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论语通译-第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小相焉A H。”“点,尔何如?”鼓瑟希A I,铿尔A J,舍瑟而作A K,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L B。”子曰:“何伤乎L C?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L D,春服既成L E,冠者五六人L F,童子六七人,浴乎沂L G,风乎舞雩L H,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晳后。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L I?”“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今译】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陪奉孔子闲坐着。孔子说:“因我比你们年长一些,不要因为我而拘束。〔你们〕平时常说:‘人家不了解我啊!’假如有人了解你们〔要任用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样做呢?”子路轻率直爽急忙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受别国军队的侵犯,又遇上凶年饥荒,让我去治理,只要三年,就可以使人民勇敢,而且知道遵守礼义。”孔子微笑了一下。〔孔子又问:〕“冉求,你如何呢?”〔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让我去治理,只要三年,就可以使人民富足。至于礼乐教化方面,那要等待君子去实行了。”〔孔子又问:〕“公西赤,你如何呢?”〔公西赤〕回答说:“不敢说我能够做到些什么,而是很愿意学习啊。在宗庙祭祀的事务上,或者与别的国家的盟会中,我穿上礼服,戴上礼帽,愿意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孔子又问:〕“曾点,你如何呢?”〔曾点正在〕弹瑟,声音稀疏,铿的一声停了,放下瑟,站起身来。回答说:“〔我的志向〕不同于他们三位的陈述。”孔子说:“那又有什么妨碍呢?也就是各人谈谈自己的志向啊!”〔曾点〕说:“暮春时节,春天的夹服已经穿定了,和成年人五六人,少年六七人,去沂河洗洗澡,到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一路走回来。”孔子长叹了一声,说:“我是赞成曾点的。”三人出去了,曾晳最后走。曾晳〔问孔子〕说:“这三位说的话如何呢?”孔子说:“也就是各人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晳〕说:“夫子为何笑仲由呢?”〔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礼让,他说话却不谦让,所以笑他。”〔曾晳又问:〕“难道冉求所讲的不是邦国之事吗?”〔孔子说:〕“哪里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曾晳又问:〕“难道公西赤所讲的不是邦国之事吗?”〔孔子说:〕“有宗庙、有同别国的盟会,那不是诸侯国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赤只能做一个小相,怎么还能做大相呢?”
【注释】
① 曾晳(xī西):姓曾,名点,字子晳。曾参的父亲。南武城人。也是孔子的弟子。
② 毋吾以:不要因我而受拘束,而停止说话,不肯发言。“毋”,不,不要。“以”,同“已”。停止。
③ 居:平时,平素。
④ 率尔:轻率地,急忙地。
⑤ 千乘之国:“乘(shèng胜)”,兵车。古代常以兵车数作为国家大小的标志。古代是按土地多少出兵车的,出一千辆兵车就是拥有纵横一百里面积的诸侯国。
⑥ 摄:夹在其中,受局促,受逼迫,受管束。
⑦ 师旅:古代军队组织,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100人),五卒为旅(500人),五旅为师(2500人),五师为军。“加之以师旅”,犹言发生战争,受别国军队的侵犯。
⑧ 饥馑(jǐn紧):荒年,灾荒,凶年。《尔雅·释天》:“谷不熟为饥,蔬不熟为馑。”
⑨ 比及:等到,到了。
A B  知方:指懂得道义,遵守礼义。
A C  哂(shěn审):微笑,讥笑。
A D  俟(sì四):等待。
A E  赤:即公西华。参阅《公冶长第五》第八章注。
A F  会同:诸侯会盟。两诸侯相见,叫“会”;许多诸侯一起相见,叫“同”。
A G  端章甫:“端”,也写作“褍”,周代的一种礼服,也叫“玄端”。“章甫”,一种礼帽。这里泛指穿着礼服。
A H  相:在祭祀、会同时,行赞礼的人员。也叫傧相。有不同的职位等级,故文中有“小相”“大相”之说。
A I  希:通“稀”。稀疏(节奏速度放慢)。
A J  铿(kēng坑)尔:铿的一声。形容乐声有节奏而响亮。一说,曲终拨动瑟弦的馀音。
A K  作:站起身来。
L B  三子:三位。“子”是对同学的尊称。 撰:同“譔”。陈述的事,说的话。
l c  伤:妨害,妨碍。
L D  莫:同“暮”。
l e  春服:指春天穿的夹衣(里表两层)。 既:已经。 成:定,穿得住了。
L F  冠者:成年人。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束发加冠,表示已经成年。
l g  沂(yí移):水名。发源于山东省邹城市东北,经曲阜市南及江苏省北部,流入黄海。传说当时该处有温泉。
L H  风:作动词用,吹风,乘凉。 舞雩:“雩(yú鱼)”,古代求雨的祭坛。因人们乞雨必舞,故称“舞雩”。这里指鲁国祭天求雨的台子,在今曲阜市南,有坛有树。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称:“沂水北对稷门,一名高门,一名雩门。南隔水有雩坛,坛高三丈,即曾点所欲风处也。”
L I  唯:语首助词,无实际意义。


颜渊篇第十二(共二十四章)主要讲孔子教育弟子如何为仁、为政、处世。


颜渊问仁①。子曰:“克己复礼为仁②,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③。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④。”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⑤。”
【今译】
颜渊问〔怎样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使言行回复和符合于‘礼’,就是仁。有一天做到了克制自己,符合于礼,天下就都赞许你是仁人了。实行仁,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纲领条目。”孔子说:“不符合礼的不看,不符合礼的不听,不符合礼的不说,不符合礼的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按照您的话去做吧。”
【注释】
① 仁:儒家学说中含义非常广泛的一种道德观念。包括了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悌等内容,而核心是指人与人的相亲相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是实行“仁”的主要方法。
② 克己复礼:“克”,克制,约束,抑制。“己”,自己。这里指一己的私欲。“复”,回复。“礼”,人类社会行为的法则、标准、仪式的总称。包括了社会生活中由于风俗习惯而长期形成、又为大家所共同遵守的一整套的礼节仪式;人们相互之间表示尊敬谦让的言语或动作;也包括社会上通行的法纪、道德和礼貌。据《左传·昭公十二年》记载:“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可见“克已复礼”是孔子以前就有的古语,儒家用之作为一种自我修养的方法。
③ 归仁:朱熹说:“归,犹与也。”“一日克己复礼,则天下之人皆与其仁,极言其效之甚速而至大也。”“与”,赞许,称赞。一说,“归”,归顺。这两句的意思就是:“有一天做到了克制自己,符合于礼,天下就归顺于仁人了。”
④ 目:纲目,条目,具体要点。
⑤ 事:从事,实行,实践。


仲弓问仁①。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今译】
仲弓问〔怎样是〕仁。孔子说:“出门〔工作、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用差遣人民如同去承当重大的祭祀。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不要加给别人。为国家办事没有怨恨,处理家事没有怨恨。”仲弓说:“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按照您的话去做吧。”
【注释】
① 仲弓:冉雍。参阅《公冶长第五》第五章注。


司马牛问仁①。子曰:“仁者,其言也讱②。”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今译】
司马牛问〔怎样是〕仁。孔子说:“仁人,说话慎重。”〔司马牛〕说:“说话慎重,就称作仁吗?”孔子说:“〔凡事〕做起来都是困难的,说话能不慎重吗?”
【注释】
① 司马牛:孔子的弟子。姓司马,名耕,一名犁,字子牛。宋国人。相传是宋国大夫桓魋(tuí颓)的弟弟。
② 讱(rèn认):言语迟钝,话难说出口,言若有忍而不易发。引申为说话十分慎重,不轻易开口。《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司马牛“多言而躁”(饶舌话多,个性急躁),由此可见,孔子这一段话是针对司马牛“多言而躁”的毛病所提出的告诫。司马牛问君子。


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①,夫何忧何惧?”
【今译】
司马牛问〔怎样是〕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不畏惧。”〔司马牛〕说:“不忧愁不畏惧,就称为君子了吗?”孔子说:“自己反省检查,问心无愧,那还忧愁什么畏惧什么?”
【注释】
① 省(xǐng醒):检查,反省,检讨。 疚(jiù旧):对于自己的错误感到内心惭愧,痛苦不安。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①。”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今译】
司马牛忧愁地说:“人家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子夏说:“我听说过:‘死生命中注定,富贵由天安排。’君子〔只要〕认真谨慎没有过失,对人恭敬而有礼貌,天下的人都是兄弟呀。君子何必忧虑没有兄弟呢?”
【注释】
① 我独亡:“亡”,同“无”。关于司马牛没有兄弟的感叹,传统的说法是:司马牛之兄桓魋,与有巢、子颀、子车等在宋国作乱,失败后逃奔卫、齐、吴、鲁。司马牛虽始终未参与其兄的作乱,不赞成这种行为,但也被迫逃亡到鲁国。因此,司马牛有兄弟等于无兄弟,故发出这样的忧叹(事见《左传·哀公十四年》)。


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①,肤受之曞②,不行焉③,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曞,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④。”
【今译】
子张问〔怎样是〕“明”。孔子说:“像水浸润般的谗言,像皮肤受痛般的诬告,对你行不通,就可以说是看得明白了。像水浸润般的谗言,像皮肤受痛般的诬告,对你行不通,就可以说是看得远了。”
【注释】
① 浸润之谮:“浸(jìn进)润”,水(液体)一点一滴逐渐湿润渗透进去。“谮(zèn怎去声)”,谗言,说人的坏话。浸润之谮,是说点滴而来、日积月累、好像水浸润般的诬陷中伤。
② 肤受之曞:“肤受”,皮肤上感受到。“曞”,与谮义近,诽谤。《正义》说:“曞亦谮也,变其文耳。”肤受之曞,是说好像皮肤上感觉到疼痛般急迫切身的诽谤诬告。
③ 不行:行不通。这里指不为那些暗里明里挑拨诬陷的话所迷惑,不听信谗言。
④ 远:古语说:“远则明之至也。”《尚书·太甲中》说:“视远惟明,听德惟聪。”可见“远”及上句中的“明”均指看得明白,看得深远、透彻,而“远”比“明”要更进一步。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①,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今译】
子贡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有充足的粮食,有充足的军备,人民信任政府啊。”子贡说:“不得已一定要去掉一项,在这三项中哪一项先去掉呢?”〔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说:“不得已一定要再去掉一项,在〔剩下的〕这两项中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都是要死的,但如果人民对政府不信任,〔国家政权〕是立不住的。”
【注释】
① 兵:兵器,武器。这里指军备。


棘子成曰①:“君子质而已矣②,何以文为③?”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④。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⑤。”
【今译】
棘子成说:“君子只要质朴就行了,为何还要那些文采?”子贡说:“可惜呀,夫子您竟这样评说君子。舌头一动,话说出口,就是套上四匹马拉的车,也追不回啊。文如同质,质如同文〔,两者同样重要〕。去掉毛的虎豹皮,与去掉毛的犬羊皮就很相似了。”
【注释】
① 棘子成:卫国的大夫。
② 质:质朴,内在的思想品质、道德修养纯朴。
③ 文:花纹,文采。引申为文辞、礼仪等方面的修养。
④ 驷不及舌:“驷(sì四)”,四匹马拉的车。“舌”,指说出来的话。话一说出口,是追不回来的。
⑤ 鞟(kuò阔):同“鞹”。去掉了毛的兽皮。


哀公问于有若曰①:“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②?”曰:“二③,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今译】
鲁哀公问有若:“年成不好有饥荒,〔国家财政〕用费不足,怎么办呢?”有若回答说:“为何不实行抽取十分之一的‘彻’税法呢?”〔哀公〕说:“抽十分之二的田税,我还不够用,如何能实行‘彻’税法呢?”〔有若〕说:“百姓富足了,国君怎么会不足?百姓不富足,国君怎么会足?”
【注释】
① 哀公:鲁国国君。参阅《为政篇第二》第十九章注。有若:姓有,名若,字子有。被后人尊称“有子”。参阅《学而篇第一》第二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