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国家的事-第4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慈禧对湖南新政的改革成果更是铁腕雷霆,她责令湖广总督张之洞:    
    “湖南省城新设南学会、保卫局等名目,迹近植党,应即一并裁撤。会中所有学约、界说、札记、答问等书,一律销毁,以绝根株。着张之洞迅即遵照办理。”


第三部  今天曾经的驿站星火成炬,坚冰故我(2)

    陈宝箴罢官后,回到江西,在南昌西山(今新建县境内)下筑“靖庐”栖身,生活惨淡凄凉。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卒然去世,终年69岁。    
    其死因《清史稿》未载,其子陈三立《先府君行状》亦讳而不言。但江西知名学者宗九奇先生曾刊布过一条鲜为人知的材料,即近人戴明震先父远传翁在遗世的《文录》手稿里,有如下的记载:    
    “光绪二十六年(庚子)6月26日,先严千总公(名闳炯)率兵弁从巡抚松寿驰往西山岘庐宣太后密旨,赐陈宝箴自尽。宝箴北面匍匐受诏,即自缢。巡抚令取其喉骨,奏报太后。”    
    至此,这位被光绪帝称为“新政重臣”的改革者,也未能逃脱那拉氏的魔掌。    
    如同义宁陈氏一家三代的学术思想,是近现代中国一宗极为重要的学术思想财富,义宁陈氏一家三代——陈宝箴先生(1831~1900年)罹难于戊戌政变;伯严三立先生(1853~1937年)在当七七事变爆发后,忧愤成疾,拒不进食,拒不服药,以身殉国;寅恪先生(1890~1969年)死于“文化大革命”。他们不仅与近现代中国之悲剧命运息息相关,而且都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以身报国、文化托命的品格。    
    胡思敬,江西宜丰人,字瘦篁,晚号退庐,寓居南昌。清光绪年间先后做过翰林院庶吉士、吏部主事、御史。    
    胡思敬一生著述颇丰,有《退庐文集》、《退庐诗集》、《戊戌履霜录》、《九朝新语》、《国闻备乘》等。后一部书,是在京都10年的从政生涯中,他利用“趋职之暇,时有所纪”的成果,其中“见而知之者十之七八”,不啻于一部现场的目击现实,其史料价值显然为一般的逸闻野史所无法比拟。    
    要感受维新中坚们那救亡图存的强烈忧患,盛倡革故鼎新的战斗激情,后人们应该去看看浙江人郑观应的《盛世危言》,广东人梁启超的《论中国积弱由于防弊》,湖南人谭嗣同的《仁学》,福建人严复的《原强》……而想要了解与此同时的守旧派尤其是保守官僚们,对于戊戌变法的不满与攻击,后人则必须看看胡思敬的《国闻备乘》——    
    盛宣怀办洋务三十余年,电报、轮船、矿山皆归掌握,揽东南利权,奔走效用者遍下,官至尚书,资产过千万,亦可谓长袖善舞矣。    
    本朝最重科目……江西人嫁女,以予秀才。吉安土俗,非士族妇人不敢蹑红绣丝履,否则哗然讪笑,以为越乱。新翰林乞假南归,所至鼓吹欢迎,敛财帛相赆,千里不赍粮……今不然矣。诸生焚弃笔砚,辗转谋食四方,多槁死。翰林回籍措赀,俗名“张罗”,商贾皆避匿不见。科举废,学堂兴,朝局大变,盖不独江西为然也。    
    凡文士轻率浮躁,好为大言,建奇策,欲以功名自见,用之不慎,皆足以误国殃民,其失职无聊者尤可惧也。陈宝箴以信用梁启超而败,翁同龠以信用张謇、文廷式而败……当新政盛行,各督、抚奉承新事,奔走急急不暇,其实皆三五少年狡狯之技。天下兴亡,不亡于长枪大剑而亡于三寸毛锥。吁,可怪矣!    
    近世倡革命者,恒借君主专制一言为口实,其实诬也。总管太监李莲英有养子四人,曰福恒、福德、福立、福海,各捐郎中,分列户、兵、刑、工部候补,亟请于孝宗谋实授。一日,刑部尚书葛宝华入见,孝钦以福海托之,宝华曰:“与以小乌布则可,补缺当遵部例,臣何敢专?”孝钦默然,不敢言破例也。鲁伯阳进四万金于珍妃,珍妃言于德宗,遂简放上海道。江督刘坤一知其事,伯阳莅任不一月,即刻罢之。是用人之权,君主不能专也……孝钦初兴园工,游百川、屠仁守先后入谏,几罢者数矣。李鸿章等虽善迎合,不能不借海军报效之名,掩饰国人耳目。是用财之权,君主亦不能专也……    
    从讥讽盛杏荪办洋务,到痛惜科目盛景不再,从抨击朝臣延揽不当,到不厌其详辩君主专制之诬……凡是那些变革维新之举,对胡思敬来说,都像是勒在他的脖子上的无形绳索。他的又一部《戊戌履霜录》,书名便满透着沁骨的寒气。这绝对是个没有掺水的原装汉人,也绝对是清腐朽王朝的铁杆保皇派。    
    1912年6月,胡思敬不避劳苦,东行上海,借用寓居上海的遗老们举行名曰“五角会”的聚餐饮酒的形式,在愚园举行了一次有较大规模的前朝遗老聚会。经过事先的串联和准备,各地的复辟分子趋之若骛,纷至沓来。见诸记载的有:从广州来的梁鼎芬、秦树声、左绍佐、麦孟华;从福州来的陈衍;从苏州来的朱祖谋;从南京来的李瑞清、樊增祥、杨钟羲;从广东来的何天柱;从江西来的胡思敬、杨增荦、梅光远、熊亦园;从四川来的胡铁华、胡孝先;从北京来的赵熙、陈曾寿、吴庆坻;以及本来就寓居于上海的郑孝胥、沈曾植、李岳瑞等26人。    
    他们从全国各地赶赴上海,当然不仅仅是为了聚餐饮酒,而是胸怀共同的政治目的,有胡思敬的追忆为证:“今日之乱,古所未有;今日避乱之方,亦古所未闻。诸子怆念故物,缅怀旧京,于斯,粥于斯,即当歌哭于斯,使四邻闻之,知中国尚有人在也。”    
    他所谓的“使四邻闻之”,即是指他们这批人的亡国之音、复辟之志,得通过制造具有国际影响的重大事件而传去海外,以赢得德、日等国的支持。    
    胡思敬还做过一首七绝《咏雪》,将他对民主与共和的敌视表露无遗,诗云:“茫茫一片无昏暗,没尽田园掩尽关;看汝飞扬能几日,朝曦隐隐露西山。”他用旋飘旋溶的雪花比喻和诅咒刚刚破晓的中华民国,而把隐居“西山”的复辟分子比作古代隐居首阳山的伯夷、叔齐,以期“重见天日”。    
    民国成立后,一直“岁出游无定止”,与蜷伏于各地的图谋复辟人物暗中联系的他,深得江西同乡张勋的赏识,在“辫帅”终于穿起一身蟒袍的日子里,他被授予副左都御史,可未等到上任,复辟已成泡影……    
    1922年,胡思敬迁居南昌,是年4月30日病逝,终年53岁。


第三部  今天曾经的驿站星火成炬,坚冰故我(3)

    文廷式(1856~1904)字道希,号芸阁,晚年自称纯常子,江西萍乡县人。    
    他出生于官宦之家,祖父文成,清嘉庆举人,袭骑都尉世职。文廷式小时读书一目十行,却过目不忘,人们视之为“神童”。15岁学词,后参加科举,接连获胜。1890年,获榜眼,即殿试第一甲第二名,赐进士及第,授职翰林院编修。再过4年,又得甲午状元,升授翰林院侍读学士,兼日讲起居注官,并任光绪帝宠妃珍妃的业师。    
    从此,文廷式“文誉噪京师,名公卿争欲与之纳交”,人称“才子”,与福山王懿荣、南通张謇、常熟曾之撰共称为“四大公车”,他们都是当时的社会显要名流。    
    就在文廷式当上状元的同年,即1894年,19岁的珍嫔被册封为贵妃。从13岁入宫起,珍妃目睹光绪帝亲政6年来一直在慈禧太后的阴影下生活,思想上受制,行动上被限,内心极度苦闷与烦恼。珍妃千方百计地宽慰夫君,有时陪他下棋,有时伴他读书,有时还“扮作男子,黑亮的头发,后垂大辫子,戴上头品顶戴,三眼花翎,身穿袍子马褂,足登朝靴,腰系丝带,居然是一位少年似的差官。与光绪共食共饮,共玩共乐”,这对于心情一直阴郁的光绪帝,无疑是吹来一股清新的风,给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欢乐。    
    光绪也视她为红颜知己和得力助手,许多事都与她商议,充分听取她的意见。    
    这一年又爆发甲午战争,后党“一力主和”,帝党坚决主战。光绪的师傅翁同、珍妃的老师文廷式,都属“帝党”的中坚。文廷式邀集翰林院同僚36人联名奏本,反对投降卖国,力主对日作战,并参劾北洋大臣李鸿章不积极应战,要求罢斥其职。接着,他又针对西太后耗费巨资筹办万行庆典,再度上奏要求停办“点景”,移作军费,以利对外战争。    
    珍妃深受老师的影响,亦坚定不移地站在帝党的立场上,并说服光绪克服重重困难,终于下令对日宣战。    
    战争开始后,朝内的气氛十分紧张,慈禧太后却若无其事地躲在颐和园听戏取乐,投其所好的王公大臣也都忙着为她办来60寿礼,心思都不在抵御外敌上。慈禧在看京剧《哪咤闹海》时,太监李莲英两次惊报前方战事失利,珍妃眼见慈禧充耳不闻,仍痴醉于戏乐中,她一时忍无可忍,跪在慈禧面前道:“奴婢有几句话,冒死禀告太后:国难当头,太后应以社稷为重,缩小祝寿规模,减小庆典开支,发布懿旨,动员朝廷官员、全国民众,齐心协力战胜倭寇,万民将会齐颂太后功德。”    
    珍妃的强谏使慈禧不得不有所收敛,在庆典开支中压缩出300万两白银,这些白银暂解了军费的燃眉之急。4年后,在维新运动的一百天里,珍妃自始至终都充当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光绪帝不便同维新党人随时接触,珍妃便通过亲信太监将密事告知其兄志锐,再由志锐设法转达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从而保障了光绪帝同康有为之间的及时沟通。    
    甲午战争失败后,马关议和的不平等条约于1895年5月初传到了北京,朝野为之震惊。这年8月,为了改革现状,挽救国家危亡,文廷式在北京发起组织“强学会”,以开风气,变法图强。著名维新派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等加入该会,并成为主要分子。“强学会”在当时是一个有重大影响的政治组织,“每十日集会一次,每次有人演说”,讲“中国自强之学”,为变法维新、改革图强大造舆论。后来,“强学会”势力不断发展,在上海、湖南等地设分会,又在广州设“万木草堂”,在广西设“圣学会”等等。通过组织宣传,使维新运动走向高潮。    
    文廷式极大地触怒了后党与“主和派”,早在1898年8月戊戌政变之前,慈禧就已将文廷式革职,永不录用,驱逐出宫。政变后不久,8月13日,慈禧发下谕旨:“江西巡抚并江苏、湖北督抚密拿文廷式解京。”随后又有拿获就地正法的密旨,此时文廷式潜逃在湖南,一个在湘的江西人彭铭恭为邀功买赏,将老乡出卖,报告给当时尚未去职的陈宝箴。后者却惺惺相惜,一方面假意捕人,一方面叫儿子陈三立先行派人通消息,令其逃匿。后来日本人出面保护文廷式,致使慈禧捕杀他的计划落空。    
    戊戌政变一年多之后,慈禧何以还要对已经给予革职、永不叙用处分的陈宝箴另下密旨赐死?刘梦溪先生认为导致慈禧大动杀机,与陈宝箴放跑了她极为痛恨的文廷式有关。    
    虽有光绪帝的宠爱,珍妃也不能幸免于难,慈禧将珍妃的哥哥志锐贬职,派往远离京城的乌里雅台。之后,又令人将珍妃拉到东间房内,扒掉衣服,打得不省人事。慈禧还不解气,又强令光绪将她连降三级,贬为“贵人”。维新运动失败后,光绪被慈禧囚禁于瀛台,珍妃也被打入冷宫,严锢在皇宫东北角景祺阁后面的小院内。衣食极为恶劣,蓬头垢面,虱蚤满身,形同乞丐,十分凄惨。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慈禧不顾国难民危,挟光绪仓皇西逃。临行前,她亲自命李莲英等将珍妃推入院内的一口井中。珍妃喝令太监不准靠近自己,径直走到井边,纵身投井而死。时年25岁。    
    这一年3月,一直躲在日本避难的文廷式回到上海。“铁无可铸神州错,寒不能灰烈士心。”这一年,他又参加了“自立会”(原为维新派唐才常等人组织的“正气会”,后改名“自立会”,容闳任会长,严复任副会长)。自立会建立自立军,准备在长江沿岸各省起兵“勤王”。文廷式希望光绪帝东山再起,变法图强,振兴中华。不幸,自立军发难失败,其理想成为泡影。    
    此后,他客居上海,日趋潦倒。1904年8月,文廷式在萍乡老家花庙前去世,终年49岁。    
    文廷式不仅是晚清的一位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维新派政治家,而且还是一名满腹经纶的学者,被誉为“晚清学者开派标宗者”、“江南才子”。专长历史,日本学者曾聘请他编修日本国史。且能诗工词,词学苏轼、辛弃疾,有慨叹时政之作。此外,哲学、政治、经济、语言和自然科学等,也无不涉及。遗著有《文道希先生遗诗》、《云起轩词钞》、《纯常子枝语》、《补晋书艺文志》、《闻尘偶记》等。所著五六十种,达一百余卷之多。    
    大约用八个字可以概括中国近代的对外开放与江西的沉寂,这便是——星火成炬,坚冰故我。


第三部  今天曾经的驿站星火成炬,坚冰故我(4)

    1895年8月,强学会成立于北京,又在上海成立分会,“此会所办之事情为五大端:一译东西文书籍,二刊布新报,三开大图书馆,四设博物仪器馆,五建立政治学校。我国之有协会、有学社,自此始也。”(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也是在8月,在北京创办了《万国公报》,康梁等人亲自撰文,每日报纸印发一两千份,分送于公卿官宦。随后,严复在天津办出《国闻报》,黄式宪、梁启超等人在上海办出《时务报》,一时风靡海内,举国趋之,“《时报》既出后,闻风兴起者,各省志士争醵资,合群以讲新学,大率不出强学会宗旨之五大端。”(同上)    
    此后两年内,各省私立之学会、学堂、报馆等,分布于北京3,陕西1,上海9,江苏2,浙江1,福建1,湖南14,湖北1,广东11,广西2,海外4,共计49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