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宇宙和生命-第13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太空。

  空照地图

  西元一九五九年,美国成功地从人造卫星接收到第一张从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虽然这张照片的效果不尽理想,却是人类第一次以科学的方法从一万七千英哩的上空观察我们居住的地球。之后,许许多多的科学研究也开始大量的使用卫星照相技术,在其中的一次地理观测中,有了相当惊人的发现。 

  科学家们将照相机装在开罗上空飞行的太空船,从上而下俯摄。当照片冲洗出来,就看到这样的一幅画面:由于照相机的镜头正对着这一区域,因此以开罗为中心,方圆五千哩半径内,一切事物都维妙维肖地复制在上面。但是,自中心点游目四顾,陆地和平原的景象,就逐渐变得模糊弯曲起来。这是因为地球是球形的,距离中心点越远,这些景象就越向下倾斜。拿南美来说,地形就变得非常古怪狭长。相同的景象也发生在太空人从月球上所拍摄的照片。可是当科学家们把这些卫星照片拿来与一张土耳其的古代地图做比较时,却发现地图中绘制的内容与卫星照片所呈现的几乎相同。南极的山脉数百年来是被冰雪封闭着的,而现代科学家在一九五二年靠回声仪的帮助才发现它完整的地理位置,而在这张古地图上,却已经清清楚楚地描绘出来。另外,美洲与非洲大陆的轮廓和经纬度也相当地精准。然而,这张古地图却是由一位土耳其海军司令雷斯,在十六世纪初拼凑多张远古地图后绘制成的。 

  十六世纪土耳其海军司令雷斯从多张远古地图拼凑出一张与现代卫星拍摄的照片非常相似的地图

  以开罗为中心模拟雷斯的地图(图片提供:Adventures Unlimited Press)

  这项惊人的发现引起了科学家们相当大的兴趣,经过进一步研究后得到的结论如下:1。这张地图是由六张远古流传下来的原始地图所拼凑而成的。2。这些原始地图的绘制技术应该与我们现今所认识的平面几何技术相同,至少是具有相同能力的技术。3。地图的绘制应该是以埃及开罗为中心发展而成的。从这些发现我们不难看出雷斯所握有的原始地图,是需要具备和我们今天一样进步的技术才有可能绘制的。而十六世纪之前的人类拥有的只不过是航海技术,对于空照技术是根本无法想像的。到底我们的祖先使用了何种技术完成了这么精确的地图呢?或许他们曾经在太空中活动过? 

  由二十亿年前的核子反应堆想到的

  法国有一家工厂于1972年时从非洲加蓬共和国一个叫奥克洛的地方进口铀矿石来使用,他们惊讶地发现,这批进口铀矿石已被人利用过了。因为这批铀矿石的一般含铀量相当低,和我们现有的核反应堆的废料几乎相同。这个发现,震惊了全世界,并吸引了世界上各国的科学家们来到奥克洛进行研究。研究的结果表示这是一个古老的核反应堆,由六个区域约五百吨铀矿石构成,输出功率估计为一百千瓦。这个反应堆保存完整,结构合理,运转时间长达五十万年之久。更令人讶异的是核反应所产生的废物,并没有扩散,而且局限在矿区周围。如果按现有的核子反应技术来看,这个反应堆的布局要比现在高明许多。

  经地质考证,奥克洛铀矿成矿年代大约在二十亿年之前,成矿后不久就有了这一个核反应堆。这样的研究结果使得科学家不得不认真思考史前文明的存在是可能的,也就是说这样一个精密的核反应堆是属于前几次人类时期的文明产物。

  我们知道在现阶段人类对于原子技术的掌握也不过是这几十年的时间,这样的一个发现说明了在二十亿年前很可能已存在着一个具有超越现代科技的文明,并且利用核反应的技术非常进步。然而令人担忧的是,如果这个假设成立,一个具有先进科技的人类文明为什么无法将这些科技留下来,反而是无端的消失,只留下一堆废墟?我们应该如何来看待这一个发现呢?二十亿年前到我们本次人类文明的开端──石器时代,这之间的空白时期又发生了什么? 

  如果我们忽略了这些史前文明的遗迹,我们自然不会去深入研究,就无从得知这些文明为何无法延续下来,更不会知道她们灭亡的原因。还有,我们现在科学发展的路线是否正在重复着上一个文明时期的路线呢?这条路线是否正确?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非洲加蓬共和国具二十亿年历史的奥克洛铀矿的位置

  考古与神话

  还记得上帝造人、女娲造人、盘古开天或是诺亚方舟的神话故事吗?当“人是从猿进化而来”的说法取代神造人的说法后,这些故事逐渐地被我们淡忘了,或是被当成古人由于对大自然现象缺乏科学的理解所产生的奇想。但是神话的本质是什么呢?从许多古代出土文物和典籍显示,不论东方或西方,古人是相信、崇敬神的,遵守着神所教导的道理(神话)做人处事,薪火相传。然而到了后来,神话的内涵不被后人理解了,人们就渐渐地认为神话仅仅是一种飘渺的想像罢了。目前,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走入古老的神话研究,获得了别于以往的理性研究成果。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山海经》

  在中国,有一本非常古老的书叫《山海经》,作者与年代已不可考,一般认为是尧舜时代的大禹、伯益所作。书中记载的远古时代的讯息非常丰富,包括山名五百五十座,水流三百条、神灵四百五十个、历史人物一百多个、邦国一百多个、动植物一百八十多种……。全书分成山经部分的《五藏山经》与海经部分的《海外四经》、《海内四经》、《大荒四经》与附录海内经短篇。

  当现代人提到《山海经》时,都会将它归类到无法理解的神话范畴里。但是从历史上来看,古人的想法和我们非常不同,对它有很高的评价。例如《汉书·;艺文志》认为它是一本地理博物之作。在东汉王景治水时,汉明帝还赐他《山海经》,显示它具有相当的实用价值。《隋书·;经籍志》则列在史部地理类。

  看来《山海经》很可能不是古人奇发异想的创作,反倒蕴藏了许许多多的智慧,只是在我们越来越难理解它的意涵时,才将它当成是古人的想像了。如果能够解读它,或许就会像当代学者王红旗与孙晓琴在他们合作绘出的画(高五·;四米,宽七·;八米的《帝禹山河图》)中看到的是一片非常广阔的景象。

  学原子物理的王红旗在七○年代中期偶然看到《山海经》,就被深深的迷住,但同时也对里边的内容有着许多疑问。经过二十年的潜心研究,他逐渐地理出头绪,特别是《五藏山经》这部份。他认为四、五千年前的大禹时代,曾有过一次大规模的地理考察测绘工程,不但绘出地图,并撰写了地理考察报告。《五藏山经》就是那次的考察报告,然而地图已经失传。

  从《五藏山经》所描述的东或西多少里,其阳有什么,其阴有什么,什么水要流注到哪里,以及标明的实测里数,王红旗说书中文字的本身就透露出地理考察报告的性质。于是,当王红旗有天突然领悟到写经人的位置很可能在今天的华山──潼关一带时,他便能逐步地推测出二十六条山脉从内向外、由近而远的排列原则。据此,他与夫人孙晓琴一点一滴地完成了山海经的山脉复原图。在复原图中,我们看到山东半岛被海水切割,华北平原部份淹没在海水里,洞庭湖则是一片大得多的水域沼泽,这些都反应了冰河期给地球带来的影响。配合自然科学的研究,他还指出约七千年前左右,因全球气温上升带来的冰河融化加速,使得海水推进到今日京广线一带的太行山脚下,《五藏山经》反应的正是海浸后期的情况。

  这个故事提醒了我们如果改变一下固有的观念,重新思考古人留下的遗产,我们将会有一个思考上的飞跃。就像王红旗夫妇所作的努力一样,不但使我们认识古时候的中国地理分布,甚至结合科学发现后,还能做更多的研究。

  诺亚方舟

  《圣经》说:“当诺亚六百岁,二月十七日那一天,大渊的泉源都裂开了,天上的窗户也敞开了。四十昼夜降大雨在地上。正当那日,诺亚和他三个儿子闪、含、雅弗,并诺亚的妻子和三个儿媳,都进入方舟。……

  洪水泛滥在地上四十天,水往上涨,把方舟从地上漂起。水势浩大,在地上大大的往上涨,方舟在水面上漂来漂去。……水势浩大,在地上共一百五十天 …… 七月十七日,方舟停在亚拉腊山上。

  水又渐消,到十月初一日,山顶都现出来了。……。他又等了七天,再把鸽子从方舟放出去。到了晚上,鸽子回到他那里,嘴里叼着一个新拧下来的橄榄叶子……到诺亚六百零一岁,正月初一日,地上的水都干了。诺亚撤去方舟的盖观看,便见地面上干了。到了二月十七日,地就都干了 …… 于是诺亚和他的妻子、儿子、儿媳,都出来了。一切走兽、昆虫、飞鸟,和地上所有的动物,各从其类,也都出了方舟。”

  这段圣经上的记载说明,上帝为重新改造世界,下令信徒诺亚制造一艘庞大木舟,在洪水到来前将地面上所有动植物,按类别、雌雄一对全部接运舟内避难。随后,洪水淹没了地面一切,只有方舟漂浮在水面。最后方舟停泊在一处唯一露出水面的陆地。

  诺亚方舟的故事,在现代除了有宗教信仰的人还相信它的真实性以外,一般人并不将它当作发生过的历史事件。然而一九六○年九月份的《生活》杂志,刊登了一张由土耳其的侦查机于一万尺高空所拍摄到的卫星照片,图中明显的可以看到在土耳其阿拉特山附近确实有一个船形遗迹,发表后吸引了许多科学家前往探索。虽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才能知道照片上的遗迹是否真是诺亚方舟,不过这项科学发现倒提供了我们一条线索去思考这段神话的真实性,想一想这场大洪水发生的原因,还有上帝为什么选中诺亚,使他幸免于此难吧!

  足以改变教科书的考古发现

  综观之前提到的考古发现,我们不免在心中产生了一个很大的疑问──为什么这些考古发现所呈现的观点,与我们现有的认识大不相同,甚至抵触学校教科书的内容?记得教科书是这么写的──人类进入文明时期不超过一万年。如果人类的文明发展史真如教科书所说,那么对于上亿年前的金属制品和文明遗迹,我们该作何解释呢?

  这一类考古发现所引发的疑问正好提供了我们重新认识自己的机会,也驱使我们再一次检视人类演化历史的正确性。可惜多数科学家并没有重视这样的机会,反而因为这类发现与他们相信的进化论产生矛盾而裹足不前。为什么呢?这很可能是因为涉及到要挑战进化论的整个模型。进化论这个存在上百年的模型所发展出来的理论及学说,早已深深地影响现今的科学及社会发展,使得许多科学家们沉浸在其中而跳不出这个框框。固有的观念造成他们对于这些无法归纳到进化论系统的发现视而不见,甚至排挤这些发现。

  一八八○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地质学家惠特尼(J。 D。 Whitney)发表了一份长篇的报告,描绘他在加州金矿中所发现的工具。这些工具包括数个矛头、石砵和石杵,是在矿井下很深的、而且未曾被触及的火山岩下面发现的。地质学家确认这些岩层是在距今九百万年─五千五百万年之间形成的。但是史密森学会的Holmes,也是十九世纪《加州发现》的著名评论家,他的评论却是:“也许,如果惠特尼教授能像今天的人一样完全了解人类进化历史的话,他可能会犹豫是否公布他的结论(这一结论表明在远古时代的北美洲就已经有人类存在了),尽管他面对的发现是如此的辉煌。”换言之,如果发现的事实不符合当今普遍认同的观点,即使证据再充足,也会因为无法受到主流科学界的接纳而必须丢弃。这些重大的考古“发现”也只能作为一种台面下的考古发掘,而无法进一步 “呈现”到一般大众眼前。

  除了对挑战权威理论的证据产生排斥外,另一方面科学界也发生了为拥护权威理论而出现的造假事件,其中最著名的即为皮尔当(Piltdown)欺骗事件。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初,一位业余收藏家道森(Charles Dawson)在皮尔当发现了几块人类的颅骨。随后,大英博物馆的Arthur Smith Woodward 爵士以及Pierre Teilhardde Chardin 等科学家也加入了挖掘工作,他们发现了一块像猿的颌骨以及几块较古老的哺乳类化石。这时Dawson 和 Woodward 想到,如果把发现的人类头骨和像猿的颌骨拼在一起,正好能够组成一个来自于更新世早期或上新世晚期的人类祖先化石,这样的组合便可以有力的证明进化论的存在。随后他们便着手进行,并对科学界宣布了“皮尔当人”这一发现。然而四十年后,维纳(J。S。 Weiner)、奥克雷(K。 P。 Oakley)连同其他一些英国科学家,共同揭露了“皮尔当人”是个超级骗局,而且这个骗局是由一些具有专业科学技术的人一手炮制的。且让我们看一看这份惊人的名单:大英博物馆的Arthur Smith Woodward 爵士、皇家外科医学会 Hunterian 博物馆的Arthur Keith 爵士、剑桥大学地质学院的William Sollas以及著名解剖学家Eliot Smith,当然还有Dawson和Pierre Teilhardde Chardin,都是备受尊敬的专家们!揭露骗局的维纳后来在发表感想时说:“在这一切背后,我们感受到了一种强大而急迫的动力……有一种几近疯狂的愿望,希望能够填补那些对进化论来讲十分必要的缺失环节,以便证明进化论的正确……。”

  这类欺骗事件的发生,充分暴露了因为研究态度的偏颇,科学家们不但丧失了他们最受人敬重的特质──实事求是、求真的精神,反而还用尽手段来弥补现存理论层出不穷的漏洞,以争取或确保自己学术上的成就。如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