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心理学-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人类的祖先只有结合成社会集体,才能向大自然作斗争,所以在社会集体性活动中产生的意识,一开始便是社会的产物,受社会的制约。(2)人的意识和语言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语言在社会劳动中产生,它是人们交流思想不可缺少的物质手段。它以一定的词(出声的或不出声的)表示一定的概念。由于有了词,大脑才可能进行抽象思维,也才可能产生人的意识。儿童在与人们的交往中掌握语言的过程,也是他们意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从语言的发生、发展上,也可以说明意识的社会历史制约性。(3)意识的内容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日益丰富和发展起来的。在社会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由于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不同和社会实践的领域不同,人们的意识具有不同的发展水平和特点。现代人的意识内容比起以往任何一个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人来说更为丰富和发展。例如,射电望远镜和电子显微镜的制成,可以使人们的感知活动的范围扩大,人已经可观察大到一百亿光年(宇宙半径),小到1O…15厘米(粒子内部)的空间范围,漫长到二百亿年(宇宙演化史),短暂到10…24秒(粒子衰变)的时间过程。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信息论、控制论、人工智能等新兴科学的出现,人们的思维活动的内容也更为深入和广泛。(4)个体意识的社会历史制约性,即个体意识和社会意识的辩证统一。一方面,个体意识的发生、发展取决于他的社会生活实践,以及社会上的某种知识、思想、观点的接受和掌握;另一方面,社会意识的内容又受到各个人的意识的影响。

  4.主观选择性

  人是周围现实的积极的活动者,他经常主动地探索周围世界,在周围纷繁复杂的事物中,首先反映那些对他来说最具有社会生活意义、符合活动目的的东西。一个人从婴儿开始就能主动地注视周围的事物;开始直立之后,便更能广泛地、多方面地、积极主动地去接触和认识各种事物,从而使心理更快地发展起来。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在教育的影响下,人们按照不同时期的不同任务有选择地反映各种对象、评价各种事物的能力日益发展,意识的主观选择性的特征也就更为明显地表现出来。

思考题

  1.举例说明脑是心理的器官。

  2·试说明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的、能动的反映。

  3.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人的心理实质的理解。

  4.试说明心理与实践活动的关系。

  5.什么是意识?它有哪些基本特征?

(祝蓓里)
 

第三章心理的生理基础


第一节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要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来实现。

  一、神经元

  神经系统内有大量的神经元,即神经细胞。神经元的总数,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表述得愈来愈正确。美国耶鲁大学史蒂文斯(C·F·Scevens)教授指出:“人脑被认为是由1011个神经原组合而成,与我们银河系中的星星数大致相同。”①神经原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细胞,其形态与其它组织的细胞很不相同,一个典型的神经原由细胞体、轴突和树突三部分所组成。胞体大小不一,直径在4~150微米之间。树突是从细胞体延伸出来的管状的延伸物,它们常常在细胞体附近广泛地分枝,扩大接受面积。轴突也是管状的延伸物,但它一般比树突细而长,长度可以从几微米到1米左右,轴突通常又称神经纤维,神经纤维末端分布于其它组织中,并形成各种神经末梢;许多平行的神经纤维聚集成束,成为分布于全身的神经(图3—1)。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大致每秒在3~120米之间。

  神经原具有接受刺激、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的机能。通常,通过树突及胞体接受传来的信息,胞体对信息进行整合,然后通过轴突将信息传给另一个神经元或效应器①。

  不同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是通过突触进行的,信息通过突触从一个神经元传至另一个神经元。突触是控制信息传递的关键部位,它决定着信息传递的方向、范围和作用。据研究结果表明:突触绝大部分分布在神经元的树突和胞体上,其中尤以树突为多。据估计,人类大脑皮层每个神经元平均有30000个突触,这样就构成了极端复杂的网络系统。

  关于突触传递过程,过去曾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突触传递与神经纤维的传导相似,通过局部电流作用而传递,称电性传递;另一种认为,突触传递要通过化学性的中介物质(递质)的作用,称化学性传递。经过长期争论,现在证实在人类的神经系统内这两种形式的传递都存在,人体内存在有两种不同传递过程的突触,即化学性突触和电性突触。

  通常所说的突触是指化学性突触,哺乳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内的突触,绝大多数也是化学性突触。在电子显微镜下可以看到,化学性突触一般由突触前成分、突触间隙和突触后成分三个部分所构成。

  突触前成分是神经末梢上一个特化了的部分,轴突末梢形成许多球形小体,小体直接进入突触联接的部分的质膜叫做突触前膜,小体原浆中含有大量突触小泡,直径为200~800①,小泡内含有特殊的化学物质,称为递质。突触前膜外面是突触间隙,宽约200~500,是突触前成分和突触后成分之间的区域。突触后膜是突触后细胞质膜特化的区域,含有特殊的分子受体(图3—2)。

   化学性传递要经历两个阶段:(1)化学递质的释放,(2)递质对后膜的作用。

   当神经冲动到达轴突球状末端时,其膜上离子通道发生变化,大量的钙离子涌入胞内,突触小泡就在钙离子的作用下同突触前膜接触并将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中,递质通过突触间隙作用于后膜上的受体,改变了后膜的通透性,从而使后膜内外的离子浓度发生变化,出现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或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这种电位达到一定程度,便使突触后神经元产生可传播的神经冲动或抑制。

   除上述的化学性突触外,人体内还有电性突触,这种突触的间隙很窄(约20左右),称缝隙连接。两个神经元的突触膜相贴很紧,以致一个神经元的电变化可以直接引起另一个神经元的电变化,传递速度很快,一般可以逆转(图3一3)。

  神经元间的突触联系大致有如下几种:

  轴突——胞体型;

  轴突——树突型;

  轴突——轴突型(图3一4)。

  近年来又发现其它类型的突触,例如,树突——树突型,树突——胞体型,树突——轴突型,胞体——树突型,胞体——胞体型,胞体——轴突型。①

  二、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人的神经系统可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部分,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脊神经和植物性神经。周围神经系统分布于全身,把脑和脊髓与全身其它器官联系起来。(图3—5)。

  (一)中枢神经系统

  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最低部位,它的基本机能是进行简单反射活动(如排泄、膝跳反射等)和传导冲动。

  人脑包括延脑、脑桥、中脑、间脑、小脑和大脑六个部分

  通常把延脑、脑桥和中脑合称脑干。

  延脑为脑干的最下部,是脑的最后部分。脑桥在延脑的上方,中脑又在脑桥的上方(图3—6)。脑干既是大脑、小脑与脊髓相联系的重要通路,又是许多重要脏器的神经中枢,例如,呼吸、心跳、吞咽、唾液分泌、呕吐、喷嚏,咳嗽以及与视、听有关,与调节运动、维持姿势的反射活动有关的重要生理活动中枢,就在延脑、脑桥和中脑里。

  间脑位于中脑上方,大部分被大脑所覆盖,被称为“在脑的中间”。间脑主要包括丘脑和下丘脑。丘脑是人体传入冲动的转换站,来自全身的各个感觉器官的传入纤维,除嗅觉外均在丘脑交换神经原,然后再传至大脑,丘脑对传入的神经冲动进行加工选择,所以丘脑是皮层下感觉中枢。下丘脑的机能非常复杂,功能是多方面的,它是植物性神经系统皮层下中枢,调节内脏活动,也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主要环节。下丘脑有些核团具有分泌激素的功能。下丘脑的一些部位与觉醒和睡眠的节律有关。如用电刺激猫的下丘脑前部,猫即呈睡眠状态,停止刺激下丘脑的前部,而刺激下丘脑的后部,猫即呈觉醒状态,研究表明,下丘脑在情绪反应中占重要地位。近年来的许多研究表明,下丘脑、丘脑和大脑皮层之间形成很多回路,它们同大脑作为一个整体,互相促进,互相抑制,共同调节着各种心理活动。

  在脑干中网状结构占很大的比例。网状结构就是脑干中央部分的神经结构,由灰质和白质相混杂而成,其中神经纤维交错成网,神经核团散在其中。它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各个部分都有双向的联系,所以影响范围很广,功能也很复杂。它对躯体运动和内脏活动起调节作用,也影响着大脑皮层的活动。研究表明,网状结构中存在着两个相互对立的调节兴奋和抑制的系统,即脑干网状结构激活系统和脑干网状结构抑制系统,由这两个系统一起构成了脑干网状结构调节系统,它们参与调节和控制意识活动的水平(图3一7)。

  人类小脑有两个发达的半球,浅表为皮层,位于大脑的后下方和脑桥的背侧。它有维持身体平衡、调节肌肉紧张和协调人的随意运动的机能。小脑发生疾病时,闭眼直立时站不稳,走路时歪斜易倒,运动不准确、不协调,不能完成精巧的动作。

  在大脑半球内恻面有一个穹窿形的脑回,因其位置在大脑与间脑交接处的边缘称边缘叶。边缘叶与有关的皮层和皮层下结构构成一个统一的机能系统,称边缘系统。它的功能是:(1)控制情绪的发生和表现(2)参与调节控制与个体生存和种族延续有关的功能,如进食、饮水和性行为等。(3)参与学习和记忆活动。近年来国内外的一些研究表明,边缘系统还与视觉和听觉等活动有关(图3一8)。

   人的大脑左右两半球特别发达,是中枢神经系统中的最大的结构,重约1400克,上面观略呈卵圆形。它的表面有一层起伏不平的灰色层称大脑皮层。大脑皮层是脑的最重要部分,是心理活动的最重要的器官,大脑皮层是一层薄的神经元组织,其展开面积约有2200平方厘米,有1/3露在表面,2/3在沟裂的底壁上,皮层厚度为1.3~4.5毫米之间,分成六层。皮层浅部(第1—4层)的主要机能是对刺激进行精细的分析、综合,神经细胞在这几层大量集中,对氧和血液的需要也最多。大脑病变、衰老也首先从这几层开始。皮层深部(第5、6层)的机能比较低级,主要是接受和传递来自上面几层的信息。大脑皮层分成六层,是皮层构造的基本形式,但皮层不同部位各层的厚薄,各种神经原的分布,纤维的疏密都有差异。一些学者根据皮层这些不同特点,并参考功能方面的资料把大脑分成若干区,其中以勃路德曼(Brodmann)的分区,较为合理(图3—9)。

   大脑半球表面的重要沟、裂有大脑外侧裂、顶枕裂、中央沟,据此将大脑分成若干叶。中央沟前方是高度发展的额叶①,中央沟后方至顶枕裂间为顶叶,顶枕裂以后的较小部分为枕叶,大脑外侧裂下方为颞叶,岛叶深藏在大脑外侧裂里。此外有人还将胼胝体周围部分称为边缘叶(图3—10和图3—11)。

   大脑各部分互相配合形成一个整体,同时,各个部分在功能上又有不同的分工,形成了许多重要的中枢,但这些中枢只是执行这种功能的核心部分,皮层其它区域也分散有类似的功能。如中央前回(4区)主要管理全身骨骼肌的运动,而称为运动区;但也接受部分感觉冲动;中央后回主要掌管全身感觉,但也可产生少量运动。并且其一中枢的损伤并不会使人永远完全丧失该中枢所具有的机能,经过治疗和锻炼,常常由于其它区域的代偿作用而恢复到一定程度。因此,大脑皮层上的重要中枢在功能上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图3—12)。

  皮层的主要机能区有:

  ①运动中枢(第一运动区)位于额叶中央前回(4区)。运动皮层定位有下列特征:对侧交叉调节,即一侧运动皮层支配另一侧躯体肌肉,但头面部肌肉的支配是双侧的;具有精细的机能定位,即一定的区域支配一定部位的肌肉,总的安排呈倒置分布,但头面部区域内部的安排是正立的;身体不同部位在皮层的代表区,其大小与运动的精细复杂的程度有关,大拇指所占的区域特别大;刺激引起的肌肉运动简单,主要是少数个别肌肉收缩,甚至只引起某块肌肉的一部分收缩,不发生肌肉群的协同性收缩。

  人类还有第二运动区①和补充运动区②。

  ②躯体感觉中枢位于中央后回(3—1—2)是躯体感觉的主要投射区,叫第一感觉中枢。对大脑皮层诱发电位的引导研究表明,身体各部在感觉中枢上的投影和运动中枢相似(图3—12)。

  此外,还有第二躯体感觉中枢③。

  ③视觉中枢位于枕叶,相当于17区。

   ④听觉中枢位于颞叶的颞横回(41、42区)。

  ⑤嗅觉中枢在海马回沟附近。

  ⑥运动性语言中枢在额叶额下回后方(44区)紧靠中央前回的下部。如果这一区受损伤,病人说话时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障碍,以至丧失说话能力,称为运动性失语症。

  ⑦听觉性语言中枢位于颞叶的颞上回的后方。它能调整自己的语言和理解别人的语言,当中枢受伤后,病人虽能讲话,但言语混乱而割裂;能听到别人讲话,但不能理解讲话的意思。因此这种病人,与人谈话时常常答非所问,称为感觉性失语症。

  ⑧视觉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