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道无为-第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还会看到,成功的企业为什么成功,失败的企业为什么失败。并进一步明白企业的天职究竟是什么,企业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企业在自然、社会、国家、人民中的位置和作用究竟是什么等等较为基本的大问题。

   (二)企业由“抱一”、“守中”中得到的另一个大利益就是:在上述觉悟的基础上,明明白白地开始着手进行企业的本质建设。

    所谓企业的本质建设,就是使企业拥有实际的为众生服务的能力。这种能力是综合的、全面的。它包括了生产能力、技术能力、决策能务、组织能力、管理能力、资金实力和资金运用能力等等;还包括市场调查、判断、预测能力和市场参与能力;还包括创造能力、开拓能力、承受能力、现代社会信息的消化能力等等。

    总之,凡是“为众生服务”所需要具备的一切能力和实力,都是企业本质建设的项目和内容。

   (三)企业“抱一”、“守中”的另一个所得就是:摆脱了在“二元”系统中偏执一方所产生的迷幻道路,得以在光明大道上迈开发展的步伐。不再因执迷而乱作乱为,不再有妄为,得以进入“无为而无所不为”的至高发展境界。

    以上是“观太极图,作道德修养”运用的第二步。

    第三步的运用情形如何呢?

    第三步的运用对应前述“修太极观”的第五、六层次。其中,第五层次主要讲的是“抱
一”之后的“玄览”,说的是在“抱一”产生的智慧状态下,释放生命的一切能动性和悟性,在冥冥之中去追寻领悟无形的“大道”。而第六个层次讲的是生命的悟道、体道、认道、与道同体,达到改变生命的质量。

    这显然是一个较为高深的层次,所以,我们说,第三步的运用阐述起来不一定像前两步的运用那样具体。这里只是作一些概括性的提示。

   (一)第三步的运用,重在“同道”,基础是“悟道”和“认道”。同于道者,在企业运营问题上,将立足于更深刻的道的立场,连“抱一”都不是。因为此时,悟道者已经明白,连“一”也是由“道”产生的。而“道”只是个“无”。

   (二)第三步运用,重在“任道”,即任随“道”的支配与发挥。这个时候,企业不再执守企业本质,因为企业已无本质可言;这个时候,企业已不是根据本质行事,而是直接由“道”而发。企业十分自如而又事事在道。

   (三)企业不再是企业,而是与道的运行混融的“大千现象”之一而已。就像“水”是大千现象之一那样。企业也超越了“企业”的全部局限性。浑然于天下、地上、人间。
第六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企业管理亦然


──企业管理之道

        企业只要抓住了大的原则,制定了大的、基本的规章制度,使企业有了一个正确的、基本的运行轨道,在通常情况下,就应当坚持“以不变应万变”。只要基本的东西是正确的、较为完善的,就不要轻易去“翻弄”它。

──薛永新    

     道家的历史有多长?如果以老子为始祖,按一般的观点认为大约有二千五百年了;如果以作为宗教的道教的产生算起,则要晚一千年左右。但是,从老子上溯到公元前一千年以前,甚至更早,在《易》、《素问》中就充满了道家思想的精华,后人将其尊为《易经》、《黄帝内经》,是道家必读的经典。可见,道的思想由来已久,贯穿了我国历史的始终,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们对事物认识的高度概括。

     自从汉代产生了道教以来,道家思想传播过程中逐渐披上了一层层宗教的神秘外衣,但这是过去的事,并且道教的宗教活动并没有改变道家思想的实质。因而,在近代的一段时期内,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入,人们再次、并更进一层认识到道家思想的深刻性和独特性。八卦启发莱布尼兹创造了二进制原理,成为现代科学特别是电脑科学的先驱,而相对论创始人爱因斯坦则直接受益于东方道学。正如一些西方科学家惊叹,现代科学研究的成果不过是证明了两千年前东方圣人的学说。道,不再是虚无缥缈、高不可攀的,而在这世界,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有。问题是我们如何去发现,用什么方法才能发现。作为哲学的道的观念,必将在各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

     这当然包括在治理国家、社会方面起积极作用,也包括在治理企业方面起积极作用。

     老子在《道德经》中谈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一段文字就是说什么是“道”,关键在于“自然”二字。老子所说“自然”并非“大自然、自然科学”中之自然,从文字学的角度来说,“自”即自我本身,引申为本身、本来,再引申为自在本身;“然”即样子;“道法自然”就是说道就是其本来的样子,道即“自然”,“自然”就是道,它不需要效法谁,它就是规律,就是准则。所以“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这里和《道德经》开篇之句“道可道,非常道”遥相呼应。概而言之,这段话是说“道”所代表的是整个宇宙之源之本。所以说不论是个人、家庭、企业、国家乃至宇宙的发展都离不开这个道的法则,道的范围,道的作用。换句话说,企业和国家一样,都处在“道”的作用之中;治厂和治国,都需要明明了了地掌握治厂之道、治国之道。

      洋洋洒洒蔚为大观的《道藏》囊括了道家的全部著作,其理论核心就是五千余言的《道德经》。顶着紫气,骑着青牛西去流沙的老子,为中国的文化史写下了一个重重的惊叹号!古人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安邦,为此产生了众多的学派,如儒家、法家、墨家、农家、名家、兵家、纵横家、阴阳家等等学派,无不得益于道家,从道家思想中吸取养分,是道家的繁衍、变化和反对。孔子问道于老子,李斯、韩非受教于大儒荀况,《公孙龙子》将《老子》的变化原则发挥到了极至,《孙子兵法》可看成是《老子》的兵学详解,尤其历来的兵家如张良、孔明、刘基等,乃至小说中人物如吴用,在中国人的舞台上无不是道冠高矗,一派道骨仙风的模样。

     再将话题扯远点,从汉初黄、老之治开始,细读中国历史,不难发现历代统治者治国之秘诀可归结为“内用黄老,外示儒术”,倡明的是一套,实际奉行的又是另一套,正统的道家思想才是他们的指导思想。汉初自不待言,即使是汉武帝时董仲舒倡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政略也未必如此,更何况刘彻颇好神仙之道。南北朝时释道之争而释道互补,唐初尊老子为太上老君,尊《庄子》为《南华经》等等。道家的谋略思想令人叹为观止。今天,日本、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对《孙子兵法》的推崇,在我们看来不如说是道家思想大放异彩。

     其实这些都取决于道家思辨的合理性。道学的整体内容就是以道为中心和纲领,从道出发,因地、因人、因时、因势、因需、因运向各个方面伸展,从道出发,也向道回归。道的眼光是发展的、变化的、对立统一的、大宇宙观的、螺旋上升的;阴阳是互变、互育、互化、互补的。这是从大道理来说,具体到实处,它给人们的影响也是言之不尽的。上面我们谈到了历史上“道”的思想在政治、军事中的发挥与运用,下面我们着重谈谈它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运用。

〈一〉治大国若烹小鲜,企业管理亦然

  “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话流传甚广。它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政治家们,而且对世界上很多国家的重要人物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据说美国前总统里根曾在《国情咨文》中引用了老子这段话,用以阐述论证他的治国谋略。法国也曾有一位女政治家直接把老子思想作为其参与竞选的指导原则。哲学家尼采曾把老子的思想比作“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不少获得诺贝尔奖的著名科学家都把自己的科学发现归功于老子及其他东方人的思想启示。

     在世界各个文明大国中,《道德经》的各种译本,在一个国家里就多达六、七十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译成外国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是基督教的《圣经》,其次便是老子的《道德经》。可以说:世界上各个文明大国,都从老子那里汲取了许多治国思想。并且,新近的研究表明,各国人们又不约而同地将老子的政治思想,推广到企业的管理之中。这似乎是时代进步的趋势,也表明了“道”的思想的运用前景十分广泛。

    “治大国若烹小鲜”,说的是治理一个国家(或一个企业),就像煮小鱼一样。只能将调味、火候放得适中,文火烹煮,不急躁,不燥动;这样煮出的东西,色鲜味美;如火候不对,调味不对,心烦躁,下锅后急于翻动,东一下,西一下(“有为”),最后煮出的东西“一包糟”,色、香、味什么都没有了,肉也碎了。统治者治理国家,企业主治理企业,道理跟烹煮小鱼一样,不要常常翻弄。因为,一个工厂几十人至上万人,国家几亿人,如果制度朝令夕改,老百姓就无法适应,大家的行为无所适从,不知该做什么才好;人心即乱,社会就大乱。如果制度稳定,职工就会心情稳定,就会专心于工作,出大成果。“治大国若烹小鲜”是老子“无为”思想的进一步具体化表述。是“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思想的展开。而这个“展开”的思想,并没有脱离它的根源,即“道”。为什么这样说呢?让我们接着往下分析便清楚了。

     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话出自《道德经》第六十章。这一章的完整表述如下: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民;非其神不伤民,圣人亦不伤民。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这一章完整的意思我理解是这样的──

  “治大国若烹小鲜。”是本章的中心思想。具体说,它是一个在关于“治理”的思想。字面上讲是关于“治国”,实质上讲,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包括大一点的社会(国家)、小一点的社会(比如某省、某州、某邦、某民族)和再小一点的社会(比如企业集团、企业、行业等等)。而这个有关“治理”的思想的精华在于“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话包含的思想方法和道理。这个方法、道理就是:要像烹小鱼一样,以“无为”的方式来治理社会。

  谁掌握了这个道理,并运用这个道理去从事社会治理的话,谁就是“以道莅天下”。他就是以“道”的身份莅临天下了。这样,老子继续阐述了这样做的结果。

  他说: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民;非其神不伤民,圣人亦不伤民;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这意思总起来是说:以烹小鱼的方式治大国,像这样“以道莅天下”的话,连鬼神都起不了作用了,连鬼神都不会“伤民”了:不仅如此,不仅鬼怪不“伤民”,圣人(“以道莅天下”的管理者)也不“伤民”;为什么圣人也不“伤民”?因为他像烹小鱼一样在治国,怎么会于民相伤呢?这样,鬼神和圣人都“不伤民”,“故德交归焉”。意思是,人民就可以享受到“德”的恩泽了。这样,当“民忘于治,若鱼忘于水”时,天下也就治了,民也安了,国也泰了。

  这里,我们看出这样的思路:“无为”就是“道”的运用,运用的结果就是“无不治”,这符合“道法自然”的无为规律。

   “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话,喻意深刻而又表述简明地向我们揭示出为政的关键之所在。要保证一个社会(大社会、中社会、小社会)的平安和繁荣,治理者必须小心谨慎,认真严肃,要清净无为,不扰害百姓,否则,灾祸就要降临。如果为政者以个人的主观意愿,随心所欲地改变社会,朝令夕改,忽东忽西,老百姓就会无所适从,接着就是人心大乱,社会大乱。相反,如果为政者制定的政策法令能够一如既往得到坚定不移、不折不扣的贯彻执行的话,就会收到国富民强之效,这样连外敌也不敢加害于我民。结果就是达到了“无不为”和“无不治”。

   “治大国若烹小鲜”这个思想运用在我们现代企业的管理中,情形和原理也是一样,治厂如治国,“道”的规律运用于“治厂”时,法则是一样的。

  我的体会是:企业规章、大原则不能变,只能因时间推移、市场演变和大小、软硬环境的变化而作出相应的“小调整”和“小改变”。企业只要抓住了大的原则,制定了大的、基本的规章制度,使企业有了一个正确的、基本的运行轨道,在通常情况下,就应当坚持“以不变应万变”。只要基本的东西是正确的、较为完善的,就不要轻易去“翻弄”它。

     例如我们恩威公司,“服务于社会,造福于人类”的企业宗旨,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不会变的。无论我们是生产“洁尔阴”,还是生产“心血通”,我们生产的花色品种可以千变万化,但我们“服务社会,造福人类”的宗旨是不会变的,我们“解除众生疾苦”的立业选择也是不会变的,我们“愿众生幸福,社会吉祥”的精神理念也是不会变的,我们“无为而治”的管理思想也是不会变的,我们对技术精益求精、对质量严上加严的大原则也是不会变的,我们“为众生服务”的企业信仰也是不会变的,我们“制度之下、情感之中,让人尽情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用人原则,也是不会变的……

       尽管天时、地利、人和诸因素都在变化,企业生存大小环境、软硬环境都在变化,我们企业的治厂方略都是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