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欧洲文学史-第3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笛福是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言人。他的中心思想是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特别是贸易;他主张扩充殖民地,反对专制政体、等级制度,为资产阶级争取政治权利和社会地位。 
  《鲁滨孙飘流记》(1719)是以第一人称写的长篇小说。鲁滨孙在青年时代不安于平庸的小康生活,违背父亲的劝告,私自逃走,到海外经商。他为摩尔人所掳,做了几年奴隶。后来,他逃往巴西,成了种植园主。由于缺乏劳动力,他到非洲购买奴隶。途中遇难,他独自飘流到南美附近的无人荒岛。小说主要描写他在岛上二十八年的生活。也很快战胜了忧郁失望的心情,从破船上搬来枪械和工具,依靠劳动改善了自己的环境。他猎取食物,修建住所,制造各种用具,种植谷类,驯养山羊,表现出不知疲倦、百折不挠的毅力。独自生活多年后,他遇见一些土人到岛上来举行人肉宴,他从他们手中救出一个将要被杀的土人,把他收为自己的奴隶,取名星期五。最后,他帮助一个舰长制服叛变的水手,搭乘舰长的船返国。他又获得历次冒险所积累的财物,成为巨富,并派人到他经营过的荒岛,继续垦殖。 
  《鲁滨孙飘流记》的价值在于:我们从这部小说可以认识到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新兴资产阶级的精神面貌。作者在鲁滨孙身上注入自己的理想,把他塑造成为资产阶级心目中的英雄人物,对他的品质极力加以美化。鲁滨孙的父亲具有保守的世界观,而鲁滨孙则不安于现状,他总是在行动,在追求。他在荒岛上不惜劳力,不怕艰难,凭着似乎是开辟新天地的热情,用自己的手创造了自己的小王国。他的勤劳的目的当然是为了个人生存,为了创造私人财富。他的活动还给人以个人能够创造一切财富的假象。鲁滨孙这个形象也反映了殖民主义者的一些特点。他贩卖黑奴,经营种植园,在荒岛上以代表资本主义文明的火枪和基督教征服土人,并把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带到了岛上。以上种种,作者都以肯定的态度加以叙述。 
  《鲁滨孙飘流记》的主人公是普通的中产阶级人物,这是和过去的传奇与流浪汉小说不同的。作者擅长写具体的行动和环境的描写,使读者如身临其境,信以为真。他塑造的唯一人物具有典型意义。 
  笛福另一部重要小说是《摩尔·弗兰德斯》(1722),也是以第一人称写的。主人公摩尔·弗兰德斯是一个贫苦天真的女子,受人欺骗,而又生活无靠,以致逐渐堕落,成为窃贼,最后被流放美洲,但以幸福婚姻告终。从这部作品里可以看出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的腐蚀作用,但作者以肯定的态度,描写了主人公不择手段的欺骗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尔虞我诈。 
  约拿旦·斯威夫特(1667…1745)生于爱尔兰,家境贫苦,靠亲戚的帮助在都柏林三一学院毕业。此后他往来于伦敦和爱尔兰之间,作过私人秘书和爱尔兰的乡村牧师。1696年左右,他写出有名的《一个木桶的故事》,讽刺天主教、英国国教和清教。1710年底至1714年,他为托利党内阁大臣服务,编《考查者》报,写政论。这个时期他和作家薄伯、盖依、医生阿布斯诺特等交往。托利党失势后,他定居爱尔兰,终生担任都柏林圣派特立克大教堂教长。爱尔兰实际上是英国第一个殖民地,斯威夫特这时对爱尔兰的状况有深刻的认识。从1720年开始,他用锐利的文笔写了一系列文章和讽刺诗,猛烈攻击英国的殖民统治。《关于普遍使用爱尔兰纺织品、用具、制品的建议》(1720)指出英国的侵略使爱尔兰生产凋敝,号召抵制英货,使用国货。《德莱比尔的信》(1724)共七封,假托一个名叫德莱比尔的布商,抗议英国国王特许一个英国商人在爱尔兰铸造贬值铜币,呼吁全国一致拒用,并指出爱尔兰人民应享有和英国人同等的自由权利。在《一个温和的建议》(1729) 里,斯威夫特怀着强烈的憎恶心情,以表面温和的笔法,忿怒地谴责英国的奴役和剥削,指出爱尔兰穷人无法生存,唯一出路只能是吃掉或出卖自己的孩子。他受到爱尔兰广大人民的爱戴,被称为“爱国志士”。 
  《格列佛游记》(1726)是斯威夫特唯一的小说,是一部讽刺杰作,全书分四卷,叙述一个英国医生格列佛航海飘流到几个幻想的国家的经历。第一卷写他在小人国(利立浦特)宫廷看到身长不过六英寸的小人以种种卑鄙手段争权夺利,互相倾轧。政客们按照鞋跟高低的不同而分成两党,彼此誓不两立。利立浦特和另一小人国因为争论吃鸡蛋时打破大端还是小端而连年血战。皇帝想利用格列佛吞并敌国,遭他拒绝。格列佛为了避免报复,逃离利立浦特。这一卷主要讽刺英国统治集团的争权夺利、党派纠纷和以宗教信仰分歧为借口的掠夺战争。 
  第二卷写格列佛到了大人国(布罗卜丁奈格),被当作玩物送入宫廷。格列佛把英国政治、法律、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情况向国王夸耀,国王对此一一进行质问和抨击。作者通过国王的话谴责了英国的腐败政治和侵略战争。大人国的政治社会情况体现了作者一些正面理想。这里法律简明,没有常备军,重视与国计民生有关的实学。国王认为治国之道不外常识和理智、公理和仁慈。 
  第三卷叙述格列佛在飞岛(勒皮他)、巴尔尼巴比、巫人岛(格勒大锥)、拉格奈格等他的见闻。这部分内容较为驳杂,主要是对脱离实际的科学研究、对英国政治情况等方面的讽刺,也反映了人民反压迫的斗争。 
  格列佛在最后一次航海中到了慧骃国,在那里,马是有理性的、公正的、爱好和平的、统治全国的动物,而人形的“耶胡”则是丑恶、贪婪、淫乱、好战的兽类。格列佛向供养他的灰马介绍并批判英国状况。马国处于原始状态,除三年开一次的国民大会外,无任何组织。格列佛想终老于此,但被赶出。在全书最后一章,作者谴责了殖民制度,把殖民者比作海盗、屠夫。 
  斯威夫特对英国政治,尤其是对英国在爱尔兰的统治,有亲身的体验和深刻的认识。《格列佛游记》抨击了英国十八世纪初期的资本主义统治,批判了行政、立法、司法制度,殖民主义,金钱关系等各方面的黑暗和罪恶。游记也表现了一定程度的保守倾向,如肯定等级制度,留恋较原始的社会,不恰当地讽刺自然科学,并流露出一些阴暗情绪。书中深刻的内容和丰富的幻想交织在一起。全书,尤其是前二卷中,情节和细节都极生动滑稽,富有童话色彩,许多场面使人难忘。作者成功地运用了多种讽刺手法,如象征影射、直接谴责、反语、夸张、对比等。故事是通过格列佛的游历串联起来的,这是继承了流浪汉小说的结构方法。这部作品的语言朴实清晰,准确有力。 
  撒缪尔·理查生(1689…1761)生在一个细工木匠的家庭。他十五、六岁时到印刷店作学徒,并利用闲暇时间自学。后来他自己开店,在当时印刷业中很有名望。他根据别人建议,写了一部尺牍,备人模仿,内容多是劝善修身之道,由此他得到启发,写了他的第一部书信体小说《帕米拉》(1740…1741),副标题是《美德有报》。小说写一个乡绅家的女仆帕米拉坚决抵御主人对她的无礼企图,迫使他正式娶她为妻,婚后她又以自己的品德、仪貌赢得乡绅和他的朋友们的尊重。作者把帕米拉当作中等阶层女德的典范,但她不过是把贞操当作商品,待价而沽。理查生最成功的小说《克莱丽莎·哈娄》(1747…1748)也是一部书信体小说。克莱丽莎的家庭为了经济利益,强迫她嫁给一个她所厌恶的富人。她在危急中逃出,落入花花公子勒甫雷斯的手中。她发现勒甫雷斯的自私面目,但已无法逃走,终于因长期受到肉体上、精神上的折磨而死。小说揭露了当时普遍存在的妇女婚姻不能自主的现象,批判了贵族、资产阶级的利己主义。 
  理查生在英国和欧洲小说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他的小说完全摆脱了以主人公多种多样的见闻经历作主线的传统写法,而是集中描写一件事的始末。他不用奇闻异事吸引读者,而是以日常生活中的婚姻、道德等问题为内容。他特别注意分析和描写人物的情感和心理,不仅限于叙述人物的行动。他善于写善良的弱女子令人心酸的处境和她们的悲苦心情,目的在于引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帕米拉企图自杀前的心理,克莱丽莎受折磨时的境况和悲伤,曾使当时许多读者流泪。这一特点使他的作品具有感伤主义因素。他的小说冗长,说教气味浓厚。 
  享利·菲尔丁(1707…1754)是十八世纪英国最杰出的小说家。他出身破落贵族,曾在贵族的伊顿学校和荷兰莱顿大学学习。1728年他的第一部喜剧公演,1730年回国,以戏剧创作为主,在此后七年中写过许多喜剧、笑剧、讽刺剧和小歌剧,主要讽刺当时的社会习俗和政治黑暗。《巴斯昆》(1736)和《历史纪事》(1737)讽刺以行贿贪污著名的英国第一任首相瓦尔浦。《历史纪事》借用当时记述国内外大事的年鉴的名称,写1736年发生的事。作者用剧中剧的手法,写一个作家在排戏,戏中演几个政府首脑商议怎样弄钱,有人主张征税,另一个说他在想还有什么可征的税,最后他们一致同意对无知征税,因为大多数有钱人是无知的。当他们离开舞台时,剧中的剧作家说他们征税去了,并指出“欧洲整个历史就是这么回事”。剧中有一场,影射瓦尔浦用这样搜刮来的钱收买反对派。《历史纪事》激怒了瓦尔浦,他在当年就使议会通过戏剧审查法,封闭大批戏院,只留下两家。菲尔丁不得不结束戏剧创作,去学习法律。四十年代初他又开始写作,创办期刊,写小说。1748年他为生活所迫,担任伦敦一个区的治安法官。他在1754年因病到葡萄牙的里斯本休养,不久在那里逝世。他的小说中重要的有四部。 
  《大伟人江奈生·魏尔德传》(1743)以当时一个有名的强盗首领魏尔德的事迹为根据,讽刺瓦尔浦型的资产阶级政客。魏尔德利用手下盗贼作案,赃物大部分归他所有。他小时的同学——开珠宝店的哈特夫利诚实善良,对他一片热情,他却骗走哈特夫利的大批财宝,害他入狱,拐走他的妻子,企图霸占她。但魏尔德终于失败被捕。在狱中他还和另一强盗首领争夺控制和勒索其他犯人的权利。菲尔丁认为盗匪首领和政府首相没有差别,他们的“伟大”就是压迫和剥削善良的“小人物”,盗取“公众的钱袋”,并且彼此倾轧。小说中的正面主人公哈特夫利心地善良纯朴,作者在他身上寄托了自己的人道主义理想。作者往往通过寓意的手法进行讽刺,如魏尔德在狱中和另一强盗首领争夺睡衣的情节,体现统治集团争权夺利的无聊可笑。 
  《约瑟·安德鲁传》(1742)写贵族布比夫人的男仆安德鲁拒绝女主人的引诱而被解雇,他离开伦敦去找他的情人、女仆芳妮, 途中他先后遇到本村牧师亚当斯和芳妮。小说主要描写这三个穷人在路上的经历。他们遇到形表色色的人物,如糊涂的治安法官,企图凌辱芳妮的乡绅,拿穷人开心的地主,狠心的店主妇,爱猪甚于爱人的牧师,富有而一毛不拔的管家;他们也遇到一些善良的穷人。最后安德鲁和芳妮克服种种阻挠,结成婚姻。这部小说广泛反映了当时英国乡村社会情况,真正的主人公是亚当斯牧师,他心地善良,爱打抱不平,但不了解人情世态,常常陷于尴尬可笑的境地。作者有意把他刻画成一个堂吉诃德式的人物,来和资本主义社会的恶习相对照。类似亚当斯的形象在以后英国现实主义小说中常常可以遇到。 
  《汤姆·琼斯》(1749)是菲尔丁的代表作。小说通过弃儿汤姆·琼斯和乡绅女儿苏菲亚·魏斯顿的恋爱故事,描绘了十八世纪中叶英国社会生活的广阔、真实的图画。全书由三部分组成,分别叙述主人公在乡村、在逃往伦敦的路上和在伦敦的活动。出身不明的汤姆在乡绅奥尔华绥抚养下长大,是一个真诚、心肠好但又轻率放任的青年。他得到苏菲亚的爱,受到奥尔华绥的外甥、伪善自私的布利非的中伤,被赶出家门。苏菲亚也因父亲强迫她嫁给布利非而偷逃出来。他们在路上经历了种种事件,到了伦敦,在那里汤姆又被布利非陷害,苏菲亚也受到家人的强制。最后布利非面目暴露,汤姆和苏菲亚结婚。菲尔丁通过汤姆和布利非的对比,肯定了发自内心的善,否定资产阶级以自私为核心的伪善。作品批判了以门第、金钱为条件的婚姻,揭露了贵族的荒淫无耻和上流社会的罪恶。全书人物四十多个,几乎包括社会各个阶层,如贵族、乡绅、商人、追逐财富的冒险家、教师、守林人、旅店主、军官、被迫为盗的穷人等等。其中许多人物刻画生动,具有典型意义。作品结构完整,情节生动,语言机智精炼。 
  这部作品每卷第一章是一篇独立的散文,大都是文论性质的,阐述作者对现实主义文学的见解。 
  菲尔丁把《约瑟·安德鲁传》和《汤姆·琼斯》的体裁叫做“散文体的滑稽史诗”。它们的共同点是反映的生活面广阔,以普通人为描写对象,富有滑稽、幽默、讽刺的成分,利用了一些如一主一仆、旅途经历、旅店风波等传统手法。 
  《阿米莉亚》(1751)是菲尔丁最后一部小说。温顺贞洁的阿米莉亚出身富家,却宁愿嫁给穷军官布斯上尉。生活的贫困、有权势的人物对阿米莉亚的野心和布斯的轻率性格,都给他们带来困难,给阿米莉亚带来痛苦。最后布斯认识到自己过去的错误,又得到意外的财产,他们的苦难才告终了。这部小说的情调和前两部不同,很少有滑稽幽默的成分,而着力描写女主人公的不幸遭遇和凄凉的心情,带有感伤主义因素。它的情节更集中,批判性更强,它揭示穷人受有钱人的压迫凌辱,着重谴责英国的司法系统,刻画了治安法官、律师、执行吏、狱卒等一群枉法受贿的司法界人物形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