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国书评 选集-第6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的《严复与西方》中,毫不犹疑地写道:

史华兹博士在其评论中展示了严复如何不仅受到这些十九世纪的自由主义者们(特
别是斯宾塞)著作的启迪,而且以一种这些思想家也许从未预料过、也不会完全欣赏的方
法解释了这些著作。基本而言,严复将民主、自由与进步看作是强化国家、振兴中国的手
段,而不是看作保障个人在社会中有一个更完全、更自由的存在的价值观。'100'

而且,熟悉西方近几十年中国研究的人不会不知道,西方学术界关
于中国近现代思想发展的一个经久不衰的主题是:社会达尔文主义刺激
了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兴起,中国思想界把国家富强视为至高无上的目
标,而将自由民主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自由主义在中国近代失败
的主要原因即在于此。对这一主题贡献最大的恐怕就是史华兹的《严复
与西方》。

笔者对史华兹《严复与西方》一书中许多观点及其论证方法提出诸
多质疑,丝毫没有减损笔者对这部著作的高度推崇。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在中西方关于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的著作中,没有几部象史华兹的著作那
样雄辩,那样流畅,那样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笔者所妄加批评的只是,
这本书若作为一本关于严复的专著,它包含着对严复思想许多方面的曲
解。但是,如果我们不把这本书作为一部严复专著,也不把它作为一部
思想史专著,而把他视为作者个人关于中西方文化以及关于中国近现代
思想转型的宏观分析,其价值就十分明显了。至少,我们从中可以窥见
一个信心十足的西方学者在反思自身文化的成功与另一个文化的失败
时,如何从两种文化的反差中察知文化、观念、思想中影响社会、经济、
政治发展的重要因素。

注释

'1' PaulAhen & Merle Goldman ed。 ,。。 Ideas Across Cultures :。。 Essays on
ChineseThought in Honor of Benjamin I。Schwartz ,。。 Cambridge ,。。 Mass :。。 Harvard
UniversityPress,1990,pp。1…2。
'2' Benjamin I。Schwartz,In Search of Wealth and Power:Yen Fu and the West,
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4。
'3'如沈文隆译,《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台湾:长河出版社,1977年。
'4'该书在大陆有两个译本:①滕复等译,《严复与西方》,北京:职工教育出版社,1990;
②叶凤美译,《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滕本错误较多,叶本除少数
专门术语的译法值得商榷外,译文较准确流畅。本文在引述史华兹的文字时,将依据叶本。
'5'根据库恩的理论,科学探索的进程并不是随机的资料累积。相反,资料累积是根据科学
界所公认的某种范式理论进行的。科学界根据这些范式理论来提出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当这种范式理论受到反复挑战后,便会出现新的范式。新的范式出现并被广泛接受的过程,便是
“科学革命”。参见,ThomasS。Kuhn,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econd edition,。。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0,Chpater vii & vii。 

'6' Benjamin Schwartz ed。,Reflections on the May Fourth Movement:ASymposium,
Cambridge, Mass。:East Asian Research Center, Harvard University,1972。pp。2,4。
'7'Thomas Metzger 认为,韦伯关于中国文化的消极评价构成史华兹分析严复乃至中国近
代思想的基础。参见 Thomas Metzger,”Max Weber’s Analysis of theConfucian Tradition:
a Critique,”in The American Asian Review,vol。2,No。1 (Spring,1984),p。45。 

'8'关于史华兹观点的概括,可重点参阅其书第三章“原则宣言”以及第十二章“结语”。
'9'例如,欧阳哲生的新著《严复评传》中有关严复“迻译逝世西学”的讨论,大致只是复
述史华兹书中的观点。参见,欧阳哲生,《严复评传》,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
'10'《严复集》,王栻编,中华书局,1986,第一册,页86-87。
'11'王中江,《严复与福泽谕吉》,河南大学出版社,1991 年,页84—85。
'12'关于中国“轴心时代的突破”,参见 S。N。Eisenstadted。,The Origins andDiversityof Axial Age Civilization,The State of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1988,esp。Eisenstadt,”。。 
The Axial Age in China and India”;关于日本,参见S。N。Eisenstadt& Ben Aried。,JapaneseModel of Conflict Resolution,Kegan PaulRoutledge,1989,esp。Eisenstadt,”Patterns of 
Conflict and Conflict Resolution:Some parative Indications。”。。 
'13'叶凤美译本,页43—45;页51—52。
'14'这里的“普遍主义”与西方学者更常用的“文化主义”大致相同,指关注某种普遍价
值而不是某种群体利益的教义。在传统中国文化中,对普遍价值的关怀实际上表现为对道德的关
怀。鉴于此,笔者在相同的意义上使用“普遍主义”与“道德主义”。
'15'《严复集》,第一册,页16。
'16'《严复集》,第五册,页1323。
'17'《严复集》,第五册,页1324。
'18'严复,《群学肄言》“按语”,引自《严复集》第四册,页921—922。值得注意的是,
严复在这里将斯宾塞原文中的“supernatural”。。 (即超自然)译为“天”。(参见,Herbert Spencer,
The Study of Sociology,New York:Appleton & Co。,1899,p。350)。。 
'19'Robert Eno在其The Confucian Creation of Heaven(New York:State Univer…sityof New York Press,1990)中,曾对传统儒家思想中“天”的概念作出精湛的分析。

'20'《严复集》,第一册,页38—39。
'21'同上,页55。
'22' James Pusey,China and Charles Darwin,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3,p。65。
'23'关于排外主义,参见 Liao Kuang…sheng, Anti…foreignism and ModernizationinChina:1860—1980,New York:St。Martin’s Press,1984。 
'24'《严复集》第三册,页558。
'25'同上,页561。
'26'严复,“有强权无公理此语信欤”,引自,《档案与历史》,北京,1990 年第三期,
页6。
'27'同上,页7。
'28'同上。
'29'同上,页8。
'30' Hsiao Kung…chu’an,A Modern China and a New World:Kang Yu…wei,Reformer and
Utopian,1858—1927,Seattle: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1975。
'31'《严复集》,第一册,页210。
'32'同上,页211。

'33'同上。'34'同上。
'35'同上,页213。
'36'同上,页216。
'37'Thomas Metzger,Escape from Predicament:Neo…Confucianism and China’ sEvoving
Political Culture,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77。


'38'《严复集》,第三册,页690。
'39'同上,页692。
'40'同上,页690。
'41'叶凤美译本,页63、74。
'42'同上,52 页。
'43'同上,72 页。
'44'D。 C。Phillips,“Organism in the Late Nineteenth and Early Twentieth Cen
turies”,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Ideas,vol。xxxi,No。 3,(July…September,1970),


p。413。
'45'Herbert Spencer,The Principles of Sociology,vol。l,London:Williams &
Nor…gate,1877, pp。 449—450。


'46' Herbert Spencer,The Study of Sociology,p。44。
'47'Walter M。Simon,“Spencer and the‘Social Organism’”,Journal of theHistory
of Ideas,vol xxi,No。 2(April…June,1960),p。290。
'48'J。D。Y。 Peel,Herbert Spener:the Evolution of a Sociologist,London:Heinemann,
1971,p。185。


'49'《严复集》,第一册,页126。
'50'同上,页 6。
'51'同上,页126。
'52'同上,18 页,有关斯宾塞的原文,参见,The Study of Sociology,p。43,严复在《群
学肄言》中关于此段的译文,见《群学肄言》商务印书馆,1981,页38。
'53'叶凤美译本,页 54。
'54'关于“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参见 Steven Lukes,Individualism,London:Harper& Row,Publishers,1979,chp。 17。 
'55'《严复集》,第一册,页126。
'56'同上,第二册,页314。
'57'同上,页314—315。
'58'叶凤美译本,页95。
'59'同上,页104。
'60'《严复集》,第五册,页1321。
'61'同上,页1317。
'62'T。H。Huxley,Evolution and Ethics,in his Essays:Ethical and Political,London:。。 
Macmillan,1904,p。51,史华兹引文见叶凤美译本,页94。

'63'关于摩尔对自然主义伦理学的批评,见摩尔,《伦理学原理》,第二章,长河译,商
务印书馆,1983。摩尔将斯宾塞的“‘进化论者’的伦理学”视为典型的自然主义伦理学。《伦
理学原理》,页29-31。)
'64'《严复集》,第一册,页1。
'65'同上,第五册,页1334。
'66'夏曾佑,“‘严复《老子》评点’序”,见《严复集》第五册,页1100。

'67'《严复集》,第五册,页1321。
'68'同上,页1471—1472。
'69'T。H。Huxley,Evolution and Ethics,p。51。
'70'《严复集》,第五册,页1396。
'71'李泽厚先生曾论及严译《天演论》的目的是强调“自强、自力、自立、自主”,而不
是史华兹所谓的“文字简洁、诗意盎然”等原因。参见李泽厚,“论严复”,商务印书馆编,《论
严复与严译名著》,商务印书馆,1982 年,页130—137。
'72'叶凤美译本,页108。
'73' 斯密关于重商主义的论述,见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Wealthof Nations,Book IV,Indianapolis:Liberty Classics,1981,pp。428—662;严复的翻译,
见《原富》“部丁”,商务印书馆,1981 年,页347—538。
'74'《原富》,下册,页436。
'75'同上,页376,385,395—396,436。
'76'《严复集》第一册,页148。
'77'引自,叶凤美译本,页108。
'78' Eli Heckscher,Mercantilism,London:Allen & Unwin, 1935, p。15。
'79'同上。
'80' Eli Heckscher,“Mercantilism,”in D。Cleman ed。,Revisions inMercantilism,
London:Methuen, 1969, p。1。
'81'同上,页27。
'82'J。A。Schumpter,History of Economic Analysis,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4,
pp。338…362。


'83'《严复集》第四册,页895。
'84'《原富》,下册,395-396 页。
'85'严复,“路矿议”,《严复集》,第一册,104—114 页。
'86'侯厚吉、吴其敬主编,《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稿》,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第二
册,523页。
'87'叶凤美译本,126页。
'88'同上,133页。
'89'关于权利学说与功利主义的对立,参见H。L。A。Hart,“BetweenUtilityand Right”,
in Alan Ryan ed。, The Idea of Freedo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9。 
'90'同上,p。77。
'91'约翰·密尔,《论自由》,程崇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年版,页11。
'92'叶凤美译本,页137。
'93'叶凤美译本,页129。
'94'同上,页129。
'95'引自,John Robson,The Improvement of Mankind,the Social and PoliticalThoughtof John Stuart Mill,London: Routledge & KeganPaul,1968,p。111。 
'96'同上。
'97'J。S。Mill,On Liberty,in H。B。Actoned。,J。S。Mill:Utilitarianism,onLibertyand 
Considerations on Representatice Government,London,Everyman’sLi…brary,1984,p。139。 
程崇华译本,页76。在引用时译文稍有改动。

'98'J。S。Mill,同上,140,程崇华译本,页77—78,在引用时译文稍有改动。

'99' Frederick W。Mote,ReviewofBenjaminSchwartz’sTheWorldofThoughtin Ancient

China,Harvard Journal of Pacific Studies,No。 50(1990),pp。386,391,401,386。


'100' C。P。FitzGerald,Review of Schwartz’s In Search of Wealth and Power:Yen Fu
andthe West,Pacific Affairs,vol。39(1965,Spring),p。70。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之后果》

黄平

《现代性之后果》1990 年由英国政体出版社出版。该书是安东尼·吉
登斯研究现代性的系列著作之一,在此之前,他曾经发表过《发达社会
的阶级结构》(1972),《权力、财产与国家》(1981),《民族—国
家与暴力》(1991),以后又相继出版了《现代性与自我认同》(1991),
《亲密性之转变》(1992)。这一系列的著作连同他1971 年以来的近十
本理论专著和各种论文,都是围绕着一个主题展开的;如何更好地认识
现代社会的变迁。

吉登斯几乎从一开始自己的学术生涯便感到,原有的种种社会理论
在试图释和理解现代社会的时候,都有这样那样的不尽人意之处。从1976
年他发表《社会学方法新规》到1984 年《社会建构》问世,吉登斯花了
大量的笔墨对自马克思、迪尔凯姆和韦伯以来的各家各派的社会理论进
行梳理与批判,并进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结构化理论。

结构化理论是吉登斯试图克服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整体论与个体
论,决定论与唯意志论的二元对立而提出来的,它用结构的二重性去说
明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而不是像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