八十五摄氏度间,八个大气压下氢气在甲烷中的溶解度。大卫,把计算尺放回你兜里,把计算器找出来,运用你全部的物理、化学、数学知识,准确计算出悬崖顶上氢气的密度。对了,你是不是说过,龙卷风风眼处的气压要比其他地方低三个大气压?查尔斯,看看伯纳兰他们在低气压中有没有感觉?有什么感觉。大家开始工作吧。”
  会议结束,大家分头工作。罗斯顿留在观察室,聆听赖克兰和麦星的对话。
  伯纳兰说他能够不费吹灰之力地在水下游泳,但他并不知道他为什么有这些能力。他在水下并不呼吸,下潜时也不像人类那样感到窒息。据他描述,如果在水下待的时间过长或运动太剧烈,会有一种昏昏欲睡的感觉,最多也不过是失去知觉。即使失去知觉,只要有人拉他上来而且不让他挨饿,他也会醒过来。显然,麦星海水中溶解的氢气足以让他们活下来,但又不够进行正常活动。罗斯顿面露喜色。

  “我在遇到的最剧烈的暴风中心也没有你们说的那种不适感。”船长继续说道,“把我们刮到滑翔兵岛上的那场龙卷风也没能把我们怎么样,这你看得很清楚。当然,我们在风眼处只待了两三分钟。到底怎么啦?我们不明白你们为什么问这些问题。”赖克兰用目光询问队长是否可以透露,队长点头默许。
  “我们测出火箭的坠落点,也就是悬崖顶上,那儿的空气比悬崖底部的空气要稀薄得多。我们不知道你和你的手下是否能在稀薄的空气中生存。”
  “可那段悬崖只有三百英尺高,空气密度怎么会发生那么大的变化?”
  “是你们星球上的重力造成的,要解释清楚恐怕得花很多时间。简单地说,无论什么地方,只要高度增加,空气密度就会随之降低。重力越大,密度降低的比率越大。在你们的星球,这种情况更突出一点。”
  “但在这个星球上,哪儿是你们所说的正常气压?”
  “我认为是在海平面,我们所有的测量都基于海平面处的数据。”
  伯纳兰想了一会儿,说:“听上去不太近情理。我觉得,你们要测量什么,肯定需要一个固定的水平面。可我们的海平面每年会涨落几百英尺,我从没注意到空气压力有什么变化。”
  “你当然感觉不到,原因有几个。最重要的一点是,只要你们在‘布利’号上,就一直处于海平面,也就是大气层底部。你这么想想就明白了:你上面的空气和下面的空气,它们的重量是不同的。”
  “但还有一点不对头。”船长回答说,“我们的城市并不随着海水下降,春天时在海边,秋天时离海有两百到两千英里,当然陆地是缓坡,并不很陡。但我敢说,即使这样,秋天时城市也比海平面高三百英尺。”赖克兰和罗斯顿沉默地对视片刻,之后罗斯顿说:
  “你们的国家离极地还很远,但这还不是问题的要点。即使重力只有极地三分之一的地方就会感到剧烈的压力变化。也许我们是小题大做了,就像用对付超新星的办法来对付红矮星一样。”他停顿了一下,但伯纳兰并未回答,“那么伯纳兰,你是否愿意至少尝试一次,看是不是能登上高地?如果你们的身体应付不了,我们不会勉强你们。但你知道,这枚火箭对我们很重要。”
  “当然会的,我们已经走了这么远,已经经历了那么多困难,哪一个也不比这个更容易对付。而且我还想……”他停了一下,又换了话题,“你们找到登上高地的方法没有,或者刚才那些理论都是随便说说的?”
  “我们找到了一条可能行得通的路线。逆流而上,离你现在驻扎的地方还有约八百英里。我们不知你能不能从那个地方登上去。那儿看上去像一座石山,坡度很缓。我们离得太远,看不出那座石山有多大。如果你登不上它,那就没有其他办法了。除了那个地方,整个高地四周都几乎笔直如削。”
  “很好,我们就沿河上行,在这个区域我们连一块小石头都不愿攀登,但我们会尽力而为。”
  “恐怕你们得航行很长时间。”
  “不用太久,风正往我们上行的方向吹。我们到达这里之后的几十天里,风向和风力都没有变。这股风不像海风那么强,但只要河水不是太急,完全能吹着我们逆流而上。”
  “你们要经过的地方,河道始终不会变得很窄。如果河道变窄,水流一定会变急。就我们目前所知,还看不到任何河水变急的迹象。”
  “很好,查尔斯,等觅食的船员回来之后我们就启航。”
  寻找食物的船员陆续回来了,每人都带了一点儿东西,但没有什么特别有意思、值得汇报的。船员们所到之处全都凹凸不平,动物个头很小,河流也不多。除了极少几个喷泉周围有少量植被外,其他地方全是光秃秃的。士气不是很高,但一听到“布利”号即将启航,水手们顿时群情振奋。大家把搬下船的少量货物又重新装上木筏,船被推进河水里,升帆的时候,船往海的方向漂了一段距离,随后这股奇怪的风推着船帆,“布利”号劈波斩浪,逆流而行,慢慢地、坚定地驶向连最勇敢的麦斯克林人也从未到过的区域。




第十六章  风谷发难

  伯纳兰原来以为,随着“布利”号逆流而行,河两岸会更加寸草不生,但情况恰恰相反。岸上到处是成堆的枝蔓缠绕的灌木丛,除了河的左岸,因为那儿紧贴峭壁,余地不多。在头一百英里的地方有几条支流汇入,几个船员发誓说他们看到了动物在灌木丛中跳跃。船长本想抛锚停船,派一支狩猎队上岸,但是他还是改了主意。首先,他不想错过这么顺的风;其次是他想尽快到达目的地,试试飞客留下的那些神奇的机器。

  航行中,船长对这股风越来越感到惊奇。在过去的几百天中,风向一直都没变。现在风向不但很稳定,而且几乎紧贴悬崖的外壁,因此好像是紧随船尾。他没有给甲板上值班的船员放大假,但并不反对船员暂时放松放松。伯纳兰已经记不清多少天来不用调整桅向了。

  和飞客发来的消息一样,河的宽度几乎保持不变。也正如他们的预测,河流有时因为太浅变得有几分湍急。这确实让“布利”号降低了船速,但没有降低很多,因为这时的风速也增加了。船逐渐上行,时间一天一天过去,飞客测绘师们开始变得不安起来。太阳的高度难以察觉地升高了一点儿,但速度太慢,科学家们都不相信这是使风速增大的原因。地球人和麦星人都能明显地看出风速增大和此处的物理地理现象有关。终于,连伯纳兰也鼓起了信心,命令稍停片刻,派一支狩猎队上岸,坚信启航时风向还会依旧不变。

  风向确实依旧,“布利”号乘风破浪不断前行。地球人说走了八百英里,但实地在水中逆流上行的麦斯克林人觉得不止这个数。但最后,地球人说的峭壁缺口总算遥遥在望了。
  从侧面可以观察出来河水曾经从斜坡的高处流下——这个斜坡光滑如镜,约有二十度的倾斜角,从河岸向上抬升了大约五十英尺。当船逐渐驶近的时候,河道突然拐了个弯,绕过斜面。可以看出,斜面实际上是一个不到五十码宽的扇形旧河道,随着斜面往上,倾斜度逐渐增大,但还是可以爬上去的。斜坡的地质结构只有隔近了看得出来。但初步观察发现,它是由卵石构成的,即使以麦斯克林人的标准,这些卵石也很小。只要它们不松动,要爬上去还是比较容易的。

  现在船已经驶到了斜坡的开口正面,风向终于开始变化了。它从斜坡形成的缺口处向外吹出,风速也突然加大。船员和地球人几天前听到的微弱的响声这时变成了“隆隆”的轰鸣。“布利”号驶到缺口正面时,声音的来源已经显而易见了。
  一股强风吹向“布利”号,几乎吹裂坚韧的船帆,船也被这股风吹向远离悬崖的方向。就在这时,怒吼的风声如爆炸般震耳欲聋,不到一分钟,一股自从离开赤道之后从未遇到过的强大飓风向“布利”号袭来,不过几分钟之后就平息下来。“布利”号本来已经挂好船帆,准备随时捕捉侧风,现在被这股风一推,猛地冲向上游。伯纳兰不假思索,马上命令右转舵,向岸边靠拢。上岸之后,他像以前每次遇到难题一样,习惯性地向地球人打听是怎么回事。他没有失望,一个天气观测员马上做出了回答,从语气中伯纳兰可以听出他充满喜悦。

  “伯纳兰,这就是原因所在,风是由于高地的碗状地形造成的,我认为你登上悬崖的困难比我们预料的要小。不知为什么,我以前没考虑到这一点。”
  “考虑到什么?”伯纳兰没有大声吼起来,不过船员都可以听出他完全摸不着头脑。
  “没有考虑到在你们星球上的重力、气候及大气条件下,这种地形会造成什么影响。你看,在你熟知的区域——也就是麦斯克林的南半球——冬天也就是星球最接近太阳的时期。那么北半球就是夏天,冰盖融化——所以这个季节才飓风不断。这一点我们已经了解了。液化气——甲烷——不管你怎么称呼它,在你们的半球放出热量并加热大气,哪怕你们几个月看不到太阳,温度也会上升至甲烷液体的沸点,在麦星的表面压力下约零下一百四十五摄氏度,对吗?你们在冬天是否觉得热一点?”
  “对。”伯纳兰承认道。
  “很好,温度升高就意味着,即使高度变化,空气变稀薄的速度也不会很快。可以这么说,整个大气层都扩张了。膨胀的大气就会进入你身旁的那个碗状高地,就像水渗入下沉的盘子一样。过了春分,飓风逐渐平息下来,麦斯克林也逐渐远离太阳,你们半球的温度就会降低,对吧?大气层又逐渐回缩,但碗状高地的内部积存有大量空气,在边缘部分,内部的空气压力比外部大。大量的空气便从裂口处向外流动,但随着星球的自转,这股气流会向左微微偏移,这就是你们上行时遇到的顺风。你刚才经过的地方也就是碗内部空气的出口,空气流动使得出口处成为半真空,出口边的空气就向内侧流动,就这么简单。”
  “我挨那阵横风时你才想明白这个道理?”伯纳兰干巴巴地问。
  “是的——我突然想到的,所以我确信上面的空气密度比我们预料的要高,明白吗?”
  “坦白地说,不明白。但是如果你明白了,我姑且相信你的话。我逐渐信得过你们地球人的知识了。但是这些理论对我们有什么帮助?要顶风爬上斜坡可不是闹着玩的。”
  “恐怕你只得硬着头皮上了。这股风可能最终会平息,但要等到几个月后,等碗内的空气跑光之后,也可能要等相当于地球上几年的时间。伯纳兰,应该马上试试。”
  伯纳兰陷入了沉思。要是在麦星赤道上,这股风可能眨眼间就会把一个麦星人吹得无影无踪。但伯纳兰自己也明白,在赤道上不可能形成这种风,因为那儿重力太小。
  他冲着通话仪断然道:“我们马上行动。”然后转身开始部署。
  停在对岸的“布利”号横渡河流之后,被拖上岸系在木桩上——在如此靠近陡坡的河岸上没有粗壮的植物来拴船。五名船员留守船上,其余人整顿好之后便向斜坡进发。
  开始的一段时间没有风,伯纳兰初战告捷,到达满是砾石的扇形地带。大家都已注意到它的底部比较平坦,主要是一些沙子和小卵石。但爬得越高,石头的体积也越来越大。每个人都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了:风当然会把最轻的石头吹得最远。大家都担起心来,怕前面的石头会越来越大,难以攀登。
  到达缺口处只花了几天时间,这里的风势稍弱一些。而离他们几英尺远的转角处,大风咆哮而出,声音大得连相互交谈都有困难。偶尔会遇到大风形成的旋涡。单从这一点便可看出前面的路将会多么艰难。但伯纳兰只是稍作停留,检查一下背上的背包,便全力冲向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