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乾隆帝-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さ却ツ旮坏穆唐毂“税倜粤糁值亍S赫源俗嗲牖就猓员硎静环判模岢鲆甭妨酵蜃けΓ擅孛苄形拇蠼娇ね酰窀炼げ吡闼淝彩骨蠛停缟形炊ㄒ椋豢缮钚牛挥械鹊阶几炼阈墓樗常伎勺昧砍繁H缱け环笥校虿蝗绮蛔ぃ耸啵椒压膊缓茫酵虮Υ幽芊裼校傧昙油滓椤A拢槔砂⒌扔肿辔髀纷け乱耍岢鲆晕迩П献び谀仙剑渲腥ёす埽角Х肿び谄湮髦ぁ⑸吃嫒敝乔吒饕磺В玫接赫首肌W苤谧几炼拿苊挥械玫匠沟捉饩龅氖焙颍赫攀懒恕=兼耄骸抖肌罚32,538~541页。另一件大事是苗疆的叛乱。尽管雍正十三年五月成立了办理苗疆事务处,苗民叛乱问题却未能立刻平息。因为“改土归流”之后,旧的土司因利益受损心怀不满,而新派的流官也不善抚众,突然向苗民增加赋税,调发徭役,自身又不清廉,属下以胜利者自居,到处抢掠,所有这些都给旧有土司及苗民中少数不满的人挑起事端造成了机会。从十三年二月开始的以古州、台拱为中心的苗乱,不但没有很快平息,反而愈演愈烈。朝廷的办理苗疆事务处出谋划策,前方剿、抚兼施,仅仅取得一点头绪,而在贵州的抚定苗疆事务大臣张照,湖广提督、副将军董芳与贵州提督、扬威将军哈元生,巡抚元展成等主张不一,行动各异,也影响了问题的解决。《清世宗实录》,卷159,9~10页。    
    然而经过上百年历程的大清帝国,也潜伏着各种社会矛盾,使一代统治面临重重困难。矛盾丛集,这表现在:    
    首先,为政过严。康熙晚年有些过宽,宗室王公结党营私,吏治废弛,贪污成风,积弊不得解决。雍正上台,着力整饬,事必躬亲,勤于政务,雷厉风行,甚至大开杀戒,铲除政敌,即使留下骂名也在所不惜。短短十几年政风为之一变,的确对康熙晚年的颓废有所纠正。但是,由于过分严厉,不择手段,带来的问题很多。康熙末年诸皇子争位,拉帮结党,势同水火,雍正继位后,参与争位的允禩、允等并不服输。允被从西北召回奔丧,见到新君不表示祝贺。雍正指派他去守护景陵,实际是把他看押起来。允禟被发往西宁军前效力,到了西大通(今青海大通县),即落入年羹尧部下监视之中。雍正元年,蒙古活佛哲布尊丹巴胡土克图到京师拜谒圣祖灵柩,不久病死,允遂受命护送其灵龛返回喀尔喀。允不愿离京,行至张家口不肯再走,结果被革去世爵,调回京师,永远囚禁。二年,废太子允礽死于囚所,允禔继续禁锢,四年正月,雍正发布上谕,指斥允禩“自绝于天,自绝于祖宗,自绝于朕”《清世宗实录》,卷40,14页。。将其削除宗籍,圈禁高墙。不久又改允禩名为阿其那,允禟名为塞思黑,当年二人相继死于囚所,显然是人为所致。八年又借口允祉参加怡亲王丧礼不举哀,将其囚禁。解决政敌手段如此毒辣,所以留下“弑兄屠弟”的恶名。屡兴大狱、株连过多,造成统治集团内部成员离心离德。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年羹尧在康熙末年帮助雍正掌握清部署在西北的重兵,牵制允,为其顺利继位起了关键作用。雍正初年羹尧又迅速平定青海和硕特部罗卜藏丹津发动的叛乱,成为当时最受宠信的封疆大吏。但他以功臣自居,擅作威福,贪污纳贿,横行不法,结果被罗织九十二款大罪抄家赐死,同案被株连的有胡期恒、金启勋、边正烈、彭振义、刘世奇、张泰基、黄起宪、武正安、周仲举、郎廷槐、白讷、常玺、朱炯、赵成、阮阳璟、黄焜、张适、李世倬、彭耀祖、杨廷柏、张梅、王希曾、周文泽、靳树榛、梁奕鸿、马灼、王持权、金式训、靳光祚、高世禄、董正坤、魏世璜、杨书、葛继孔、李继泰、赵健、许启盛、刘子正、严世杰、金德蔚、周元勋、王国正、杨文斌、崔鸿图、张纯、周仁举、年悦、王景灏、王嵩、宋师曾、王允猷、汪景祺、邹鲁,净一道人,田帝育等。王钟翰:《清史杂考》,160页。后来处理隆科多、允禩、允禟等大案中,无不顺藤摸瓜,肆意株连,且往往抄没家产,弄得人人提心吊胆,以致当年遗恨难平。    
    其次,打击“科甲朋党”。科举制度下的知识分子往往结成师生关系,常有互相包庇之事。河南总督田文镜是监生出身,并不尊重科甲出身官员,于雍正三年(1725年)接连参奏属下官员黄振国、张玢、邵言纶、汪四人,这四人恰好是康熙四十八年进士。次年,李绂由广西调为直隶总督,路过河南,面责田文镜“不当有意蹂躏读书人”,回京后即参奏田文镜。田文镜则反奏李绂也是康熙四十八年进士,包庇同年。雍正接到田文镜奏折后,即怀疑李绂等人是“科甲朋党”,将李降调为奉天府尹。杨启樵:《雍正帝及其密折制度研究》,102~105页。不久,谢济世又参劾田文镜,雍正说他“公然结为大党,扰乱国政,颠倒是非”,革职发往阿尔泰军前效力,后来谢济世承认是受李绂、蔡珽的指使所为。雍正得知后,认为科甲朋党不得了,毅然将李绂、蔡珽逮捕入狱,并开始有计划打击科甲出身官员,甚至连历来由科甲出身担任的给事中、御史和吏部司官,规定不必如此限制,而师生做官一地则要回避。结果使知识分子出身的官员威信扫地。《清史列传?李绂传》,卷15。此外,雍正还利用文字狱来打击知识分子结党。如汪景祺写了《西征随笔》,其中有“功臣不可为论”,被认为是替年羹尧翻案。钱名世赋诗要为年羹尧树平藏碑,于是成了“名教罪人”。陆生楠写《通鉴论》,主张分封制,罪行是“党援诸王”。查嗣庭出试题,“维民所止”,被认为意在砍雍正之头。曾静、张熙游说岳钟琪谋反,目的在于“反清排满”,追究结果,却是受诸阿哥党羽的迷惑。雍正打击科甲朋党和大兴文字狱,严惩官吏和知识分子,不准依附权门、朋党勾结、非议朝政,而且处分极其严厉,不仅案犯本人被处死,又株连其家属。曾静反清思想是因为读吕留良著作而产生,吕留良及其长子吕葆中被开棺戮尸,吕的学生严鸿逵监毙狱中,戮尸枭示,吕的另一儿子吕毅中和另一学生沈在宽被斩首。此外,吕的私淑弟子,刊刻贩卖、私藏吕留良书籍的人有的斩首,有的充军,有的杖责,吕、严、沈三族妇女给予功臣家为奴。致使清政府与科甲官员的关系极度紧张,矛盾长期不得解决。


初政布新新皇登基:新政方针(1)

    新皇帝乾隆从雍正逝世之日起,就毅然决然地改弦易辙,转变大政方针。主要就是针对其父的严刻政治,改行宽大政治,以化解矛盾,收拾人心,巩固大清江山一统。他认为雍正逝世是一个难逢的契机,但从感情上不想立即伤害雍正,从策略上又不愿让人觉察到国家有什么不安定的征兆。于是他巧妙地把改变施政方针的主动权交给了已经瞑目的雍正。在八月二十七日宣布的大行皇帝遗诏中,提出了这种转变的必要性。原文中曰:    
    至于国家刑罚禁令之设,所以诘奸除暴,惩贪出邪,以端风俗,以肃官方者也。然宽严之用,又必因乎其时。从前朕见人情浇薄,官吏营私,相习成风,罔知省改,势不得不惩治整理,以戒将来,令人心共知儆惕矣。凡各衙门条例,有从前本严,而朕改易从宽者。此乃从前部臣定议未协,朕与廷臣悉心斟酌而后更定,以垂永久者,应照更定之例行。若从前之例本宽,而朕改易从严者,此乃整饬人心风俗之计。原欲暂行于一时,俟诸弊革除之后,仍可酌复旧章。此朕本意也。《清世宗实录》,卷159,22页。    
    在遗诏里,乾隆很巧妙地把雍正朝政治严刻的原因归罪于各级官员,而把转变指导方针的必要性解释为是“皇考遗训”,为他自己更改先父政治找到了最合法最无懈可击的理由。因为中国历代统治者都标榜自己敬天法祖,小农经济占绝对统治地位的中国人习惯于墨守成规,乾隆这样做是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阻力,以顺利实现政策的过渡的。    
    再说,乾隆所宣布的“皇考遗训”也不完全是强加在雍正身上的。雍正为皇子四十余年,经历过无数次政治斗争的急流险滩,为人精明无比,他推行严明之政,驭下过刻,自己并非毫无察觉。雍正六年(1728年)就发生过一次令他震惊的“布兰泰事件”。雍正听属下反映江西巡抚布兰泰执政过于刻薄,就找机会当面询问缘由,布兰泰回答说“臣在江西所办事件,往往从重从严,待皇上敕改,使恩出自上”蒋良骐:《东华录》,卷29,487页。。布兰泰的话表明:在封建专制主义高度发展的清代独裁体制中,官场作风普遍迎合,说假话,颠倒黑白,假公济私,栽赃陷害。明明皇帝施政严厉,做大臣的只能投其所好,比皇帝更严刻对待下属和百姓。布兰泰若说“严刻出自皇上”是很符合实际的,可惜他不敢说,因为说了就要掉脑袋。说“待皇上敕改,使恩出自上”,在他自己看来很得体,给皇帝一个争取人心的机会。岂料结果令雍正听了“心中战栗,不觉汗流浃背”。因为施政不论宽严都有限度,现在官吏仍故意从严从重办事,以待皇帝折中,而做皇帝的日理万机,哪能时时小心,一一看出改正。何况大臣们又没有事先声明何事办得过严,需要劳驾皇帝出面干预。再说地方官所办之事,并非都要奏请皇帝,因此毫无补救灵丹妙药,后果仍然要归咎皇帝。这时的雍正已意识到问题的严重程度,因此将布兰泰革职法办,以儆来者。    
    在此之前,如雍正八年(1730年),处于病重之中的雍正帝在曾经宣布的“遗诏大意”已经表示:“朕夙夜忧勤,惟体圣祖之心为心,法圣祖之政为政”,但他心里明白,与康熙的“政尚宽仁”不同,他实行的是“严明”之政。《清史稿?世宗本纪论》,卷9。至此到了晚年,政令从严的这支令箭早已发出,立刻明目张胆收回,势必造成政治混乱,所以只可潜移默化,徐图进取,有待来日。无奈他寿命不长,改弦更张的任务只能由他的继承人乾隆来完成了。    
    乾隆是个有心人,尤其是未当皇帝之前已饱读经书,博涉历史,对过去治乱兴衰颇有了解。二十五岁当皇帝,又目睹康熙、雍正两朝政治得失,绝非等闲之辈。他即位伊始就看出皇祖康熙当政,正值国家经历四十年战争结束之际,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田野荒芜,人口锐减,百业凋零,满目疮痍,万民瞩目,这时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缓和满汉民族矛盾,笼络士民之心,与民休息,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大力推行宽松仁慈的政治,所谓“非遍覆包涵,不足以厚生养而定民志”。当然,由于执法不严,各级官员趁机中饱私囊,大肆贪污,时有“九天供赋归东海,万国金珠献淡人”之谣。“东海”指大学士徐乾学,“淡人”指内阁学士高士奇。康熙明知故问,对大臣们说:“诸臣为秀才,皆徒步布素,一朝得位,便高轩驷马,八驺拥护,皆何所来赀?可细究乎?”昭梿:《啸亭杂录》,卷1,《优容大臣》。结果不过将二人免职了事。康熙还说,即使号称“清官”之人,也未必都那么廉洁,“今张鹏翮居官甚清,在山东兖州为官时,亦曾受人规例,张伯行居官亦清,但其刻书甚多,刻一部书非千金不得,此皆从何处来者?此等处亦不必究。两淮盐差官员,送人礼物,朕非不知,亦不追求”。不仅如此,他还进一步得出结论:“多事不如少事。”《清圣祖实录》,卷245,17、26页。说明这位大清圣祖尽管对臣下不法行为如此了如指掌,仍采取驭下宜宽不宜严的态度,以换取他们对清政府的效忠尽力。可是拖到了康熙晚年已是“政宽而奸伏,物盛而孽萌”的形势了。于是雍正看到“人心玩愒,诸事废弛,官吏不知奉公,宵小不知畏法,势不得不加意整顿,以除积弊”。按照正常的逻辑推论下去,应该说这是必要的或取得了何等显著的效果,然而乾隆继续说的却是雍正帝属下官吏误解了其中原意,以为目的在于严厉,加上执行中奉行不善,以致造成政令繁苛,每事刻核,大为闾阎之扰累。《清高宗实录》,卷14,21页。这就把问题揭示出来了,但又不损害雍正的形象。    
    事实也正是乾隆要推出自己的新政。讲康熙的“宽仁”政治和雍正的“严明”政治,都是为这位刚即位的皇帝颁布新政作陪衬。而乾隆的新政,既不宽大无边,也不繁苛累民,其核心的宗旨是“宽严相济”,走“中”或“折中”之道。乾隆初政的“宽严相济”与“中”及“折中”之道是一个意思。


初政布新新皇登基:新政方针(2)

    论背景,乾隆的宽严相济之政出台,也有他自己的实践感受。他刚一即位借宣布“皇考遗诏”的机会,提出了“宽大”的施政方针,可是一经实行便出了偏差。即位仅一个多月,乾隆就要阐述他的施政方针本意。他说:    
    治天下之道,贵得其中,故宽则纠之以猛,猛则济之以宽。而《记》称一张一弛,为文武之道。凡以求协乎中,非可以矫枉过正也。皇祖圣祖仁皇帝,深仁厚泽,垂六十年,休养生息,民物恬熙。循是以往,恐有过宽之弊,我皇考绍承大统,振饬纪纲,俾吏治澄清,庶事厘正,人知畏法远罪,而不敢萌侥幸之心。此皇考之因时更化,所以导之于至中,而整肃官方,无非惠爱斯民之至意也。皇考尝以朕为赋性宽缓,屡教诫之。朕仰承圣训,深用警惕,兹当御极之初,时时以皇考之心为心,即以皇考之政为政,惟思刚柔相济,不兢不,以臻平康正直之治。夫整饬之与严厉,宽大之与废弛,相似而实不同。朕之所谓宽者,如兵丁之宜存恤,百姓之宜惠保,而非谓罪恶之可以悉赦,刑罚之可以姑纵,与庶政之可以怠荒而不理也。朕观近日王、大臣等所办事务,颇有迟延疏纵之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