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皇权悲剧-第2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恰好,李宗闵有一个亲戚也来参加考试,被钱徽录取了,穆宗就怀疑是李宗闵在幕后“捣鬼”,便询问翰林学士李德裕,李说确有此事。所以,钱徽立即被降职,李宗闵也受到牵连,被赶出朝廷。
  这次事件,实际上是李宗闵与李德裕的冲突,而牛僧孺与李宗闵关系亲密,也站在他的一边。至于李德裕,在朝廷里也得到了不少官员的支持。从此,唐朝的官员正式分为两大派系,互相倾轧,两派明争暗斗。
  文宗即位后,李宗闵又走宦官的路子,当上了宰相。经李宗闵推荐,牛僧孺也被提升为宰相。在李、牛二人联合执政期间,他们重用的都是自己的门生、故吏,当时长安城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门生故吏,不牛(牛僧孺)则李(李宗闵)。”至于李德裕,则被赶到西川去当节度使。
  在西川任上,李德裕暗中联络一个吐蕃将领,收复了边陲重镇维州(今四川理县)。这本来是李德裕立了一功,宰相牛僧孺却非常嫉妒,就告诉唐文宗:“收复一个维州,算不了什么,要是跟吐蕃搞坏关系,才不划算呢!”就因为他这么一句话,文宗便命李德裕把维州“还”给吐蕃。眼看已经到手的“战利品”竟然要“完璧归赵”——归还给吐蕃,李德裕差点没有被气死。
  没多久,有人告诉文宗:在战略上,退还维州城是一大失策,还说这是牛僧孺故意排挤李德裕。文宗知道后,非常懊悔,也就疏远了牛僧孺。
  当时,宦官的势力非常大,经常干预朝政,而文宗本人又没有主见,一会儿用李德裕为宰相,一会儿让牛僧孺当宰相:李党当政了,就要排挤牛党;牛党在位,李党也没有好日子过。于是,这两派势力就像“走马灯”似地转悠着,把朝政搞得十分混乱。到最后,连文宗这位“万岁爷”也搞不清谁是谁非,说了一句无限感慨的话:
  “去河北贼易,去此朋党实难!”
  这时,唐文宗实际上受制于宦官,但他不敢公然指斥宦官,只能指责闹“藩镇割据”的河北三镇,用“河北贼”来与朝廷里的“朋党”相提并论。其实,在这里,如果用“家奴”来代替“河北贼”倒是更恰当!
  为了争权夺利,牛党、李党都争着讨好宦官。李德裕在做淮南节度使时,大宦官、监军杨钦义被召回京城。临行前,李德裕专门为他办了一桌丰盛的酒席,还送给他一份厚礼。所以,杨钦义一回朝担任枢密使,就在武宗面前竭力推荐李德裕。结果,李德裕很快就做到了宰相,牛僧孺、李宗闵则掉到了“阴沟”里——都被贬到南方。
  武宗在位时,李德裕深受宠信,当了好几年的宰相,执掌朝廷大权。会昌六年(846年),武宗病逝,皇叔李忱即位,是为“宣宗”。宣宗一上台,就把李德裕撤职,并重用牛党人士。不久,李德裕被贬到崖州(今海南省),病死在那里。直到懿宗即位,才开始重新起用李党人士。
  至此,闹腾了几十年的“牛李党争”终于收场,但是大唐朝已经在这场党争中元气大伤了,正在一步步地走向灭亡。
  其实,牛党和李党虽然在政坛上斗得你死我活,也主要是围绕“宰相”这个位子争夺。总之,谁当上宰相,执掌朝纲,这一派就得势,另一派就要失势,反之亦然!
  古往今来,中国人向来讨厌朋党:一是“结党”很容易与“营私”挂钩;二是党派之间的争斗,对于皇权国家和政治安定不利。所以,许多年以后,还有不少人在喋喋不休:李宗闵、牛僧孺与李德裕为什么要争斗?牛党和李党,到底谁是谁非?换句话说,到底哪一方是“朋党”,还是两方都是“朋党”?
  不过,这件事也不稀奇!几千年来,在皇权专制体制下,中国人素来喜欢“窝里斗”。其实,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左、中、右之分,何况是在残酷的、遵循“丛林法则”的“权力场”上!


“此起彼伏”的首辅争夺战


  自从朱元璋废除丞相之后,在明朝就只设立内阁大学士,专门为皇帝草拟文墨,提出参考性的意见(即“票拟”),但最后决定权仍然掌握在皇帝的手里。从明成祖时开始,内阁大学士可以参与讨论国家大事。到了仁宗以后,內阁的地位逐步提高,开始高于六部。
  总的来说,内阁大学士的权力要比过去的丞相小得多。不过,如果皇帝懒惰,或者是年幼,不能亲理朝政,这时内阁大学士的地位就会“非比寻常”,甚至可以代天子处理朝政。
  当时,内阁里往往有好几位大学士,起初还不分彼此,没有谁的地位高谁的地位低的问题。时间一长,一些大学士深受皇帝的宠信,或者是资历比较老,就逐渐“凌驾”于其他大学士之上,成为“首辅”(即首席大学士)。在正德以后,内阁首辅负责“票拟”——起草上谕,其地位进一步上升。
  特别是到了嘉靖、隆庆、万历年间,内阁的权力发展到了顶峰,出现了一大批赫赫有名的内阁首辅,实际上就是“权相”。因为首辅的地位日益显赫,所以,阁臣们为了争夺首辅的位置相互倾轧,愈演愈烈,往往是“首辅轮流做,明年到我家”。
  嘉靖晚年,内阁大学士徐阶看准时机,利用严嵩失宠的机会,将他打倒,然后自己当上了首辅。
  不久,嘉靖终于“成仙飞升”了,隆庆登基。不过,隆庆是一个“老实人”,没有多少政治才干,宽厚得甚至有点过分,上朝时经常是一言不发,任由群臣争吵。于是,大臣们就有些肆无忌惮,内阁里也开始了混斗。
  这时,名臣张居正也进了内阁,但他当时还是一个“小字辈”,无论是他的老师徐阶,还是好友高拱,都比他资格老,他也只能先站在一旁静观内阁的混斗。
  原来,在嘉靖帝死后,首辅徐阶私下草拟了一份遗诏,然后颁布,事先并未与高拱等阁臣商议。这份遗诏纠正了嘉靖时期的一些弊政,因而获得了朝野的称誉。但是,高拱原来是隆庆皇帝的藩邸旧臣,与皇帝关系密切,所以,他乘机攻击徐阶“大不敬”,竟然诽谤先帝,应当治罪。
  当时,徐阶与高拱各自指使言官,相互攻击。最后,隆庆心烦意乱,就来了一个“各打五十大板”,先命高拱致仕,后命徐阶退休,让内阁大学士李春芳继任首辅。
  不过,高拱毕竟是隆庆的老师,所以皇帝很快就将他召回,再次进入内阁。这时,内阁首辅是李春芳,他非常平庸,只想保住自己的位子,不思进取。就是这样,他还是遭到高拱的排挤,被迫下台,由高拱继任。
  隆庆在位期间,忙于修建宫苑,整日在后宫游玩享乐,朝廷政事大多交由内阁处理,所以内阁的地位越发重要了。与张居正一样,高拱也是一位能臣,北方鞑靼的边患就是在他手里得到解决的。高拱这个人性格比较急躁,喜欢专权,不愿与别人分享权力,所以,他与张居正的政治观点虽然比较接近,但两个人很快就出现了矛盾,高拱对张居正不太放心,张居正也时刻在盯着高拱的位置。
  隆庆六年(1572年),隆庆驾崩,年仅10岁的小皇帝万历登基。临死前,隆庆指定内阁大学士高拱、张居正、高仪为“顾命大臣”,负责辅政。
  不过,问题并没有这么简单。原来,自从明成祖以后,太监的势力很大,特别是司礼监可以“批红”,借着皇帝的朱笔,其权力可以无限扩大,司礼监的掌印太监素来有“内相”之称。隆庆死后,小皇帝年幼,在陈太后和万历帝的生母李贵妃的支持下,太监冯保假托隆庆的遗诏,升任司礼监掌印太监,并兼管东厂。
  对此,高拱很不高兴,便策动言官弹劾冯保。在他的眼里,冯保只不过是一个“小”太监,是根本斗不过自己这个内阁首辅的。可是,“得意忘形”的高拱忘记了两点:一是皇帝年幼,在皇宫里实际上是陈太后和李贵妃当家,而冯保既然能够升任掌印太监,必然得到了她们的支持;二是“打狗还得看主人”,小皇帝万历年幼,又刚刚登基,高拱就弹劾他身旁的冯保,未免有点过分。
  这时,高拱弹劾冯保,十之八九是要碰个“头破血流”的。但是,高拱是一头“犟驴子”,竟然这样做了,最后也只好灰溜溜地下台。在这场斗争中,张居正表面上保持中立,实际上他是支持冯保的,所以,高拱一下台,他就立即升任首辅。随后,张居正秉政10年,成为有明朝权力最大的内阁首辅。


权力斗争的“牺牲品”:“刀下鬼”夏言


  自从宰相出现后,这个职务往往是由好几个人来担任:在秦朝及汉朝初年,是设立左、右两位丞相;隋唐时,尚书、中书、门下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宋朝在宰相之外另设“参知政事”,作为“副相”;明朝时,内阁里有好几位大学士;清朝也有好几位军机大臣。总之,宰相是作为一个集体存在的。
  不过,宰相既然不只一个人,就存在一个谁的权力大谁的权力小的问题。例如,明代的内阁掌“票拟”——起草谕旨,但负责票拟的只是首辅,其他大学士只是“参论而已”。于是,为了争夺这个首席宰相(首辅)的地位,宰相们往往是明争暗斗,互相倾轧,不少宰相就在这种权力斗争中被赶下台,甚至丢掉了性命。
  夏言(1482~1548年),字公谨,号桂州,江西贵溪人。嘉靖二年(1523年),夏言以兵科给事中的身份出按皇庄,力主归还被侵占的民田,禁止勋戚受献庄田,受到皇帝的赞许,升任吏科都给事中、礼部右侍郎、礼部尚书。嘉靖十五年(1536年),又加少保、少傅、太子少师,以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进入内阁。嘉靖十七年(1538年)升任内阁首辅。
  纵观夏言的仕途,真是“一帆风顺”。最后,他竟然做到了首辅,真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好不得意。可是,好景不长,他很快就遇到了一位“劲敌”,就是他的江西老乡严嵩。
  原来,严嵩的地位和声望都低于夏言,靠着巴结夏言,才逐渐受到重用。在夏言升任内阁首辅后,严嵩便接替他做了礼部尚书。但是,官欲熏心的严蒿并不满足,又盯住了“内阁首辅”的宝座。这时,在严嵩的眼里,夏言已经不再是他的“靠山”,反而成了他继续向上爬的“绊脚石”;而且,夏言恃才傲物,严嵩呈送的文稿经常被他改得一塌糊涂,有时干脆打回去让他重写。所以,严嵩对夏言真是又恨又怕,经常在暗地里咬牙切齿。
  夏言为人正派,颇有才干,而且在朝廷里很有威望,因而深得皇帝的宠信。严嵩知道,夏言是一颗大树,想一斧子砍倒是不可能的。于是,他就采用“绵里藏针”的手法对付夏言:一方面,对夏言阳奉阴违,非常谦恭、和顺;另一方面,抓住夏言的弱点,为打倒夏言做准备。
  当然,要扳倒夏言,主要还取决于嘉靖的态度。所以,严嵩就拼命在嘉靖的身上“下工夫”,投其所好,百般逢迎。嘉靖十八年(1539年),京城上空彩云满天,道士们都说这是五彩祥云,大吉大利。这时,严嵩便发挥自己“笔杆子”的长处,绞尽脑汁,写出了一篇《庆云赋》,呈献给皇帝。嘉靖看后,连连击节叫好,严嵩大受鼓舞。不久,他又趁热打铁,呈献了一篇《大礼告成颂》,嘉靖读后爱不释手。从此,他对严嵩另眼相看,宠眷日深。
  当时,嘉靖信奉道教,便命人制作了5顶道士戴的沉水香叶冠,分别赐给夏言、严嵩等人。为了讨好皇帝,严嵩每次入朝时,都戴上香叶冠,还在冠上加罩轻纱,以示虔诚,嘉靖当然是满心欢喜。
  相比之下,夏言认为香叶冠不是正式朝服,不适合朝臣穿戴,所以他从来不肯戴。嘉靖见了,心里当然不快活,就把对夏言的恩宠逐渐转移到严嵩的身上。
  经过一段时间,严嵩见时机已经成熟,就公开向夏言发起攻势。这一天,嘉靖单独召见严嵩,并问起他与夏言之间的关系。机会难得,严嵩便立刻跪倒在嘉靖的脚下,全身颤抖,痛哭不已。见一个已经六十多岁的老头子竟然哭得如此伤心,嘉靖认为他一定是受了莫大的委屈,越发动了恻隐之心。严嵩这才哭诉起来,无中生有地将夏言诋毁一番。这场戏演得非常成功,嘉靖开始讨厌夏言。
  过了几天,出现了一次日全蚀。这时,严嵩又趁机陷害夏言,说夏言罪孽深重,已经得罪了上天。嘉靖本来就很迷信,经过严嵩这么一挑拨,便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打发夏言回老家。
  夏言走后,严嵩去掉了一块心病,也搬掉了自己仕途上的一块“绊脚石”,乘机夺得了“第一把金交椅”——内阁首辅。从此,严嵩便肆无忌惮,开始为所欲为起来。
  时间一长,嘉靖对他心生不满,又想起夏言的好处来。于是,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他又下诏,将夏言召回,并官复原职。
  夏言的卷土重来,对严嵩可是一个极大的打击。眼看着已经“煮熟的鸭子”——内阁首辅又被夏言夺走,严嵩当然是非常眼红。夏言复出后,也认清了严嵩的小人本性,对他十分鄙夷,处处打击他,毫不姑息。
  “官大一级压死人”!这时,严嵩的心里直叫苦,牙齿咬得嘎嘎响,表面上他仍与夏言笑语周旋,暗地里则是诅咒发誓,一定要报仇雪恨。所以,他多方窥测,打定主意要将夏言置于死地,让他永世不得超生!
  时隔不久,机会真的来了。嘉靖二十五年(1547年),鞑靼首领俺答大举进犯,并深入到三原、泾阳等地。陕西总督曾铣知道后,义愤填膺,决心要好好教训一下俺答,便向朝廷建议:发兵夺回河套地区这一战略要地。
  对此,夏言认为:收复河套,可以永绝边患,就一方面与曾铣书信往来,商讨收复河套的计划,另一方面多次向皇帝举荐曾铣。起初,嘉靖也觉得收复河套是一件好事。可是,没多久,他又犹豫了,生怕轻启边衅,不好收拾残局。
  严嵩知道后,认为这是陷害夏言的大好机会,便四处活动。首先,他买通了皇帝身边的一些太监,让他们不断吹冷风,说收复河套太冒险,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