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外文史名人名著(词典)-第9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篇小说集,小说《小查克斯》、《跳蚤师傅》、《雄猫穆尔的生活意见》等
是其最优秀之作。霍夫曼的作品对19 世纪各国的现实主义大师如巴尔扎克、
狄更斯、果戈里、爱伦·坡等都产生过深刻影响。

(葛丽娟)


《小查克斯》短篇小说。霍夫曼的代表作,发表于1819 年。作品的主
人公是一个农妇生的畸形侏儒,他靠一个仙女的帮助学到了一种特殊本领,
能用他人的优秀品质和崇高的思想装扮自己,以正人君子的面貌出现在众人
面前。靠这套骗人的伎俩,他居然得到了最高的荣誉,登上了部长的宝座,
成为独裁者。最后,一位大学生果敢的拆穿了他的西洋镜,随之垮台。小说
不仅讽刺了德国的分裂状况和专制主义,同时还嘲弄了故弄玄虚、招摇撞骗
的社会弊病。构思新奇,语言辛辣。

(葛丽娟)


《雄猫穆尔的生活意见》长篇小说。霍夫曼著,写于1819~1821。描
写两个对立的角色:一个是会写作的雄猫穆尔,它是一个“有教养”的德国
市侩的典型;另一个是乐队指挥克勒斯勒,他追求一种不可理解的艺术理想,
对现实生活不满,为上流社会所排斥。这是一部未完成的小说,作者运用童
话手法,以诙谐的笔调,辛辣地讽刺了当时社会敌视艺术的市侩习气。是作
者晚年带有总结性的作品,既暴露和讽刺了丑恶的现实生活,又表现了怪诞
的风格和颓丧的气氛。

(葛丽娟)


沙米索(1781~1838)德国作家。生于法国一贵族家庭,为逃避法国大
革命,父亲带着全家于1790 年来到德国。沙米索在1796 年当过普鲁士王后
的侍从。后参加普鲁土军队,升为军官。对语言学和哲学发生浓厚兴趣,同
当时浪漫主义作家施雷格尔、阿尼姆、布伦塔诺等有交往。他的成名作是《彼
得·史莱米尔的奇遇》。与他人合作出版《德国诗集年刊》,组诗《妇女的
爱情与生活》、叙事诗《巨人的玩具》,游记文学《环球旅行》、《一次探
险中的观感》等。沙米索是个介于晚期浪漫主义和早期现实主义之间的诗人
和散文作家。

(葛丽娟)


《彼得·史莱米尔的奇遇》中篇小说。德国作家沙米索的成名作。作
于1814 年。描写一个人因将影子卖给魔鬼以换得财富,从而丧失人的一切特
征而痛苦不堪的故事,表现了金钱使人性异化的主题。主人公作为“没有影
子的人”开创了欧洲文学中的”异化主题”,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反映了
作者本人在战争时期内心的矛盾和痛苦。是一部既富于浪漫色彩又深刻反映
了现实的作品。小说出版后被译成多种文字。

(葛丽娟)


格林兄弟指兄雅各布·格林(1785~1863)和弟威廉·格林(1786~
1859),德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研究民间文学的学者。生于哈瑙一小官吏家
庭。曾在马尔堡大学攻读法律。大学毕业后他们埋头研究历史,搜集整理民
间童话和古老传说,陆续出版了三卷本的《德国儿童与家庭童话集》,包括
童话故事178 个,反映了人民丰富的想象力、优美的内心世界和崇高的道德
规范。其中的《灰姑娘》、《白雪公主》、《小红帽》等家喻户晓,人人皆
知,成为全世界儿童喜爱的作品。1837 年他们和其他5 名哥根廷大学教授一
起抗议汉诺威公爵破坏宪法,而失去教授职位。他们还编写了《德语语法》、
《德国语言史》和德语字典》(未完),开创了研究日尔曼语言学的先河。

(葛丽娟)


《灰姑娘》《格林童话》中的名篇。叙述灰姑娘在生母去世后,受到
继母和两个姐姐的辱骂和虐待。一次国王举行盛大舞会,要为王子物色新娘。
继母打扮好两个女儿参加,却不让灰姑娘出门。灰姑娘得到神仙帮助,赐给
她漂亮的衣服和舞鞋,参加舞会,赢得了王子的爱情,同王子举行了婚礼。
而她的两个姐姐则受到一辈子瞎眼的惩罚。这个故事充满了对劳动人民、被
压迫者的同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对不平等社会的不满及对统治阶级
的卑视。作品歌颂了真善美,鞭挞了假恶丑,语言质朴,情节生动感人,在
世界各国拥有广泛的读者。

(葛丽娟)


海涅(1797~1856)是19 世纪德国杰出的革命民主主义诗人、作家。
出身于犹太小商人家庭。早期以创作抒情诗为主,代表作《歌集》具有浪漫
色彩、民歌的曲调和韵律。《旅行记》4 卷反映了作者思想上的成长。其中
1824~1828 年以亲身经历写的著名散文游记《哈尔茨山游记》,是他的第一
部具有独特风格的散文。1830 年法国的七月革命使他受到鼓舞。写了《论法
国的画家》、《论浪漫派》、《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等评论文章。1843
年,与马克思结识,在吗克思的影响下,写了政治诗集《时代的诗》和长诗
《德国——一个冬天的音话》。其中那首声援1844 年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的诗《西里西亚的纺织工人》尤为著名。这首诗描写了无产阶级自觉的革命
个争,得到了恩格斯的很高评价。晚年著作有诗集《罗曼采罗》、通信集《卢
提茨亚》。他的作品在德国文学史上标志着一个新阶段的开始,对后世影响
很大。

(赵伟)


《西里西亚的纺织工人》政治抒情诗。海涅著作干1844 年。收入诗集
《时代的诗》。这首诗真实地反映了1844 年西里西亚纺织工人的起义,歌颂
了这些自觉的战士和旧制度的掘墓人。全诗共五节。第一节是引子:军二、
三、四节,分别写工人们对上帝、国王、祖国的三重诅咒,从政治上、思想
上揭露了德意志社会制度的反动性;第五节是全诗的结尾,并与第一节相呼
应。这首诗的主题就是要表现德国工人阶级对于旧制度的深仇大恨以及他们
埋葬旧世界的战斗决心。在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上很有特色,他直接抓住工
人们咬牙切齿、满腔激愤地在织布机旁一边织布一边诅咒旧社会的情景来加
以描写。着力刻划工人们的内心世界和他们的觉悟程度。诗中还成功地运用
了民歌中常见的复唱的手法。“我们织,我们织”的诗句反复咏唱,每一节
都用这两句结尾。在这里,“织”字具有丰富的革命内涵。整首诗内容广博
而形象鲜明集中,战斗性较强、同时又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恩格斯给了这首
诗以很高的评价。“这首诗歌的德文原文是我所知道的最有力的诗歌之一”,
并亲自将它译成英文。

(赵伟)


《德国——一个冬天的音话》长篇政治抒情诗。海涅在法国流亡十二
年之后第一次返回德国时作。共27 章。海涅通过叙述他在祖国土地上的一次
旅行,反映了德国的现实。长诗抨击了德国,特别是普鲁士的封建统治,抒
发了诗人对它的刻骨仇恨。长诗通过封建帝王的幽灵——红胡子大帝的传
说,抨击了弥漫于德国社会的反动倒退的逆流,批判了德国的自由主义派别。
长诗通过汉堡守护女神的形象讽刺了德国资产阶级的软弱、中庸以及对封建
势力的妥协,这首诗最显著的特色就是在描写德国的现实时,时时飞腾到幻
想的境界。又不时地回到现实生活的描绘中来。现实与幻想相交织,构成了
长诗十分独特的风格。长诗既抒发了对德国封建制度强烈的仇恨与憎恶,又
具有强烈的抒情性。长诗集中体现了海涅艺术风格的特点:夸张的讽刺,离
奇的比喻,民间的传说,个人的幻想和风趣的对话都交织在一起,使长诗在
思想上和艺术上都达到了高度的成熟,是诗人的杰出代表作,曾受到马克思
的赞赏。

(赵伟)


毕希纳(1813~1837)德国革命民主主义诗人、剧作家,父亲是位医生。
他本人亦学过医,早年受到法国革命思想影响。1834 年组织“人权协会”,
进行秘密革命活动。同年主办《黑森信使报》,撰写政论文章,号召农民起
义,反对封建制度和小邦割据。1835 年遭通缉,逃往斯特拉斯堡,继续学医。
1836 年移居苏黎世,在苏黎世大学任教。主要作品为三个剧本:《丹东之死》,
《沃伊采克》和《勒翁瑟和莱纳》,其他还有中篇小说《年华》等。

(葛丽娟)


《丹东之死》历史剧,毕希纳著,作于1835 年。剧本是在其住宅遭到
密探监视的情况下,在五星期内完成的。剧本以法国大革命时期罗伯斯庇尔
和丹东两派之间的冲突为背景。作者肯定罗伯斯庇尔的革命坚定性,指出其
失败的原因在于未能解决“面包问题”及未能依靠农民的力量。对丹东之死
抱有一定同情,但还是谴责了丹东放弃革命,沉湎于个人的生活享受。剧本
表达了作者要求推翻封建制度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革命民主主义观点。

(葛丽娟)


斯托姆(1817~1888)德国作家。生于德国北部的胡苏姆,其父是律师。
1837~1842 年在基尔攻读法律,1843 年回胡苏姆任律师,同时开始文学创
作。后因参加反对丹麦统治北德的斗争被解职,离开家乡到波茨坦任法官,
188O 年起退休居家。其诗歌主要抒写爱情及田园生活,具有民歌风格,语言
简朴,韵律和谐。早期代表作《茵梦湖》。其他名篇如《在大学里》、《淹
死者》、《骑白马的人》等。中篇小说集有《在阳光下》、《复天的月夜》
等。其作品体现了1848 年德国革命失败后,知识分子对现状的不满和忧郁孤
寂的心情。

(葛丽娟)


《茵梦湖》短篇小说。斯托姆,作于1849 年。作品写出身小康之家的
伊利莎白和青年莱茵哈特彼此相爱,但她的母亲却不顾他们的爱情,将伊利
莎白嫁给茵梦湖边一个富人,作品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以金钱为基础的婚姻
的不合理性,但他笔下两个男女主人公却逆来顺受,缺乏反抗精神,全书带
有浓厚的感伤情调。在艺术上造诣高深,语言朴素优美,写景壮物生动自然,
尤善于以景抒情,情景交融。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译成中文后,深受中
国读者的喜爱。

(葛丽娟)


《骑白马的人》中篇小说。斯托姆作于1888 年。北海附近一个青年农
民霍克·海因出身贫苦,靠刻苦自学,成为堤坝建筑家。他努力钻研科学技
术,想要改建防御海洪的堤岸,但却遭到保守势力的阻饶。他孤军奋战,得
不到群众支持,最后失败,死在洪水中。霍克·海因是一个具有启蒙思想的
人物,提倡科学,但却骄傲自大,导致毁灭。小说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当时
的社会矛盾。体现了德国知识分子在1848 年革命失败后对现状的不满和忧郁
孤寂的心情。是作者最后一部杰作。

(葛丽娟)


冯达诺(1819~1898)德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出生于一个药商家庭。
早年在伯林等地的药店里工作,1850 年起从事职业写作。曾任《曾鲁士报》
记者,普法战争期间曾三度担任战地记者。战后担任《浮斯报》戏剧评论工
作,直到1889 年为止。其创作活动以1878 年为界,前期主要是歌谣和散文。
主要作品有《歌谣集》,散文的成就是游记。著名作品是《布兰登堡漫游记》。
后期以1878 年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在风暴前)为开端,与下了20 多部长
短篇小说,开辟了德国批判现实主义道路,奠定了他在德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迷恫·混乱》、《施蒂娜》、《燕妮·特莱贝尔夫人》
和《艾菲·卜利斯特》等。

(葛丽娟)


《艾菲·卜利斯特》长篇小说。冯达诺作于1895 年。描写贵族小姐艾
菲·卜利斯特的婚姻悲剧。艾菲是个纯洁美丽的少女,由母亲作主将她嫁给
母亲的旧情人殷土台顿,殷士台顿在一海滨城市当县长,贪图功名利禄,全
然不顾妻子的孤独与寂寞。不久艾菲认识了丈夫的朋友克兰巴斯少校,两人
发生了暧昧关系。六年后,丈夫发现了他们之间的不正当关系,为了贵族的
名誉,同克兰巴斯决斗,并打死了他,又和艾菲离了婚。艾菲积郁而死。小
说揭露了贵族社会道德观念的虚伪和残酷。作品情节单一,紧紧抓住艾菲的
婚姻这一主要情节逐步向前发展,结构紧凑,大量精采的对话,使人物形象
鲜明而生动。集中反映了作者创作的思想深度和艺术特色。

(葛丽娟)


维尔特(1822~1856)德国无产阶级作家和诗人。生于一个牧师家庭。
当过学徒、职员和记账员,1843~1845 年旅居英国,同宪章派人士接触,
1843、1845 年先后结识了恩格斯、马克思,加入“共产主义者同盟”。1848
年担任马恩创办的《新莱茵报》副刊编辑,写过许多优秀的政治诗和散文。
1849 年革命失败后,中断创作活动而经商,1856 年7 月客死古巴哈瓦那。维
尔特的诗歌热情歌颂工人和手工业者,他们第一次以自觉故斗者的形象出现
在德国文学作品中。著名组诗有《饥饿之歌》和《郎夫郡之歌》,恩格斯称
他是“德国无产阶级第一个和最重要的诗人”。另有散文《不列颠人的社会
和政治生活速写》、长篇小说《德国商业生活的幽默速写》和《著名骑士施
纳普汉斯基的生平和事业》。抨击了地主贵族和资产阶级,揭露讽刺了他们
的丑恶面目。

(葛丽娟)


《饥饿之歌》诗歌。维尔特作于1843~IK46 年。全诗如下:“尊敬的
国王陛下,/这种惨事你可知道?/星期一我们吃得很少,/星期二我们没有东
西吃了。/星期三我们只得挨饿,/星期四我们痛苦难熬;/啊哈,在星期五那
天,/我们几乎成了饿蜉!因此请你慎重思考,/星期六让我们烤点面包/要不,
我们将在星期天,/国王呵,把你抓住吃掉!”诗中描写了工人的饥饿,但诗
人用的不是唉声叹气的调子,而是幽默、开朗的笔调,最后向统治者发出警
告。内容独特新颖,语言简练通俗,具有朴实的民歌风格。

(葛丽娟)


霍普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