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走婚-第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4.网拦和套索    
    摩梭人过去以栅栏捕捉野兽。通常是在野兽经常通过的山垭口处,以树木为墙,扎一个长方或正方形的栅栏,一头留门,支起门板,设下机关;然后由人哄赶野兽进门,野兽踩翻机关,门板下降,野兽就被关在栅栏里了。    
    拦网也是一种重要的狩猎工具。通常是在野兽经常出没的山口、河沟处,横拦一网,称为“西”,网长20多米,高2米左右,网孔约10~20厘米见方。网两端留人看守,当野兽接近网前,两侧的人拉网把野兽套在网中,其他猎人追随而至加以捕杀。这是当地“苦沙”(撵山)的形式之一。    
    套捕是针对捕鸟而言的,在当地主要是捕雁。做法是,在一根木桩上拴一根长绳,绳上每隔一米左右系一个活套,活套下插一小棍于地上。在一根绳上系有数以十计的活套,同时在地面上撒有诱饵,当飞禽来食,足多被活套套住。还有在草海插一木棍,顶端下弯,拴一活套敷掩在地上,然后在套内撒上诱饵,飞禽落地吃食,头即被活套套住。    
    压码也是捕捉鸟类和狐狸的重要工具,当地人称为“伙的”和“此的克”。一般是以一块方形或长方形的石板,以树枝支起,在树枝与石板之间横搭一根木棍,木棍上拴有饵食。当禽兽来食,横棍脱落,支棍倾倒,遂将动物活活压死。要是想捉活的,也可在石板下挖一穴,横棍脱落,支棍倾倒,动物就被扣在穴中了。


第三部分 男娶女嫁第38节 独特的攫取经济(3)

    5.鸡媒和竹哨    
    摩梭人称鸡媒为“活帕”,意思是公鸡。猎人把山上的小野公鸡捉回来饲养,关养在竹笼里,再以一只家生的小母鸡为伴,经过一年左右的驯育,就可以利用鸡媒(经驯养的小野公鸡)捕猎了。猎人提上装有鸡媒的竹笼,把它放在树木丛生的山坡上,自己则身披草衣躲在一旁。因鸡媒长期与母鸡生活在一起,到了清明以后,一旦母鸡离开它就求偶鸣叫。听到这种叫声,山中野鸡就会飞来求偶,野鸡中的公鸡前来与鸡媒争斗,认为鸡媒要来抢占它的母鸡了。二者往往好一场撕斗,打得不可开交,累得筋疲力尽,这时猎人突然现身就会把野公鸡捉住。    
    在左所地区,上至士司,下至猎手,大多驯育鸡媒。    
    猎取雏鸡媒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直接到山上去捉;二是在五六月间,找回几个野鸡蛋,拿回来让家鸡孵出,然后雄性留下来,先放在家养的鸡群里饲养。待到清明前夕,把野鸡分出,配一只小母鸡为伴,单独加以饲养。    
    野鸡一般在小树丛旁地面上筑巢,巢草质,直径40厘米左右。与家养鸡相当,野鸡蛋经21天孵化破壳。幼鸡出壳后,母鸡先饲以蚂蚁、小虫,几天后小鸡便可自行寻食。通常在八九月的阴雨天,母鸡领小鸡出巢,练习认路、飞翔。野鸡每巢少者七八只,多者十几只。猎人大多选择这个季节捕捉鸡雏,再把它们驯育为鸡媒。    
    捉小鸡,必须先捉母鸡。这并不困难,因为母鸡坐巢日久,饮食不周,体质虚弱,飞不了多远。捉住母鸡后拔下它的一些来毛为小鸡垫巢,这样让小鸡误认为还与母亲在一起,能顺利成长发育,最终完成招引野鸡的功能。野鸡雏被关进鸡笼后,一般不想吃食,猎人于是想出喂蚂蚁卵一法。鸡媒多由牧羊人饲养,只见他们每天手提竹鸡笼,遍山寻找黄蚂蚁窝,蚁卵不仅现挖现喂给小鸡媒吃,还要带回一些来做小鸡的夜宵。    
    在一般情况下,要把小鸡媒的尾巴剪掉。一岁之后,拔去翅膀上最粗壮的一根羽毛,据说它是野鸡飞行的重要凭依,拔掉后就飞不动了。在饲养过程中,还有极为奇特的一环——这就是给鸡媒喂食野鸡脑子。鸡媒初次上阵,猎人要当场把落网的鸡王的脑壳打开,取出脑汁喂给鸡媒。二、三次硬性喂食后,鸡媒不但习惯了,还以吃对手脑汁为荣,有的还上了瘾。一只老练的鸡媒见野鸡落入了猎人之手,往往踏蹬煽扑争着要吃野鸡脑汁。猎人于是手握猎物脖子,让鸡媒上前猛啄,啄开头骨吸食野鸡脑。这种鸡媒主动凶悍,求战心切,捕猎时甚至可以不用竹笼,放它在竹篱笆内自由活动,有的连套索、抄网也免了,让它自己去拼——这时已是猎获而不仅是诱获了。    
    在泸沽湖沿海还有一种“气盖抵”(竹鸡哨),它由一节竹子削成,一头安有舌头(簧片)。哨长7厘米,可学小野鸡鸣叫,野母鸡闻声而至,猎人则伺机射杀之。    
    起初的拟声类似口技。两个手掌对合起来,中部留有空间,用嘴有节奏地间断吹,学雄鸡发出“咕咕”的叫声。后来又发明一种拟声工具鸡哨,用嫩竹皮为原料,截取一段,围成直径1。5厘米的圆圈,竹皮宽0。5厘米,以马尾拴住。吹奏时将鸡哨横置于两唇间,轻轻吹气,时断时续,能发出鸡叫的声音,从而达到引诱野鸡的目的。有人还取一片山草叶含在嘴里,模仿小鸡叫。公鸡会来吃小鸡,母鸡则会前来护小鸡。充满爱心的母亲与外来的野鸡会大打出手。于是,猎人一箭双雕,将激战的双方一举猎获。    
    鸡媒、口技、鸡哨,是人类了解动物行为后最早的以智取胜的尝试。后世的斗鸡、斗鸭、斗鹌鹑在原理上,大多渊源于鸡媒狩猎,而饲养和应用鸡媒还给人们以启示。作为拟声工具的鸡哨,有些本身就是一种原始乐器,有些还启发了一些吹奏乐器的发明。    
    6.猎犬    
    过去,猎手主要靠驯养猎犬。一般是从家犬中选择,从小驯育,还要经常带上它去撵山。选猎犬的条件是健壮、体轻和灵敏。猎犬是猎人的重要助手,主要用来寻找野兽踪迹、追捕野兽,当猎人遇到危险时猎犬又是主人的保卫者。一只良好的猎犬价值几百光洋,可以换一匹良马。即使猎犬老了,它也喜欢撵山。一只猎犬可使用十多年。良犬受伤,主人会精心护理、治疗。有的猎手还为死去的猎犬流泪,埋葬猎犬还会随葬一个麻布口袋,内贮腊肉、荞粑、麻布裤子,以供猎犬死后享用。    
    摩梭人在狩猎技巧上有许多发明,有自己的特点,也有不少经验。当地少雪,猎人无法在雪地上寻找野兽踪迹,但他们却能在七、八月的雨天里,根据动物踩踏露水、湿地的迹象,判断动物种类、大小、公母和去向,进而采取相应的捕捉方法。    
    这里没有固定的狩猎组织,多数人是单独出猎,也有些以村落为单位的集体狩猎。首中者,分得兽皮、心肝,肉则由集体平分。俗语说:“上山打麂子,人人都有份”。即便是过路的人见了猎物,也能“见者有份”。这是原始社会猎物分配的重要遗风。    
    打中野兽后,先升一堆火,以示庆祝,然后剥皮、解剖,把有些内脏给猎犬吃,肝肺则献给山神。摩梭人把祭祀山神称为“古布”,时间是正月二十至二十五日之间。祭祀没有固定祭坛,可在室内火塘边,也可在户外或山坡上;仪式由达巴主持,猎手们陪祭。第一步,用糌粑和水,捏九种兽神(主要是虎、豹、熊、鹿、猪)、九种鸟神(大同小异,类似鹰),并排供在祭坛上。在诸神前边,供一碗水、一碗茶、一碗酥油、一块红糖、一篓荞子,荞上插若干树枝,这是献给猎神的供品。同时摆放一把刀、一条绳子,绳子上拴火炭和红辣椒,刀和绳子代表猎具,火炭和辣椒代表信息,意思是说一旦有禽兽出来,请猎神火速告之,保佑狩猎丰收。第二步是达巴诵《古布经》,内容是山林中的禽兽归山神管辖,请山神赐予一些禽兽,使狩猎丰收,同时希望山神分给人们一些活的禽兽,供人们饲养,保佑牲畜平安;第三步是达巴在念经的同时,不断往四方丢动物塑像,又折些青树枝,分给参加祭祀的人,然后这些人又把树枝丢向四方。


第三部分 男娶女嫁第39节 独特的攫取经济(4)

    (三)捕鱼    
    沪沽湖方圆一百多里,有广阔的水域,盛产鱼、虾、菱果。鱼类主要有“尼刷”,“潮尼”、“尼迷”、“各尼”、“普直子”。在附近各个河流还出产一些细鳞鱼、鲤鱼、泥鳅,为摩梭人捕鱼活动提供了天然资源。    
    摩梭人在泸沽湖何时开始捕鱼,已经不得而知了。在开基河畔,人们发现一些石网坠,在泸沽湖畔大嘴、吐布半岛的洞穴遗址里,也发现一些石斧、石铲、石盘状器,还有少量细绳纹陶片发现,以及一些与青铜器共存的粗绳纹陶片,说明远在原始社会晚期至汉代,这里就有人居住了,而且开始了渔猎活动。    
    当地捕鱼有两种组织形式:一种是若干家庭组织起来集体捕鱼;一种是以一个家庭为单位的捕鱼组织。前者称“尼意”,主要流行于奢垮、洛瓦村。    
    最早的“尼意”组织,可能是母系氏族从事捕鱼的单位,后来由于氏族组织的解体,才出现以地缘为纽带所组成的“尼意”组织。每个“尼意”有一指挥者——“日保”,由年纪大、生产经验多和有组织能力的人担任,负责人力分配,指挥捕鱼、敬水神和分配产品。    
    “尼意”一般由13户人家组成,每户出一人,共有三只船,船实际上是较大的独木舟。打鱼时两只在前,分别拉起长一百多米,宽八、九米的大网两端;一只小船在后,由“日保”坐阵,拉拽大网中央,指挥三只船的航速及鱼网的收放。大网中央后边,有一个小网兜,鱼即罗入其中。一网可捕数十百斤,多者近千斤。    
    捕鱼方法和工具,很有些与众不同的地方。    
    1.砍鱼    
    这是一种用刀砍鱼的方法。刀为木制,长五、六十厘米,一头有柄,一头为刃,类似火耕所用的铁砍刀,摩梭语称之为“斯布斯蒂”。后来改为铁砍刀。    
    每年早春三月,桃花盛开之际,泸沽湖的鱼游往岸边浅滩产卵,往往争先恐后,蜂拥而至。沿海岸边的老老少少,手持木刀、木棒,见鱼就砍,鱼多昏死在水面上,摩梭人称之为桃花鱼。要是夜间砍鱼,则要点燃松明,鱼见火光即纷纷游来,为捕鱼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七八月鱼群来得最多的时候,全村男女老少齐出动。能下水的就下水去用鱼刀砍,不能下水者站在岸边也能砍到不少的鱼,只有在这时,各人砍着的鱼,才归自己所得。那情景简直赶得上过年过节才有的热闹。    
    2.叉鱼和钓鱼    
    摩梭人流行叉鱼。过去在金沙江边利用木叉,后改为铁叉。左所地区的鱼叉为三齿、五齿,多在海边和河里使用,可叉两、三斤重的鱼。在有的地方还利用带索鱼叉,即在鱼叉柄部系一长绳,鱼叉投出以后,捕鱼人可挽绳收叉,把鱼拖上岸来,这对在深水地区叉鱼尤为重要。    
    摩梭人钓鱼除了杆钓法而外,与众不同的还有一种下懒钩。他们在一根很长的绳子上,每隔半米系一小绳,绳下端拴钩。每条绳子系有浮标,下有坠石。一般是晚上下钩,天明起钩。饵食多用蚂蝗、蝗虫、蚯蚓。有些懒钩没有浮标,只有鱼咬住才知道,一个人可看十几根懒钩。    
    另外,卡子也是摩梭人重要的钓鱼方法,名称与汉族相同,据说是由西昌传入的,主要在泸沽湖内使用。    
    在左所吐布半岛上的洛瓦村杨沙达家,我们有幸参观了他们利用卡子钓鱼的方法。卡子就是一种竹制的小别棍,长4厘米,两头尖,中央较粗,上系一细线。在一百多米长的绳子上,每隔半米拴一个卡子。垂钓前夕,将卡子弯起来,套上蜈蚣、蚂蝗、蟋蟀、虾之类饵食。傍晚前后,捕鱼的人划着轻巧的独木舟,把卡子绳下在水里,绳上拴有木棍或松树皮做的鱼标。第二天清晨,再划船去取鱼。一次能钓十几斤鱼,多者可收三、四十斤。    
    卡子有大有小,小者可钓半斤重的鱼,大者可钓几斤重的鱼。当鱼吃饵食,饵脱掉而卡子伸开,把鱼嘴撑起,不致让鱼逃脱。这种钓鱼工具在我国沿海地区广泛使用。    
    3.壕子    
    壕子,摩梭人称“耍”,实际上就是汉族的鱼筌。左所地区有两种“耍”:一种是竹编的,长三、四米,直径一米左右,一头尖状,一头开口。口部装有倒须的漏斗或盖。这种“耍”适合在小河沟里使用。鱼群有春天逆水而上,秋天顺水而下的活动规律,把鱼筌安置在小河沟里,春天鱼筌口朝下,秋天鱼筌口朝上,鱼顺鱼筌口而入,因口部有倒须,鱼儿能进不能出。这种鱼筌可大可小,小者一次能捕几斤鱼,大者能捕上百斤的鱼。    
    另一种较大,是在小河沟筑起堤坝,仅留一个通水口,在口上安一个竹编的大漏斗,后边有一个盛鱼的篮筐,鱼儿也是能入不能出。这就是所谓的壕子捕鱼方法。壕子工具较大,费时费力,需由多家协助才能捕鱼。夜间还要派人看守,一来是防野狗、狼来吃鱼;二来自然是怕把鱼丢了。    
    无论是鱼筌还是壕子,总是晚上安放,次日黎明取鱼。较小的鱼筌,每户都有几个,他们按季节和鱼的生活规律,不误时机,把鱼筌安放在小河沟里,一大早起来往往就会收获一份意外的惊喜。    
    4.鱼网    
    摩梭人使用的鱼网主要有三种:拉网、安网和抄网。过去以麻绳编织,近来改为尼龙线。    
    拉网又分大中小三种,是集体捕鱼才使用的。大网长100多米,宽八、九米,重七、八十斤。网坠皆用铅,浮标以木块为之。由12个人拉,驾驶三只船,过去奢垮有这种大拉网,一网可捞几百斤,多到千斤的鱼。中型拉网,长四、五十米,宽三、四米,由八个人拉。小型拉网长30米,宽两米左右,由四个人挽拉。这种小网使用方便,适合家庭使用,一网可捞二、三百斤鱼。    
    安网(挂网),摩梭人称“列西”。由男女自编自织,使用“西吾”(竹梭),“西”为网,“吾”为针,即网针之意。现在织虾网还以针穿线。有的网还采用汉族常用的竹梭。梭子大小不一,长者25厘米,短者7厘米。挂网的网孔不一,一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