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苏东坡这哥们儿―子金山侃史系列-第4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裟馨獾沽怂斩拢磕腔褂盟德穑考词拱獠坏褂衷趺戳耍磕且不岢晌园谧约捍笪尬酚缕辛χぞ莸摹!
  论说苏东坡在群小诽谤之下,首先紧要的是拉近与当朝宰相的关系,可是苏东坡偏不如此,甚至有时当众开宰相的玩笑,开玩笑没什么,那要看场合,当众还是必须给宰相留足面子的。 
  人家苏东坡可不管这些:早在司马光执政时,苏东坡就因为司马光善谈,当众打断过司马光的讲演:“求相公少教诲几句,也让东坡说上几句?”。司马光再不乐意,碍着与苏东坡的关系,也只能闭口再不发言。 

  还有一次苏东坡与司马光因为政事再次嗑牙,苏东坡一本正经地对司马光说:“你这个观点,真是鳖厮踢!” 
  司马温公有些不解了:“鳖这厮怎么能踢啊?” 
  苏东坡点点头:“正因为这样,所以才是鳖厮踢呀!” 
  不能踢而踢,是为乱也,这是苏东坡在嘲讽挖苦司马光的观点是在乱来。 
  现在的吕宰相也没躲过苏东坡的调侃,有次苏东坡去拜访宰相,吕宰相正在午睡,苏东坡等烦了。最后吕宰相终于打着哈欠出来了,苏东坡煞有其事的指着客厅中一个大瓦缸里背长绿苔的乌龟摇头: 

  “这品种没有什么稀奇的,难得的是一种三对眼睛的乌龟。” 
  吕大防立时眼睛瞪圆了:“是吗?没听说过还有六个眼睛的乌龟?”――其实吕宰相也有被捉弄的预感,但是从苏东坡嘴里说出来的呀,这家伙学问渊博,也说不定在什么书上读到过。 
  苏东坡更是一本正经:“当然,唐中宗时,有一个臣下便向皇帝进献一个六眼乌龟。皇上问他六个眼睛的乌龟有什么好处?献宝的臣子回奏:‘六个眼睛的乌龟有三对眼,普通乌龟只有一对。所以六眼乌龟午睡时,他要睡三个普通乌龟的觉呢。” 
  吕宰相顿时啼笑皆非,明白被这不知上下的小子不动声色地骂了。 
  也并非是苏东坡专开上司的玩笑,布衣书生犯到他的口下也是一样,苏大学士损人向来不论职务高低。 
  有次一个素不相识的白衣秀才来拜访苏东坡(也有记载说是名叫郭功父,是在杭州所为),哥们大概觉得自己极具诗词天赋,随身携带自己的大作一卷,并且自报奋勇的朗诵给苏东坡鉴赏。只可怜这下苦了苏学士,那位趾高气扬的秀才高声朗诵, 抑扬顿挫, 声情并茂,铿锵有声,神情颇为自得。 
  苏东坡却如坐针毡,好不容易才算等到这位老兄告一段落,开始请自己这苏学士给他的诗词评价打分: 

  “不知学士以为拙作如何?” 
  苏东坡回答的毫不犹豫:“一百分。” 
  秀才几乎心喜欲狂,能得到翰林大学士如此评价,此生夫有何憾?谁知苏东坡的话还没说完,继续说下去: 
  “诵读之美七十分,诗句之美三十分。” 
  秀才懵了,满脸通红而去。 
  即便是对待一些稍有名气的诗画大作,苏东坡也是照侃不误。 

  著名画家李公麟;字伯时;号龙眠居士;擅长画山水佛像,画功尤以白描著称北宋。有一天黄庭坚带来了副这位龙眠居士的大作《贤己图》,画面构图奇巧:六七人人在围着一个色子罐赌博,画中五个色子已经落地,都是六点,只有一个还在转动,所有人都正在忘情大喊。 
  对这神形兼备的龙眠新作,大家赞不绝口,苏东坡从外面进来了,瞄了一眼便嘲笑开了:“这李龙眠也算是天下名士了,怎么光学闽人说话?” 
  大家不解,东坡笑着解释:“天下人喊六字,口型无不抿收,唯有福建方言说“六”字音需要张大嘴,现在画中五个色子都是六点,众人当然应该助威大喊“六”,可是画中人嘴都张这么大,这不是龙眠居士在学闽人语是什么?” 
  大家半信半疑,后来这事传到了李公麟耳中,画家大笑,连呼叹服。 
  不过据载,这李公麟甚是势利,东坡得势时赶到京师为苏东坡家庙作画,后来苏东坡被贬岭南,路上碰到苏家的人,李公麟以扇颜面而过,连一揖的礼节也没有了。 

  另据《王直方诗话》载:苏东坡自己曾说过:“世间的可笑事忍住都容易,唯有看了王祈的诗句不笑太难了。”。其实这也是句戏谑之语,有点故意逗王祈的意思。 
  王祈听说以后,还真被逗得来找苏东坡讨个说法了,并且还带来了自己认为最得意的两句咏竹诗: 
  “叶垂千口剑,干耸万杆枪,” 
  平心而论,诗句不错,形容竹林别出心裁。但苏东坡偏要戏耍这位自负的诗人,大笑点头称是: 
  “诗句不错,好是极好,只是,怎么十条竹竿才一个叶儿呀?” 

  这下该王祈张口结舌了,只得自个喷饭!不过倒不一定笑自己的诗句荒唐,本来那千、万在诗句中就是形容词,不是什么确凿数量,只不过被机敏善谑的苏东坡给钻了空子而已,苏东坡的质疑反倒更值得一乐。 
  戏谑讥讽这些歪道本事竟然还能传染,苏东坡身边的人也跟着学了不少绝招。 
  苏东坡任翰林学士知制诰期间,草拟了八百多道圣旨,行文无不简练明确。旨中引经据史,妥帖工巧,写这类文字,对苏东坡来说轻而易举。 
  苏东坡后来调离翰林院,接替他草诏活路的洪姓翰林自我感觉学问不下苏东坡,便得意的询问原来经常侍奉苏东坡一个仆从:“本官所草圣旨与苏东坡相比如何?” 
  那位仆从恭敬的回答:“大人草诏文美不下苏东坡,不过,苏学士永远不用查书本。” 
  真不知道这位洪翰林当时是如何表情。 
  甚至连侍妾朝云都学会了丈夫的德行,据《梁溪漫志》载:苏东坡有一天退朝后,进过晚餐,苏东坡在屋里欣然扪腹度步。信意之际他问家中婢妾:“说说看,咱这便便大腹之中都是些什么?” 
  一个婢女拍马:“一肚子学问” 

  另一个丫环回答“一肚子墨水” 
  还有姑娘谄媚:“相公肚子里当然尽是漂亮诗文。” 
  苏东坡一概摇头说“不是。” 
  大有东坡之风的侍妾朝云嫣然一笑:“学士一肚皮不合时宜。” 
  直把个苏东坡逗得捧腹大笑,连声大呼:“对!对!还是朝云知道我,”。 
  苏东坡的幽默善辩、戏谑调侃,本来无伤大雅,只不过戏谑还是要看对象才是正理,有些人哪怕是朋友,就是一句玩笑也是担不起的。 
  (请看下篇:七十五、树欲静而风不止) 


日期:2009…11…21 09:04:24 

  七十五、树欲静而风不止 
  朝中有公开的政敌“朔党”,在野的敌人更多,大都是元佑初年被贬谪的新政党人,如果说元佑党人之间是路线斗争的话,那失去政权的新政人氏则无异于阶级敌人,是生死不共戴天的敌我矛盾。 

   
    
   
 上一节  目录  下一节   
        
             《苏东坡这哥们儿――子金山侃史系列》 第69节     
      
    由牛扑web8562125。w150。host…diy搜集整理    
  
  
  《苏东坡这哥们儿――子金山侃史系列》    第69节 
作者: 子金山 
         
  北宋不戮大臣,这些敌对势力得以暂时潜伏在了地方,就苏东坡来说,根本没有把他们放在心上,更谈不上什么镇压迫害。但从来有句:树欲静而风不止,新政党人亡苏之心不死,没有一刻忘记夺权大仇,这眼盯着苏东坡的人们中间,就有苏东坡过去的好友章惇章子厚。 
  章子厚在早年与凤翔通判苏东坡交情非浅,两人也算是志同道合,无话不谈,哥俩甚至还共过生死患难。 
  有次几个好友一块游山,那年代老虎还没有被列位珍惜的被保护动物,与人类的关系还是猎物与被猎物或者反过来的关系,这次双方巧遇了,大家也知道跑不过那斑斓猛虎,比牛气谁也没那个胆量,这时章惇站出来了,直向准备开饭的猛虎逼去,竟然把这位百兽之王给吓跑了。 
  大家谁不夸奖章大侠的大无畏精神?唯有东坡叹气:这不顾自己性命的家伙日后也难得会顾忌别人的性命。 
  其后两人曾遇到一座绝壁,唯有一根独木桥能到达绝壁,还是章惇,面不改色心不跳独身走到绝壁,以绳系腰,攀上绝壁刻上“章惇、苏轼到此一游”等字样,把心提到嗓子眼的苏东坡对得意回来的章惇说:“你这家伙,将来必定会杀人不眨眼!” 
  本来苏东坡之才学就令章惇内心不安了,可是我行我素的苏东坡还是把章惇当作自己哥们儿开玩笑。 
  据说章惇婴孩时曾被父母扔在水盆里丢弃,是幸而被人所救才得以保住娃娃小命。偏苏东坡在这件被怀疑嘲讽过章惇。因为苏东坡回信给章惇时经常附带诗句,其中有两句犯了章惇的大忌: 
  “方丈仙人出渺茫,高情犹爱水云乡。” 

  据传,就是这两句诗在章惇内心播下了暗恨苏东坡的种子。 
  这些还都是将来的麻烦,眼前的麻烦还是司马光的门下官僚,这些人现在占据了朝臣中的大多数。 
  论说苏东坡的力量也不算小,世之著名的“苏门四学士”已经尽数来到京师,当年“乌台诗案”的被牵连者也大多回朝并被委以要职,包括驸马王诜、王巩、等;苏东坡的弟弟苏辙也回到朝中,并担任了御史中丞的关键岗位;两个朋友:吕公著、范纯一度居朝廷最高的官位宰相及左丞之位;这期间,黄州的老友陈糙也到了京都专程来看望苏东坡,虽然政治斗争帮不上什么,但是对苏东坡心理忧烦上的排解是巨大的。 

  但是没有用,主帅苏东坡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干吗的,据苏东坡自己说,连什么“蜀党”他也从未听说过;根本没有一点大敌当前的临战意识,内心还是念念不忘外放为官、避开纷争,这场明争暗斗的对方几乎从未遭到过反击,仅有的一次反击还是由以前怕事的苏辙引发的。 
  苏辙初来京师时就任的是御史台右司谏,指口不敢言的苏辙偏偏做了个言官,弹劾朝中大臣成了苏辙的职业,真令人啼笑皆非。 
  不过苏辙并没有吃闲饭,恶迹昭彰的吕惠卿遭贬谪出京就是始于苏辙的弹劾,接着苏辙又用了十道奏章弹劾了朔党的一个关键人物,奏章中干脆把朔党统以“饭袋”称之。 
  “朔党”的人们也没闲着,不过现在的苏东坡也不大好招惹,再炒弄“苏东坡诋毁先皇”已经没有新意,也不大可能奏效了,聪明的党人终于抓住了苏东坡的一个把柄:大不敬现行犯! 
  这是有铁证的,不,是石证,石碑上刻着的证据。 

  就是前文说过的,苏东坡在常州等待诏命时曾作的三首诗,离开常州后,常州人氏出于对苏东坡的爱戴,将其诗刻碑留迹,问题出在第三首诗的最后两句上: 
  “山寺归来闻好语,野花啼鸟亦欣然。” 
  关键在“闻好语”三字上,这首诗石碑上刻明了的,写在五月一日,神宗驾崩于三月五日,还是在国丧之间啊!你为什么高兴?为什么“欣然”?“闻好语”,“闻”到了什么“好语”?显然是神宗驾崩的消息!忘恩负义的臣子啊! 
  时间确凿,铁证如山!东邻碣石有一篇,山雨欲来风满楼,东坡大祸要临头! 
  面对这种攸关生死的弹劾,苏东坡无法处之泰然了,不得不向“当局”解释自己作品的初衷,尤其是当时究竟“闻”到了什么“好语”,以及自己在国丧期间“欣然”的源由。 
  苏东坡自己的解释很合乎情理,大概也是当时真正的情况:就是接到了宜兴居所已经购置妥当的喜信。 

  不过这种解释还是难以解脱苏东坡忽视国丧的事实,家事重于国事,总不应该是“翰林学士、知制诰”做出的行为。 
  打虎还是亲兄弟,上阵还是父子兵!危机关头还是弟弟苏辙发现了最为恰当的辩护理由,弟弟亲自出面为兄长作证,铁证还是那块石碑上所刻的成诗日期。 
  诗成于五月一日,先皇驾崩时兄长苏东坡正在南都张方平家中,六日即成服戴孝有目共睹,那么五十六天之后在常州听到的就决不会是神宗驾崩的消息,“闻好语”被臆断为先皇辞世就自然站不住脚了。 
  关于对“闻好语”三字,到了苏辙的辩护词中就成了这样的解释:这是听到聪慧英明的幼主登基呀,还不该“野花啼鸟亦欣然。”么?难道幼主登基的消息不能算是“好语”? 
  这下弹劾者一时语塞了,具体如何被定性史载没有下文,看来是不了了之了。苏辙这手挺绝:用政敌提供的时间证据来反证苏东坡不可能是初闻皇帝驾崩;那顺势扯过来的“新皇登基”理由谁也无法再反证,虽属一面说词,但却没有人胆敢予与指责,对现任皇帝有想法那可是更加该戮的“大不敬”! 

  其实,这一切都是前台表演而已,苏东坡即使还是执行自己的“不予理睬”态度,也没有什么大不了,决定苏东坡命运人是摄政的太皇太后,只要有她老人家这棵大树在,苏东坡尽可以逍遥自在的面对八方风雨,啥罪名也安不到苏东坡的头上的。 
  好像是政敌激起了苏东坡的斗志,开始连自我辩护都不屑的苏东坡如同山洪暴发般接连出手,奏章不断递向朝堂――绝地反击要开始了? 
  (请看下篇:七十六、绝地反击不为私) 

日期:2009…11…21 11:20:34 

  七十六、绝地反击不为私 
  统观苏东坡元佑年间的奏章,就会发觉苏东坡除了对残余的新政势力不依不饶外,并没有针对其他任何人进行弹劾或攻击,相反,起草诏书之余,苏东坡反而把精力投向了具体政务,关注的是国计民生,铁笔挥洒之间掀起的不是风起云涌,而是洒向人间的甘霖! 
  这正是苏东坡的最伟大之处。 
  《苏文忠公全集》中保留的好多苏东坡的政论文章和奏章都注明了撰写日期,这使我们后人得以清楚的了解此期间的苏东坡,苏东坡真正关注的是哪些问题? 
  元佑二年的正月十七,在给太皇太后所上的一份两千多字的表章中,苏东坡只是略叙了他本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