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国书评 选集-第6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验材料中发现全称命题,于是他们宣布历史没有理论。然而《本质》指
出,“在我认为,他们是找错了方向。。,历史学家也是见树不见林,
我相信历史是有其普遍(全称)命题的,只是历史并未告诉我们,也没
有记录在文献之上”(《本质》,页24)。

3,如果说历史学有很多解释,但没有理论,社会学和人类学则恰恰
相反,它们有时候只有理论而没有解释。有些社会学家声称拥有极广泛
的理论,甚至可以含括其他学科。但仔细研究后发现,许多理论不能自
圆其说,更谈不上解释。这些理论在叙述某些特定现象之间的关系时,
所采用的叙述通常都是引导性叙述而非真命题,所以这些叙述就没有资
格被称为一套演绎系统。例如,“所有的社会都被阶层化”这样一个很
宽泛的命题,由于尚不具备解释的功能,而只能从其间引出一种经验命
题(即针对某单一事件的命题)。假设x 是一个社会,那么这个社会就
是该经验命题的一个对象,因此也只是这个社会会被阶层化。荷氏指出,
像这样一个命题的解释功能要比牛顿定律差很远,因为我们可以从牛顿
定律中演绎出的不仅是经验命题,也可以是普遍命题,例如有关潮汐变
化的命题,它本身就是一个普遍命题(《本质》,页22—25)。

基于对上述几个学科的分析,《本质》指出,“我从三个不同的社
会科学中举出了三个不同的解释上的困难——对历史上某一特定人物的
解释,经济学上供应和需求法则的解释和对制度化遵从行为的解释(在
人类学和社会学中最重要的课题)。我在每一个单独的个案中都提到必


须利用行为心理学命题做为解释的依据。。。更简明地说,行为心理学
的命题可说是解释人类行为最普遍的命题”(《本质》,页43),因为
假设社会行为的最高单位是人类和他的行为,则解释社会行为的命题必
须是有关人和其行为的命题;而且这种有关个人行为的心理学普遍命
题,决定了我们在具体研究时采取正确的方法,即从解释个人行为如何
造成团体的特性入手,亦即在小团体中观察和解释为何有遵从行为的发
生、权力如何分配以及地位系统是如何形成的,因为只有先研究小团体
中的行为,才能把握大社会的本质。



通过上述对《本质》诸论点的简要陈述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其论
证上的精彩之处以及其观点的合理之处,然而如果我们不满足于此并对
其论点的前提性问题做一更深层面的剖析,我们就还可以看到《本质》
的论点所隐含的预设:1,作为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外部事实,包括人
类行为及社会现象在内,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
此外,这些事实是客观的,它们的存在不以研究者的主观意志而转移;2,
这些具有一定规则可循的客观的外部事实,是可以凭籍客观的研究方法
而获知的;这种方法具有严格的逻辑要求,只要遵循这些要求,研究者
的主观倾向对其就不会产生什么影响。正是基于上述两项预设,《本质》
方认定社会科学的本质在于通过严格客观的分析方法的确立,而对人类
行为及其他社会现象进行经验性的分析,进而把握有关变量间的关系,
终而发现和解释人类社会一般性的规律。因此,社会科学知识的目标性
判准便在于它是否能够对客观化的人类社会世界做出精确的解释及有效
的预测,换言之,它的目标在于探寻人类社会的通则,而非其于文化的
及历史面相上的个别性。“只要我们有想成为科学家的冲劲,而且发挥
我们的天份,睁大眼睛寻找我们研究的对象,我们相信社会科学一定会
与其他科学比肩而立。我们已经同化了——历经了不少困难——自然科
学验证命题的标准(法则)”(《本质》,页22—23)。在这种信念下,
荷氏的社会科学观便透露出这样一种信息,即社会科学的知识可以被认
定为“客观的”,而作为一种科学知识的社会科学也就只有一种类型,
即客观的、科学的社会科学。

《本质》所谓的社会科学的上述本质,实际上只是在其接受了实证
论的预设或前提下的一种结果。如果我们不是简单地将荷氏论点的实证
论预设视之为当然,而是透过对这些预设的检讨,跳出《本质》对社会
科学本质的界定,那么我们就有可能重新审视和探究社会科学的本质,
也才有可能发现对社会科学的这种实证论的界定,或许只是许多种可能
的知识界定中的一种。

对于《本质》所谓的社会科学本质的实证观,我们可以引用库恩的
科学哲学理论对其加以批判,因为库恩理论的最基本论点是,我们对籍
以检验理论的事实的了解,总是通过现有的理解和认识的范式
(paradigm)及体系而展开的;“更直接了当地说,独立于理论之外的
事实是不存在的,因而所有理性的人都必须接受的、独一无二的观察、
分析、解释世界的方法也是不存在的。我们当然可以比较相互竞争的不


同理论,但我们手上并没有客观的尺度”(斯金纳,1991,页8)。然而,
一是由于荷氏明确宣称不进行科学哲学的讨论;二是由于我以为继科学
哲学大讨论之后德国学者哈贝马斯提出的观点或许是当代对此一问题有
最深批判力和最大智慧者,所以本文仅以哈贝马斯的社会科学观——知
识三型——作为一种参照框架,将《本质》基于实证主义预设之上的社
会科学观置于此一框架中予以检讨和批判。

哈贝马斯认为,把对人类社会生活的研究与自然科学相提并论,是
犯了两个方面的错误:一是它错误地认定人类具有完全的能力和理性,
并完全了解自身行为的始因;二是这种观念助长了现代思想文化中的一
种普遍倾向,即过高地估计了自然科学式知识的作用,把它视为唯一的
关于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的有效知识。在某种意义上讲,这种观念忽略
了人类“自我反省”或“反思”的能力,进而否定了人类主体的主观兴
趣对科学知识形成的支配性,最终也就排斥了实证论的社会科学知识以
外的据人类其他主观兴趣而产出的其他知识类型。

为了回答上述问题,哈贝马斯追本溯源地探讨了认知旨趣
(cognitive interests)等知识构成因素在现代西方思想发展的进程中
对于形成社会科学不同类型的知识的重要意义,并有系统地指出人类知
识构成因素的认知旨趣的主要类型、以及据这些不同的类型而形成的不
同类型的社会科学。哈氏在1968 年出版的 Erkenntnis und Interesse(1972 年被译成英文 Knowledgeand Human Interests 出版)一书中指
出,认知旨趣乃是人类知识的构成因素,从而也被称为“知识构成的旨
趣”;正是这些知识构成旨趣的不同类型,各自形成了相应类型的社会
科学。他把社会科学知识分为三种类型,并以隐含于这三种知识中的三
种不同类型的旨趣作为区分知识形态的标准。他说,“相对于三种不同
的研究过程类型,我们可以展示出存在于逻辑方法论的规则与知识构成
的旨趣之间的三种具体关系。展示这些关系便是欲求摆脱实证主义诡计
的批判的科学哲学的任务。经验分析科学的进路包含了一种技术的认知
旨趣,历史一阐释科学的进路包含了一种实践的认知旨趣,而以批判为
导向的科学的进路则包含了一种解放的认知旨趣——如我们所见,此种
解放的旨趣乃渊源于诸传统的诸种理论中”(Habermas,1981,p。308)。

在经验分析科学中,哈贝马斯指出,作为预先判准经验分析陈述的
意义的参照框架,为理论的建构以及批判这些理论的标准确立了诸项规
则。哈氏指出,经验分析的知识乃是一种可能的预见性知识,然而,这
种预见的意义,亦即它们作为技术的有效意义,则是通过那些我们将理
论适用于现实时所依据的规则而确立的。另一方面,在受控的观察活动
中,实际上我们已经设定了条件,尔后对根据这些条件而进行的运作的
结果做出评判。这就意谓着,观察和评判活动受到了预先设定的条件的
限定。我们可以说,描述性的命题有助于理解事实以及事实间的关系,
但是这种说法定不能掩盖这样一种真相,即对于经验科学有意义的事
实,首先是通过对我们在工具性活动的行为系统中的经验的预先组织而
型构出来的。根据上述两个方面的分析,哈氏得出结论说,经验科学的
理论在揭示现实时,乃受制于这样一种构成旨趣,即它使那些得到成功
检验的行动尽可能地获致保障并通过信息而予以扩展。这就是对客观化
过程做出技术控制的认知旨趣(Habermas,1981,p。308-309)。这种


旨趣对应于人类社会的一个侧面:由于所有社会都存在于一定的物质环
境之中并参与同自然界的交换,所以它涉及到哈氏所谓的“劳动”。正
是这种交换劳动促进了人们对事件的预测和控制的旨趣。在我们基本了
解了经验分析科学这类知识的性质后,我们便可以洞察到实证科学为什
么将理论和方法侧重于通则的探求和客观经验的验证等方面的原因了,
因为只有这样,客观环境才能被控制和预测,相关的知识也才能具备技
术的有效性。

哈贝马斯指出,阐释…历史的科学是在一种不同于经验分析科学的方
法论框架中获致其知识的。在这里,命题有效性的意义并不是根据技术
控制的参照框架而确立的,对事实的把握并不是通过观察而是通过对意
义的理解来实现的。哈氏认为,阐释的诸规则决定了社会科学陈述有效
性的可能的意义。在解释意义的过程中,解释者事先便抱着一种要使一
定的“精神生活事实”得以明晰地展现出来的主观愿望(Habermas,1981, 

p。309)。哈氏认为,解释的目的不是为了得出纯理论,不是为了获得与
旨趣无关的“客观”知识,而是相反,为了在解释的过程中使未来的结
论具有实践意义的旨趣。他认为,在解释过程中,总是预先地存在一种
“预先理解”,以此为中介,解释者从解释中获致一种历史的和阐释的
知识。在解释中,只有当传统所流传下来的“世界”及解释者本人的“世
界”同时对解释者而言变成为可明了的事实的时候,解释者才能把握以
“文本”作为语言中介的传统世界中所包含的那种“意义”。就此一意
义而言,所谓理解,无非是在两个“世界”之间实现一种交往,一种相
互间的沟通(高宣扬,1991,页131-132)。
就解释本身的结构而言,对于某种意义的理解,总是包含一种导致
在活动着的主体间的达成共识或获得协调性的可能条件;而这些主体间
的共识又恰恰在于它们吸取了源自传统的同一认识范畴。那种指导着理
解方向的、旨在达成主体间共识的可能条件,就是哈贝马斯所谓的实践
的旨趣;而以此种认知旨趣为基点所构成的知识体系,便是阐释…历史的
科学,显然,这种侧重理解和旨在达致共识的阐释…历史的科学所关注的
并不是普遍规律的寻求,也不是致力于技术性控制效用的增加。

这种对意义理解的实践旨趣,对应于人类社会的另一个侧面,即所
有社会也都存在“符号性互动”,也就是人与人之间借助符号进行相互
沟通。对符号性互动的研究,揭示了人们对实践或理解意义的旨趣。

第三类知识构成旨趣则是一种从既存不合理的限制中解放出来的旨
趣。由于每一个人类社会都存在多种形式的权力或支配(这种支配包括
自然对人类生活的支配,也包括某些个人或集团对其他个人或集团的支
配),所以这种对解放的旨趣,来源于人们对行为的理性自主及对摆脱
支配的关切。可见,这种旨趣与上述两种旨趣不同,它主要基于人类自
我反思的能力,对于现有的意识形态及其所造成的约束做出批判;而由
此类知识构成旨趣所形成的知识体系,便是哈氏所说的“批判的社会科
学”。

显而易见,从这种对解放的旨趣而构成的批判的社会科学,与经验
分析科学、阐释…历史的科学不尽相同。此处需要强调指出的乃是批判理
论与经验分析科学的区别。经验分析科学基本上是以一种肯定且实证的
态度去看待事实的,而批判科学则是以一种否定的态度来对事实做出批


判,因此它的目的就不是对变量间关系的把握和对通则的寻求,而是在
相当大的程度上力图检验其理论陈述对一般社会行为规律的理解的真实
性,检讨其中所包含的意识形态性质的关系并做出批判。前者在方法上
依赖技术的控制和运作,后者则不是,“决定这类批判性命题的有效性
的意义的方法论框架,乃是根据自我反思的概念而得到确立的。。。而
自我反思则是由一种解放的认知旨趣决定的”(Habermas,1981, p。310)。
经验分析科学在技术性控制的原则下认定事实与价值的二分,认为科学
只处理事实而与价值不涉,但批判理论却强调任何事实本身都含有某种
价值。

根据上述哈贝马斯关于社会科学知识三型的框架,我们至少可以对
荷氏《本质》所信奉的实证论的社会科学观做出下述的批评:《本质》
所持的实证论的社会科学,基本上属于哈贝马斯知识三型中的第一类
型,亦即以技术控制为旨趣的经验分析科学。《本质》的问题,按哈氏
的观点,并不在于经验分析科学本身,因为经验分析科学知识对于人类
控制外在环境实属不可或缺的知识;它的问题根本在于其从实证主义的
角度出发对社会科学的解释,因为这种实证论的解释将某一种社会科学
知识放大为唯一的科学知识,同时却否定了从实践或理解旨趣出发而型
构成的阐释…历史的科学知识以及依据解放的旨趣而形成的批判的科学
知识。究其根本,《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