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洪业 清朝开国史-第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③ 《明史纪事本末》第七十四卷,第77—78页;《明代人名辞典》,第279页。
④ 《皇清开国方略》,第511—514页。
① 暗中怂恿皇上通过陈新甲与清朝秘密接触的,是山东籍大学士谢升。《明史》,第2909页。
② 李清:《三垣笔记》“附识”上,第20—21页;《明史》,第2908—2909、3090页。陈新甲不慎将一份有关议和的密件放在案上丢失了。当时的官府书吏常常要将文书送交塘报。陈新甲的书吏见此文件置于案上,以为是普通文书,遂拿去交给了塘报官。陈新甲被处死后,谢升也作为绥靖主义者受到攻击,被迫告老还乡,直到清军入关后才得以复出。罗荣邦:《政策与决策》,第68—69页;《贰臣传》第七卷,第32—33页;恒慕义:《清代名人传略》,第307—308页。复古派视陈新甲为“误国枢臣”。李清:《三垣笔记》“附识”上,第12页。
③ 《皇清开国方略》,第536—538页。
④ 《皇清开国方略》,第538—539、544—545页;《清太宗实录》第五十九卷,第10页;李佳白:《北京的第一个满族皇帝》,第132页;谢国桢:《党社运动》,第90页。
⑤ 《皇清开国方略》,第558—561页。
① 钱■:《甲申传信录》,第7页。这是一部记述当时朝中史事的最可靠的资料。作者强调此书决非“野史”,而是他在都察院任职时对耳闻目睹并经过认真核实的史实所做的记录(第5页)。书中经常提到某人的谈话未曾被他人听到,因而无法提供详细内容。有时则对此类个人隐私是如何传出来的加以解释,如某人曾在某场合同其弟子详谈某事(第83页),等等。
② 《明史》,第4107页;《国榷》第5971页。
③ 《明亡述略》,第278页;又见曹溶:《崇祯五十宰相传》,第五卷;李清:《 三垣笔记》中,第9页。
④ 《明史》,第4107页;《国榷》,第5975—5976页。
⑤ 《国榷》,第5974、5976页。1645年,清朝摄政王多尔衮对其大臣们说,他看了明朝的朝报,感到非常有趣,尤其是明朝君臣总是谎称胜利,上下相蒙,“最为可笑”。《多尔衮摄政日记》,第5—6页。
⑥ 恒慕义:《清代名人传略》,第3—4页。
⑦ 《明史》,第4107页;《国榷》,第5976页。
⑧ 还有许多将领也被投入大牢。见《明史》第2922页之名单。
① 《明史》,第4107页。
② 《国榷》,第5977页。
③ 李清:《三垣笔记》“附识”中,第11—12页;万言:《崇祯长编》,第48—51页;《明代人名辞典》,第279页。周延儒谎报军情一事,是由李国瑞之子李国祯揭穿的。周延儒死于1644年1月17日。
④ 左懋第提出上述比例数字后,又写到:“米石银二十四两。人死则取以食。又自鱼台至南阳,流寇杀戮,村市为墟,尸积水涯,河为不流。”《明臣奏议》第十二卷,引自清水泰次《明代的流民与流贼》,第378页。临清还出现了两支较大的起义军。一支以小地主袁时中为首,他的佛兵(据说有20到40万众)是由各地土豪的乡兵组成的。清军南下时,这支队伍曾在临清帮助鲁王进行过抵抗。另一支以狗屠李青山为首,并同河南的李自成起义军有直接联系。当李自成(他杀了袁时中)全力剿除明朝诸王而不再保护地主时,李青山便把矛头指向了地主。佐藤文俊:《明末袁时中之乱》,第209、218—223页,及其《李青山之乱》,第119—121页。
⑤ 黄仁宇:《明代大运河》,第132页。
① 李雯等:《云闲三子新诗合稿》第五卷,第3页。“凤城”指京师,出自杜甫《夜诗“玉漏”形容皇宫,也是当时用来计时的一种漏壶;“洗兵”意为放下兵器。

 
第三章  满族势力的扩张
项城师溃哭无衣,闻道松山尚被围。
原野萧条邮骑少,庙堂镇静羽书稀。
拥兵大将朱提在,免胄文臣白骨归。
却喜京江波浪偃,蒜山北畔看斜晖。
钱谦益:《牧斋初学集》二十,“冬至后京江舟中感怀八首·其六”。
努尔哈赤死于1626年9月30日。临终前他没有指定汗位继承人。①相反,他的遗训是警告诸王,即八贝勒,永远不要让他们当中的某个人成为独裁者。“继我而为国主者”,他说,“毋令恃强之人为之。此等人一为国主,恐恃力自恣,获罪于天也。”②或许努尔哈赤感到,像他那种独裁野心,若不加约束,最终会危及他所开创的事业;或许他不希望自己的继承人达到与他同样的历史地位。不管出于什么动机,总之,他要求八王实行集体统治。“若集会而见尔等八王任置之国主时”,他指出,“不得一二人集会,要众人会齐后入见,共议 国政,处理国事。”①
努尔哈赤死时,共有四大贝勒,都是这位金汗的子侄。论年龄,代善最长,其次是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②其中年龄最小的皇太极,统领着满洲八旗中的两旗,因而实力最强。但他的优势只是相对的,他要登上汗位,必须得到另外三位贝勒的认可。最初,换取三位贝勒的认可,似乎要以实际上瓦解努尔哈赤所开创和发展的全部事业为代价。皇太极后来回顾这次危机说:
彼时,我等正为太祖服丧,镶蓝旗贝勒阿敏遣傅尔丹谓我曰:“我已同众贝勒议。我等欲推尔为君,然尔既登汗位,须容我出境谋生。”……吾若许其出境,则两红旗、两白旗、正蓝旗亦可越境出外谋生。如此国将不国,我为谁君?吾若从其请,则国家分崩矣。③
最后,年长的贝勒代善提出了一项折衷方案。在其儿子的帮助下,代善提议由皇太极继承汗位,比皇太极年轻的宗族成员,都要向他宣誓效忠。作为回报,皇太极当众向其三位兄长下拜;在正式场合,则四人同座。于是,一种集体统治格局果真形成了。④不过,这是一种令人不安因而难以持久的政治安排。努尔哈赤第3子莽 古尔泰,认为应由他而不是其弟来继承汗位。①而皇太极则因集体统治对他的约束感到烦恼,正在另寻良策,以使自己真正凌驾于其诸兄之上。②
① 努尔哈赤终年68岁。李鸿彬:《论满族英雄努尔哈赤》,第229页。
② 罗思·李:《早期满洲国家》,第50页。
① 罗思·李:《早期满洲国家》,第51页。满文老档明确记载,努尔哈赤一直打算让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1622年,努尔哈赤曾向他们阐明,在强势之人治国与汗治国之间,还有第三种方式,即众贝勒共同治国。为了使八贝勒共商国事,他还制定了特殊制度,以便使他们能够达成一致意见。因此,建立部落贵族的集体统治,是努尔哈赤考虑已久的问题。周远廉:《后金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论》,第250—251页。
② 恒慕义:《清代名人传略》,第9页。许多西方人只知皇太极叫阿巴海,但满族文献中不见此名,只记载努尔哈赤第四子就是皇太极(皇太子),有时又写作黄台吉。台吉一词并无“储君”之意,而是一种来自蒙古语的贵族称号,努尔哈赤诸子在1615年以前多有此号。罗思·李:《早期满洲国家》,第11页;吴卫平:《八旗兴衰》,第16页。
③ 罗思·李:《早期满洲国家》,第120页;又见周远廉;《后金八和硕贝勒》,第257页。
④ 恒慕义:《清代名人传略》,第9页。
① 1635年,已于两年前死去的莽古尔泰,被发现曾阴谋篡夺汗位,私造刻有“大金皇帝”字样的印玺。罗思·李:《早期满洲国家》,第124页。
② 《早期满洲国家》,第126页。

 
汉族合作者
皇太极在辽东汉人中找到了一种依靠力量。他宣称以往三年对辽东汉人的屠杀,是违背治国之道的行为,并将之归咎于其父努尔哈赤,从而赢得了他们的信赖。③他还指出,在他即位前汉人的地位多么低下,而他即位后便采取措施改善了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条件。④他这一努力表现在许多方面。减轻了关于汉人逃亡的法令,采用了汉族社会的法律形式。同时,“拖克索”制度被废除,大量汉族奴隶不再由满族官吏直接管理,而分屯别居,由汉官统辖,从而使满汉两族更加严格地区分开来。⑤
由于当时白银不足,皇太极仍以农奴作为庄丁来支付满、蒙、汉官吏的俸禄,但各官府所得到的农奴的数量明显减少了。⑥此 外,被收为“民户”的汉人都生活在军屯区中,由汉官统领,满洲旗人不得进入这些地区。①皇太极还开科取士,从俘奴中选拔官吏,并比其父更深地依赖于汉族合作者的帮助和指点。②
作为回报,这些汉族合作者提出了一系列旨在将大权集中于皇太极手中的改革建议。1629年,金汗的“书房”或“文馆”,增加了许多满洲巴克什。不久,又有80余名汉族秀才加入了文馆,掌管记注起居和处理外交信函。③与此同时,皇太极又接受了汉官所谓“一城即一邦,乃祸乱之源”的劝告,设法削弱各贝勒在各旗中的权力。④在此之前,战利品皆先在各贝勒之间平均瓜分,然后由他们 分赐给本旗将士。而此时,皇太极规定,要先将全部战利品的30%送进汗的府库,再由八家之主分享其余的70%。赐旗人钱物酒宴之费,则由汗亲自支付,不再由贝勒以旗主身份分别支付。①此外,这些合作者还主张增设谙班(满语,意为大臣),分遣各旗,使之分割贝勒之权,并同贝勒一起参加诸王大臣议事。这一建议正好符合皇太极的需要,遂被采纳。②
由于被剥夺了向本部旗人施与赏赐的封建权力,并被迫与汗指派的官员分享统治各旗的权威,那些大贝勒对出此主意的汉人必然比以往更加厌恶。阿敏——1627年率军征伐朝鲜时就已经有过反抗举动——最有可能反对皇太极将汉人视为后金国中独立和平等的成员的新政策③。不久,发泄不满的机会来了。
1629年11月,皇太极决定向明朝内地,即关内的中原④地区发动第一次进攻。他令阿敏为摄政,留守沈阳,自己则率八旗军突破喜峰口,一直打到北京城下。⑤金兵对北京的进攻虽被祖大寿击退,但他们仍攻破并占领了关内四座重要城镇:滦州、迁安、遵化和 永平。①皇太极对四城军民采取安抚政策,令金兵严守军纪,并盛情接纳明朝降官,其中包括当地行政官员、卫所军官和三名高级将领:孟乔芳、杨文魁、杨声远。副将孟乔芳及其部众,立即被邀至山海关附近皇太极的营垒之中。皇太极极力表现得平易近人,以便同明朝皇帝的深居简出形成鲜明对比。他设宴汗帐,款待明朝降官,以金杯赐孟乔芳酒,并说道:“联不似尔明主,凡我臣僚,皆令侍坐,吐衷曲,同饮食也。”于是孟副将便归顺了后金。②
皇太极就这样借占领四城之机,表达其渴望招纳汉人、欢迎明朝降官的心曲。1630年4月,皇太极返回沈阳,阿敏奉命至前线督师,于5月初抵达永平。不久,总兵祖大寿率明军反攻,阿敏丢了滦州。军中大臣劝他守住其余三城,保护城中百姓。他非但不从,反向几年来因皇太极不断扩大其权力而日益活跃的汉人大发怒气。6月,阿敏下令对迁安、永平实行屠城,只留少数妇女。在这场野蛮屠杀之后,他将所有家畜、财物及幸存的妇女掠作战利品,抛下几座空城遁身而去。明军很快消灭了少数留守的金兵,轻而易举地收复了这些残破的城镇。③
皇太极得知阿敏屠城后为之大怒。1630年7月,阿敏回到了沈阳,皇太极拒绝对这场屠杀承担任何责任(他与此暴行毫无干 系),宣布阿敏为国贼,将其逮捕。①诸贝勒大臣讯问阿敏后,议请诛之。皇太极命从宽处罚,遂将他幽禁起来。10年后,阿敏死于幽禁之所。②
将阿敏逮捕治罪,大大强化了皇太极的实力和权威。如今,不仅主要对手已被消灭,而且阿敏的镶蓝旗也落入了皇太极的亲信堂弟济尔哈朗手中。这样,皇太极不仅直接控制着八旗中的两旗,还能在很大程度上左右另一旗的行动。同时,阿敏的行为更增强了皇太极继续安抚汉人以赢得其支持的决心。当时他认为,阿敏的野蛮行径是对汉人缺乏了解的结果,因此满族人需要进一步学习文物之邦的基本义理。
闻诸贝勒大臣,有溺爱子弟不令就学者,殆谓我国虽不读书,亦未尝误事。独不思上年我兵之弃滦州,皆由永平驻守贝勒,失于救援,遂致永平、遵化、迁安等城,相继而弃。岂非未尝学问不明义理之故欤?③
遂令满、汉官员子弟,8岁以上15岁以下,皆就学读书,声称二三年内,“就学者既众,我等将成礼义之邦。”④
占领永平的直接后果,是皇太极更加羡慕汉族的统治方式,更加依赖汉族合作者在政治上对他的启迪。在事件爆发后的第二年里,他经常求教于参将宁完我。这是一个为满洲政权的创建立下汗马功劳的辽东边民⑤。1633年,在皇太极欲将金朝作为自己治国的楷模之时,正是宁完我向他提出,要理解文治的艺术,就应阅读“四书”;要改进战术,就应研究孙子等军事家的著作;要探究王朝 兴衰之理,就应求助于《资治通鉴》。①也是这个宁完我,主张依仿明朝六部之制,草拟六部章程,以管理后金政府。②六部(建于1631年8月5日)分别由一名贝勒主管,但大部分实权掌握在承政、参政等官员手中,并由皇太极之弟多尔衮总管。③汉人在六部中的作用虽相当有限,但行政官员作为一个整体,同皇太极任命的监察官一道,实际已取代了贝勒的作用。几年之后,徒有其名的贝勒分主六部之制便废止了。④
占领永平的另一后果,是由愿意为满族效力的汉族士兵组成了独立的汉军。⑤其实,自1626年以来,就已经有汉族军队同满族人并肩作战了,那时他们主要是隶属各旗的使用中国火炮的炮兵。在皇太极看来,这些“乌真超哈”(满语,意为重兵)不如他的满族武士凶猛、勇敢,但在攻坚战中他们确实是有效的突击力量。⑥永平守军投降后,后金统治者面临这样一个问题:是将他们编入各旗作“乌真超哈”呢,还是组建一支由忠诚可靠的汉官统领的独立部队? 最后他们选定了后一方案,3000名汉族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