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汴京风骚 作者:颜廷瑞-第2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毕竟皇帝赵顼年轻,最怕大臣把他装在鼓里,成为一个被今人蒙蔽、被后人耻笑的帝王。吕惠卿这一段话,冲着他这根特有的敏感神经,捅了个正着。于是他神色一变,眉宇间浮起了愠怒、猜疑之状。
  王珪看到,吕惠卿所谓的“欺君之嫌”四字打动了皇帝的心,他见风使舵,也拱起一对老拳:
  “禀奏圣上。‘变法’乃翻天覆地之举,自然多灾多难,臣今日在司马光的言论中,似乎又听到了吕诲、吕公著等人的叫嚣。”
  皇帝赵顼面色铁青,猛然转头,向司马光怒视而去。
  此时的司马光早被吕惠卿、王珪的犄角合攻气糊涂了。他想辩解而屡屡插不上嘴巴,便索性怒目圆睁,什么也不想讲了。但忽见皇上赵顼用从未有过的目光向他射来,禁不住满腔悲愤一涌而起,高声疾呼:
  “天日昭昭,臣不敢欺君啊!吕惠卿刚才所言,史书上确有记载,但并非变更先王之法。如《周礼》曰:‘布法象魏’,乃布旧法也,何名为变?所谓‘刑罚世轻世重’,乃刑罚可因时而分,刑新国而轻典,刑乱国而重典,非法变也……”
  吕惠卿十分害怕司马光对自己提出的论据逐一加以剖解,在这方面他远不是老司马的对手,便借着司马光激愤难捺的情绪,以相激引诱,逼司马光中止申辩而跌向自己需要的方向。他大声喊道:
  “朝廷现行新法,就是‘布法象魏’,就是先王之法!”
  司马光上当了,狂怒难抑,戟指上空,断然否定:
  “否!现行新法与‘布法象魏’根本不同。朝制:‘三司使掌天下钱财,不胜任者可以罢免更换,不可使两府浸其事’。今之‘制置三司条例司’,不仅侵三司之权,而且侵两府之权,是布先王之法吗?‘青苗法’之推行,驱吏传呼,强行抑配,是布先王之法吗?‘均输法’推行于东南诸路,官商勾结,使人间钱荒而粒米狼戾,今弃其有余而取其所无,民皆病之,是布先王之法吗……”
  吕惠卿见鱼已上钩,一不作,二不休,更加放高嗓门:
  “这正是吕诲、吕公著言论的重复,全是谣言!”
  这时侍讲学士孙团再也看不下去,挺身而出,为司马光辩解:
  “禀奏圣上。司马光所言,俱为事实!”
  侍讲学士吴申亦立即声援:
  “圣上,司马光所言‘青苗法’、‘均输法’之弊,与吕诲、吕公著等丝毫无关。因为在他们遭贬时,‘青苗法’尚未推行……”
  皇帝赵顼突然拍案而起,厉声吼道:
  “够了!群起而噪,你们眼里还有朝制法度吗?”
  吴申、孙固噤声跪倒。
  殿内沉寂。
  吕惠卿窃笑了。他心下有数,皇上的震怒不是因为吴申、孙固的叫喊,而是因为司马光反对“变法”的言论太惊人了。司马君实啊,一代人杰,你何苦要骚扰“变法”?今日迩英殿上你一度惊神泣鬼之谏,剖一副赤忠肝胆,天地可鉴。但你不知天下大势,屡屡阻路挡车,你只有离开京都了。
  得胜的吕惠卿生出一丝恻隐,由然而发的哀怜取代了窃喜。
  司马光跪地昂首,望着他的皇帝,老泪滚滚而落……

  篇十五
  司马光府邸·
  “屈子沉落江底,贾生失命长沙,先贤如此,先何敢苟且”·司马光手捧奉表,走向宣德门·
  “吕惠卿面折司马光于讲筵”的重大新闻,当天下午就传出大内,传遍朝廷,传到年老、年轻官员的府邸家宅,到了当天夜晚,已成为朝廷百官在厅堂、密室谈论的主要话题。有人赞赏吕惠卿的才智,有人叹息司马光的晦气;有人期冀官位随有人可能遭贬空缺而升迁,有人忧虑纷争再起;有人担心灾祸的株连,有人预测“变法”将畅行无阻。朝廷百官的府邸、家宅里,几乎都是烛亮通宵。
  在司马光府邸一间简朴的卧室里,一盏昏暗的烛光,一张红漆桌案边,相对而坐着两位沉默的老人——司马光和他的夫人张氏。
  司马光一下子显得衰老了许多,额头上的皱纹显得更深、更密。他闭着一双长长的眼睛,像一个孤苦零丁的老僧,沉浸于心底冥迷无涯的寻索。但那两腮因紧咬牙关而微微颤抖的面肌,暴露了他并非是憎,而是一个远远没有超脱世俗纷争乃至仇怨的凡人。
  张氏,仁宗赵顼朝吏部尚书张存的女儿,时年四十八岁。她十六岁嫁入司马家,“上承舅姑,旁接娣姒,下抚甥侄,御婢妾宽而知其劳苦”,执掌着全家的内外事务。三十二年的默默劳作,使她多病体弱,如今已是灰发满头了。此刻,她无言地坐在桌案另一边,睁着一双深情、焦虑和不安的眼睛,望着危厄临头的丈夫。
  夜近三更,烛泪已堆满烛台,前堂、后寝已没有一丝声响。仆役安歇了,婢女安歇了。儿子司马康把自己关在书房里熬着夜,准备迎接明年正月皇帝亲!临的殿试。人了本来就不兴旺的司马府邸,今夜显得更加清冷。只有寒风吹袭屋檐门窗的飒飒声低吟不停。
  司马光在悲戚、怨恨、痛苦、失悔的交织中,回想了今天迩英殿里发生的一切。这次事件起因于那夜与王安石的围炉品茶,形成于自己的愚蠢和吕惠卿的奸巧,皇帝的震怒只是这次事件必然的结局罢了。
  他感到委屈,自己何尝反对“变法”,只是反对“变法”中的胡闹而已。
  他感到悲哀,诉心曲于朋友,反被朋友误解;奏谏言于皇帝,反道皇帝冷眼。难道理解自己的,只有面前这相依为命的老妻吗?
  史书上总是不厌其烦地推崇“谔谔”之士,诛贬那些“诺诺”之徒,可历代帝王却为什么总是赏其“诺诺”而贬其“谔谔”呢?可笑啊,自己前几天夜里,还特意叮咛介甫勿为“奸巧者”所误,可今天,自己却为“奸巧者”所败了。
  两年来,自己每天都在为年轻的皇帝宣讲古代贤君、英主的治国之术,企盼皇帝成为尧舜之君。史学无用啊,几千年历代盛衰兴亡的血血泪泪,还是抵挡不住“奸巧者”的一笑一颦,更抵挡不住“狂想者”的一言一词。愧对仁宗、英宗皇帝的英灵啊!
  司马光的自责自艾,把他引向初次会见仁宗赵祯的久远难忘的年月……
  三十二年前的阳春三月,自己二十岁时,举进士甲第,皇上赐宴于崇政殿。那天,崇政殿外百戏演出,管弦高奏,歌飞舞旋。崇政殿内百官云集,酒肴飘香。皇帝驾临,欢声绕梁。同榜登科的几位年兄,依制簪花走进大殿,春风得意。自己因簪花源于远古女风,不愿随俗,故弃而未簪,不期为皇帝注目。那时的仁宗皇帝,只有二十七岁,风华正茂,举止翩翩,举杯赐酒时询问:“卿乃陕州涑水司马光耶?何不簪花?”自己当时喃喃回答:“天宫十二位花神都是女性,臣……”英明睿智的皇帝似乎察觉了自己的心迹,大笑而言:“簪花源于女风,以追求人生之完美;状元进士乃当代人中麟凤,亦当簪花示完美于人间。朕今为卿簪花一枝、赐酒一杯,并扶卿跨马游街,以昭示天下:大宋文治之功,将逾越前唐!”说完,把一枚金花亲自簪在自己的头上。百官震惊了,同科年兄震惊了,自己也惶恐若呆,竟然忘了叩头谢恩。接着,出宣德门跨马游街,在士卒传呼喝道、观众拥道塞街、沿途飞彩落花的非凡盛况中,自己好不容易才从“欣喜若狂”中醒悟过来。仁宗皇帝知遇之恩,没齿难忘啊!
  司马光似乎从逝去的岁月里得到安慰,愁眉略展。他长长舒了一口气,依然闭目继续着他的思索。
  夫人张氏默望着眼前沉思无语的丈夫,也在回想着三十二年前初识司马光时的甜蜜情景:
  那时的他,细高个儿,英俊的脸儿、潇洒的劲儿、沉静的性儿,一双机敏的眼睛里,有着伟男子的刚毅和大胆,一副突起、饱满的额头有着学子的睿智和深沉。那是皇帝亲临殿试的前三天,他臂下掖着一个蓝布书包来拜访父亲。在前厅中堂他取出诗文,双手呈献给父亲。也许因为他的父亲天章公(司马池的官职)与自己的父亲周判于群牧司吧,父亲未看诗文便笑逐颜开,不卜不媒地开口就要把女儿嫁给他。那时,母亲领着自己悄立于屏风之后,自己偷偷地一瞥,心里甜丝丝地醉了,无疑无虑地向母亲点了一下头就逃离了……
  三十二年的宦海风波,夺去了丈夫的一切,头发落了,胡须白了,腰身弯了,潇洒的劲儿磨掉了,只剩下这一双眼睛还是那样的刚毅。可此刻他却重重地落下了眼帘,把一切都埋藏了。夫君啊,是该逃出这官场宦海了!故乡涑水河浅,虽然不能垂钓,但那南原葱郁无尽的莽林里,却有着京都里所没有的清新空气和百鸟婉转的天籁之音啊!
  三更梆鼓声隐隐传来,屋外寒风的呼啸声似乎更紧了。张氏望着即将熄灭的烛火,又燃起一支,轻轻地插在烛台上。
  司马光的思绪离开了仁宗皇帝赵祯,飘落在病重卧床的英宗皇帝赵曙身上:
  三年前的四月,病卧龙床的英宗皇帝突然召自己进宫,应对关于《通志》书稿的处理事宜。这部书稿共八卷,是自己花了三年时间,依照左氏传体例,上起战国,下至秦二世,选国家盛衰兴亡事例编成,欲以善者为法、恶者为戒,以资帝王阅览。两个月前进呈大内,现御旨传出,速召晋见,吉凶未卜,心神不安啊!
  那是一个宁静的夜晚,自己在宦值引导下走进了大内禁宫,见到了重病的皇上。年仅三十七岁的英宗,两个月未见,竟已苍若老叟,病若枯槁了。自己跪在榻前,泪水禁不住涌了出来。圣明的皇上,不讳忌臣下孟浪的泪水,反而拉着自己的手,无力地一笑说:“爱卿做了一件好事,《通志》书稿,朕阅览未尽,已无力尽读。愿卿继太史公司马迁之笔,续其书以至五代,成千古不朽之业,为朕之后世子孙作鉴,朕将无任感激矣……”生命垂危的君王,却为一个年近半百的臣子拓展了朝思暮想的业绩,这是何等的恩典啊!自己感激成咽,泪流不止。皇上又从枕下取出一道御旨放在自己的手里,气息短促地说:“自选辟官……属于崇文院,置局。许借龙图、天章阁、三馆秘阁书籍……赐以御书笔墨缯帛及御前钱,以供果饵……以内臣为承办。”历代历世有这样的事吗?由自己组建书局,朝廷藏书为自己敞开,一切费用由御前银两开销,由内臣宦官承担杂事之劳。天高地厚的恩典,亘古未有的恩典啊!自己叩头出血,泣咽出声。圣明的君王,臣不敢不以毕生精力尊其所嘱,竟其所托啊……
  两行泪水从司马光紧闭着的眼角奔涌而出,张氏的心缩紧了。她不愿打扰丈夫,十四年前也曾有同样情景的一个夜晚呵!
  那时在并州,丈夫在恩师庞籍幕下任并州通判。京都传来消息说,仁宗皇帝病重,因国嗣未立,朝臣惶恐,但又不敢进谏。那时,仁宗皇帝四十六岁,没有儿子,谏奏皇帝立宗室子弟为嗣,无异於宣告皇帝病愈无望而为别人谋位,是有灭族之罪的。年仅三十八岁的丈夫,以卑位而忧国事,居小邑而患大体,惶惶终日,夜不能寐。也是在这样一个深夜里,也是在这样一支烛光下,也是这样的闭着眼睛,也是这样的泪水流淌,也是这样地劳神焦思着。一个小小的地方官,竟然胆大包天地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把一份“愿陛下择宗室贤者使摄储贰”的疏奏,飞马送进京都。疏奏三上而感动了当年曾为丈夫簪花赐酒的仁宗皇帝,久久沉思后而赞誉曰:“此忠臣言也,但人不敢及也。”并纳其疏奏,立宗室赵曙为嗣,是为英宗皇帝。夫君啊,你还在作昔日之梦吗?彼一时,此一时,如今我们已是黄昏夕阳,已无力经受风云变幻、雷电雨雪了……
  此时,可马光了结了纷乱的思绪,从历史的深处走回来。他三十二年的官场生活,充满了大宋三代皇帝的信任和恩典,他要以历代仁人志士“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气节,表达他肺腑心髓的爱与忠。他决定向皇帝上表弹劾王安石,陈述自己对“变法”的全面看法,在即将来临的更大的风暴中,用自己衰老的生命,招回皇上的良知,以达匡正“变法”缺失的目的。他决定向王安石再一次伸出规劝的、友谊的手,用推心置腹的呐喊,唤醒介市那颗沉醉于海市蜃楼的雄心,面对喜忧交织的现实。并借重王安石紧握权柄的铁腕和得宠于皇上的优势,结束朝廷里这一年来你死我活的纷争,以使大宋全国安定。这是最后的一搏啊,生也坦然,死也坦然,也就无愧于君、无愧于世、无愧于己了。
  四更梆鼓敲响,司马光蓦地睁开眼睛。张氏抬头望去,闪亮的眸子,坚定的目光,刚毅的神情,丈夫突然恢复了昔日的自信。
  司马光用爱恋的目光打量着夫人,他想把自己的决定告知夫人。未待他开口,张氏已会心一笑,似乎表明:一切都无须说出。
  司马光心中坦然,抚须自况地吟出两句诗来:
  黄面霜须细瘦身,
  从来未识漫相亲……
  灵犀相通,张氏轻声和吟:
  居然不肯市朝住,
  骨相天生林野人。
  司马光凄然苦笑,击掌而语:
  “妙极!这是一首绝妙的自况写真诗啊!司马光只知自身形陋,夫人却知我天生命苦。琴瑟和之,形神具矣,天数如此,司马光不辞水火了。”
  夫人张氏并不紧张,悠悠说道:
  “我真思念故乡南原葱郁的莽林啊!归去来兮,当归了。康儿也不必参加几个月后的殿试了,与我同行吧!”
  司马光心中一酸,忙拱手深揖:
  “谢夫人!琴瑟永偕,司马光无所求了。”
  张氏抿抿耳边灰发,苦中作乐地笑着说:
  “你以前写的诗中,我以为有两句最好;‘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阳倾。’真是文若其人。”
  司马光也凑趣地说:
  “谢夫人赞赏。可那句‘吏无柳絮因风起’,是我从东晋女诗人谢道蕴的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中借来的。”
  张氏笑声朗朗:
  “妙极!可见天下的女人,也有不随风飘曳的。相公,你也该料理一下你的书局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