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02四书五经合集之孟子-第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二,指不若人,标准清清楚楚,无可辨驳;心不若人,难 以有所度量,甚至可以自欺欺人。 
  所以,指不若人,羞愧难当,莫说秦楚之路,就是飞越太平 洋也在所不辞,只要能去其耻辱。心不若人,不以为耻,甚至反 以为荣,又有何秦楚之路可去呢?
  

  饮食之人,养小失大
  【原文】
  孟子曰:“人之于身也,兼所爱。兼所爱,则兼所养也。无尺 寸之肤不爱焉,则无尺寸之肤不养也。所以考其善不善者,岂有 他哉?于己取之而已矣。体有贵贱,有小大。无以小害大,无以 贱害贵。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今有场师,舍其梧 檟①,养其樲棘②,则为贱场师焉。养其一指而失其后背,而不知 也,则为狼疾③人也。饮食之人,则人贱之矣,为其养小以失大也。 饮食之人无有失也,则口腹岂适④为尺寸之肤哉?”
  【注释】
  ①檟:梧桐。檟(jia):即楸树,也是一种木质很好的树。②樲(er )酸枣。棘:荆棘。③狼疾:同“狼藉”,昏乱,糊涂。④适。通 啻”(Chi),仅仅,只。
  【译文】  
  孟子说:“人对于身体,哪一部分都爱护。都爱护,便都保养。 没有一尺一寸的肌肤不爱护,便没有一尺一寸的肌肤不保养。考 察她护养得好不好,难道有别的方法吗?不过是看他注重的是身 体的哪一部分罢了。身体有重要的部分,有次要的部分;有小的 部分,也有大的部分。不要因为小的部分而损害大的部分,不要 因为次要部分而损害重要的部分。护养小的部分的是小人,护养 大的部分的是大人。如果有一位园艺师,舍弃梧桐楸树,却去培 养酸枣荆棘,那就是一位很糟糕的园艺师。如果有人为护养一根 指头而失去整个肩背,自己还不明白,那便是个糊涂透顶的人。那 种只晓得吃吃喝喝的人之所以受到人们的鄙视,就因为他护养了 小的部分而失去了大的部分。如果说他没有失去什么的话,那么, 一个人的吃喝难道就只是为了护养那一尺一寸的肌肤吗?”
  【读解】
  那失去了的“大的部分”到底是什么呢?孟子在这里没有明 说。不过,从他在其它地方所说的来看,我们知道,那就是“饱 食、暖衣、逸居而无教”(《滕文公上》)的“教”,也就是孔子所 谓“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论语·阳货》)的“用心”。也就是 说,这里所说的“饮食之人”就是“近于禽兽”的人了。
  赵歧注《孟子》说:“只晓得吃喝的人之所以受到人们鄙视; 是因为他保养口腹而失去道德。如果他不失道德,保养口腹也没 有什么不好。所以,一个人吃喝不仅仅是为了长一身细皮肥肉,也 是为了培养仁义道德啊!” 
  对我们今天的人来说,对于“细皮”的护养已到了登峰造极 的地步,不仅自己全心护养,而且还求助于美容师和不断“新登 场”的千奇百怪的美容护肤霜。
  对“细皮”的追求已如此,而肥肉却是谁也不愿意长的了。可 是,既不愿意长肥肉,又舍不得口腹之乐,于是便有减肥精减肥 茶减肥霜减肥操大行其道了。这才真正是“难矣哉!” 
  与其减肥,不如“养大”,不如有所“用心”。
  

  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
  【原文】
  公都子问曰:“钧①是人也,或为大人,或为小人,何也?”
  孟子曰:“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 
  曰:“钧是人也,或从其大体,或从其小体,何也?” 
  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 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②者。先拉乎 其大者,则其小者弗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 
  【注释】
  ①钧:同“均”。②我:泛指人类。
  【译文】  
  公都子问道:“同样是人,有的成为君子,有的成为小人,这 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注重身体重要部分的成为君子,注重身体次要部分 的成为小人。” 
  公都子说:“同样是人,有的人注重身体重要部分,有的人注 重身体次要部分,这又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眼睛耳朵这类器官不会思考,所以被外物所蒙蔽, 一与外物相接触,便容易被引入迷途。心这个器官则有思考的能 力,一思考就会有所得,不思考就得不到。这是上天特意赋予我 们人类的。所以,首先把心这个身体的重要部分树立起来,其它 次要部分就不会被引入迷途。这样便可以成为君子了。”
  【读解】
  这一章正好可以作为上一章的补充。上一章是从否定的方面 达了“养小失大”的害处,这一章则从正面来说怎样树立“大”的 问题。而且,所谓“大”“小”也很清楚了;“心”是体之大者,也 是体之贵者;其它器官如眼睛、耳朵等都只是体之小者,体之贱 者。所以要树立心的统帅作用,只要心的统帅作用树立起来,其 它感官也就不会被外物所蒙蔽而误入歧途了。
  单就本章内容来看,其中最突出的仍然是对心的重视,所谓 “心之官则思”成为了后世的名言,“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更 是强调了思考对人的重要性。联系到本篇所记载孟子对于人与动 物区别的一系列论述来看,这里所说的“此天之所与我者”实际 上正是用“心之官则思”这一人类所独有的特点来划分人与动物 协限,弘扬心灵的思考对于人类的重要意义。
  本章另一点值得重视的是心与耳目等感官的关系问题。耳目 等感官由于不会思考,所以容易为外物所蒙蔽,心由于会思考,所 以不容易为外物所蒙蔽。(当然,“思则得之”,思考了就会这样; “不思则不得”,如果你不思考,心也只是一种摆设,不起作用。) 所以,只要“先立乎其大者”,把心树立起来了,“则其小者不能 夺也”,其它次要的部分,比如耳目等感官就不会被外物所夺, 所蒙蔽了。我们看到,这实际上已接触到所谓感觉与理解、感性 认识与理性认识的问题,我们在前面曾经说过,孟子的整个学 说,具有非常浓厚了心理学色彩。所以,他虽然不可能提出感觉 与理解、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这些现代性的概念,但他对它们的 实质有所把握则是完全有可能的。
  至于他把“心”作为思考的器官,而没有发现“大脑”这个 新大陆,则是传统性的认识局限,不是他个人所能超载的了。事 实上,作为传统性的习惯,我们今天在语言运用中也仍然把 “心”作为思想器官的代名词,又何况在两千多年前的孟子时代呢? 
  

  “天爵”与“人爵”
  【原文】
  孟子曰:‘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 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今  之人修其天爵,以要①人爵,既得人爵,而弃其天爵,则惑之甚者 也,终亦必亡而已矣。”
  【注释】
  ①要(yao):即“邀”,求取,追求。
  【译文】  
  孟子说:“有天赐的爵位,有人授的爵位。仁义忠信,不厌倦 地乐于行善,这是天赐的爵位;公卿大夫,这是人授的爵位。古 代的。人修养天赐的爵位,水到渠成地获得人授的爵位。现在的人 修养天赐的爵位,其目的就在于得到人授的爵位;一旦得到人授 的爵位,便抛弃了天赐的爵位。这可真是糊涂得很啊!最终连人 授的爵位也必定会失去。”
  【读解】
  所谓“天赐”只是一种比拟性的说法,天爵实际上是精神的 爵位,内在的爵位,无需谁来委任封赏,也无法世袭继承。人爵 则是偏于物质的、外在的爵位,必须靠人委任或封赏或世袭。
  说穿了,天爵是精神贵族,人爵是社会贵族。
  时代发展到民主的今天,社会贵族(至少在名份上)已日趋 消亡,而精神贵族(按照我们这里的特定含义,而不是通常的意 义)却长存。
  回过头来说,孔、孟又何尝不是他们时代的精神贵族呢? 
  “忠信仁义,乐善不倦。” 
  这样的精神贵族,即使是在我们这个平民化的时代,是不是也多多益善呢?
  

  自尊自贵,才是真贵
  【原文】
  孟子曰:“欲贵者,人之同心也。人人有贵于己者,弗思耳。 人之所贵者,非良贵也。赵孟①之所贵,赵孟能贱之。《诗》云: ‘既醉以酒,既饱以德②。’而饱乎仁义也,所以不愿③人之膏粱④之 味也;令闻广誉施于身,所以不愿人之文绣(5)也。”
  【注释】
  ①赵孟:春秋时晋国正卿赵盾,字孟。他的子孙如著名的赵文子赵武、赵 简子赵鞅、赵襄子赵无恤等都因袭赵盾而称赵孟。这里以赵孟代指有权势的 人物,不一定具体指哪一个。②既醉以酒,既饱以德:引自《诗经·大 雅·既醉》。③愿:羡慕。④膏粱:肥肉叫膏;精细色白的小米叫粱, 而不是指今日的高粱。⑤文绣:古代要有爵位的人才能穿有文绣的衣服。
  【译文】  
  孟子说:“希望尊贵,这是人们的共同心理。不过,每个人自 己其实都有可尊贵的东西,只不过平时没有去想到它罢了。别人 所给与的尊贵,并不是真正的尊贵。赵孟使你尊贵,赵孟也同样 可以使你下贱。《诗经》说:‘酒已经醉了,德已经饱了。’这是说 仁义道德很充实,也就不羡慕别人的美味佳肴了;四方传播的好 名声在我身上,也就不羡慕别人的绣花衣裳了。”
  【读解】
  “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佛主慈悲,一语道破天机,开悟众生。
  实际上,佛主所说,与孟子这里所说倒有了相通之处。 
  自尊者人尊之,自贵者人贵之。相反,自经沟读,自惭形秽, 妄自菲薄者人贱之。 
  因此,人以自尊自责为贵,千万不要“抛却自家无尽藏,沿 门持钵效贫儿。”用我们通俗的话来说,叫做“端着金饭碗讨。”
  要不端着金饭碗讨口,关键是要自己知道所端的是金饭碗,认 识它的价值。要自尊自贵,关键是要知道自己有值得尊贵的东西, 这就是孟子所说“人人有贵于己者”。从后文来看,这种己所贵, 实际上就是仁义道德、令闻广誉,与之相对的,则是膏粱文绣,也 就是金钱富贵。所以,在孟子看来,世上有两种尊贵的东西,一 是外在的,即膏粱文绣,这是要靠别人给与的;二是内在的,即 仁义道德,这是不靠别人给与而要靠自己良心发现,自己培育滋 养的。前者并不是真正尊贵的东西,因为别人可以给与你也可以 剥夺你;后者才是真正尊贵的,别人不可剥夺的。正如盂子引曾 子所言:“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 (少)乎哉?”(《孟子·公孙丑下》)这是自尊自责的典范。说到 这里,实际上又回到上一章所讨论的“天爵”与“人爵”问题上 去了。 
  孟子的这些思想,对于我们今天文人们所提出的保持社会良 心地位,“抵抗”金钱与物欲的诱惑,是不是有积极意义呢?
  

  杯水车薪,应怪自己
  【原文】
  孟子曰:“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 械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此又与①于不仁之甚 者也,亦终必亡而已矣。”
  【注释】
  ①与:助。
  【译文】  
  孟子说:“仁胜过不仁,就像水可以灭火一样。但如今奉行仁 道的人,就像用一杯水去灭一车柴草所燃烧的大火一样;灭不了, 没说是水不能够灭火。这样的说法正好又大大助长了那些不仁之 徒,结果连他们原本奉行的一点点仁道也必然会最终失去。”
  【读解】
  兵法说:“知已知彼,百战百胜。” 
  杯水车薪,自然是无济于事。不审时度势,反省自己是否尽 到了努力,而是自以为火不可灭,灰心丧气,放弃斗争。长他人 志气,灭自己威风,这实际上是助纣为虐。 
  所以,当不能取胜的时候,应自知努力不够而加强力量,改 杯水车薪为桶水车薪、池水车薪,最好是再加上水龙和其它现代 加灭火器。如此一来,莫说是车薪,就是你一屋子的薪所燃烧 的熊熊烈火也照灭不误。 
  不信,你拨119咨询去。
  

  大匠诲人,必以规矩
  【原文】
  孟子曰:“到之教人射,必志于彀①,学者亦必志于彀。大匠 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
  【注释】
  ①志:期望。彀(gou):拉满弓。
  【译文】  
  孟子说:“界教人射箭,总是期望把弓拉满,学的人也总是 期望把弓拉满。高明的工匠教人手艺必定依照一定的规矩,学的 人也就必定依照一定的规矩。”
  【读解】
  这正是《离娄上》所说“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 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的意思。
  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 
  没有规矩,教师不能教,学生无法学。 
  小至手工技巧,大至安邦定国,治理天下,凡事都有法则可 依,有规律可循。 
  因此,一定要顺其规律,不可停逆而行。如果悖逆而行,就 会出现“上无道楼也,下无法守也,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君子 犯义,小人犯刑,国之所存者幸也’(《离娄上》)那样的情况,天 下大乱。所以,规矩绝不是小问题。大家都应该自觉遵守,从清 洁卫生、交通规则等身边事做起。 
  

  告子下
  本篇包括政治、战争、财政税收等多方面的治国问题,也包 括教育、历史、个人修养等方面的内容。其中“生于忧患,死于 安乐”是非常著名的一章。全篇原文共 16章,本书选 10章。
  怎样比较?
  【原文】
  任①人有问屋庐子②曰:“礼与食孰重?”
  曰:“礼重。”
  “色与礼孰重?” 
  曰:“礼重。”
  曰:“以礼食,则饥而死;不以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