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八千湘女上天山 作者:卢一萍-第4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来充实我的采访内容,搜集更多的被尘土淹埋的史实。所以,最后定下这个文本时,已是五年之后。还从来没有一部作品让我写得如此慎重和艰难。
  在这里,我要首先感谢颜家文老师,没有他提供给我这个采访的机会,我既不可能面对人世里那个特殊的群体,也不可能体验到那个时代留下的疼痛。
  这部作品最终能够问世,要特别感谢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我与该社的缘分来自该社的编辑王德领先生。2004年8月,我到北京领第三届中国报告文学大奖时与他相识,从此成为朋友,后来我把这部作品寄给了他。他很快给了我回复,并把作品转交给了周秀春女士,使我看到了这部作品出版的希望。最终,这部作品得以以尽可能完美的面貌问世,周秀春女士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她负责任的劳作,令我感动不已。我不知该如何表达我的感激之情!
  我还要感谢所有为我采访提供了帮助和方便的人和单位,特别感谢新疆军区政治部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宣传部给予的支持!
  诗人洋雨,作家丰收、李桦给我提供了珍贵的采访线索;本书还参考了丰收先生的《铸剑为犁》、张明儒将军的《扎根记》两部著作和李桦同志采写的《多情湘女满天山》(载《中华儿女》杂志1995年第七、八期)一文,在此深表谢意!同时,还要感谢谢树仁、刘威武、朱楚湘、戴庆媛、文成、陶勇、刘玲玲等长辈给予我的无私帮助!
  该书的图片除了一部分系我拍摄和翻拍于新疆军区档案馆及石河子军垦博物馆外,其余图片大多由我所采访的湖南女兵提供,还有一部分十分珍贵的历史图片是由袁国祥将军拍摄、珍存并提供的,在此要特别致谢!
  该书出版历经曲折,但《解放军文艺》和《芙蓉》两家杂志仍毅然选发了该书的部分章节,给了我极大的鼓励,在此特别致谢!
  也就是在改完这部书稿的2002年2月28日,我书中采写过的王庆国阿姨突然给我打来了电话,她哽咽着告诉我,新疆话剧团剧作家尚久骖阿姨不幸病逝了,次日就是她的葬礼!我十分悲痛。我一直无以为祭,就用这浅薄的文字来祭奠她吧!
  愿所有已经去世的阿姨们安息!
  作者
  2005年9月于乌鲁木齐

书评:把真实还给历史——读《八千湘女上天山》
  梅里

  在新疆有各种版本的关于解放初期兵团人的婚姻问题的故事,那么事实究竟是什么样的呢?关心这一段历史的人们,不能满足于加工改造过的传说故事,他们需要实实在在的历史真实。
  卢一萍的《八千湘女上天山》一直是我们所期待的。他为我们拂去并不久远的历史尘埃,让我们看到历史的真相。 这得力于他采用了报告文学的形式,因为报告文学的真实性品质拥有一种独特的力量。不仅如此,他采取了口述式的文体,湘女的故事由湘女本人自己来讲,其真实性更是不庸质疑。因而卢一萍“所报告的湘女的命运其实是八千湘女命运的缩影,是一部进疆湘女的集体回忆录,一份由她们口述的文献,一份历史的证词,是对已被尘封史实的首次全方位揭示,是对被抹杀了的大众记忆的竭力恢复”。
  以真实为本,以口述为形式,无疑对采访的要求是很高的,作者没有余地、没有取巧的空间,惟有老老实实地采访到位。作者正是如此,他先是环塔克拉玛干沙漠采访完南疆,再沿准噶尔盆地周边采访完北疆,行程两万公里。这完全是意料之中的,因为新疆实在太大了———160万平方公里,何况当年的湘女们都已退休,流散各地,很难寻访。
  因为是口述史,在写作上就用不着玩花样了,保持湘女的语言特点,梳理通畅就可以了,因而本文也无须在文本上多言多语。笔者只想谈一谈作者为了真实二字,所付出的劳动。
  湘女黄群英1951年从长沙参军,次年就因为车祸致残而与其他湖南女兵失去了联系,卢一萍为了寻访她,几乎找遍了库尔勒的大街小巷。为了找到湘女姚琼华,他给很多女兵留信,让见到她的人与之联系,由于被卢一萍的诚心所感动,姚琼华专程从塔里木盆地赶到乌鲁木齐,对作者讲述了她的故事。令作者痛心的是很多女兵难以找到,有时候你风尘仆仆地赶了上千里路,见到的可能只是一座坟茔,一抔黄土。有一位湘女一当兵就到了和田,然后一直生活在那里。作者从喀什赶过去时,她刚好到外地治病去了,作者只好离开,车刚走到库尔勒,她又回和田了,作者也跟着返回和田。从库尔勒到和田走沙漠公路也有1300多公里,从喀什到和田500多公里,光这一趟就走了4400多公里路。但让人遗憾的是,最后作者去和田采访她时,因为无法面对人生的不幸和伤痛,她又拒绝了采访。
  面对每一位湘女,就是面对她们的一生———也是面对中国上个世纪多灾多难的历史。因而这种采访不仅是跑路的问题,很多时候作者需要承受那种历史带给他的无法承受的生命之轻或重。作者在第三本采访笔记的最后一句话是这样写的,“越往后采访,我的内心越觉得难以承受。因为我每采访一个人,面对的都是她们的一生,她们的命运就那样一一呈现在我的面前。她们让我承受那无数个人生和无数种命运。”
  这也应该是我们阅读这本书的第一感受,这些经历了历史风雨和人生磨难的母亲一次次给你讲述,讲述,足以使一个少年变得苍老。
  与文字同样宝贵的是本书的图片。从这些图片中可以更好地触摸那时的历史。从那个时期能留下来的照片是很少的。能够照片历经风雨能珍存至今,就更不容易。
  《八千湘女上天山》告诉我们,很多东西我们虽然无法挽回,但至少可以记住它使它成为指导我们未来的经验和教训。文明和进步,正是由此而来。这部报告文学中的历史真实是:在新疆这块遥远的国土上,没有谁作出的牺牲比这些女兵更多。他们以小我的牺牲换来了一个新的新疆。她们是新疆荒原上的第一代母亲。但她们孕育的不仅仅是后代,她们孕育的是更广阔意义上的东西:爱、宽容、大义和坚韧的精神。
  “或许不够惊天动地,或许不够辉煌磅礴。每一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诠释着生命的意义。正是这些普普通通的人群,形成了一个伟大的民族,在共和国从贫穷走向小康的历程中谱写着绚丽的篇章。”因为缘于真实,所以捧起《八千湘女上天山》这本书,你会感觉到,手中捧着的就是当年那些年轻的、热血澎湃的湖南女兵们滚烫的心、沸腾的血液和刚刚离开眼窝的热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