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国书评 选集-第1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商船在前,炮舰在后,炮舰是为商船作后盾的;如今,贸易既已衰弱,
帝国又何用之有?

与此同时,维持殖民地的开支则急剧加大,使英国无力承受如此的
重负。关于这一点,《帝国斜阳》多多少少也触及到了,比如在苏伊士
运河事件中,英国的最后撤离就与财政困难有关。因此,一方面是道德
的负罪感,一方面是力不从心,实力不够,英国终于不得不放弃对殖民
地使用武力,从而走上了为帝国送终之路。

当然,如果没有第三个因素,英帝国也是不会消亡的,这个因素就
是殖民地要求独立的决心。然而正是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看到了英帝国
又一个明显的特征:与欧洲其他列强的帝国不同,英国殖民地的独立过
程多数比较平和,交接比较稳健,一旦英国人意识到棋局已定,无论怎
样努力都无法改变最终的结果时,他们就会承认这盘棋,认可殖民地的
独立,然后把权力移交给无论如何都会取得政权的那些人,与他们合作,
帮助他们建立政权,而不管他们心底里是如何不喜欢这些人,甚至曾与
之为敌,对他们动过武。这是一种聪明的做法,英国人由此而保证了其
多数殖民地能够和平地过渡为独立国家,不发生如越南、阿尔及利亚那
样长期的独立解放战争,也不发生如刚果、安哥拉或莫桑比克那样在殖
民者仓促撤离后立即爆发激烈内战的情况。英国人这种做法给前殖民地
人留下了负责到底的印象,在帝国消亡的最后一刻争取到一定程度的同
情与好感。结果,当欧洲其他殖民帝国一瓦解就烟消云散的时候,英帝
国却留下了一个影子,变成了英联邦。前殖民地多数都愿意与它们从前
的宗主国结成特殊关系,从它们往日的一段共同经历中寻求互利的基
础。

但不管怎么说,一个三百多年的殖民帝国终究是崩溃了,英联邦虽
说独籽孑存,它终究只是帝国的影子。天之一日,正是在夕阳西下的时
候,最能够影映骄阳的瑰丽;人之一生,正是在生命将尽的时候,最能
够明察往事的功过。《帝国斜阳》就是在英帝国生命将尽的时候问世的,
它对英帝国的一生作了个比较清醒的估价。


注释

'1'丘吉尔:《英语国家史略》下册,新华出版社1985 年版,页315:“当美国致力于拓
居北美大陆的一半地区时,英国开始占领和开发地球上的许多无主地区。”
'2'马里欧特:《现代英国》,商务印书馆1973 年版,页190。
'3'《帝国斜阳》,页25—28。
'4'《帝国斜阳》,页354。
'5'《帝国斜阳》,页457。
'6'《帝国斜阳》,页16。
'7'数字见 Malcolm Pearce & Geoffrey Stewart,British Political History,1867-1990,London and New York,1992,pp。548—549。

三、学术评论

论经济学的科学批判和科学评价

张曙光

一、关于经济学书评的书评

数年前,笔者曾在一篇书评中,以“从书评和广告的区别谈起”为
题,写了这样一段话,现抄录如下:

“近几年来,书出得多了,书评自然也多起来了。由于时间和
兴趣的关系,笔者对其他领域的书评注意不多,但对社会科学的一
些方面,特别是经济学方面的书评,倒看得不少。总的印象是:好
的书评不多。大多数书评都有一种八股调:本书的优点和特色一、
二、三、四,洋洋洒洒,不乏褒扬之词,颇有吹捧之嫌,特别是对
一些名家之作。最后加上一个小尾巴:本书还有一些不足之处,三
言两语,言不及义。这类文字与其说是书评,不如说是广告。往往
是应作者之请或出版者之邀,而又碍于情面。因此,虽出自专家学
者之口,却是代出版商之言,替作者捧场,结果,书评变成了广告。
我们的经济理论研究缺乏大胆创新之作,不能说与这种风气无关。

然而,书评终归是书评,与广告有很大不同。广告是生产厂家
的‘王婆卖瓜’,而书评则是科学家的‘科学评价’。广告的作用
在于调起消费者的胃口,刺激人们的购买欲望;而书评的目的在于
检验学术创作的真理成分,揭示理论认识的谬误之处,推动人们进
一步研究和探索。因此,书评并非随意之作,它甚至比一般论文更
难。一篇好的书评,就象一个艺术大师在鉴赏和评说一个艺术作品,
赞其优,必须讲出其点睛之笔、传神之法,显示其真髓精义;指其
瑕,应当说出其败笔之累、失神之过,进而指示雕琢改造之法和创
新发展之道。这是繁荣学术创作和理论研究的正确途径。”'1' 
这段文字是1989 年上半年写的,此后,书出得更多了,书评也写得

更多了。但书评的水平却未见提高,八股调依然很浓,与广告仍无多大
差别。笔者的这一看法并不是无的放矢,危言耸听,而是从对《经济研
究》1990 年第1 期到1992 年第6 期发表的全部书评的实证考察中得出的
结论。

为了对现有的书评进行考察,我们作了两种分类分析:一是以内容
范围为标志,将其分为书讯、内容介绍、述评、评论四类;二是以内容
性质为标志,将其分为介绍性书评、赞颂性书评、讨论性书评和批评性
书评四类。两种分类既互相联系,又有不同作用。

书讯。内容比较简单,主要包括书名、作者、出版单位、内容简介,
相当于很多报刊杂志上开辟的《新书架》、《新书录》等栏目刊登的内
容,作用是给人们提供一些出版方面的信息。这类文字纯系出版广告。

内容介绍。一般是把所评著作的主要内容分为几个方面或归纳为几
个问题,介绍作者的主要观点,同时花很大笔墨描述该书出版的意义,
溢美褒扬之词跃然纸上,不知作者读后作何感想。其中概括较好的,读


者可以从中了解该书的内容概要和主要观点。这类文字亦属广告之列。
'因为广告也不仅仅只是召告产品名称、生产厂家,而且还要介绍产品的
性能、质量、结构、用途,甚至包括所用材料(特别是进口材料)、使
用效果、创新程度等。'

述评。以概述作品的内容为主,采取夹叙夹议的方法,对作者的观
点作出一些点评,或揭示其失当之处,或说明其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
或指出其进一步研究之方向。与内容介绍相比,从这类文字中,读者除
了了解作品的内容以外,还可获得一些其他信息。严格说来,这类文字
也很难称得上是真正的书评,或者说不能称作是好的书评。

评论。不以内容介绍为目的,而以探讨问题为中心。有的围绕作品
提出的理论和问题展开讨论,评判作者的进退得失,阐述评者的见解主
张,力求对问题的认识深化一步,进而提出新的理论和发现新的研究方
向。有的直接批评作品的逻辑缺陷和理论错误,探索问题的正确方向和
真实内容,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变化规律。这样的文字才可以称得上
是真正的书评。

将两种分类联系起来,上述前两种(书讯和内容介绍)文字都属于
介绍性书评,述评基本上都是赞颂性的,而评论则可分为讨论性书评和
批评性书评。

按照上述两种分类方法,笔者对《经济研究》1990 年第1 期到1992
年第6 期的24 篇书评作了一点简单的统计分析,具体情况如下:

按内容范围分类按内容性质分类
书讯介绍述评评论介绍性赞颂性讨论性批评性
1990 13 1 5 5 2 6 5 2 0 
1991 8 0 3 4 1 3 4 0 1 
1992 3 1 2 0 0 3 0 0 0 
合计
24 2 10 9 3 12 9 2 1 
( 以24=100) 8。3 41。7 37。5 12。5 50。0 37。5 8。3 4。2 

从上表的统计分析中可以看出,如果按照我们前面的讨论把前两类
文字看作广告,把后两类文字看作书评,那么,两年多来,《经济研究》
刊登的书评性文字中有一半名不符实:名为书评也,实则广告也!如果
严格一些,第三类文章中一大半也是如此。这样,《经济研究》在书评
栏内刊登的广告性文字就达到70—80%。这种状况不能不令人为之震
惊!

以上的分析只是一种宏观上的概括描述,还缺乏微观上的深入剖
析。现在就让我们具体考察一下《经济研究》1992 年上半年发表的三篇
书评。'2' 

林雨写的书评(第2 期)评的是一部名家之作。近80 万字的大部头
通读一遍尚且不易,仔细研究和品评就更难,于是评者采取了避重就轻
的办法,只就几个问题空泛地议论一番。书评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
说明了“宽松学派”的产生及其在经济发展、经济改革以及经济发展和
经济改革相互关系三个问题上的基本观点;第二部分赞颂了所评作者唯
实求是的探索精神;第三部分是关于所评著作逻辑结构设计的好评。也


许粗粗看一下目录和第一章绪论,就可写出这篇评论,甚至还能得到更
多的信息。评论指出,“宽松”“决不是一个‘带有渲染性的口号’”,
但书评中却不乏“渲染性的”词句,诸如:“‘宽松’一词涵盖了当代
中国社会主义改革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的全部内容”,“《宽松》一书
确是一本地地道道的有中国特色的宏观经济理论著作”,“全书结构合
理严谨而不落俗套,体系完整清新而耐人寻味,内容系统条理而不庞杂
冗长”。也许,作为书评,不作一两句批评实在说不过去,于是评文最
后留下一个小小的尾巴,“当然《宽松》一书中的某些观点和立论能否
成立,是否稳妥,仍需进一步探讨。”究竟是哪些观点和哪些立论,不
得而知;为什么不能成立和不够稳妥,没有说明;怎么进一步探讨,读
者尽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这是一篇八股调十足的官样文章。

牛忙的书评(第3 期)也是评一部名家之作。也许因为如此,或者
因为所评著作的内容大部分是作者以前年代中的作品,且涉及多方面的
内容,评者不好说三道四,于是只好写成一篇书讯或内容介绍式的文章。
首先告诉读者《求知集》收集了作者40 年来写的38 篇调查报告和学术
论文,然后挑选其中比较重要的五篇逐一作了简要的介绍,最后号召学
习作者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彻底唯物主义精神。这样的文字只能
起到一种出版广告的作用,读了它可使我们对《求知集》的内容有一个
粗略的了解,仅此而已。

李西湖写的书评文章(第6 期),比前述两篇好一些,但具有同样
的性质。书评的基本内容是,首先,其次,一个,再一个地列举所评著
作对改革经济学的贡献和特色。最后一段写道,这是一部“极其出色而
又充满争议的经济学著作。这里仅指出两点:1。吴教授认为正确的改革
策略应当是‘全面规划、配套改革、分阶段推进’,我国前10 年的改革
策略大都具有行政性分权的性质,因而与配套改革的策略原则有出入。
但前10 年的改革不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吗?2。《论竞争性市场体
制》的作者主张在大踏步改革出台的前夕,通过诸如治理环境等措施,
为改革创造一个良好的(宽松的)经济社会环境。可是1986、1990 年两
次治理整顿都曾使改革不同程度地陷于停顿。这固然有实际操作失误的
地方,是否也表明宽松环境论存在若干内在的缺陷”?这两个问题提得
很好,如果李西湖把前面介绍性文字从简,而集中就这里提出的两个问
题展开讨论,充分阐述自己的看法,说明为什么改革的实际进程与改革
理论家的设计和原则不相一致,但却取得了成效,或者满足了理论家的
理论要求又没有出现理论家们预期的结果,这样就会写成一篇很好的书
评,就会对改革进程作出有说服力的理论解释,不仅会在改革理论上有
所突破,而且对改革实践将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然而,评者没有这样,
而是把笔锋一转写道:“之所以提出两点疑问,是因为笔者相信,正如
经济繁荣来自市场竞争,经济学的发展也有赖于百家争鸣。”这句话竟
在告诉读者:对不起,我相信争鸣,但我不参加争鸣,你们去争吧,理
论会发展的。我们从书评中得到的就是这样的启示。

当然,也有比较好的书评。1989 年第6 期蒋学模的文章可能是《经
济研究》发表的写得最好的书评。文章从评论1988 年孙冶方经济科学奖
获奖著作中的两本书出发,探讨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中几个带倾向
性的问题,特别是关于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引进消化西方经济学的


关系问题,关于经济学研究的不同层次以及理论研究和对策研究的关系
问题,讲得比较清楚,也很有见地,虽然文中有些观点笔者并不完全赞
同。再如,孔泾沅评朱玲著作(1991 年第12 期)是一篇写得比较好的述
评性文章,毛病是述多评少。文章最后一段的批评提出了几个重要的理
论问题,指出了进一步开拓的方向,可惜没有展开论述。舒申评林青松、
威廉·伯德著作的文章(1990 年第7 期)是一篇讨论性书评。评文指出
该著作是一份“扎扎实实的研究成果,”在中国农村工业问题的研究领
域内达到了一个“新的学术水平”。然后根据该书提供的大量经济材料
和思维成果,集中讨论了制度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问题,说明了制度
创新导致的效率改进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与此同时,又从一个新的更高
的角度(即宏观角度)作了进一步的分析,指出改革的不配套和改革进
程的不平衡,降低了整个资源的配置效率,影响了经济增长,进而说明
了该书的不足。还如肖灼基、杜辉评刘国光主编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的模式研究》的文章(1990 年第5 期),有些部分也写得不错。只是写
得好的太少,而且可以改进和提高的余地很大。

以上分析表明,作为全国最有影响的经济理论刊物,《经济研究》
的书评也确有点不象样子。这种情况既是刊物的不幸,也是理论界的不
幸,既反映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