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百战奇略-第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晋楚鄢陵之战,就晋军方面来看,便是生动体现用兵“须务持 
重”指导原则的战例。当时,楚国与郑国等联军已迫近晋军而 
摆开了阵势。面对楚军方面的攻势,晋军军吏十分担心,而在 
商讨战守之策时,大体上形成了三种主张意见:一是以中军副 
将范文子(士燮)为代表的,他以“外宁必有内忧 ”(见《左 
传·成公十六年 》下同)为辞 ,力主“释楚”而不战;二是 
以中军主将栾书为代表的;主张“固垒而待之”,先守而后攻; 
三是以新军副将郤至为代表的 ,他在深入分析“楚有六间 ” 

…  90…

百战奇略                                                          ·188· 

 (即楚军将帅不和、行阵混乱、彼此观望、纪律松懈、士无斗 
志等六大弱点)之后,主张乘间进击、速战速决。范文子之子 
范匄主张立即“塞井夷灶 ”,摆开阵势,反攻楚军,这显然是 
与郤至的主张相一致的。身为晋军最高统帅的晋厉公,在对上 
述各种主张进行权衡之后,欣然听从郤至之言并兼纳范匄之谋, 
从而取得了鄢陵击败楚军的作战胜利。从表面现象看,郤至等 
人的速战主张似乎是不持重 ,然而,在已经具备了速战的客 
观条件和有利时机的时候,能够及时果断地作出速战的决策, 
这非但不是轻率盲动的表现,相反倒是一种恰到好处的持重。 
这也正是晋军所以能够战胜楚郑联军进攻的一个重要原因。 

       【译文】 
      大凡对敌作战,务须保持慎重态度,见到有利时机就采取 
进攻行动,不见有利时机就按兵不动;要审慎持重,不可轻举 
妄动。如能做到这样,就一定不会陷入危亡之地。诚如兵法所 
说:“军队停止行动时,应当如同山岳那样稳固不动。” 
     春秋时期,晋国将领栾书奉晋厉公之命率军进攻楚国,双 
方军队即将开战之时,楚军一大早就迫近晋军而摆开阵势。晋 
国的军吏对楚军的来势迅猛很担心,但副将范匄(范文子之子) 
却快步向前建议说 :“填塞水井,夷平锅灶,就在军营中摆开 
阵势,把行列间的距离拉宽(以利出战和击刺 )。晋、楚两国 
都是上天所赐予的国家,有什么可以担心的呢?”范文子一听 
生怒,遂手持戈器把他赶到一边,说 :“国家的存亡,这是天 
意,你小孩子家懂得什么?”栾书说 :“楚军轻佻而缺乏坚韧, 
我们审慎持重地固守营垒而等待他们,三天之后楚军必定退走。 
乘其退走而出兵追击之 ,一定可以取得全胜。”郤至听后说道: 

…  91…

百战奇略                                                         ·189· 

 “楚国有六个可资利用的空隙,我们不可以坐失这个良机。他 
们的两卿子反、子重互相排斥,楚王的亲兵们从旧贵族家选拔 
担任,郑国军队虽然摆开阵势却不严整,蛮夷虽有军队却不会 
列阵,楚军摆阵之时却不避晦日,其士兵在阵中大肆喧闹,阵 
合应静而楚军更加喧嚣不止。楚方各军互相观望依赖,没有战 
斗意志;旧家出身的士兵未必精良有战斗力,晦日出兵列阵已 
冒犯了上天所忌之规。因此;我们一定能够战胜他们。“晋厉公 
欣然采纳了郤至的建议,终于把楚军打败在鄢陵之地。 

       【原文】 
      凡与敌战,须务持重,见利则动,不见利则止,慎不可轻 
举也。若此 ,则必不陷于死地①。法曰 :“不动如山。”② 
春秋晋将栾书③伐楚,将战,楚晨压晋军而阵,军吏患之。裨 
将范匄④趋进,曰:“塞井夷灶,陈于军中,而疏行首⑤。〔晋、 
楚唯天所授,何患焉?”〕〔文子⑥执戈逐之,曰:“国之存亡, 
天也,童子何知焉?”〕栾书曰:“楚师轻佻,吾持重固垒而待 
之,三日必退 。退而击之,必获全胜。”〔郤至⑦曰:“楚有六 
间,不可失也。其二卿⑧相恶,王卒以旧,郑陈而不整,蛮军 
而不陈,陈不违晦,在陈而嚣,合而更嚣,各顾其后,莫有斗 
心;旧不必良 ,以犯天忌,我必克之。”〕公说⑨。于是败楚 
师于鄢陵。⑩ 

       【注释】 
     ①死地:谓危亡之境地。其义与《孙子兵法·九地篇》所 
讲之“死地 ”(即“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不 

…  92…

百战奇略                                                            ·190· 

尽相同。 
      ②不动如山:语出《孙子兵法·军争篇》。 
      ③栾书:春秋晋国将领。晋文公时下军主将栾枝之孙。晋 
厉公六年(周简王十一年,公元前575年)在晋楚鄢陵(位 
于今河南鄢陵北)之战中,他任中军主将。 
      ④范匄:即士匄,晋国大夫士燮(亦称范文子)之子,卒 
后谥宣子,故又称“范宣子 ”。 
      ⑤疏行首:谓拉宽行阵间战道的距离,以利出战、击刺。 
行首,即行道,战道也。 
      ⑥文子。即范文子。 
      ⑦郤至:春秋晋景公时为温大夫,故又称温季。厉公时晋 
楚战于鄢陵,他任新军副将,以“楚有六间”为据,力主速战 
勿失良机,为晋厉公所采纳,遂败楚军。 
      ⑧二卿:指楚公子子反、子重,二人矛盾甚深。 
      ⑨公说:自此以下句,汪本作“终败楚师 ”,因其不尽史 
载原文,故据《国语·晋语六》补。公说,谓晋厉公欣然采纳 
郤至的建议。公,即晋厉公;说,通“悦 ”,高兴。 
      ⑩本篇《重战》马本及唐本 、王本均无史例引文,今据 
汪本补入。此篇史例出自《左传·成公十六年》及《国语·晋 
语六》。 

…  93…

百战奇略                                                            ·191· 

                               47.利战 

       【提示】 
      本篇以《利战》为题,乃取“利诱”之义,与后《饵战》 
篇,都是旨在阐述对敌作战中如何“设饵诱敌”就范的问题。 
它主张 ,对于“愚而不知变 ”、“贪利而不知害”的愚顽贪婪 
之敌,“可诱之以利”,击之以伏兵。这样,就可以打败它。 
本篇所引“利而诱之”一语,乃孙子“诡道十二法”之一。以 
利引诱贪利之敌就范,这在古代作战中,是为兵家经常采用的 
克敌制胜的有效战法。春秋时期,发生在周桓王二十年(公元 
前700年)的楚伐绞之战,就是采用此种战法取胜的一个战 
例。 
当时,楚军进至绞国都城南门,为了尽快战胜绞军,莫敖屈瑕 
针对“绞小而轻,轻而寡谋”的弱点,建议派出不设兵保卫的 
采樵役徒以引诱绞人上钩,为楚武王所欣然采纳。绞人果然中 
计上当,抓获楚军的采樵役徒三十人回城。绞人自以为得计, 
第二天又争相出城,不遗余力地追逐楚军采樵役徒于山中。楚 
军预先设伏兵于山下,并以兵堵守其都城北门,切断了绞城的 
内外联系,遂乘绞兵散乱不备之隙而大败之,迫使绞国求和而 
 “为城下之盟”(见《左传·桓公十二年》)。显而易见,从 
敌情实际出发,依据绞兵“轻而寡谋”的弱点,采用“利而诱 
之”的战法,这恰是楚军得以顺利战胜绞兵的重要原因。 

…  94…

百战奇略                                                          ·192· 

       【译文】 
      大凡对敌作战,敌将愚顽而不知机变,可以用小利来引诱 
它上钩;敌人贪图小利而不晓危害,可以埋设伏兵来袭击它。 
这样,敌人就可以被打败。诚如兵法所说 :“敌人贪婪好利, 
就用小利引诱它 。” 
      春秋时期,楚国进攻绞国,军队进驻于绞城之南门。楚国 
的莫敖屈瑕向楚王建议说 :“绞国地小而人轻佻,轻佻就缺少 
谋略。因此,请大王派出一些不设卫兵保护的砍柴人,以此来 
引诱绞人就范 。”楚王采纳了屈瑕的建议。这样,绞军便轻而 
易举地捕获了楚军三十名砍柴人。第二天,绞军又争相出城, 
于山中追逐楚军砍柴人。楚军预先守候在绞城北门,并埋设伏 
兵于山下,结果大败绞军,与绞国签订了城下之盟而胜利回国。 

       【原文】 
      凡与敌战,其将愚而不知变,可诱之以利。彼贪利而不知 
害,可设伏兵以击之,其军可败。法曰 :“利而诱之。”①春 
秋楚伐绞② ,〔军其南门〕。莫敖③屈瑕曰:“绞小而轻,轻 
则寡谋 。请无捍采樵者④以诱之。”从之。绞获三十人。明日, 
绞人争出,驱楚徒于山中。楚人坐其北门,而伏〔诸〕山下, 
大败之。〔为城下之盟而还〕。⑤ 

       【注释】 
      ①利而诱之:语出《孙子兵法·计篇》。 
      ②绞:春秋时期诸侯国之一,位于今湖北郧县西北。 
      ③莫敖:马本及唐本皆误作“莫数 ”,今据史校改。莫敖, 

…  95…

百战奇略                                                            ·193·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掌军政大权之官,相当于别国的司马。 
      ④请无捍采樵者 :马本及唐本皆作“请无行采樵者”;王 
本及汪本则作“请行采樵者 ”,都与原义不符,故据史校改。 
此句意思是:请派出不设保卫的砍柴人。捍,保卫;采樵者, 
砍柴人。 
      ⑤本篇史例出自《左传·桓公十二年》。 

…  96…

百战奇略                                                           ·194· 

                              48.害战 

       【提示】 
      本篇以《害战》为题,取义于“要害 ”,其要旨在阐述防 
御作战中如何利用险隘要害阻击敌人进攻的问题。它认为,对 
于向我进攻、袭扰的敌人,可于险隘之处预设伏兵,或在要害 
之处筑垒设障,如此敌人就不敢轻易来犯了。本篇引自《孙子 
兵法》的“能使敌人不得至者 ,害之也”句,意思是,能够 
使敌人无法达到其预定目标的,是我采取有效办法妨害它的缘 
故。实践经验表明,妨害敌人达到其预定目标的办法是多种多 
样的,而凭据天然险隘或人工垒障以阻截敌人进犯,这在古代 
战争中,往往是为防御一方所常采用的妨害敌人的有效办法之 
一。唐代将领张仁愿在对东突厥的防御作战中,积极构筑三受 
降城以防突厥进犯所取得的明显成效,便是利用筑垒设障达成 
防御目的的成功事例。 
      唐中宗时期,据有漠南地区的东突厥,屡从河套地区南下 
袭扰 ;严重威胁唐朝北部边境安全。神龙三年(公元707年) 
御史大夫张仁愿奉诏率军北进,乘东突厥全力西击突骑施,其 
内部十分空虚之机,一举夺取了漠南地区。为了巩固既得胜利 
和消除突厥南下袭扰之患,张仁愿力排尚书右仆射唐休璟的阻 
挠,奏请中宗批准,于丰州(治九原,今内蒙古五原南)地区 
的黄河之北修筑了三座城垒,号称“三受降城”;又于牛头朝 
那山北设置烽火台一千八百个,从而形成了一道东西八百余里 

…  97…

百战奇略                                                          ·195· 

的,依恃黄河、“首尾相应”(见《旧唐书·张仁愿传》下同) 
的,能够阻绝突厥“南寇之路”的防御屏障。这不但巩固了唐 
朝北部边防,而且减少了数万边防镇兵和节约了大量军费开支。 
这说明了筑垒设障在防御作战中是有重要作用的。 

       【译文】 
      大凡在敌我双方各守自己疆界的情况下,如果敌人进犯我 
边界,袭扰我边民时,可在边界要害之处埋设伏兵,或者构筑 
障碍要塞用以拦截敌人。这样,敌人必定不敢轻率来犯。诚如 
兵法所说 :“能使敌人无法达到其预定目标的,是我设置重重 
障碍妨害它的缘故。” 
      唐朝中宗神龙三年(公元707年 ),朔方军总管沙吒忠 
义被突厥军打败,唐中宗因此下诏任命张仁愿兼任御史大夫而 
前去接替沙吒忠义的防务。张仁愿抵达任所时,突厥兵已经退 
走,于是他便率军跟踪追击,乘夜偷袭敌营,击败了突厥军。 
在此之前,唐朝朔方军与突厥是以黄河为分界的。黄河北岸有 
个拂云祠,突厥首领每次率兵南下侵犯边界,必定先到该祠祷 
告以求神灵保佑,然后再引兵渡过黄河南下。张仁愿刚来这里 
时,恰值突厥可汗默啜率领全军西向进攻突骑施,仁愿奏请中 
宗批准其率兵乘突厥内部空虚之隙而攻取了漠南地区,并于黄 
河以北修筑东、中、西三座受降城,以此切断敌人南犯的进军 
道路。但此请求却遭到了尚书右仆射唐休璟的反对,他认为: 
 “自两汉以来,国家在这个地区都是以北守黄河为限,如今却 
要筑城于敌人腹地之中,最终结果还是为敌人所占有 。”为此, 
张仁愿一再上表申述自己的请求,唐中宗最后终于批准了他筑 
城的请求。仁愿还上表请求准许其把服役期满即将返乡的士兵 

…  98…

百战奇略                                                           ·196· 

留下帮助筑城。当时有咸阳籍镇兵二百人怠工逃跑,仁愿派人 
抓回后全部杀死在城下,全军上下都为之所震慑。自此以后, 
参加筑城的人都很卖力,仅用六十天就将三座城垒修好了:以 
拂云祠处的筑城为中受降城,向南直通朔方镇;西受降城向南 
直通灵武镇;东受降城向南直通榆林镇。三座城间各相距四百 
余里,其北面是大沙漠,这样为国家拓宽疆土三百里远。同时, 
又在牛头朝那山北设置烽火瞭望台一千八百个。从此以后,突 
厥人再也不敢越过阴山放牧,朔方地区不再有敌人侵扰了。每 
年可节省上亿的军费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