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2462-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基础过关20-第3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4)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所谓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发展的需要,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是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做到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增强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就是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人与自然的和谐。    
    13【答案要点】 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辩证发展观的创造性结合和运用。    
    (1) 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    
    所谓以人为本就是一切依赖于人,一切为了人,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都要全心全意依靠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满足最广大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一句话,就是以人民为本,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2)以人为本,强调以人民群众为本,以人民利益为本,依靠中国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历史的创造者和创造成果的享有者,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人类在社会历史进程中应该坚持一切依赖于人,一切为了人,一切以人民群众为本。    
     (3)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是过程的集合体,是前进性的运动。发展是一切事物和现象的根本法则。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就要坚持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正确认识和利用地理环境、生态、人口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意保护资源和改善环境,使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4)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互为前提和基础:一方面,人的全面发展不能脱离经济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人的全面发展的程度是经济社会进步的最重要的标志。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程度都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这两个历史过程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因此必须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14【答案要点】(1)文明冲突论的实质是西方文明中心论。主张文明冲突是21世纪的主导线索,本质上是认为世界各国不同的文明有着不可调和的对立性,西方文明是世界文明体系中最优秀的,因此文明冲突要以西方文明为轴心。“911”恐怖事件后,曾有人主张十字军远征,或者主张进行圣战,这是把恐怖主义与某一种文明混同起来的错误观点,这种观点是西方文明中心论的翻版。    
    (2)材料3是对世界文明发展的正确的观点。世界文明是多样的,不同的文明之所以是不同的,当然有着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在一定条件下也会有其冲突,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对立总是同一的对立,任何事物都是又对立又统一,不可能文明之间只有对抗和冲突,文明的多样性在共存中,通过差异会产生互补,从而是起到促进的作用。    
    (3)世界文明发展是统一性与多样性的辩证作用过程。一方面文明是多样的,另一方面不同的文明内在地又有统一性,正是既统一又多样推动着文明的前进,在当今世界,时代的主题已经由革命和战争转向和平和发展,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文明的发展应该是“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    
    15【答案要点】(1)材料1是典型的机械决定论的自由观。这种观点强调客观必然性及其对人的制约性,但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否定人的自由,最终导致宿命论。    
    (2)材料2是典型的唯心主义绝对自由观。这种观点强调人的能动性,但否认客观必然性、因果关系和客观条件对人的能动性和自由的制约,把自由看成是绝对的,选择是任意的。这种观点贯彻到底就是唯我论。    
    (3)材料3是恩格斯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由观的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由和必然是对立的统一,必然是事物发展的规律性,自由是对必然的正确认识和依据必然对世界的改造。必然是自由的限度,又是自由的根据。否认必然,不认识必然,就没有自由。认识和驾驭必然,才能使其为一定的目的服务,才能取得自由。自由是具体的、历史的,没有绝对的自由。    
    16【答案要点】(1)材料1表明,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材料2表明,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材料3表明,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具体的、社会的、历史的。    
    (2)材料1的合理因素是人的善本性,只是有善的开端和萌芽,需要加以扩充和发展,否则连孝敬父母都不行。材料2的合理因素是主张对人的恶本性不能顺其发展,必须加以教化引导,这关系天下的乱与治。    
    (3)材料1、2的共同缺陷是脱离了人的社会性来认识人的本性,是一种抽象的超历史超阶级的人性论,是一种唯心主义观点。    
    17【答案要点】(1)自由有多种形式,如政治自由、意志自由、理性自由等等。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思想史上自由理论的合理因素,肯定了“政治自由”——“自由就是从事一切对别人没有害处的活动”和“理性自由”——“意识自由借助于对事物的认识来做出决定的那种能力”的提法,并在此基础上,把人类自由理论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    
    (2)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真正特色在于通过实践追求自由和获得自由。从此意义上,人的自由归根到底就是人的劳动自由,离开劳动、实践谈论自由,自由就是虚幻的。    
    (3)材料2阐明了自由的特点。首先,自由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自由。尽管自由在一定意义上上意味着摆脱束缚和限制,但是毫无限制的绝对自由是不存在的。自由和限制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自由既要摆脱限制又离不开限制,没有限制就没有自由。其次,自由是历史的过程,没有永恒的自由。社会历史发展到什么程度,人的自由也就达到什么程度,企图在现实的社会实践之外得到自由,企图超越现实的社会条件去追求还无法实现的自由,就会陷入更大的不自由。    
    (4)马克思和恩格斯把自由王国看成是人在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中追求和表现出的一种自觉、自为、自主的状态或境界。自由王国的实现,意味着人从自然中获得解放和自由,认识和驾驭自然力,不再受自然力的盲目摆布;意味着人在社会中获得解放和自由,突破旧的社会条件的限制,更多地掌握自己的命运;意味着人从自身中获得解放和自由,不断地超越自我,克服自身的弱点,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18【答案要点】 (1)人的价值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是人在社会关系中对于自己生命活动的反思。由于个人与社会是统一的,个人是社会中的个人,社会是由个人所组成的社会,因而,人的价值又可分为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材料1是从人的劳动贡献方面谈论人的价值问题,属于人的社会价值范畴。人的社会价值主要是通过他的劳动向社会贡献物质的或精神的财富,以满足他人或社会的需要,由此间接表现和确证自己的价值。所以,人的社会价值也可以说是人生价值,即人怎样表现自己的价值,使自己的一生成为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一生。    
      (2)人的价值是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人的价值与物的价值的最大区别就在于物的价值是由物之外的人所赋予或创造的,而人的价值是由人自己创造的,人的价值就是人的劳动创造,就是创造价值的价值。从此意义上说,社会应尊重和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尊重人的劳动创造精神,这就是人的个人价值的实现。因而,人的劳动贡献越大,人生越有价值,他就越发受到社会或他人的尊重和满足,他的个人价值就越大;而一个人饱食终日,无所事事,除了吃喝,什么也不会做,什么也不去做,这样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这样的人也是得不到社会或他人的承认或尊重的,他也就不存在个人价值。    
      (3)材料1和材料2表明:人的社会价值是人的价值的主要方面,即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是看他索取什么。人的贡献最根本的是人的社会贡献、对于社会进步和绝大多数人的意义。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首先,社会给予个人满足的条件,是先前的人们创造和贡献出来的,在这里,贡献是满足的前提;其次,社会给予做出贡献的人以满足和尊重,是为其进一步做出贡献创造条件。更为重要的是,社会发展有赖于社会成员的贡献,只有贡献大于获取,社会才能不断进步。如果索取和享受大于贡献,则社会就不能存在下去。同时,也只有在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中,社会成员才能从社会中得到越来越多的满足和享受。    
    历史证明,一个民族如果不倡导自己的成员发扬奉献精神,这个民族就没有希望;一个政党不倡导自己的成员发扬奉献精神,这个党就会失去民心;一个人如果只追求个人私利,不愿积极奉献,这个人就没有前途。    
    


第二部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导论第一章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一般原理

    一、本章新增知识点权威解析    
    与2005年考纲相比,2006年考纲把“货币形式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成形式”修订为“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这一变化要求考生掌握价值形式的发展阶段、货币的起源和本质。    
    从商品交换的发展历史看,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简单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四个阶段。从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货币是价值形式长期发展的结果,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发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货币的出现,使整个商品世界分成了两极:一极是商品,它们都是特殊的、各不相同的使用价值;另一极是货币,它是一切商品价值的代表。这样,商品内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就发展为商品与货币的外部对立。一切商品,只有换成货币,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才会转化为社会劳动,具体劳动才会还原为抽象劳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才能得到解决。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揭示了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需要注意的是,2004年考纲新增的知识点在近两年考试中并未涉及,这些新增知识点包括:(1)“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人类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及其关系。(2)“社会经济的两种基本形态”,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分及其相互关系。(3)“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中“市场机制”的问题。    
    二、本章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    
    本章的核心概念:商品货币商品经济价值规律劳动价值论    
    本章属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性理论。本章的基本原理主要有:    
    (1)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至今存在的两种基本经济形态,商品经济经历了简单商品经济和发达商品经济两个发展阶段,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发达阶段。    
    (2)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劳动二重性是商品二因素的决定条件,商品的内在矛盾只有通过交换才能解决。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3)货币的形成、本质和职能,是从交换的角度分析商品经济关系。货币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货币的本质是商品交换的一般等价物。货币的职能是货币本质的具体表现,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是纸币等货币符号充当流通手段条件下出现的经济现象。    
    (4)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其基本内容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商品交换按等价原则进行,其表现形式是价格随供求关系变化而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其作用是在市场竞争中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必须正确认识价值规律的作用及其局限性,尊重和利用价值规律。    
    (5)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丰富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本章的难点在于: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关系;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货币的产生促进了商品内在矛盾的发展;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等。    
    一、本章常考知识点    
    本章历来是考试命题的重点。从题型来看,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辨析题、材料题都有所涉及。所考查的知识点几乎覆盖了本章的全部内容。例如,1995年的文科试题、1996年的理科试题、2000年试题以单项选择的形式考查“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的知识点;1994年的理科试题、1995年的理科试题、1998年的文科试题对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考查;2003年试题以单项选择的形式考查“货币的产生使商品的内在矛盾外化为商品与货币的矛盾”的知识点。简单商品的基本矛盾、货币的职能、货币流通规律、价值规律、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等也在历年的试题中反复出现。其中,价值规律部分的试题多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