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苏东坡这哥们儿―子金山侃史系列-第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期间,一些文学同好自然也乐于前来杭州凑趣,苏东坡自然更乐意陪同游湖,诗酒会友。常来杭州盘桓的有官、有民、有僧、有道,不能一一列举,甚至连八十余老翁也成了苏东坡的至交好友。 
  据传,四川绵竹文人张子野张先,成诗词文名要早于东坡数代,世人谓之乐府体诗泰山北斗,自来杭州一见东坡,立时倾慕起这三十余岁的后生小辈,二人关系发展迅速,竟成为佳话当时的忘年交。 
  苏东坡用一首词纪录了自己与张先同游西湖的情形: 
  《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舍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但据说苏东坡对这位前辈好友却难得尊敬,原因是那张先虽年逾八十五岁,却有一身令世间男人无限眼红的本事:依旧花心不退,色欲不减!那张老先生照样娶了一个十八岁的美貌少女为妾,并且带来杭州显摆给小兄弟苏东坡。 
  苏东坡见此老牛乐啃嫩草之事,心内颇不以为然,遂作诗赠张先嘲讽: 
  “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 
  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梨花以素白著称,而海棠则以鲜红娇嫩闻世,东坡这里暗讽张先一个白发老头娶一少女为妻,有违伦理! 

  不过此事载于野史,尤其诗虽巧妙,但其中“压”字用得暧昧,作为持才孤傲的东坡应该不会如此低俗吧。 
  姑且算真有其事,但东坡将这种歪才用于赋诗填词,却不是屈才的问题了,尤其将对时政的心中不忿发泄于诗词之中,更是给正在瞄准自己的政敌提供了绝佳弹药。 
  当时王安石新法正在实施,新法规定全国实行盐类商品由国家专卖,这里不说此政策于国于民有甚大利之类的政治问题――其实这大利政权的“德政”至今仍在执行中,只说因此法令造出了众多的副产品:私盐贩子! 
  东坡通判杭州之时,仅杭州一地便在押贩私盐的囚犯一万七千余名。 
  有一首写天欲雪的词,东坡寄给好友的诗中这样起句: 

  “天欲雪,云满湖,楼台明灭山有无。……” 
  朋友的和诗寄回来了,苏东坡又答和诗寄回去,起句: 
  “兽在薮,鱼在湖,一入池槛归期无。……” 
  朋友再和,他又寄了第三首,起句: 
  “东望海,西望湖,山平水运细欲无。……” 
  第四次的起句如下: 

  “君不见,钱塘湖,钱王壮观今已无。……” 
  该诗后来就给苏东坡惹出了大麻烦,第二首起句被指责为在描写监狱中被鞭打的囚犯,及囚犯的妻子儿女也被关入监狱的事;第三首起句明显是在嘲讽政府的商业政策使水运凋零;第四首起句干脆是在明说社会今不如昔了! 
  在苏东坡看来,人民现在是陷于水深火热之中,所以,他一边写些令人心旷神逸的田园诗篇,一边用寥寥几个字夹带出“人如鸭与猪,投泥相溅惊”之类的愤世之句! 
  从杭州到富阳的途中,他开始写天刚放晴时清新可喜的诗句: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饷春耕。 
  但转眼之间,他便在同样的田园诗中写到: 
  “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 

  “岂是闻韶解妄味,尔来三月食无盐” 
  以至后来被指责:“其他触物即事,应口所言,无一不以讥谤为主。” 

   
    
   
 上一节  目录  下一节   
        
             《苏东坡这哥们儿――子金山侃史系列》 第26节     
      
    由牛扑web8562125。w150。host…diy搜集整理    
  
  
  《苏东坡这哥们儿――子金山侃史系列》    第26节 
作者: 子金山 
         
  这倒没有冤枉苏东坡,他诗中描写农民正在吃竹笋,说竹笋虽好吃,但是没有咸味,因为“尔来三月食无盐”,原因自明:是朝廷的专卖食盐扼杀了盐业。 
  在一首描写水车泻出的水流的诗中,他起的题目是“吴中田妇叹”,但全诗几乎就是一副农民的受难图: 
  今年粳稻熟苦迟,庶见霜风来几时。 
  霜风来时雨如泻,耙头出菌镰生衣。 
  眼枯泪尽而不尽,忍见黄穗卧青泥。 

  茹苦一月被上宿,天晴获稻随车归。 
  汗流肩赤载入市,价贱乞与如糠牺。 
  卖牛纳税拆屋炊,肤浅不及明年饥。 
  官今要钱不要米,西北万里招鬼儿。 
  龚黄满朝人更苦,不如却作河伯归。 
  此诗易懂,不用讲解,大家可以想象到:啥样的政府允许这样的作品出笼?不是朝廷倡导的“主旋律”,强行播放必然倒霉有日! 
  在苏东坡这段时间里写的数百首诗词里,不好确定哪种意境是东坡诗词的主要情调,但不管是启人灵思的山水诗中,还是荡气回肠的爱情诗里,都不少掺有诗人之戏谑讽刺的诗句。 

  东坡的诗词,轻松愉快时能惹人大笑,辛酸凄苦时能令人落泪。可是在表面的嬉笑欢乐之下,在筵席上的戏道打趣之下,却能感到诗人的不安、、隐忧、忧伤。 
  在他那朗朗笑声的歌里,能听到诗人的怒吼与叹息!东坡笔下:在鸳鸯的鸣声之外,能听见牢狱中的呻吟;在水车的摇动声中,能听到乡村老妪的悲叹;在湖面花船的喧哗里,能听到妓女绝望的幽怨。 
  就是给钱塘江潮的“弄潮儿”所写的快乐诗歌,字里行间也不无嘲讽时政;在日后引起是非的一首诗里,他挖苦了当政者,把他们比喻做了夜袅。 
  根据记载:东坡的一位朋友是岭南的太守,他路过杭州时告诉东坡:“我被夜袅逐回矣。” 
  苏东坡当时不解:“你说夜袅是什么意思?” 

  太守回答:“一只燕子和一只蝙蝠争吵起来。燕子认为日出是一天之始,而蝙蝠则认为日落是一天之始。两鸟相持不下,只有去请教凤凰。路上他俩遇见一只鸟,那个鸟儿向他们说:“近来我们没有看见凤凰。有的鸟说他请假不在,有的说他正在睡一大觉。现在夜袅正在代理凤凰的职务。你们去问他也没有用。” 
  东坡听罢,赋诗给朋友: 
  年来战纷华,渐觉夫子胜。 
  欲求五亩宅,洒扫乐清净。 
  独游吾未果,觅伴谁复听。 
  吾宗古遗直,穷达付前定。 
  奈何效燕蝙,属欲争前瞑。 

  这类的挖苦嘲讽诗句多的难以尽数,不过都会被日后准备灭掉苏东坡的政敌们收集齐全的,中国的文字狱奠基甚早,此狱后来被后辈们更加发扬光大,关入囚犯数十万计,前面平反旧犯,后面又投新囚。 
  苏东坡的一位好友王洗好心办了坏事:把这些诗刊印了出来,一时传遍天下!而苏东坡当时是家喻户晓,名声远播,执政者对苏东坡的不安分当然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但表面上看还是置之不理。 
  这主要是顾不得地方上常见的不和谐,中央更重要:三年中,朝局已经发生了剧变:当权的已经不是相对宽厚的王安石了,王安石的宰相职务已经被罢免。 
  (请看下篇:二十九、安石罢相观朝事) 

日期:2009…11…02 17:30:00 

  二十九、安石罢相观朝事 
  王安石的新政从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开始,风风火火、磕磕绊绊、勉勉强强坚持了七八年。 
  人怨自不必说,朝中名臣宿老几乎没有不反对的――当然也被尽数赶出了京师,这些都不足以动摇王安石在朝中的地位,或者说王安石在皇帝眼中的地位更为准确。 
  要害在于:皇帝如果失去了耐心呢?这就是所有专制政权的最大的危害之处――国策民生系于一人好恶,一旦此人转念间兴奋,或大脑掺水,那时必然国不将国,民难为民! 
  前文说过,从苏东坡离京任职这件事上,已经初显皇帝与宰相王安石之间的不愉快,从那之后,国家、朝局的混乱愈加不可收拾。 
  最先被主动中止的是“方田均税法”及“保马法”。 所谓“保马法”无非就是把政府的马匹强制寄养在老百姓家里的制度;“方田均税法”有点类似把农民组织起来向国家纳税的集体制度。 
  其实所有的集体制度对百姓无非多榨取些而已,人民不可能从中获得幸福,只能乖乖的交出自己最高贵的:自由! 

  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又一项新税法公布实施了,该法称为“全民财产申报法”好像更为名副其实,林语堂先生把它称作“所得税”法也有其道理,因为新法登记人民财产的目的还是为了从中敛钱增税。 
  这下全国终于鸡犬不宁了!据史载:此法公布之后,“民家尺椽寸土,检括无遗, 至鸡豚亦遍抄之。 ” 
  这也没什么,民穷国富也未尝不能暂时立国,最要害处:政府近似在强迫他的人民煞费心机去欺骗政府! 
  这是在诱导“举国撒谎”!老百姓谁有大公无私的政治觉悟?社会道德沦丧一旦成为必然现象,大宋便开始风雨飘摇了! 
  不过此法在苏东坡的治下没有得到实施。苏东坡称其不合法理,拒予推行,苏东坡尽其力所能及有限的保护了辖区内的百姓,给自己留下了祸患。 
  不过祸患提前临到了新法的制定者王安石头上。 

  不管王安石的新法对国家多么有利,但事实上不得民心是客观存在的,要想维持一个不得民心的制度,唯有加强特务统治,控制舆论工具,这些,宰相王安石一直在努力! 
  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一批甘心效忠的同党填塞在了御史台,皇帝的耳朵开始充斥着新法的颂歌。但皇帝也不是那么容易被忽悠,也想知道天下人民是否真的爱戴自己及新法?于是便自己成立了工作组,派人去暗访真相。 
  但是,中央特派员无非是那些太监或把万岁喊的响亮的官员,这些人哪有不是观风高手的?当然知道皇帝内心赞成变法,当然总是向皇帝报告:百姓喜爱新政,说税吏一到,人民欢呼,吾皇德被天地,功在千秋,是人民心中最红最红最红……的红太阳也! 
  但文武大臣们还是前仆后继的上书反对新法,这里面就包括苏东坡弟兄,尤其是对“青苗法”,大家几乎怨声满朝堂,皇帝开始动摇了,有意中止青苗法。 
  王安石觉察到了皇帝欲敲退堂鼓,遂来了个以退为进,请病假休息――撂挑子了!这下不得了了!连反对派领袖司马光都开始呼吁:“士夫沸腾,黎民骚动。”,怎么办?大臣们讨论此一情势,一致主张让宰相王安石销假再说。 

  宰相从劝回到了朝堂,看来动摇王安石的地位不那么容易。 
  宰相就那么牛?不然!有时一个意外的自然现象尤其是自然灾害就可能令宰相失势。 
  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南岳华山山崩。皇帝大为惊恐,依照宫廷惯例习俗,迁到另一宫殿住宿,以示敬畏神灵。并且下令以粗粮三餐上进御膳――现在皇帝还处于把祸端归于自己的阶段。 
  说来也怪,自此年夏季到次年春季,全国大部竟然一直干旱不雨,皇帝不知如何是好,甚为忧愁,无奈只好问计宰相王安石。 
  王安石回答极为爽快: 

  “旱涝乃是天灾,尧汤盛世也曾发生。吾人之所能为者,应是力行善政而已。” 
  皇帝终于把天灾联系到了人祸,忧心重重地说:“朕担心正是此事,现在所行之法是善政否?商税法的怨言甚多,宫内人人皆知,连皇后太后早听闻。” 
  另一大臣冯京在场,对皇帝见解表示附议:“臣也听说了。” 
  王安石冷笑:“为什么我没听人说过天下怨言?冯大人之所以能听到,大概是因为所有对朝廷不满的人都围在你身边了吧?” 
  这话太狠!冯大人恨不得割掉自己的舌头。 
  皇帝默然无语,像是同意了宰相的见解。 

  王安石根基就那么坚实?事情的发展令人恍然若梦:当朝宰相竟然栽到了一个宫廷门吏手里!一个小人物举手之间改变了一批大人物的命运。 

   
    
   
 上一节  目录  下一节   
        
             《苏东坡这哥们儿――子金山侃史系列》 第27节     
      
    由牛扑web8562125。w150。host…diy搜集整理    
  
  
  《苏东坡这哥们儿――子金山侃史系列》    第27节 
作者: 子金山 
         
  这个小人物名叫郑侠,时任皇宫的门吏,郑侠不愧名字中一个侠字,为人确有侠胆,他亲眼看见大批百姓逃荒在京师,心中不忿,便画了几幅“流民图”辗转呈献给了皇上。 
  “流民图”上画的是农民身上一半裸露,在狂风暴雨中挣扎跋涉;还有半裸的男女正在吃着草根树皮;还有百姓项带铁链,扛着瓦砖薪柴去卖了缴税。 
  皇帝竟然被感动的掉下泪来!恰又出了两个不解的天象:惊人的警星出现;中岳嵩山崩陷。皇帝追究源由,废止了多项新法。 
  导致王安石被罢相却是源自宫闱:皇太后发话了。 
  皇帝把郑侠的“流民图”带到了寝宫,被皇帝的祖母看到了,老太后开始干政:“听说百姓为了免役税和青苗贷款,苦不堪言,看来我们不应擅改祖制。” 

  皇帝辩解:“实行新法也是为民谋福,并无害民之意。” 
  太后教导孙子:“我知道王安石确有大才,但是在朝已然树敌甚众,为了他自己,还是暂时中止他的职务为好。” 
  皇帝还是难舍安石:“但是在满朝大臣之中,唯有王安石愿意身当大任啊。” 
  皇帝的弟弟歧王此时正在一旁,顺口插言:“陛下应当听太后她老人家的话呀。” 
  皇帝大怒:“好啊!朕不会治国!这皇位应该让给你坐?” 
  歧王惶恐伏地:“臣弟万死不敢有这个意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