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2451-道教科学思想发凡-第5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所谓“阴炼龙虎石”,就是不用炉火烧炼,而是采用过滤、日光晒干等步骤将尿液中的结晶物质沉析在纸上。    
    由于服食了五石散、乳石等石类药物,人体多会出现较为激烈的变化和反应,出现所谓“五候”、“六反”等症状,对此道教服食之士还总结出了许多“服石禁忌”和“服石禁食”来指导服石实践。    
    所谓“五候”,指服石类药后身体的五种变化。日人丹波廉赖所集的《医心方》卷一九《服石得力候第三》引《病源论》云:    
    人进食多,是一候;气下、颜色和悦是二候;头面身痒是三候;策策恶风是四候;厌厌欲寝是五候也。丹波康赖:《医心方》卷一九《服石得力候第三》。    
    “六反”则是指长期服食石类药物后出现的六种与常人不同的异常现象:    
    重衣更寒一反,饥则生臭二反,极则自劳三反,温则泄利四反,饮食欲寒五反,疽疮水洗六反。丹波康赖:《医心方》卷一九《服石反常性法》。    
    服食之士认为,对服石之后产生的反常现象要坚信不疑,不能因此动摇服石信念。要做到“ 三无疑”,即“势违常理一无疑,委心弃本二无疑,寝处必寒三无疑”丹波康赖:《医心方》卷一九《服石反常性法》。。由此也可以看出道教服食之士企求服石以长生的愿望是多么强烈!    
    “服石禁忌”则是指服用了五石散等石类药物之后必须避忌的事情,这是道教服食之士在长期服石实践过程的一些经验总结。    
    第一忌嗔怒,第二忌愁忧,第三忌哭泣,第四忌忍大小便,第五忌忍饥,第六忌忍渴,第七忌忍热,第八忌忍寒,第九忌过用力,第十忌安坐不动。丹波康赖:《医心方》卷一九《服石反常性法》。而“服石禁食”则是指服食石类药物在饮食方面的禁忌。服石之后,除了不宜热饮热食外,还“不得多进面及诸饼、生菜、五辛、五果、黍、肥羊,不得多食也。”因为这些东西皆含热量较多。从现代医学的眼光来看,道教服食之士总结、归纳的这些服石禁忌和服石禁食虽难一一苟同,但它对中医临床用药和合理配伍药剂有一定参考价值。


第六部分:医道融通——道教医学养生思想及其现代价值道教医学养生思想的现代价值(6)

    以上我们择要讨论的是道教服食之士经常服食的石类药物。其实,道教服食家服食最多的还是草木类药物,除了灵芝草以外,常见的还有:    
    “术”,分为“白术”和“苍术”两种,是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的根茎。白术具有补气健脾,燥湿利水和安胎作用,苍术也有燥湿健脾的功效。早在西汉《神农本草经》中就被列为上品药物,谓术“术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葛洪在《仙药》卷中也称“术饵令人肥健,可以负重涉险”。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则载有“服术法”:    
    服术法:苍术不计多少,米泔水浸三日,逐日换水,取出刮去黑皮,切片暴干,慢火炒黄,细捣为末。每一斤,用蒸过白茯苓末半斤,炼蜜和丸桐子大,空心卧时热水下五十丸。别用术末六两,甘草末一两,伴和作汤点之,吞丸尤妙。李时珍:《本草纲目· 草部·术》。    
    “天门冬”,性味甘,微苦寒有养阴润燥清肺止咳之功效。在《神农本草经》中,天门冬也被列为上品之药,称其能“杀三虫,去伏尸。久服轻身益气,延年不饥”。葛洪在《仙药》卷中也称:“天门冬,或名地门冬、或名芺名冬,或名颠棘,或名淫羊食… …服之百日,皆丁肚倍马吏于术及黄精也。”唐代孙思邈在其《备急千金方·养性·服食法》中载有三种“ 服天门冬方”:一为“暴干捣下筛,食后服方寸”;二为“捣取汁,微火煎”,再加白蜜、胡麻末、大豆黄末和为饼,日服一枚;三为“酿酒服”。    
    “黄精”,中药名,又称黄芝、鹿竹、救穷草、仙人余粮,性甘、平,具有补气、润肺、强筋的功效,久服能强身延年。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载有以黄精为主要原料的服食方“黄精膏方”,即黄精经过打碎,蒸熟,取汁,加干姜末、桂心末,微火煎至微黄后, “酒五合和,服二合,常未食前,日二服。旧皮蜕,颜色变光,肤色有异,鬓发更改”。    
    “茯苓”,别名云苓、白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菌核。多寄生于松科植物赤松或马尾松等松等树根上。性叶甘、淡、平,具有利水渗湿,安魂魄、养神的功效。道教服食家认为服食茯苓可成仙,将其列为仅次于丹砂的仙药之一。服食之士服食茯苓的方法有多种,一种是将茯苓煮烂,取粉和蜜蒸食,或以脂麻混和服。    
    茯苓……当削去皮,研为方块。银石器中清水煮以酥软解散为度,……用其粉以蜜和如湿香状,蒸过食之尤佳。胡麻但取纯黑脂麻,九蒸九曝,入水烂研,更入去皮研烂研枣肉,与茯苓粉一处搜和食之,尤佳。苏轼:《东坡文集·服茯苓法》。据《千金要方》所载的“饵茯苓方”,茯苓也可酒浸、磨成屑末服食。具体服法如下:    
    茯苓十斤去皮,酒渍密封之,十五日出之,取服如博棋,日三。亦可屑服方寸。凡饵茯苓,皆汤煮四五沸,或以水渍六、七日。《千金要方·养性·服食法》。 “松伯”,凌冬不凋,气香脂润,被服食之士认为是百木之长,其松叶、松实是他们常食药物。葛洪在其《抱朴子·内篇》卷十一《仙药》中就写道:“……食松叶、松实,当时苦涩,后稍便之,遂使不饥不渴,冬不寒,夏不热”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07页。。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转引孙真人《枕中记》“服松柏法”云:    
    尝以三四月采新生松叶,长三四寸许,并花蕊阴干;又于深山岩谷中,采当年新生柏叶,长二三寸者,阴干,为末,白蜜丸如小豆大。常以日未出时,烧香东向,手持八十一丸,以酒下。服一年,延十年命;服二年,延二十年命。李时珍:《本草纲目·本部 ·柏》。“柏实”,柏树的果实,又名伯子仁。性味甘平,无毒,主治惊悸益气,除风湿,安五脏。柏实在《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上品之药,也是道教服食之士常食药物。《列仙传》就云: “赤松子食伯实,齿落更生,行及奔马。”据文献记载,其服食法有多种,其一为:    
    八月连房取实曝收,去壳研末。第服二钱,温酒下,一日三服,渴及饮水,令人悦泽。李时珍:《本草纲目·本部·柏》。    
    “胡麻”,又名乌麻、巨胜,《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之药,谓其“主治伤中虚羸,补五内,益气力,长肌肉,填脑髓。久服轻身不老”。胡麻的服食方法有多种,既可以与米共煮成胡麻饭,也可经过加工后与酒共服。    
    服乌麻法:……九蒸九捣,去上皮,末食前和水若酒服二方寸七。日三,渐渐不饥,绝谷。久服百病不生,常服延年不老。《千金要方·养性·服食法》。    
    “松脂”,又名松膏、松胶、松香,以松树干的分泌液炼制而成。气味苦甘温,无毒。《神农本草经》称“久服轻身,不老延年”。松脂也是道教服食家常食的一种草木药。《抱朴子 ·内篇》卷十一《仙药》称:“瞿遂长服松脂,身体转轻,气力百倍,登危越险,终日不极,年百七十岁,齿不落,发不白。”据《千金要方》所载,其服食方法为:    
    服松脂方,百炼松脂下筛,以蜜和内筒中。勿令中风日,服如博棋一枚。……亦可淳酒和白蜜如饧,日服一二两至半斤。《千金要方·养性·服食法》。    
    “杏仁”,性味苦,微温,具有止咳平喘,润肠通便功效。服食家认为服食杏仁能“令人轻健安泰”。《云笈七卷七十四中载有以杏仁炼制成丸的“夏姬杏仁金丹方 ”一则:    
    杏子六斗,水研之。取一石八斗入铁釜中煮之,……夏姬服三剂为少女,后白日上升。《云笈七》卷七四《方药》,《道藏》第22册,第526页。


第六部分:医道融通——道教医学养生思想及其现代价值道教医学养生思想的现代价值(7)

    “昌蒲”,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石菖蒲的根茎。性叶辛、温,具有开窍宁神,化湿和胃之功效。菖蒲也是道教服食之士常食药物。《神农本草经》中将其列为上品之药,称其能 “补五藏,通九窍,明耳目,出音声,……不忘,不迷惑,延年”。许多道教文献中都有服食菖蒲的记载:    
    韩终服菖蒲十三年,身生毛,日视书万言,皆诵之,冬袒不寒。又菖蒲生须得石上,一寸九节已上,紫花者尤善。《抱朴子内篇校释》第208页。    
    《列仙传》也有类似记载:    
    商丘子胥者,汉高邑人也。……言但食术与菖蒲根,饮水。不饥不老如此,传世见之,三百余年。《列仙传》卷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19~20页。    
    “桂”,有肉桂、桂枝、桂皮之分,叶辛甘、性热,有养血安神,补气健脾的功效。桂也是服食之士喜食之物。《抱朴子·内篇》卷十一《仙药》云:“赵他子服桂二十年,足下生毛,日行五百里,办举行斤。”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中华书局1985年版,208页。桂有多种服食之法:    
    桂可以葱涕合蒸作水,可以竹沥合饵之,亦可以先知君脑,或云龟,和服之,七年,能步行水上,长生不死也。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中华书局1985年版,205页。    
    “地黄”,又名干地黄。在《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上品药,谓“久服轻身不老,生者尤良 ”。《抱朴子·内篇》卷《仙药》云:“楚子文服地黄八年,夜视有光,手上车弩也。”地黄的服食方法有多种,一为以生地黄五十斤捣之,绞取汁,然后加白蜜、枣脂成丸,每日服三丸;二为酒泡晒干后,与甘草、厚朴、巴戟天、干漆、覆盆子各一斤捣下筛。食后酒后方寸匕。《千金要方·养性·服食法》。    
    除此之外,枸杞根、五味子、远志、槐子、黄连、泽泻、甘菊、黄芪、山药等也是道教服食家常常服食的草木类药物。    
    从以上道教服食术所涉及的药物品种上来分析,不难看出,服食之士服食的药物就其功效而言,基本上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属于重镇安神和养心安神的药,前者是质地沉重的矿物质类物质,如朱砂、磁石等,临床上可用于心悸失眠、烦躁易怒等阳气燥动、心神不安的实证;后者为植物药如柏子仁、茯苓、远志、菖蒲、杏仁等,具有养心滋肝作用,在临床上可用于心肝血虚、心神失养所致的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等神志不宁的虚证。另一大类是能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不足,提高机体免疫能力,以增强抵抗和祛病能力,调节和促进新陈代谢,起到强壮身体的药物,如白术、胡麻、桂、黄芪、天门冬、枸杞子等。这类补虚药在临床不可用于治疗先天不足、体质虚弱、久病伤正、年老体衰等虚证。    
    道教服食家深信:服食草木类药物不仅可以轻身益气、益寿延年,而且如果服食到一定程度,且配合服气行气修炼,就可以使身体处于“不饥”、“不饿”的状态,甚至达到不食五谷而长生的“断谷”境界。    
    断谷,即辟谷,也称却谷、休粮、绝粒,都是指不食五谷之术。辟谷思想源于战国时期的神仙方士,庄子就曾经绘声绘色地描述到这种能行辟谷之术的神人: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庄子·逍遥游》,郭庆藩《庄子集释》第1册,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28页。    
    秦汉时期,在方士中就已流行不食五谷的长生术,出现了一些辟谷之士。《汉书·郊祀志》谓:“李少君以其祠灶、谷道、却老之术见信于帝。”《史记·留候世家》也有张良“性多病,乃学辟谷,道引轻身”的记载。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帛书中就有一篇论述辟谷之术的文献——《却谷食气》。食气,即服气,指将自然界的某种清气如日气或月气吞入腹中。“却谷食气”就是指通过服食外界清气来达到辟谷目的,以求强身健体,益寿延年。当然,辟谷之士在修炼此功法时,并非不吃任何东西,只是不吃五谷杂粮罢了。据研究,辟谷之士在服气辟谷的过程中,除了要饮水外,还要特别需要服食一些富含高蛋白、高油脂类的草木类药物,如术、茯苓、胡麻、黄精等,以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据史料记载,东汉时期的不少方士都热衷于辟谷之术。是什么因素促使秦汉时期辟谷之术的兴起并在方士中广为流行的呢?究其原因,这首先与当时社会上人们的饮食结构和饮食思想的变革密切相关。“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类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而要使人活得健康愉快,充满活力和智慧,则不能仅仅满足于吃饱喝足,还必须合理调配饮食结构,保证人体必须的各种营养素,并且还要保证人的肠胃能吸收这些营养素。但在先秦时期,社会上的上层阶层多喜食肥厚的肉类食物,“膳用六牲”并纵酒为乐。这种饮食结构过多地摄入高脂肪的动物性食品,必然给人的身体健康造成损害。针对这种情况,社会上的一些有识之士纷纷指出其弊端,以为肉虽多,不能胜食气,明确把这种“肥肉厚酒”的食谱称为“烂肠之食 ”。这种反对过分荤食,提倡素素的饮食思想给当时的方士们以很大影响,一些方士纷纷在饮食上返朴归真,多喜食天然植物性食物。


第六部分:医道融通——道教医学养生思想及其现代价值道教医学养生思想的现代价值(8)

    其次,这是因为在方士们看来,饮食的品种还直接关系到人的生理、心理差异。这一思想集中体现在《淮南子》中:    
    食水者善游能寒,食土者无心而慧,食木者多力而拂,食草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