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775年中国盛衰之交-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诗云:“脉脉广川流,驱马历长洲。鹊飞山月晓,蝉噪野风秋。”音韵清亮,群公望之犹神仙焉。事见明人蒋一葵所著《尧山堂外纪》。著名才女上官婉儿便是他的孙女。]

  应该说,高宗的懦弱性格决定他最终要败在武媚这个强硬的女人手中。当然,他还是爱武媚的。否则,只要他稍微坚持,武媚被废只在呼吸之间,毕竟,他才是大唐的天子。这件事后,武媚开始采取更为强硬的手段,以防止类似的事件再次发生。不久,武媚指使人诬上官仪谋反,下狱处死。自此,凡高宗临朝视事,武媚垂帘在后,“政事大小,皆预闻之,内外称为二圣”(《旧唐书·卷四·高宗纪》)。

  拥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力,余下的事就是要防止不被人夺权。作为母亲而言,武媚心足够狠,手足够辣。她生有4个儿子,长子李弘,次子李贤,老三是李显(又名李哲),老四是李旦(又名李轮)。李弘先被立为太子。他为人忠厚,谦虚忍让,高宗和众大臣对他都很满意。因为身体不适,高宗一度想把皇位提前传给太子李弘,此举引起了武媚的的猜忌。萧淑妃死后,两个女儿义阳公主和宣城公主被武媚幽禁,过了30岁也不准出嫁。李弘看不惯母亲的所作所为,上书请求让她们出嫁。武媚非常生气,便故意将两位公主许配给下等侍卫。 

  上元二年(675年),武媚用鸩酒毒杀了年仅24岁的亲生儿子李弘。次子李贤随即被立为太子。但不久武媚又感到了权力的危机,于是指使人诬告李贤谋夺皇位。李贤知道母亲的毒辣手段,为了保住性命,还特意作乐章,暗中叫人唱给武后听,歌中唱道:“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三摘尚云可,四摘抱蔓归。”想以骨肉亲情来感动武后,但还是被废,贬为庶人,被迁到巴州。三子李显被立为太子。

  弘道元年(683年)十二月,高宗去世,李显以太子身份即皇帝位,是为唐中宗,武媚为皇太后,总揽朝政。两个月后,武媚废中宗李显为庐陵王,立四子豫王李旦为帝,是为唐睿宗。睿宗终日居于别殿,不管朝政,朝政尽归武媚裁决。武媚废除中宗李显后第三天,派人赶到巴州,将次子李贤杀死,许多人牵连被杀。

  皇太后总揽朝政,犹自不满足。公元690年的重阳节,即九月初九,年近古稀的武媚改元天授,正式建立了大周王朝,自称“圣母神皇”,改名则天,正式将李唐天下变为武氏天下。文武百官皆顺其意上表进劝,只有右卫将军李安静正色拒绝,因而被杀。这一年,武则天67岁。同时,降睿宗李旦为皇嗣,降太子李成器为皇太孙。一时间,唐宗室人人自危,李氏贵族几乎被屠杀殆尽。

  当了皇帝后,武则天亲理朝政,驾驭天下,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功。她虽是女流之辈,却是个开明的皇帝,能听忠谏,从善如流。武则天情欲不尽,想选取美貌少年供自己享用。右补阙朱敬则为此进谏,说:“陛下宠爱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就足够,不要再选美少年。”武则天竟然没有动怒,反而下令嘉奖朱敬的忠直。

  因为武则天出身并非名门望族,她执掌大权后,开始对一贯反对自己的陇西世族大力排斥。由此,她大力提倡科举,扶植新兴的庶族阶级。这里有数据可以说明:有功名的宰相在高祖时为7%,太宗时上升约23%,高宗和武后时升至35%,武周朝上升至40%。科举制度促进了文学和教育的普及,因为准备考试的人远远多于通过考试的人,有资格当官的人则远远多于当官的人。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于东都洛城殿亲自策问贡士,持续数日。贡士殿试自此开始。

  武则天还大力推动文学的发展,喜欢赐唱文学宴,宫中诗唱十分热闹。她本人能写诗,有一首《如意娘》:“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友离为忆君。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即使是反对她的人看了,也不得不承认写得情意绵绵。

  然而,武则天做女皇本身就是对礼制的破坏,以至她在历史上声名一直不大好。在纳男宠方面,也让许多以卫道士自居的大臣耿耿于怀。武则天比较有名的男宠是薛怀义。薛怀义原名冯小宝,人生得伟岸淫毒,被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发现后如获至宝,特意送进后宫进献给武则天。武则天对冯小宝十分满意,替他改名为薛怀义。为了掩人耳目,又命薛怀义剃发为僧,担任白马寺主持,可以自由出入宫禁。在薛怀义最得宠期间,人人对他侍奉唯谨,太平公主的丈夫薛绍以父礼事奉薛怀义,武则天的至亲、权倾朝野的武承嗣和武三思也对他毕恭毕敬。武则天还命薛怀义指挥数万人,建造明堂。明堂建成后,武则天又借机封薛怀义为威卫大将军、梁国公。

  大凡皇帝都容易喜新厌旧,武则天也是如此,渐渐开始厌倦薛怀义。薛怀义失宠后,心怀怨愤,竟然放火烧了明堂,借此来发泄怨气。他还四处散布女皇的流言,都是些不堪入耳的脏话。武则天听说后大怒,决意除掉薛怀义,于是密诏太平公主,选一些体格健壮的女子,在殿中侍立,等薛怀义一到,便一拥而上,把他绑了。接着,命壮士将薛怀义击杀,然后用畚车将尸体载还白马寺。

  薛怀义死后,武则天继续广求美男子,恣意淫乐。晚年时,武则天宠幸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专门为张氏兄弟专设机构控鹤府,以张易之为府监,位三品。张易之小名五郎,张昌宗小名六郎。有朝臣赞誉张昌宗说:“六郎面似莲花。”内史杨再思马屁拍得更加无耻,竟然说:“不然,是莲花似六郎!”

  人不免一死,武则天也不例外,她不得不考虑自己死后,究竟该将天下交付给谁,是诸武,还是李氏子孙?武则天身份复杂,既是李氏的家长,又是武氏的族长,在亲子和族侄间,一时难以抉择,便询问宰相狄仁杰的意见。狄仁杰说:“皇嗣是陛下亲子,陛下临御天下,当传之子孙,岂可以侄为嗣?母子与姑侄孰亲?陛下稍加思量,不难自明。”明确指出儿子比侄子更亲,涵义不言而喻。武则天十分看重狄仁杰的意见,于是下定决心将皇位传给儿子。坐贬多年的第三子李显也被迎回洛阳。李显刚刚回来,第四子李旦便立即请求退位,于是武则天立第三子李显为太子,封第四子李旦为相王。

  因为当年曾经大杀李氏宗室,武则天担心她死之后,李氏宗室为了报复,也会躏藉屠戮武氏,便用心良苦地让诸武和相王李旦、太平公主与太子李显一起宣誓,告天地于名堂,铭之铁卷,藏于史馆,永相和好。从血缘上来说,李氏和武氏都是近亲,但后来事实是,这些人最终还是为了权力互相杀戮,多次血溅大明宫。

  长安四年(704年)八月,已经81岁的武则天终于卧病不起,居住在迎仙院。一向狐假虎威的张氏兄弟眼见靠山将倒,便图谋作乱。宰相张柬之经过周密部署,在神龙元年(705年)正月二十三日发动了兵变,羽林将军李多祚率兵杀入玄武门,将张昌宗、张易之斩杀在迎仙院院左。武则天听到变故发生后,阻止已经来不及。这时候,张柬之等人入见,请求武则天传位给太子,武则天闷闷不乐,重新回到床上躺下,一言不发。显然,她不愿意放弃权力,但也深知大势已去,局面已经不由她所控制,是以只能以沉默对之。

  在张柬之等人的拥戴下,太子李显即位,复为中宗,恢复唐国号,徙武则天于上阳宫。至此,长达15年的武周王朝告终。中宗复位后,将朝廷从洛阳重新迁回了长安。

  同年十一月,武则天病死于上阳宫的仙居殿,终于结束她奋斗而传奇的一生。临终前,武则天神志异常清醒,立下遗嘱,内容包括去掉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和高宗合葬在乾陵等。并叮嘱只许为她立碑,不许立传,这就武则天无字碑的来历。

  中国有两块著名的无字碑:一块是汉武帝在泰山立的。汉武帝到泰山封禅时,登上山顶,感觉泰山太伟大了,“蔑矣!尽矣!无以加矣”,因为无法表达,于是立无字碑;另一块便是武则天的无字碑,为一块完整的大石头,高达7米。关于立无字碑的目的,武则天本人并无说明。后人猜测很多,有人认为她觉得自己功劳太大,难以表达;也有人认为她知道自已死后一定会引起沸沸扬扬的议论,所以干脆不写墓志,任由众人评说。 






 
第二章 东方的传奇
  开元盛世,是一个充满着梦想,同时也能使梦想变为现实的时代,人生的种种理想都能被这个气势恢宏的时代所激荡。一个封建泱泱大国所有迷人的光彩,都在这半个世纪的岁月中闪耀:疆域辽阔,物产丰富,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整个开元年间,唐朝的君臣和百姓就是在歌舞升平中度过。还有什么比生活在这样的盛世更令人心满意足呢?唐朝,成为东方的传奇。长安,成为传奇的乐土。然而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说过:“物盛而衰,固其变也。”(《平准书》)又提出要“见盛观衰”。遗憾的是,玄宗没有借鉴前人的历史经验,他看到了繁荣强盛的表面,却没有看到背后更深刻的政治危机。节度使统辖的军队过于强大而内地军备废驰,导致内轻外重,成为后来安史之乱的伏因。而促使伏因爆发的,并非只有一个人。 






 
一 贞观之治
  隋朝末年战火纷起、连年战乱,土地荒芜,人口锐减。拿魏徵的话形容便是:“今自伊、洛之东,暨乎海、岱,萑莽巨泽,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进退艰阻。”可见唐朝建国之初,面对的便是一个相当凄凉的局面:经济凋零、国库空虚、文化衰退。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用贤勤政,主动采取了一系列开明的政策和措施,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去奢省费,轻徭薄赋。结果政绩相当卓著,吏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武功鼎盛,民族关系融洽,歌舞升平的治世局面形成了。因为唐太宗年号“贞观”,历史上称这一时期为“贞观之治”,成为与汉代“文景之治”相媲美的另一著名盛世。太宗也因而成为中国历史上文治武功并盛的皇帝。

  根据史书记载,贞观年间,“官吏多自清谨。制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迹,无敢侵欺细人。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粮,取给于路。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赠遗。此皆古昔未有也”。这是一幅相当动人的社会图画:朗朗乾坤,牛马遍野,谷价低廉,太平世界,一切都富足而美好。此时,中国已经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富强昌盛的封建国家。

  太宗能够做到这些,主要是因为他懂得“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太宗出生于隋开皇十八年(599年),当时“隋炀帝承文帝余业,海内殷阜”(《贞观政要·安边第三十六》),正是隋朝的盛世,然而隋炀帝即位后荒淫奢侈,大兴土木,游幸无度,皇帝坐了不到14年,隋朝便土崩瓦解,短命而亡。唐太宗本人亲历隋末的社会大动荡,看到农民起义军的强大力量,认识到“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道理,以隋炀帝杨广的破家亡国为戒,也懂得了王朝的兴衰取决于帝王行动的好坏,因而励精图治。他曾对大臣们说:“人君依靠国家,国家依靠民众,剥削民众来奉养人君,好比割身上的肉来充腹,腹饱了身也就毙命,君富了国也就灭亡。所以人君的灾祸,不是从外面来,总是由自己造成的。大抵人君嗜欲太盛就要多费财物,多费财物就要加重赋税,加重赋税民众就要愁苦,民众愁苦国家就有危殆,国危了人君那得不丧亡?我经常想这个道理,所以不敢纵欲。”

  为了表示对农业的重视,太宗甚至亲祭先农,躬御耒耠,耕于千亩之甸,使观者莫不骇跃。京畿地区曾发生大面积的蝗灾,庄稼大受损伤,太宗亲自视察灾情,还气愤地抓起一把蝗虫骂道:“民以谷为命而汝食之,宁食吾之肺肠。”于是举起蝗虫要吃掉。身边的大臣急忙阻止说:“恶物或成疾。”太宗坦然回答说:“朕为民受灾,何疾之避!”竟然真的吞吃了蝗虫。正因为太宗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得到极大发展,人民衣食有余,安居乐业,经济得到了恢复,“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备粮,取给于道路焉”。

  在贞观时期,文化教育也得到了空前发展。太宗继位以前,是骑在马上打天下,继位之后,认识到天下不能再“以马上治之”,于是采纳魏徵的建议,大阐文教,发展文化教育。即位之初,太宗便下令在长安重修国子监,并为国学增筑学舍1200间,太学、四门博士也增置生员,扩大招生。之后,太宗又兴建书学、算学、律学三科学校,由国子监统领。这一举措在全国影响很大,四方儒士,多抱负典籍云集京师,甚至高丽及百济,新罗、吐蕃等诸国君长均遣子弟来长安留学,“儒学之盛,古昔未之有也”。

  太宗还十分重视图书的搜集与整理。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丰富的历史典籍和文献。但是隋末动乱长达十几年,典籍和文献遭到严重破坏。贞观二年(628年),唐太宗任命魏徵为秘书监,组织文士大修诸经正义和史籍。太宗还对科技方面有突出贡献的士民进行重奖,以鼓励发展科技文化。李淳风通晓天文、历法、阴阳学说,曾制造出在周朝末年已经失传的浑天仪,并著《法象书》,受到太宗的重视,授官将士郎,直太史局,后来又被任命为太史令。太宗以恢宏的气度,大阐文教,兴办各类文化事业,使整个社会的文化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大大地改变了“隋季以来,丧乱滋甚,周孔之教,阙而不修”的文化苍白局面。

  [李淳风,岐州雍县人。父李播曾为隋朝高唐尉,后弃官为道士,有文才,通天文,曾著《天文大象赋》。李淳风自幼俊逸豪爽,博览群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