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读者十年精华-第38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或横幅下几张方案,小黑板五颜六色,录音机“吱哇”作响,那秩序倒也井然,可过了这“村儿”,您就要动用自己的全身解数啦。

  尽管车辆增加,修建地铁,扩展环行路……可哪里赶得上人生的快!?于是,上、下班乘车,就成了一门“学问”。既然,写信有《尺牍大全》,著文有《写作技巧》,乘车,似乎也应有个“诀窍”啦。久病知医,愿以不才,略述一二,请君检验,是否较那些“大全”、“技巧”更为实用?不过说明一点:一应诀窍对谦谦孙子及老幼病残孕皆不适用,有维持秩序者在时亦非高招,仅用于上、下班高峰期,公共汽车、电车久候不至,偶尔来到,又唿哨而过,站前如潮,人心似焚,你又有点“火”力,此刻

  先说上车:

  车来时,上策为“抢位”犹如球场上的“抢点”。精确计算位置,车门停在身边,可收“先据要路津”之利,当然,必须顶住!此中诀窍:上身倾向来车方向,稳住下盘,千万莫被随车涌来的人流冲走(好在你身后还有助力之人)。中策则为“贴边”。外行正对车门,拥来晃去,枉费心力。尤其是北京不同于外地,哈尔滨上车是“能者为王”,不哼不哈,四十多岁的妇女也是一头撞来,你若回敬一膀,她也不大惊小怪挤车嘛!上海人多少顾及颜面,但动辄大呼小叫,使你无心恋战。北京人又要讲点风格,又要赶紧上车,车门前便非好去处。你是否注意过:售票员洗车,从来无须擦车门两旁那里全被精明的挤车人蹭得一干二净了!贴住边,扮出一副泰然自若的样子,一点一点把“无根基者”拱开,只要扒住车门,你就赢了。下策呢,可称“挂搭”。一般人,见车门内外龇牙咧嘴之惨状,早已退避三舍;司机呢,只要车门关不上,也不敢贸然走车,这时,你将足尖嵌入车门(万勿先进脑袋),而后紧靠门边,往里“鼓拥”(读gùyong),自可奏效。常人心理:在车下着急,上了车便松口气,无心、也无力再往里面挤。车厢好象海绵,只要你肯出气力,又花得功夫(都急着去上班,你挂在那里虽说有五分“要赖”,但人们也得谅解谁逛公园受这份儿洋罪?!),无论如何也能有个缝儿容人下脚。可是又要切记:夏季逢阴雨,万不能行此下策!请诸君观察:4路、10路汽车,112路无轨……有几辆车门的漆皮不掉个干净?阴雨天手往门侧一摸,全是铁锈!你若真将雪白的衬衫染成个斑马状,莫怪我言之不预也!

  《新民晚报》曾介绍经验:冬季上班乘公共汽车,最好穿羽绒或腈纶棉上衣,是极!原因何在?减小摩擦系数。泥鳅、黄鳝为什么抓不住滑溜!羽绒、腈纶类衣物便有此奇效(可冠以“乘车服”之美称)!进了车厢“仍须努力”,不能傻站着或在车门前滞留,这儿是最遭骂的。奉劝女同志一声:往里挤时,少用肘部和臀部。动用这两个部位,固然是力弱之故,却往往招来怒目和训斥,小伙子如仿效之,恐将招来老拳。所以,客气点:“请让让。”通情达理之士自会生恻隐之心,尽力让一让的。

  分析一下车里的位置,哪里最“安全”?

  售票员的座位边(售票员身边的座位一律卸去,颇有“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之意),通道的旮旯,车头的发动机旁,都是不挨挤的地方。实在无奈,就尽量站在与两门等距的位置处,那里一般情况较好。

  下车时,先瞥瞥周围客人,沉不住气者,早早地往车门拱,你跟在后面可收“渔人之利”。南方城市,乘客下不去车,只要大喊数声,司机就不会启动。北京不然,车停下再往出走,下不去就是活该,再喊也无济于事。所以,附带提几句供外地来京者戒:上车快往里走,下车早往出换,此“入乡随俗”之谓也。否则,除了你两膀有千钧力气,到站后就休想再动得分毫!另外,除了赶火车,别凑上、下班的热闹,那只能徒增烦恼。

  其他

  若电、汽车长时间不来,莫在站牌下愣等,来车定如火车,一列一列首尾衔接,你于距站牌左侧三十米处静候,便可轻松登车,且往往比头车快。如果离始发站近,趁早坐“掉头车”,切切!

  若发生口角,莫暴跳,莫狂喊,静下心来,觅几句阴损而不失幽默的话(多年挤车的人,都是有点“积蓄”的),既不大动干戈,便可“得胜回朝”,又能使烦躁的乘客有点消遣,聊博一笑。下车后各奔东西,谁还记得谁?

  躲开织毛衣的女士。让毛衣针扎一下,骂,骂不得;哭,哭不得。

  少穿西服革履,不用擦皮鞋,公共汽车上不是时装表演场所,再干净的衣裳进去晃两趟,也会弄个“尘灰烟火”之色。

  躲开醉汉,谁知他何时喷出点什么。

  还有一类上车就大叫:“别把鸡蛋挤碎啦!”或满身油污,令人避之犹恐不及,或满嘴“娘!奶奶!”的“混混”状者,则为挤车的下流角色,虽说能踞一席之地,但遭人白眼,令人不齿,不在话下!

  积十数年乘车之经验(内中诸多精华),不勉力写出,实在遗憾。故简要地诉诸文字,备终年挤车的同人参考,想来或有同感,或受启迪,或另有鲜招。虽说这诀窍多少有些“缺乏风格”的味道,然而,误了点,扣工资事小,耽误了重要工作岂不更难“全节”!

 

Number:1705

Title:尊重“隐私权”

作者:盛祖宏

出处《读者》:总第62期

Provenance:新观察

Date:

Nation:中国

Translator:

  先得声明,本篇的题旨并非我的发明创造,是一位名叫姚蜀平的管理科学研究者提出的。他在美国考察了一年多科学管理,研究了一批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成功之路,发现其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接受了美国的观念承认“隐私权”的社会功能。

  他认为:“美国人尊重‘隐私权’,人们习惯于不多干预他人,崇尚个人独立的精神。这大大减少了人们在无聊的争斗中被伤害的可能性。”而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最渴望集中精力,避免那些无聊和无谓的消耗。华裔学者在尊重“隐私权”的美国,就可能摒弃中国传统的恶习和观念,把所有的智力和精力用于事业,从而获得成功。

  他还认为,中国传统的封建社会,实行森严的等级制和家长制,“隐私权”的概念是从来不存在的,个人的行为与意志要受周围无数有关或无关、有形或无形的制约,其个性和活力就难以发展。而每个人对周围过多的关注与干预,就形成了滋生谗言和嫉妒的温床。更糟糕的是,这种对他人的窥探与干预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其结果是人与人之间极易产生矛盾、猜疑和无谓的争斗,最后往往是致力于事业者受伤害,而无才无德却有精力厮拼者却从中获利。

  这真是震聋发聩的声音。这就是一些在国内默默无闻的人,一旦出国工作就能迅速创造奇迹的奥秘所在。

  令人遗憾的是,上述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念至今仍在释放着“余热”,至今仍控制着不少人的头脑。这叫做意识落后于存在,社会制度已经跃进到社会主义,而人们的意识中还保留着浓重的封建文化观念。

  封建文化把两性关系过于神秘化了,以至孔夫子“男女授受不亲”的教导,几千年来一直成为我们国人的“最高指示”。太远的且不说,鲁迅在1921年塑造的典型阿Q,对于“男女之大防”历来就十分警惕,他的逻辑是:“凡尼姑,一定与和尚私通;一个女人在外面走,一定想引诱野男人;一男一女在那里讲话,一定要有勾当了。”

  而阿Q的这种思维逻辑,在当时在现代,都有相当广泛的代表性。

  1943年,赵树理在革命根据地写了《小二黑结婚》。其中说到小二黑和小芹在大窑里商量结婚的事,被“操了好几天心”的兴旺一伙盯住了,把他们俩捆起来,声称“捉奸要双”、“拿双拿双!”兴旺的逻辑是与阿Q一脉相承的一男一女在那里讲话,一定要有勾当了。而且为了“捉双”,盯梢盯了“好几天”,可见对于揭露别人的“隐私”的兴趣之大。

  可悲的是,到了二十世纪的八十年代,不仅在小说、电影中,更是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人还戴着“男女授受不亲”的眼镜来窥探他人。不仅窥探成年男女,而且窥探少年儿童。上海某中学初一的五个女学生被积水一米深的马路所阻,无法回家,同班的五个男同学正好路过,他们学雷锋的样,把女同学背过了积水地段。从此,这十个同学被班上其他同学视为异端,受到孤立。更糟的是,班上的老师要这五个十二、三岁的女学生交代是否与五个男同学乱搞男女关系。这五个初一女学生感到蒙受了奇耻大辱,抱头痛哭一场之后,留下遗书集体自杀(后被发现而制止)。

  几乎在每一个单位,总有一些人对于男女之间的“隐私”的浓烈兴趣超过了一切,包括超过了工作和事业(也许他根本就没有事业)。他们以打听和传播这类“隐私”新闻为人生之极大乐事,热衷于跟踪、盯梢,其兴趣不知比抓小偷、救火、救人高出多少倍。其实,他们所掌握与传播的男女秘闻大多是捕风捉影,一男一女同车回家,或同看一场电影,或同去百货商场,或同加班搞科研,或坐在一起交换意见,这些现象经过他们口腔的“创作”和头脑的“合理想象”都可以变成耸人听闻的“桃色新闻”。

  这种“桃色新闻”不胫而走,往往造成夫妻猜忌、恋人分手,尤其使单身女子或寡妇苦恼万分,有的痛不欲生。但是,这些受害者还要强忍痛苦,向一切可能听到此类传闻者解释、表白,而所得效果往往是适得其反:“无风不起浪”。“此地无银三百两”。试想,在这种环境里,一个有事业心的人怎样开展他的事业?

  这种对他人“隐私”的阿Q式的窥探和干预,也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国民性吧!去除这种国民性,我们要大讲共产主义理想,要不断批判封建传统观念,同时也不妨引进一点西方思想:一是要承认个人的“隐私权”;二要尊重别人的“隐私权”,“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家瓦上霜”。谁若象特务一样老是窥探别人的私生活,谁就应受到舆论的谴责。

 

Number:1706

Title:情的呢喃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62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

Translator:

  情话珠玑,可使你去感、去知、去学、去爱

  邵间(作家)

  走上爱情和婚姻的红砖道;是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并肩地谈话,一起笑,一起发愁,或者一起寒冷,一起温暖;而两个人的眼里,都只有对方的身影,所以就不知道寂寞是什么!岁月是什么!

  段彩华(小说家)

  结婚是爱情的新阶段,两个人都觉得非这样不可了,这是至善至美至真的和谐。

  世事多变化,有爱便觉得平安。

  人生多挫折,有爱便觉得美满。

  生活多磨难,有爱便觉得幸福。

  这是一个大家族的起点,愿双方白了头发以后,仍常回忆美好的一段又一段,一段又一段……

  苦苓(教师)

  “如果婚姻是围城,我愿意永远沦陷其中,做一个绝不逃走的俘虏。”

  当你在生活的战场上打得头破血流、遍体鳞伤,你到哪里去治疗?家。

  当你在工作的奔忙中累得汗流浃背、气喘如牛,你到哪里去休息?家。

  当你在人世的竞逐中落得沮丧气馁、伤心绝望,你到哪里去找安慰?家。

  当你在险恶的社会上觉得世态炎凉、痛苦不堪,你到哪里去找欢乐?家。

  “愿天下眷属,皆是有情人!”

  桂文亚(作家)

  涓滴成河的爱情最可贵,

  云淡风情的婚姻最幸福,

  浓烈是苦,浪漫是脑筋还不够清楚,

  平实是绝对的美好。

  马叔礼(作家)

  婚姻的箭在爱情的弓上,

  将要出发的时候,

  弓悄悄地对箭说:

  “别忘了,你的自由是我的。”

  陈信元(评论家)

  繁忙的星空,两座彼此召唤的心灵电台,夜以继日传递着诸如“今生今世此情不渝”的讯号。爱情的电台蕴藏着外人不解的密码,我们无须截听;但请千万记得,将我们衷心的祝福,输入你俩共有的频道,并请随时收听。

  在天之涯,在水之畔,又有两个名字注定三生的情缘。

 

Number:1707

Title:谈恋爱

作者:卡罗尔·丹比瑟

出处《读者》:总第62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美国

Translator:

  中国用语有时相当的精确。

  譬如说:“谈恋爱”,这三个字,概括了一般从介绍认识到结婚的男女之间感情发展的全过程。

  开始是“谈”,双方一方面要向对方介绍、表白自己,一方面又要从对方的话中尽量捕捉信息。在这个阶段,双方一般都是比较紧张的,唯恐一句话说错给对方留下坏印象,又怕太谨慎让对方觉得不真诚。尽管心里翻腾着热烈的感情,面部肌肉和声带却常常控制不好分寸。两只眼睛想看对方又不敢看,手脚想动又不敢动。往往一方像做报告一样眼睛望着前方讲得起劲,另一方头点得起劲,谈两个小时回家头颈都很酸。

  第二个阶段是“恋”,语言在那时失去了主要地位,对方是好是坏已经在整体上有了把握,而且往往都把对方看得没有十全十美,也至少有九全九美。两个人只要坐在一起,就充满了幸福感。双方身体任何部分的接触,都能比话传达出多得多的情意。两个人只要呆在一起,只希望呆在一起的时候地球停止转动。热天三十七度两个紧紧贴在一起,比在空调房里吃冷饮还凉爽。冬天坐在公园空落落的长椅上吃西北风,比围着暖锅吃涮羊肉还热火。

  第三个阶段是“爱”,头脑发热的时候过去了,双方都冷静了;各自的缺点也显露出来了,小冲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