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洪业 清朝开国史-第3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4月21日,杜勋和唐通让义军通过了居庸关。眼下,大顺军已占领了紫禁城西北65公里处的昌平。朝廷上下一片惊恐。大臣们“但相顾不发一论”。⑤尽管他们普遍意识到义军正在步步进逼,但直到此刻他们才意识到,李自成拿下京城已近在眼前。⑥次日一早,即4月23日,崇祯帝主持了最后一次正式朝会。他步入大厅,登上宝座后,环顾群臣,不禁潸然泪下,“诸臣亦相向泣,束手无 计。”①皇上所能做的只是拟定一份诏书,宣布:“文臣个个可杀”。既而又有大臣以可能有损官民士气为由,劝皇上收回了此诏。②
就在此时,李自成大军的前锋正策马深入北京西郊,午后即开始攻打西直门。③城外守军立刻向大顺军投降,城内守军则向空地或义军上空开炮。④而李自成也并未下令全力攻城——他害怕承担杀君的罪名——于是决定给崇祯皇帝最后一次投降的机会。已在居庸关投降义军的宦官杜勋,奉命进城,代表“大顺王”入宫谈判。⑤
崇祯帝接见了这位太监,他曾是皇上的亲信。首辅魏藻德也在场。杜勋在其原来的主人面前十分坦率地说明了交换条件:明朝封李自成为王,赐银100万两,承认陕西和山西为其封国;李自成则负责平定国内其他起义军,并为明朝抗击满清,保卫辽东。这些条件很有诱惑力,但崇祯帝听杜勋逐条阐述时,也考虑到,现在的让步,在将来的正统史家眼中,会永远成为他曾“偏安”的证明。不过, 如果他能在大臣中为此绥靖策略找到支持者,对他的指责便可减轻。于是他转向魏藻德问道:“此议何如?今事已急,可一言决之。”魏藻德却一言不发,皇上顿感不快,再次问道:“此议何如?”魏藻德仍沉默不语,拒绝为此决定分担责任。皇上气得发抖,转身打发了杜勋。杜勋刚一离开,皇上就当着魏藻德的面猛击龙椅,并将其一把推倒。魏藻德慌忙退出,谈判之事遂再未提起。①
当晚,李自成的军师矮子宋献策占卜星象,说是若明日下雨,则此城必破。②次日早晨,即4月24日,李自成醒来后,见外面下着濛濛细雨,遂下令部队准备进城。他也将营帐移至彰仪门外,太监曹化淳为他打开了城门。至夜幕降临时,李自成的军队已逐渐占领了南城。③崇祯帝知道,在大顺军攻入紫禁城之前,留给他的时间已不多了。④
是日酉刻⑤,上遣内监密敕新乐侯刘文炳、驸马巩永固,各带家丁护送出城南迁。刘、巩并入内殿见上,曰:“法令素严,臣等何敢私蓄家丁?即率家人数百,何足以当贼锋?”上颔之。⑥又召首辅魏藻德言事,语密不闻。久之,上顾事急,将出宫⑦,分遣太子二王出匿。⑧进酒,酌数杯,语周皇后曰:“大事 去矣!尔宜死!”袁妃遽起去,上拔剑追之,曰:“尔也宜死!”刃及肩,未扑,再刃,扑焉,目尚未瞑。皇后急返坤宁宫,自缢。时已二鼓。①上巡寿宁宫,长公主年甫十五,上目怒之,曰:“胡为生我家?”欲刃之,手不能举,良久,忽挥剑断公主右臂而扑,并刃坤仪公主于昭仁殿。遣宫人讽懿安皇太妃李氏,并宜自缢。上提剑至坤宁宫,见皇后已绝,呼曰:“死的好!”②遂召九门提督京城内外太监王承恩至,语久之,硃谕内阁,“命成国公朱纯臣总督内外诸军务,以辅东宫,并放诸狱囚。”③因命酒与承恩对酌。时漏下三更,④上携承恩手,幸其第,脱黄巾,取承恩及韩登贵大帽衣靴着之。手持三眼枪,随太监数百,走齐化崇文二门,欲出不能。走正阳门,将夺门出,守城军疑为奸细,弓矢下射。守门太监施炮向内,急答曰:“皇上也!”炮亦无子,弗害。⑤上怆惧还宫,易袍履与承恩走万寿山,至巾帽局,自缢。 大明大行皇帝于崇祯十七年甲申三月十九日夜子时,龙驭上宾。①
直到最后时刻,崇祯帝还在为明朝的覆灭责备其大臣。很多当时人的记载中都强调了崇祯帝被遗弃的情况。4月25日晨,皇上看到竟无一人上朝,他说道:“诸臣误朕也,国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弃之,皆为奸臣所误,以至于此”。②当他到了煤山时,据说他又叹息道:“吾待士亦不薄,今日至此,群臣何无一人相从?”③最后,据说在用腰带自缢之前,皇上写下了一份遗书,其文曰:
朕自登极十七年,逆贼直逼京师,虽朕薄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之误朕也。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去朕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文武可杀,但勿劫掠帝陵,勿伤百姓一人。④
实际上,三天后,当一位宫廷内侍在煤山一棵松树下发现崇祯帝的 尸首之时,并没有这份遗书。在穿着蓝绸袍和红裤子的横陈尸体旁,只有崇祯手书的“天子”二字,并没有其他文字。①然而许多当时的史家并未顾及这一点,仍然记下了崇祯帝这篇被推想出来的遗言。虽然当时和后来都有人怀疑,明朝灭亡并非完全是崇祯帝的大臣的责任,但曾在崇祯朝中供职的大多数人,却有一种沉重的感受,即他们这些君主的臣子确是亡国的罪人。②
① 钱■:《甲申传信录》,第12页。
② 同上书,第11页。
③ 李自成有一套杰出的情报系统,他利用山西的商人、店主、算命先生、衙吏等在京城内做密探,通过信使骑马回来向他报告。萧一山:《清代通史》第一卷,第250页;李清:《三垣笔记》中,第21页。朝廷并非完全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他们也经常讯问布商行伙计、饭店老板等,他们中很多都是陕西、山西人。陈济生:《再生纪略》第110册,第3页。据李文治《晚明民变》第3页中的解释,陈济生就是大学士陈演。
④ 那道城墙后来以“鞑子城”而著称,法国的天文学家经精细测量,发现其周长为23。55公里(41里)。埃米莉·布雷兹纳德:《北京及其近郊的沿革与考古研究》,第32页;奥斯瓦德·希伦:《北京的城墙和城门》,第43页。内城墙高12米,墙上面宽13—18米不等。吉斯:《明代的北京》,第25页;希伦:《北京的城墙和城门》,第46页。
① 刘尚友:《定思小纪》,第1页。
② 钱■:《甲申传信录》,第10页。
③ 同上。
④ 文秉:《烈皇小识》,第231页。
⑤ 刘尚友:《定思小纪》,第3页。
⑥ 明廷的情报十分糟糕,兵部四天前曾派出一队探子前往昌平,但全都被俘获并杀掉了。萧一山:《清代通史》第一卷,第249页;又见佐藤文俊:《关于明末袁时中之乱》,第222页。有时情报还被耽搁或随便交与他人传送。1644年2月16日,李自成正式对明朝宣战,而直到4月7日,消息才送到皇上手中。原来的送信人在途中病倒,遂雇了一名明军士兵代其送信。当这名士兵将情报送到后,兵部得知李自成已擅称尊号,大惊失色,于是杀了送信士兵以防泄露,尽可能久地将此情报扣住。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第七十九卷,第1页;钱■:《甲申传信录》,第8页(此书记:“兵部执讯之,乃京师人,从涿州还,遇逆旅人暴病,云:‘山西抚移文,期是日到,误期当斩。’病剧,与银十两,使递。兵部以为诈,斩之。”——译者);又见席:《吴三桂在1644年》,第445页。
① 文秉:《烈皇小识》,第232页。
② 同上(此书记:“上书御案,有‘文臣个个可杀’语,密示近侍,随即抹去。”——译者)。皇上曾考虑动员北京市民上城抵抗义军,但户部侍郎吴履中认为这样会加剧百姓的恐慌心理,劝阻皇上放弃了这一念头。钱■:《甲申传信录》,第14—15页(此书中记魏藻德劝阻此议——译者)。
③ 有关北京陷落的全面叙述,见帕森斯:《明末农民起义》,第124—130页;谢国桢:《南明史略》,第27—29页。
④ 刘尚友:《定思小纪》,第3页;《明史》(开明书店),第966页。李自成军到达京城后,与城墙保持一定距离,在炮火射程之外,因此,当守军开火时,他们可在炮火枪弹到来之前看到枪炮口冒出的硝烟,从而及时地躲避开来。张怡:《搜闻续笔》第一卷,第3页。据说花灯节期间(2月8—25日),北京城门一直大开,李自成的密探携带黄金混进了京城,他们用这些钱买通了京师炮队将领。计六奇:《明季北略》,第396—397页。
⑤ 李自成早在昌平时就曾派原明将王永吉到北京见皇帝进行谈判,交换条件是分割出中国北部并封他为王,至于王永吉是否见到了皇上,就不知道了。帕森斯:《明代农民起义》,第130页。
① 钱■:《甲申传信录》,第15页。据当时一部文献记载,杜勋是在告诉崇祯帝李自成已将两位明室宗王扣为人质后,才被崇祯帝放回的。张岱:《石匮藏书》,第343页。
② 李清:《三垣笔记》“附识”中,第19—20页。
③ 文秉:《烈皇小识》,第232页。
④ 计六奇:《明季北略》,第432页。
⑤ 即下午5点钟。
⑥ 文秉《烈皇小识》第233页中也有对此次召见的记载。在令两位外戚离开之前,崇祯帝说:“朕志决矣,朕不能守社稷,朕能死社稷。”三人相对而泣。李清:《三垣笔记》第十八卷,第3页。
⑦ 就在这时,皇上走向后宫长寿殿,看到被李自成军队占领的郊区烽火烛天。计六奇:《明季北略》,第432页。
⑧ 据说,当太子和他的两个弟弟(定王朱慈炯,永王朱慈焕)离开大内时,缅甸和暹罗进贡的大象,在玄武门内的园中突然哀鸣起来。郝爱礼:《论明末的李自成和张献忠》,第489页。据民间传说,大象能识别出要想暗害君主的人,并能用鼻子阻止他们进宫。M。L。C。博根:《满族的风俗与迷信》,第35—36页。
① 即下午9点钟。
② 计六奇作了稍有利于崇祯帝的描述,把他写的更为理智,而非如此疯狂。在说出“大事去矣”之后,他令后妃皆死。“皇后顿首曰:‘妾事陛下十有八年,卒不听一语!”据说她抚慰了三位皇子,便回到她的房中自缢而死。皇上看到她的尸体,连说:“好、好!”又召来15岁的公主说:“尔奈何生我家!”遂“左袖掩面,右手挥刀,公主以手格,断左臂”。公主昏倒在地,但没有死。皇上又至西宫,令袁贵妃自缢。贵妃从命,但绳子断了,她又苏醒过来。皇上见其未死,就连刺了她三剑,直到手栗而止。既而又召来其他几位所御妃嫔,亲手杀死。同时也请其母张太后自缢。计六奇:《明季北略》,第433页。张岱《石匮藏书》第43页所载与此相近。
③ 这道圣谕始终未到成国公手中。此人后被刘宗敏所杀。钱■:《甲申传信录》,第56页。
④ 即下午11点。
⑤ 根据计六奇的记载,向皇上一行开火的是齐化门守军,而在正阳门,据说皇上见到的是阵地已完全被丢弃,只挂着三只白色灯笼,为李自成军发信号。康熙帝——他召见过一些崇祯时期在宫内服务的老太监——谈到他听说崇祯帝曾假扮平民,携数名太监投其叔父之宅,但其叔父闭门观变,崇祯帝遂不得入。后崇祯帝想要逃走,太监王承恩说,出逃只能徒增羞辱,皇上乃自杀。史景迁:《中国皇帝:康熙的自画像》,第87页;又见哈罗德·L·卡恩:《皇帝心目中的君主制》,第13—14页。
① 钱■:《甲申传信录》,第16页。看来这是最原始的记载,其他大多数记载则是由此衍生出来的。E。巴克豪斯和J。O。P。布兰德的叙述是以这一原始记载为基础的。《16—20世纪北京宫廷的编年记事》,第101—103页。在谈迁的描述中,崇祯帝最后的行为举止颇有尊严,皇上的酒量也被减到最低限度。他给成国公写完信后,“因命进酒,连饮数觥,叹曰:‘苦我满城百姓。’”谈迁:《国榷》,第6043页。许多当时的人对崇祯帝死时的悲壮场面,都有同样的印象,见《国榷》,第6052—6053页。崇祯帝死于公历1644年4月25日。
② 抱阳生:《甲申朝史小记》第一卷,第2页。崇祯帝尤其痛恨魏忠贤。在北京陷落前五天,他曾密令将魏忠贤的尸骨收来烧了,但此令未被执行。陈济生:《再生纪略》,第6页。
③ 计六奇:《明季北略》,第434页。
④ 萧一山:《清代通史》第一卷,第65页;张怡:《搜闻续笔》第1卷,第3页。帕拉福克斯说,崇祯帝曾咬破手指,用血写下遗言,德·帕拉福克斯:《鞑靼人中原征服史》,第28—30页。
① 赵士锦:《甲申纪实》,第11页。作者正是从这位发现尸体的内侍那里听到这些情况的。
② 一位当时人写道:“然有是君乃有是臣,而曰朕非亡国之君,天下万世其谁信之。”见赵宗复:《李自成叛乱史略》,第147页。19世纪的藏书家和诗人吴骞评论:“读史者谓明之亡也,有君而无臣,以思陵非亡国之君也。”吴骞:《东江遗事》,1806年序(后由罗振玉编,1935年出版),第1页。

 
大顺的臣民
李自成当然会采取许多做法,以证明其攻占京师的合理性。崇祯帝准备自杀之时,李自成的军队正在攻打东城。皇上刚刚结束了自己生命的时候,城内的明军已放下了武器,大开城门,迎接起义军。③大顺军入城时,一度引起了城内居民的恐慌,但此后他们就意识到不会发生大屠杀,遂平静下来,欣然欢迎农民军。④穷人们兴高采烈,因为几周来,李自成的密探一直在散布消息说,新主到来后,城里的乞丐每人可得到五两银子。⑤大户人家起初比较谨慎,但他们看到大顺军纪律严明,便将“顺民”(这有两层意思,即 “顺从的百姓”和“大顺的臣民”)二字写在院门上,并拿出酒食犒劳义军。①中午,李自成在300名宫廷宦官和大学士魏藻德的陪同下,由长安门入城。街道两旁站满了大人和孩子,他们手持香烛向李自成致意。②“闯王”身后跟着大顺的文官,领头的是牛金星。他们带着特意准备的牌子和招帖,将李自成比作贤君尧、舜,并把明王朝的覆灭归咎于腐败的大臣、图谋私利的官员和朋党横行的官僚,而不是崇祯帝本人。③
在已故崇祯帝的官员中,有些人甚至在体验这一责难的刺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