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02四书五经合集之孟子-第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彭更说:“论动机。”
  孟子说:“比如这里有一个人,把屋瓦打碎,在新刷好的墙壁 上乱画,但他这样做的动机是为了弄到吃的,你给他吃的吗?”
  彭更说:“不。”
  孟子说:“那么,你不是论动机,而是论功绩的了。”
  【读解】
  这里实际上牵涉到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个还是当受不当受的问题。用我们的话来说,就是,只要 是正当的,再多也可以接受;如果不正当,再少也不应该接受。这 就涉及到我们今天一些经济案件的问题了。比如说某项技术发明 或新产品开发之类的成果收人问题,新闻媒介时有披露,其症结 点在就在于当事人的巨额收入是“如其道”还是“非其道”。如果是 “如其道”,那再多也不应该有问题(当然要按有关规定上税等 等),如果是“非其道”,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这里的界限是很 清楚的。
  问题倒是在于,谁来认定是“如其道”还是“非其道”呢?混 乱也正是出在这里,往往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这大概就需 要多多颁布法规了吧。 回到孟子的说法,我们看到,他在这里的观点与孔子所谓 “如利思义”(《论语·宪问》或“见得思义”(《论语·季氏》) 的观点以及他自己“当辞则辞,当受则受”的实际做法(见《公 孙丑下》4·3)都是一致的。说到底,还是我们今天常说的“君 子爱财,取之有道”。“有道”就是“如其道”,“无道”就是“非 其道”。
  本章牵涉的另一个方面是动机与效果的关系问题。 
  在这一点上,孟子同样采取了他一贯的推谬手法,把论辩对 手推到荒唐的境地,使之不得不承认错误,从而证实了自己观点 的正确性。
  在我们今天看来,他们师生之间所谈论的这个问题并不复杂. 学生彭更是从动机来看问题,解决问题。孟子则是从实际功绩,也 就是效果方面来看问题,解决问题。有点近似于我们今天说不听 大话、空话,只看工作实绩。 
  当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动机与效果的问题是一对哲学范 畴。我们的观点是二者的统一,也就是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统  一:无论你是共。办了错事,还是做好事的“动机不纯”,都是反 对的。
  只不过,面对生活与工作的实践,不可能事事都能做到二者 的统一。在这种情况下,恐怕还是应该主要看实绩,也就是“食 功”而“非食志”了吧。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原文】
  孟子谓戴不胜①曰:“子欲子之王之③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 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
  曰:“使齐人傅之。”
  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③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 得矣;引而置之庄岳①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 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 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
  【注释】    
  ①戴不胜:人名,宋国大臣。②之:动词,向,往,到。③咻 (xiu):喧哗干扰。④庄岳:齐国的街里名。庄,街名;岳,里名。
  【译文】
  孟子对戴不胜说:“你希望你的君王向善吗?我明白告诉你吧。 比如说有一位楚国的大夫,希望他的儿子学会说齐国话,是找齐 国的人来教他好呢?还是找楚国的人来教他好?” 戴不胜说:“找 齐国人来教他好。”
  孟子说:“如果一个齐国人来教他,却有许多楚国人在他周围 观楚国话来干扰他,即使你每天鞭打他,要求他说齐国话,那也 是不可能的。反之,如果把他带到齐国去,住在齐国的某个街市 比方说名叫庄岳的地方,在那里生活几年,那么,即使你每天鞭 打他,要求他说楚国话,那也是不可能的了。你说薛居州是个好 人,要他住在王宫中。如果在王宫中的人,无论年龄大小还是地 位高低都是像薛居州那样的好人,那君王和谁去做坏事呢?相反, 如果在王宫中的人,无论年龄大小还是地位高低都不是像薛居州 和样的好人,那君王又和谁去做好事呢?单单一个薛居州能把宋 王怎么样呢?”
  【读解】
  孟子的本意还是在政治方面,用“近来者赤,近墨者黑”的 道理说明周围环境对人的影响的重要性,从而说明当政治国的国 君应注意自己身边所用亲信的考查和选择。因为,如果国君周围 以好人,那么国君也就会和大家一起向善做好事。相反,如果 国君周围多是坏人,那么国君也就很难做好人了。这里的道理并 不深奥,实际上也就是《大戴礼记·曾子制言》所说“蓬生麻中, 不扶自直;白沙在泥,与之俱黑”的意思。所谓“昔孟母,择邻 处”,“孟母三迁”不也就是为了找一个周围环境好一点的地方以 利于孩子的教育与成长吗?孟子是从小就受到这方面的熏陶,早 有切身体会的了,所以说得非常在理而又举例生动形象。
  我们感兴趣的不仅仅在他的政治的意图上,而且还在他所举 的例子上。这实际上是一个学习外语的问题了。原以为学习外语 是在“出国大串连”的时代才时髦的,却没想到早在两千多年前 的孟子就有这方面的论述了。而且,不管孟子所举的例子是真实 的还是假设的,生活中有这样的现象却是可以肯定的,就是达官 贵人让自己的孩子学习“外国语”。(我们当然知道,所谓“外 国”是指当时的概念而言,实际上是汉语的方言。)
  我们这里研究而加以肯定的是他所强调的语言环境问题。诚 如孟子在本章中所论,语言口耳之学,语言环境至关重要。这是 凡有过学习外语经历的人都深有体会的。孟子的分析具体而生动. 读来很有亲切感。我们真该把他的这一段论述收入学习外语方面 的入门教材中去。
  

  不由其道,钻穴之徒
  【原文】
  曰①:“丈夫生而愿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父母之 心,人皆有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②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 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古之人未尝不欲仕也,又恶不由其道。不 由其道而往者,与钻穴隙之类也。”
  【注释】    
  ①本段系节选孟子与魏国人周霄的对话。“曰”指“孟子曰”。②媒 妁(Shuo):媒人,介绍婚姻的人。
  【译文】
  孟子说:“男孩子一生下来,父母便希望给他找一个好的妻室, 女孩子一生下来,父母便希望给好找一个好的婆家。父母这样的 心情,人人都有。但是,如果不等父母的安排,媒人的介绍,就 自己钻洞扒缝互相偷看,甚至翻墙过壁支私会,那就要受到父母 和社会上其他的人鄙视。同样的道理。古代人不是不想做官,只 不过厌恶不经过正当的途径去做官。不经过正当的途径去做官,与 男女之间钻洞扒缝的行为是一样的”
  【读解】
  孟子以男女苟合偷情为喻,谴责那些不由其道,不择手段去 争取做了的人,实际上还是在谴责靠游说君王起家的纵横术士们。
  根据孟子的观点,想做官,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和理想是非 常正当的。但另一方面,“又恶不由其道”。说穿了,还是立身处 世的“出处”问题。其基本观点与“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一 章是相同的,就是不能靠不正当手段去争取做官,不能扭曲自己 的人格。
  孟子关于男女偷情的比喻是非常生动而深刻的。不过,时代 发到今天,恋爱婚姻一律自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早已被 抛到了一边,少男少女们再也用不着钻洞扒缝,翻墙过壁,像张 君瑞和崔莺莺那样“待月西厢下”了。那么,“钻穴隙之类”是不 是也就合理了呢?
  当然不是这样,莫说是在政治上、官场上去“钻穴隙”,就是 男女关系上的“不由其道而往”,也仍然会遭到“父母国人皆贱 之”,总归不是什么光宗耀祖的事罢。 
  所以,还是光明磊落走正道,不要“钻穴隙之类”的好。
  孟子的比喻始终是意味深长的。 
  

  胁肩诌笑,病于夏畦
  【原文】
  公孙五问曰:“不见诸侯何义?”
  孟子曰:“古者不为臣不见。段干木①逾垣而辟②之,泄柳闭门 而不内③,是皆已甚;迫,斯可以见矣。阳货欲见孔子④而恶无礼, 大夫有赐于士,不得受于其家,则往拜其门。阳货瞰⑤孔子之亡也, 而馈孔子蒸豚;孔子亦瞰其亡也,而往拜之。当是时,阳货先,岂 得不见?曾子曰:‘胁肩馅笑,病于夏畦(6)。’子路(7):‘未同而言, 观其色赧赧然,非由之所知也。’由是观之,则君子之所养,可知 已矣。”
  【注释】    
  ①段干木:姓段干,名木,晋国人,清高而不屑为官。魏文侯去拜访他, 他却翻墙逃走不见。②辟:同“避”。③泄柳:人名,鲁穆公时人。 办同“纳”。(4)阳货欲见孔子:事见《论语·阳货》(17·1)。“见”在 这里作使动用法,是阳货想让孔子来拜见他的意思。⑤瞰:窥视。 (6)胁肩诌笑,病于夏畦:胁肩,耸起肩头,故作恭敬的样子。胁肩诌笑形容 逢迎诌媚的丑态。畦:本指菜地间划分的行列,这里作动词用,指在菜地里 劳动.
  【译文】
  公孙王问道:“不主动去拜见诸侯是什么道理?”
  孟子说:“在古代,一个人如果不是诸侯的臣属便不去拜见。 段干木跳墙躲避魏文侯,泄柳闭门不接待鲁穆公,这些都做得过 分了。迫不得已时,见还是应该见的。从前阳货想要孔子去拜见 他,又厌恶别人说他不懂礼仪。大夫如果对士人有所赏赐,士人 没有在家亲自接受的话,就得上大夫家去拜谢。于是,阳货便趁 孔子不在家的时候,给孔子送去一只蒸乳猪。孔子也打听到阳货 不在家时,前去拜谢。当时,要是阳货真心诚意地先去看孔子,孔 子难道不去拜见他吗?曾子说:‘耸起两个肩头,做出一副讨好人 的笑脸,这真比顶着夏天的毒日头在菜地里干活还要令人难受 啊!’子路说:‘分明不愿意和那人谈话,却要勉强去谈,脸上还 做出羞惭的样子,这种人不是我所能够理解的。’从这里看来,君 子是怎样修养自己的,就可以知道了。”
  【读解】
  这里一方面是对《论语·阳货》所记“阳货欲见孔子”(17· 1)一章的补充说明;另一方面又是对孔子所说“巧言令色,鲜矣 仁”(《论语·学而 )》)的进一步发挥。
  所谓“胁肩诌笑”,就是“巧言令色”。包括子路所不理解的 那种“未同而言,观其色赧赧然”都是类似的行径。说穿了,就 是两个字--虚伪!
  说到虚伪,那可就真是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话题了。一方面, 它是“老鼠过街,人人喊打。”世上几乎找不到什么人不深恶痛绝, 把它作为人类的恶行败德而加以口诛笔伐。也就是说,似乎是一 个勿需讨论的问题了。但另一方面,我们又分明感觉到自己随时 随地都生活在虚伪的包围之中,世上几乎就找不到什么没有虚伪 存在的净土。所以,这似乎又是一个很有必要深入研究的问题。正 是这两个方面的二律背反使“虚伪”突现在我们的生活之中,不 仅令我们这些凡夫俗子,而且个圣贤们也困惑不已,所以有反复 论述。(仅仅关于“巧言令色”的论述,在《论语》中就有三次, 分别见于《学而》、《公冶长》、《阳货》三篇。) 
  至于孟子在这里为什么又说到这个话题,则是从“诌媚”引 起的。因为学生公孙丑提到为什么不主动去拜见诸侯的问题,孟 子在回答时说到两个方面的表现。一方面是像段干木、泄柳那样, 过于清高,过于孤芳自赏,似平也没有必要。因为儒者凡事反对 走极端,而主张中正平和、恰如其分。另一方面就说到诌媚的问 题了。虽然他这里没有明说,但我们可以揣测到,他所指的“胁 肩诌笑”之徒,正是那些逢迎、巴结各国诸侯的纵横术士们。而 这些人,因为是他反复鞭挞的对象,这里也就没有明说了。 
  从诌媚到虚伪,或者换句话说,诌媚本身也就是虚伪。有人 说:“虚伪及欺诈产生各种罪恶。”有人说得更为干脆:“虚伪乃罪 恶之源!” 
  问题还是在于,认识到这些以后,我们又拿什么来与之较量, 怎样来清除这人类的“罪恶之源”呢?
  这恐怕就不是能够“毕其功于一役”,甚而至于“毕其功于一 代”的事了吧。 
  

  偷鸡贼的逻辑
  【原文】
  戴盈之①曰:“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②未能,请轻之,以待 来年,然后已,何如?”
  孟子曰:“今有人日攘③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 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 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注释】    
  ①戴盈之:人名,宋国大夫。②兹:年。③攘;偷。
  【译文】
  戴盈之说:“税率十分抽一,免除关卡和市场的征税,今年内 还办不到,请让我们先减轻一些,等到明年再彻底实行,怎么样?”
  孟子说:“现在有一个人每天偷邻居家的一只鸡,有人告诫他 说:‘这不是正派人的行为!’他便说:‘请让我先减少一些,每月 偷一只,等到明年再彻底洗手不干。’——如果知道这种行为不合 于道义,就应该赶快停止,为什么要等到明年呢?”
  【读解】
  好一条偷鸡贼的逻辑!
  好一则偷鸡贼的寓言! 这条偷鸡贼的逻辑就是改错分步,明明认识到不对,但就是 不愿意彻底改正,而以数量减少来遮掩性质不改的问题。
  这则偷鸡贼的寓言生动幽默,看似荒唐可笑,实际上是人心 写照。在我们的生活中,无论是戒烟、戒赌、戒毒,还是“反腐 倡廉”中披露出来的一些案子,其当事人不是多少都有一点这个 偷鸡贼的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