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宇宙和生命-第10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资料来源:《太平广记》)

  韦仙翁

  史珂 整理

  唐朝大历年间,唐代宗白天睡觉的时候,梦见一个人对他说:“在西岳太华山中,有一个皇帝坛,如果你派人寻访到了,祭拜它,你就能得到极大的福荫。”代宗当天就派监察御史韦君骑马到太华山寻访。

  韦君来到山下,州县令把山下一个客店摆设齐整,在店中准备好饭,命令店里其他客人搬走。有一个老人对店主说:“韦侍御吃一顿饭就走,我又老又病不能走远,我只在屋里坐着不出来,可以吗?”店主答应了他。不多时韦君来到店中。过了很久,忽然听到屋里有咳嗽的声音,韦君便问:“有什么人在这里?”并派人去查看。看的人回来说:“有一个老父。”韦君就去见老人问他姓什么。老人回答说:“姓韦。”韦君说:“咱们是同一宗姓,应该叙一叙辈份。”于是邀请老人和自己同席而坐。老头就问韦君的祖父叫什么名字。又问他的高祖是谁。韦君说出祖父叫什么名,做什么官,又说高祖信奉道教不做官,隋朝时进到这山里,不知如今在哪里。老头感慨地叹道:“我就是你的高祖。我叫韦集,有两个儿子,你就是我小儿子的重孙子。哪知道能在这儿与你相遇!”韦君泪流满面地跪拜。老人制止他,对他说:“你祖母还在,你有两个姑奶奶也在山中。现在到寒食节了,所以我进城来给她们买些脂粉。我这里有一个布包,包里有茯苓粉片,想卖了这些茯苓片再买脂粉。”老人又问韦君:“你现在要到哪儿去?”韦君说:“我奉皇帝的旨令在这山里寻找真坛。州县和山里的人都不知道它在哪里,不知道您老人家是否知道这个地方?”老人说:“莲花峰中峰西南的上边,有一个古坛,好像就是你找的地方。这应当就是真坛,但是我不能很肯定。”当晚老人和韦君住在一起。老人不吃饭,只喝少量的酒和人参茯苓汤。

  第二天,韦君要进山,老人说:“我和你一块去。”韦君就要把自己的马让给老人骑。老人说:“你自己骑吧,我得拄着拐棍儿先走了。”韦君骑着马奔跑,竟追不上老人,老人总是在马前三十步的地方。到了山脚下,道路险峻,马不能前进了。韦君就下了马,跟着老头走进山谷。走了一里来地,来到一个屋里,看见三个老太太。老人说:“这就是你的奶奶和你的两个姑奶奶。”韦君洒泪跪拜。他的奶奶有七、八十岁了,姑奶奶各都四十多岁的样子,都披散着头发,穿着用树叶做的衣服。她们见了韦君非常高兴,对他说:“时间过得真快,现在都见到了重孙子!”她们高兴了许久。于是韦君与老人上山寻访真坛。攀登险山峻岭,韦君几乎支持不住了,老人却走得飞快,回头看着韦君笑。他们来到中峰西南角,果然有一个坛。韦君把坛洒扫一番,拜祭之后立上标志,又回到老人的石屋,向老人说自己要出山谷了。韦君对老人说:“等我到京城奏报完了,我就请假回来探望您。”老人说:“你要努力,好好辅佐皇帝。”

  韦君下了山,回到京城,详细地向皇帝讲述了经过。代宗惊异感叹,就派韦君带着他的亲笔诏书入山,让韦君按照礼仪把仙人邀请来参政。韦君到山里寻找,找不到原来的道路了,找了好几天也没有结果。他访问山下的老人,老人们都说:“从我们年轻的时候至今,每隔二、三年就看到这个老人进一趟城,相貌总是不变,但不知他住在哪里。”韦君望着山峰恸哭一场就回来了。代宗感到怅惘遗憾,让史官把这件事详细地记录了下来。

  (资料来源:《太平广记》)

  益州老父

  刘新宇 整理

  唐朝武则天当朝的末年,益州有一个老头,带着一把药壶在城里卖药,赚了钱就用来救济贫困的人,自己平常不吃东西,时常只喝一点清水。如此过了一年多,百姓们都很信赖他,凡是有病买到他的药的,没有治不好的。有时他独自在江边游玩,久久地凝神远望;又有时登高远眺,一整天不说一句话。

  每当遇到有认识的人,他一定告诉人家说:“人的整个身体,就像一个国家。人的心就是帝王;心旁边排列的脏腑,就是宫内的辅臣;身体表面的九窍,就是宫外的臣子。所以,心有了病,内外都不能救它,这和国君在上面胡作非为、臣子不能改正他没有什么两样。要想让身体没有病,必须先正他的心,不使心有胡乱的追求,不使心有狂妄的思想,不使心有过分的欲望,不使心迷乱糊涂,那么,心首先要没有病。心首先没有病,那么,作为心的宫内辅臣的脏腑,即使有了病也不难医治,体外的九窍,也就没有得病的因素了。况且药也有君臣之分,还有‘佐’有‘使’。如果要治病,用‘佐’药当作‘使’药去使,把‘使’药当‘佐’药去用,一点不起作用,还必然会扰乱自己,又怎么能治好人的病呢?这又像治理国家。我用药,常常这样考虑。我常常遇到有人的心起不到心的作用,脏腑起不到脏腑的作用,致使九窍全都不正,全都受病,以至于让好医生见了都会吓跑,好药自然也起不了作用,还不知道自己已病入膏肓。可悲啊!士人君子们一定要记住!”

  忽然有一天,他独自到锦川去,脱了衣服洗净了身子,伸手到药壶里只选了一丸药,自己吞了。他对众人说:“我的罪期已经满了,现在要回到岛上去了。”顷刻间他变成一只白鹤飞走,衣服和药壶全都沉没到水里,人们寻找了很久也没寻见。

  迷中的人又有谁知道人类的疾病和痛苦的根源是人心不正呀!人心不正才会行恶,行恶就会造业,有了业力人类就会有疾病、痛苦及各种灾难乃至劫难。只有救人心才是从根本上救人!

  (资料来源: 《太平广记》)

  宜君王老

  欧阳子云 整理

  王老是坊州宜君县人,居住在村墅。他非常喜欢道学,也很好客,一心一意行德,他的妻子与他志同道合,乐此不疲。

  一天,一位衣衫破烂的道士登门造访,王老和妻子都很有礼节地招待这个道士。道士在王老家住了一个多月,闲暇的时候就和王老谈天饮酒,相处得很融洽。不久,道士遍体长了恶疮。王老到处求医买药为他诊治,对他更加殷勤关切,然而道士的病却一天比一天严重。等到快满一年时,道士对王老说:“这种疮是一般的药难以治愈的,需要几斛(十斗)的酒来浸泡,到时候自然就会好。”于是王老为他酿造好酒,等到酒酿好时,道士说:“用大瓮来盛酒,我自己加药浸疮。”道士就在大瓮里泡了三天才出来,这时的道士须发均变得如漆一样黑,容颜象少年,肌肤白如凝脂。王老全家见道士如同脱胎换骨一般,甚感惊异。

  道士对王老说:“这酒可以喝,并能让人飞上天去。”王老相信道士所言。起初,瓮中酒有五斛多,等到喝时,仅剩二三斗,酒清冷香美异常。当时正值收麦季节,王老与妻子及打麦子的人一起豪饮,皆喝得酩酊大醉。道士也与他们一同饮酒,并问:“你们可愿意上天去?”王老说他愿意随道士上天。话音刚落,祥风忽起,彩云如蒸,屋舍草树,王老全家皆同鸡犬,一起飞上了天。隐隐还能听到空中传来的打麦声,几个村人见此景很是惊叹。唯有猫被弃而没飞走。等到风定了时,那被雇来打麦子的二人,也没有带走,他们被遗留在邻村的树下。这两人后来不食人间烟火,都因此而长生不老。在宜君县西三十里处,还留存有“升仙村”。

  ( 资料来源:《续仙传》)

  踏翻王母九霞觞 谪向人间作酒狂

  朱月明 整理

  许碏,自称是高阳人。年少时曾用功读书求取功名,但是屡次应举都落榜。晚年时,在王屋山学道,并周游五岳名山洞府。后来他从峨眉山经两京,又由襄汴抵达江淮。他游遍了茅山、天台山、四明山、仙都山、委羽山、武夷山、霍桐山、罗浮山。他每到一处,就在石崖峭壁无人能及的地方题字:“许碏自峨眉山寻偃月子到此。”目睹他笔迹的人,无不赞叹他的神异,但谁也不知偃月子是谁。

  许碏后来多半在芦江一带游历。他酒醉时常吟道:“阆苑花前是醉乡,踏翻王母九霞觞。群仙拍手嫌轻薄,谪向人间作酒狂。”有好事者问他此首诗是何意。他说:“我本是天上的仙人,在昆仑山上参加宴会时,因为有失礼仪被贬谪下凡。”人们都笑他,认为他在说疯话。

  后来正值春天的时节,许碏在头上插满鲜花,手握花束翩翩起舞,上酒楼去醉酒唱歌,升五彩云飞走了。

  在史书和民间常有神仙犯了天法被贬谪下凡的记载和故事。那么在人世间干了违背天理的事,又会被罚到哪里呢?除了地狱,大概别无选择。

  (资料来源:《太平广记》)

  神传文字 化鸟飞仙… 神仙王次仲的故事

  史清

  王次仲是古时的神仙。那时正是周朝末年战国时代,各国正互相纷争征伐,策士们到处游说“合纵连横”策略的时候,王次仲正住在大夏山小夏山中。他认为当时通行的篆体字,写起来很费事而用处不广,而且人们很难在短时期内学会使用篆字。现在天下这么纷乱,事情繁杂,文字的普及是很重要的。王次仲就把篆体、籀体字变化成隶书。

  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认为王次仲改革文字为统一大业立下了功勋,就请他到秦国来作官,但王次仲拒绝了。秦始皇很生气,又派了使者去传诏让王次仲入秦,并对使者说:“我征服了各诸侯国,统一了天下,谁敢不臣服我!王次仲不过是一个书生,竟敢违抗天子的圣命,何等狂妄。这次你去召他,他如果再不来,就杀掉他,提他的头来见我,以正法纪,让他这种人再不敢傲慢抗上!”

  使者到了山里见到王次仲,宣示了秦始皇的诏命,王次仲立刻变成一只大鸟振翅飞去。使者又惊又怕跪在地上不住的磕头哀求说,“您这样作,叫我怎么回去向皇上交差啊,皇上非杀了我不可。请大仙可怜可怜我吧!”那大鸟在空中盘旋了半天,故意落下三根翎毛,使者只好拿着这三支羽毛回去向秦始皇复命。秦始皇向来爱好修道求仙的事,听使者说王次仲已经变成了神仙,挺悔恨的。王次仲变大鸟的地方叫“落翮山”,在现在的河北(古幽州),老百姓一直在祭祀他。

  这段历史再次说明中国古代的文字、文化是神直接传给人的。中国古代是半人半神的社会,而这一切都是历史的安排。

  附原文:王次仲者,古之神仙也。当周末战国之时,合纵连衡之际,居大夏小夏山。以为世之篆文,功多而用寡,难以速就。四海多事,笔扎所先。乃变篆籀之体为隶书。始皇既定天下,以其功利于人,征之入秦,不至。复命使召之,敕使者曰:“吾削平六合,一统天下,孰敢不宾者!次仲一书生而逆天子之命,若不起,当杀之,持其首来,以正风俗,无肆其悍慢也。”诏使至山致命,次仲化为大鸟,振翼而飞。使者惊拜曰:“无以复命,亦恐见杀,惟神人悯之。”鸟徘徊空中,故堕三翮,使者得之以进。始皇素好神仙之道,闻其变化,颇有悔恨。今谓之落翮山,在幽州界,乡里祠之不绝。

  (资料来源: 《仙传拾遗》)

  万宝常遇神仙知八音

  欧阳子云 整理

  没人知道万宝常是什么地方的人。他生性聪颖,富有音乐天分,尤其擅长乐器的“八音”(古代的八音指金、石、丝、竹、匏、土、草、木)。

  有一次,宝常在野外遇到了十几个人,他们衣着华丽,车马豪华,随从如云,好像在等候什么人,宝常赶块回避开他们。但是他们派人把他叫到车前说:“天帝见你有音乐天才,将把快要失传的八音音律传授给你,以挽救败坏的音乐,然而正宗的八音你从未听过,故让天界的乐官把八音的要诀告诉你。”于是仙人让他坐下,将历代的正宗音乐一一传授给他,宝常牢牢将其记住。不久,仙人们凌空而去。尽管与仙人一起只有一会儿,可回到家时,却已过了五天的时间。

  自从仙人传与宝常历代的正宗音乐之后,他对人间的音乐,无不精通。有时,他与朋友吃饭聊天谈及声律,手头没有乐器可供演示,就以筷子敲打碗碟餐具和各种杂物,奏出“宫、商、角、微、羽”五音俱全的丝竹之乐,为当时的人所欣赏不已。

  他历经南北朝的北周、隋朝,落拓不羁,一直没有入朝作官。隋文帝开皇初年,沛国公郑译重新修订了宫廷中的乐谱和与音乐相关的礼仪,文帝召见宝常,询问他郑译修订的音乐可不可行。宝常说:“那是亡国之音,哀怒浮散,不是正宗的宫廷音乐。”他极力反对使用这种音乐。于是文帝下诏令宝常创造新的乐曲和乐器。一经演奏,果然与郑译修订的乐谱大不一样。宝常还说过:“以前有按《周礼》创作并以十二律与七声相配的《旋宫》乐曲,但自汉、魏以来,《旋宫》曲乐失传,连懂音乐的人都听不懂了。”宝常就将此乐创编了出来,却惹来人们的嘲笑。但是文帝又让宝常试着演奏《旋宫》曲,宝常即兴就演奏出来了,众人都感惊异。宝常对当时的乐曲和乐器的改革,不可胜记。然而他的乐曲雅致澹泊,不合世俗的口味,人们不喜欢,也就得不到流行。

  每当他听到掌管宫廷礼乐事务的“太常寺”演奏乐曲时,就哭着对人说:“这种音乐淫厉而哀,天下不久就要大乱,百姓又要遭殃了。”当时天下太平、富足,处处莺歌燕舞,一派全盛之势。人们听了他的哭诉,并不以为然。隋炀帝大业十四年时,果然天下大乱,证实了宝常所言。当时郑译、何妥、卢贲、苏道、肖吉、王会言等人皆能创作雅乐,安马驹、曾妙达、王长通、敦金乐等人都能创作新乐曲,他们对宝常是心服口服,称他的音乐才能是上天所赐。

  万宝常没有孩子,他常对朋友说:“我要有个三长两短,身边连个侍候的人都没有。”一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