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国书评 选集-第4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民主哲学言民主哲学,未有主权不受限制、主权绝对性之义。(卢
梭所说“主权权力虽然是完全绝对的”,显然只是为了强调人民主权的
合法性而言,因为其下文立即讲明主权受公共约定的限制。故不可以辞
害意地以为卢梭此是简单地肯定主权绝对性。)

至于反抗不合法的“主权”的权利,原书引中世纪托马斯·阿奎那
《神学大全》第二部分之二第十六节《抵抗暴政的权利》:

暴政的目的不在于谋求公共福利,而在于获得统治者的私人利益,所以它是非正义
的。。。因此,推翻这种政治,严格地说来并不是叛乱。'18' 

原书又引洛克《政府论下篇》第201 节,第220 节:

其他的政体也同君主制一样,会有这种缺点'暴政'。'19' 
他们'人们'不但享有摆脱暴政的权利,还享有防止暴政的权利。'20' 

原书又引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第2 部分:

以绞死或废除暴君为结局的起义行动,。。是同样合法。'21'

可知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从阿奎那到洛克、卢梭,皆肯定人们有反


抗不合法政权的权利。(主权虽为一形式,但是在历史上必以具体政权
为其内容。)原书并引述美国《独立宣言》、法国《1793 年宪法·人权
宣言》关于人民有反抗不合法政权的权利的文官。'22'蒋文说“主权具有
绝对的权威”,“任何个人、团体和组织都绝无反抗主权的权利”,此
是对主权是受限制的概念、及反抗不合法政权的权利的概念,缺乏了解。

俞大维述陈寅恪常说:“读书先须识字。”'23'赵元任述陈寅恪常说:
“你不把基本的材料弄清楚了,就急着要论微言大义,所得的结论还是
不可靠的。”'24'寅恪先生这些话语,讲明从事学术研究所应遵循的一种
学术规范。在思想史研究中,识字就是了解思想概念;把基本的材料弄
清楚,就包括了解概念史。先须了解概念、概念史,亦应为学术批评作
业所遵循。

3。对重大学术问题下结论,应经严密精审、实事求是的论证蒋文说:
“在对待西方文化以及西方民主思想与制度的问题上,只能采取实用的
态度,即只要此物好,就拿来、就运用、就受益,没有必要在中国文化
中去寻找与此物的逻辑一致性。”蒋文所下如此武断之结论,并未经过
严格论证。
陈康先生谈学术方法说:“每一结论,无论肯定与否定,皆从论证
推来。论证皆有步骤,不作跳跃式的进行。分析务求其精详,以免混淆
和遗漏。无论分析、推论或下结论,皆以其对象为依归,各有它的客观
基础。”'25'此言虽是言学术方法,亦是言学术规范。对一般学术问题作
出结论,尚且须经严密精审、实事求是的论证;而蒋文对如何吸收西方
民主思想这样重大的学术问题,未经任何严格论证,便得出如此武断的
结论,断言吸收西方民主思想“没有必要在中国文化中去寻找与此物的
逻辑一致性”,这显然是不合学术规范的。

吸收西方民主思想,是否没有必要在中国文化中去寻找与此物的逻
辑一致性?正好陈康先生曾经讲明此一问题,可借以回应蒋文。陈康《希
腊哲学对于现代自然科学及民主思想之影响》一文,其中最后一节《自
然科学与民主二者吸收的问题》说:“文化是一个有机体,它的各部分
密切联系着,甲文化里某一部分不能毫无问题地吸收到乙文化里来,正
如园艺方面的接枝,并非一种树的枝子可以接到任何其它一种树上去,
而继续生长的。同样,文化的吸收也只限于所欲吸收的和本土文化中的
成份之间有一种‘类似’(意谓affinity)关系。。。自然科学和民主
乃是中国所需的,但是中国文化是否可以吸收它们,对于它们没有排斥
性?这是当前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我们怎样去寻求这问题的答案?这
个问题答案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将决定于一件事实,即中国文化里
的成份和西洋自然科学及民主思想之间有无以上所谓的那个‘类似’关
系。解答这一问题我们却不可只注视西洋自然科学和民主思想的现阶
段,因为凡是存在于时间里的事物皆有其历史。一阶段上的现象乃是已
往的总和,历史的累积。因此欲明瞭事物甲在这一阶段上的现状,只有
将它的历史发展分析出来。。。如若在自然科学的历史过程中有一点和
中国文化里某些成份有上述的那种关系,那么这一成份即可成为中国文
化吸收西洋自然科学的出发点。如若这样的一个成份在中国文化里并不
存有,那么,西洋自然科学终被排斥于中国文化范围之外,而不能为它
所吸收;即使一个时期可以输入相当丰富,中国人可以学习,而且学习


得很好。关于民主思想情形也正和自然科学相同。”'26' 

陈先生此言讲明,为什么要寻找中国文化与民主思想的一致性,以
及如何去寻找,对无必要寻找中西思想一致性之说,可以息讼止诤。

4。批评应分辩学术分际杨文对原书所提出的批评主要为两点,第
一,原书“着重”论述并“强烈偏好”“应然态民主观”而忽略了“实
然态民主观”。第二,原书论述儒家思想与民主思想的逻辑结合,与刘
师培《中国民约精义》“几无二致”,是“近代思想家中西会通努力的
当代再现”。如实地说,杨文此两点批评在学术操作上都存在不合学术
规则、规范的问题。
杨文说:“作者在选择比较对象时,无论有意还是无意,均着重择
取的是中国近代学人经常提及的具有古典意义的西方民主思想家,如卢
梭、洛克、康德等等,特别是对激进主义民主观的代表人物卢梭,论述
篇幅竟达65 页之多,然而本书却恰恰忽略了民主思想建构的另一重要支
流,具有保守主义色彩的理论家如密尔、托克维尔、伯克及现代的哈耶
克等人”,“具有强烈偏好色彩”。杨文又说:“‘应然态民主观’。。
关注的是谁来行使权力,。。‘应然态民主观’的主要特点就是前定了
多数人民道德理性的完善足以支撑起政治动作的合理大厦。‘实然态民
主观’则关注的是如何在民主的实施中制衡权力使之维系一种政制动作
的微妙平衡,它带有强烈的政治践履的技术色彩,而决非理想化的思想
设计”。要之,杨文批评原书“着重”论述“强烈偏好”“应然态民主
观”,忽略了“实然态民主观”。但是,杨文此一批评是否恰当值得追
问。

学术批评应分辩学术分际,即分辩对象所属之学科及该学科之分际
(学术性质、范围),以及该学科与相关学科之不同分际,然后以该学
科而不是相关学科之标准去批评对象。只有如此,批评始可能与对象相
应。分辩学术分际,使批评与对象相应,此是学术批评之一作业规则。
《礼》云:“在官言官,在府言府,在库言库,在朝言朝。”(《礼记·曲
礼》)可以譬之。韩愈师说》:“术业有专攻”。可以喻之。相反,使
用乙学科之标准,批评属于甲学科之学术研究偏好于甲学科,这种批评
便是不辩学术分际,既不合学术规则,亦不能与对象相应。

原书主题是儒家思想与民主思想的逻辑结合,其《导言》明白说:

本书所使用的民主思想一词,是指产生于近代西方的关于民主政治根本理念的政治
哲学,其主要内容是民主政治在义理上何以应当、何以可能的学说。而不是关于民主政治
具体制度的政治科学,其主要内容则是民主政治在实际上如何有效运作的学说。'27'

可见原书在学术性质上属于政治哲学,其主要内容是民主政治何以
应当、何以可能,及儒家思想与民主思想何以可能结合,其范围相当于
杨文所说“应然态民主观”,而不属于政治科学即杨文所说:“实然态
民主观”。既然原书性质本来就属于政治哲学而不属于政治科学,既然
原书的主要内容本来就应当是杨文所谓“应然态民主观”,而不是杨文
所谓“实然态民主观”,则杨文批评原书“着重”论述、“强烈偏好”
“应然态民主观”,忽略了“实然态民主观”,这便是使用政治科学之
标准,批评属于政治哲学之原书偏好政治哲学。显然,杨文此一批评并


未分辨原书之学术分际,既不合学术规则,亦不可能与原书实际相应。

5。比较应发现所比较的双方之异同杨文说:“该书乃承接近代中西
思想比较之作,那么在儒教与民主的会通逻辑上此著是铺陈旧说抑或多
有创新?”又说“一九○三年,刘师培在读完卢梭的《民约论》后,。。
撰成《中国民约精义》,此书深入挖掘儒家传统中有可能与民主思想衔
接的诸多涵义,加以发挥引伸,如与邓著论旨比较,可约略窥及《儒》
书与近代历史逻辑的相似之点。”又说:“在给王守仁语录做案语时,
刘师培曾指出:‘良知之说’,出于《孟子》之性善。阳明言良知而卢
氏言性善,《民约论》不云乎?人之好善出于天性,虽未结出民约之前
已然矣。(卷二第六章)。斯言也,甚得《孟子》性善之旨,而良知之
说由此而生。良知者,无所由而得于天者也。人之良知同,则人之得于
天者亦同。’其结论是:‘阳明著书,虽未发明民权之理,然即良知之
说推之,可得平等自由之精理。’”杨文接着援引原书上篇第四章《卢
梭》论卢梭天赋人权思想七层意义之第二层意义之数语,及原书中篇第
一章《儒家天道人性思想》论及王阳明人性思想之数语,便得出其比较
之结论:“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邓著中的比附方法与近代以来一些
学者援中学以印证西学之方式几无二致,也可以说整部邓著不过是近代
思想家‘古已有之论’与‘中西会通’努力的当代再现而已。”但是,
杨文的比较操作作业不能成立,其结论亦无效。
按杨文所引《中国民约精义》之结论:

阳明著书,虽未发明民权之理,然即良知之说推之,可及平等自由之理。

复按《儒家思想与民主思想的逻辑结合》的相应论断:

为什么格劳秀斯能够创立近代人权学说?有三个主要原因。第一个原因是个人权利

观念的发展。这是创立人权学说的动力。个人权利观念的发展。包捂个人主义的合理肯定、

个人权利的普遍要求、权利观念与法律观念的高度自觉。。。第二个原因是自然法——人

性观念的复兴,这是创立人权学说的前提。。。第三个原因是方法论的发展。这是创立人

权学说的工具。'28' 

康德说:“通过权利的概念,他应该是他自己的主人。”这一着重的提示,极其重
要。这实际是表示,虽然有人性然后有人权,但是只有人性并不等于就有人权;只有根据
人性,通过权利的概念,进入法律领域,人性才能够开出人权,道德理性暨自由意志的主
体才能够落实为自由权利的主体。对于有人性自觉而缺少权利概念的儒家思想与中国文化
来说,康德的“通过权利的概念”这一提示,好比是振聋发聩的洪钟巨鸣。'29'

儒家思想与民主思想的逻辑结合,可以说是从儒家思想开出民主思想。(这是指完
备的、成熟的民主政治思想。天下为公只是民主政治思想,并不是完备的、成熟的民主政
治思想。)因为这是从儒家思想的天赋人性本善、天赋人性人人平等,开出天赋人权人人
平等、政治权利人人平等;这是把儒家思想的天下为公即最高政治权力属于全体人民,落
实为最高政治权力属于全体人民的一套具体理念。但是应当说明白,从儒家思想开出民主
思想,其中加入了来自西方的权利与法律观念。正是借助于权利观念,天赋人性才可能开
出天赋人权、政治权利。。。正是借助于法律观念,由天赋人性木善、天赋人性平等、天
赋人权平等、政治权利平等而来的天下为公即最高政治权力属于全体人民,才可能落实为


最高政治权力立法权属于全体人民、立法受人性与人权的限制、民主社会是法治社会、法
律面前人人平等。'30'

儒家思想何以未能开出完备的、成熟的民主思想?对照儒家思想与民主思想的内在
核心逻辑,可以清楚地看到,第一,儒家思想本来是应当开出民主思想的,因为儒家思想
具有民主思想的逻辑前提——天赋人性本善、天赋人性人人平等,甚至具有合乎民主思想
的最高政治权力属于天下人民、人民的政治地位高于统治者,人民有权推翻暴政等思想。
但是,第二,儒家思想在从人性思想到政治思想的核心逻辑中,缺少了天赋人权这一关键
环节,缺少了权利观念。这正是儒家思想未能开出民主的关键所在。。。在儒家,权利观
念的名不正(权利观念未能显性地、明确地贞立)、造成在人权民主思想上的言不顺(从
天赋人性到天下为公,是一跳跃式的、不严密的理路。因为人具有天赋人性,所以应当具
有依据其人性而正当地作人的天赋权利;因为天赋人性本善、天赋人性人人平等,天赋人
权人人平等,所以政治权利人人平等、主权在民,这样的严密的、完整的人权理路,民主
理路未能建立)。儒家思想未能贞立人权观念,未能建立人权民主理路,这表明儒家思想
和中国文化在知性理性工夫上的薄弱性、局限性。'31'

由上所列两书文字对照可见,依《中国民约精义》,从人性即可以
推出人权民主;依《儒家思想与民主思想的逻辑结合》,若只有人性观
念而没有权利观念、法律观念及知性理性工夫,则从人性推不出人权民
主;只有既具有人性观念又具有权利观念、法律观念及知性理性工夫,
才可以从人性推出人权、政治权利及其平等,从而才可以推出民主。由
此比较可知,《中国民约精义》与《儒家思想与民主思想的逻辑结合》
双方学术思想之间,存在重大差异。

比较研究、比较批评,应发现所比较之双方之异同。陈寅恪言“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