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5695-日本史话(上)-第2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张学良实行兵谏    
    恰好半年前中国发生了一件大事。张学良自从他的老父张作霖被日本军人炸死后,这不共戴天的雠恨始终在他心中萦怀。快十年了,此恨未报当然不免焦急。尤其他部下许多策士纷纷劝他联共抗日,不由得他不心动。所以毅然决然乘蒋公检阅他的部队时实行兵谏。他那时年轻气盛,做事莽撞,又偏听了策士“左”倾的言论,铸此大错。幸而他能及时悬崖勒马,遵从了陈诚的劝告,亲送元首夫妇回京。这一闹剧就这样结束了。虽然是一场闹剧,但是却明白地昭告了世人,抗日的军事行动必不可免了。    
    林内阁倒了之后,什么人能来接替,成了问题。林辞后曾经说过,最好是近卫能来干,否则就让陆相杉山来好了。这话传到西园寺耳朵里,老人深以为陆相来当首相很不好。既然近卫的健康已经好转,自以近卫为适当。近卫的好友后藤隆之助又从旁推毂,近卫终于组阁了。消息传出后,举国欢腾。不论是军部、是政党、是财界,没有不表示欢迎的。


近代篇第二次中日战争

    近卫内阁成立之后,大局似乎可以安定一些时候,不料反而出了一件绝顶严重的大事。日本军部本来在北平附近驻有三千名军队,因为准备侵略苏共的关系,先将驻在华北的兵力秘密增强。原来三千名增为五千,在各地都这样不露痕迹地布置起来。而因为看不起中国,所以没有将增兵的缘故告知华方。又因为增加的兵员无处驻屯,不得不找一块空地建造兵营。于是发现卢沟桥附近有空地,非常适当,不理中国方面的抗议,就开始动工。中国方面不明白日方增兵的原因,又不能不防日方有越轨的行动,也在永定河旁筑起工事。七月七日的夜里,日本军忽然以机关枪对我发射,我不得不还击。就这样由卢沟桥开始,中日八年大战爆发了。    
    卢沟桥是个美丽的地方,清朝乾隆皇帝曾经题过一首诗,名︽卢沟晓月︾,刻在石桥边。七月里正是风光明媚的时候,谁能相信会在这时开战?    
    我方驻防的军队是二十九军三十七师二一九团吉星文的一营。日军随即向我方开炮。于是愈打愈扩大。日军向北平方面进攻,动员了将近六、七个师团。这时两方的兵力如何呢?不能不约略地做一个比较。抗战当初,日方有现役军兵员:    
    陆军 四百四十八万一千人。    
    战时可动员兵额二千七百八十余万人。装备精良,配有大炮及坦克车。    
    海军 居全世界第三位。另有世界最大旗舰太和号及武藏号,计二百余万吨。    
    空军 飞机三千架,随时可增加。    
    我方    
    陆军 二百余万人    
    编制步兵一八二师,四十六独立旅。    
    骑兵九个师,独立旅六个。    
    炮兵四个旅,二十个独立团。    
    配备每师官兵一万零九百余人,枪三千八百支。轻重机枪三百三十挺。迫击炮四十六门。掷弹筒二百四十三个。    
    海军 几等于零。有旧舰艇六十六艘,其中吨位最大者三千吨。    
    空军 各式飞机六百架,可供作战之用的约二百架,余为教练机。    
    这样一个对比,我们哪里能有胜算。何况我们没有工业可以做后盾,好像我们很快除了降伏之外,别无他法了。    
    日本参谋本部支那课的军人估计道:“中国必然不堪一击,马上会屈服的。他们纵然想顽抗,我们最多也只要派七个师团,一定可以席卷全国了。”    
    虽然我们武器、训练、装备都不如人,但是这口气绝咽不下去。军民士气高昂,尤其统帅蒋公非常坚定,决定抗战到底,声明中国虽不需要战争,但仍将自卫。    
    日军占领北平之后,一路进犯。我军诱敌深入,将一部分日军胶着在山西省的山区,使其不能动弹。另一股日军,以上海公共租界为根据地,向我江湾闸北方面进犯,于是淞沪大会战开始。上海是有名的国际港口,日本要展示它的力量给洋人看,特地使用陆海空立体作战方式,狭猛烈的炮火,大举与我拼斗。我军奋勇迎击,在没有海空支持下,居然守了三个月之久。    
    洋人没有不称赞我军的英勇和指摘日军的凶暴的。在开战的前夕,日本报纸狂妄地估计,我军最多只能抵抗皇军的攻势两个星期。但事实上我们却打了三个月。单是八百孤军死守四行仓库,就超过两个星期的时间。    
    我军虽然在淞沪之战中浴血拼斗三个月后不得已自动撤退,但这三个月中,我们政府与民间做了不少事。所有的工厂,包括赖以抗战八年的兵工厂,都搬迁到大后方去了。日方的代价则是死伤六万之众。


近代篇南京大屠杀

        
    民国二十六年十二月六日,日军分四路进犯我首都南京。十三日南京失陷。日本人以为我政府不能不屈服言和了。不料蒋公发表通电,声明继续抗战。日本军人弄得骑虎难下,无法就此罢休。于是凶心大发,竟学起三百年前的屠城办法,大开杀戒,疯狂向我市民及士兵,行德川时代流行的武士杀人特权,就是不论青红皂白,只要看不顺眼,便拔出雪亮亮的纯钢长刀砍杀过去。我们南京市民被日本兵砍了头颅的不知多少。嗜杀的日本军人还不过瘾。他们比赛谁的刀锋锐利,拿中国人的胴体做试验品,一刀挥去,能通过几个活人,多的得胜。这是他们攻入南京后的游戏。这样惨遭杀戮的无辜南京市民,达十余万人。除此之外,还奸淫掳掠,极尽野蛮之能事,替日本历史留下不可磨灭的污点。    
    蒋公在我军退出都城南京之后,发表告国民书,号召全民抗战到底。    
    日本近卫政府深怕陷入长期战争的泥淖中,特央请德国驻华大使托德曼斡旋言和,条件如下:    
    一、承认满洲国。    
    二、成立不设防地区。    
    三、成立特殊政权。    
    四、与反共集团合作。    
    五、日、满、中三国缔结经济协议。    
    六、修改关税税则。    
    七、赔偿日方损失。    
    蒋公对这样的言和条件当然不能接受。日方无奈,只好变通方法,宣称不以国民政府为交涉对手,开始利用我国的不肖政客,组织汉奸团体,加以承认,自欺欺人,同时继续进犯。广州及武汉都沦陷了。


近代篇张鼓峰事件

    这时日本军人的气焰不可一世,完全忘形,自以为天下无敌。在中国战场的军人节节胜利,引发了在满洲边境日军的妒忌心。满洲和苏联接壤的边境地区,人烟稀少,国境的界线又不十分明确。日本占领满洲之后,苏联为防备日军来犯,不得不增强自己的武力。日本看见苏军增强,也就不能不再加战备。如此循环作用,在国境上显得十分紧张。日军向来看不起苏联,认为是手下败将。而苏军方面难忘日俄战争战败之耻,很想报复。两方面敌忾心都很强。加之日军妒忌心重,急于建功,不让中国战场的日军专美。于是就在一九三八年即昭和十三年七月三十一日,日本第十九师团的师团长尾高龟藏中将,没有得到天皇的裁可,竟独断地向张鼓峰的苏军开始攻击。大规模的战斗就这样展开。双方拼命肉搏,死伤甚重。苏军初被袭击,小挫后集中兵力,转为优势,复利用威力较强的大炮和空军,压倒了日军十九师团,几乎使该师团全军覆没。不过苏军并不想将这次的冲突扩张为大规模的战争,主张各回原来的国境。而日本这一方面,也因为在中国战场正打得吃紧,没有工夫再顾到这边,也命令就地解决。于是八月十一日就在莫斯科签订了停战协议。    
    诺门罕之战    
    这次日本没有捞到便宜,反而吃了大亏。第十九师团溃不成军了。    
    但是第十九师团是属于朝鲜军,与关东军不同,还听日本军部的调度。所以命他不要再打,他就不敢不遵。但是关东军就不同了。自从满洲事变以来,关东军养成了独断独行的风格,完全不理军部的决定。张鼓峰事件的第二年即一九三九年四月,关东军越界,与外蒙军遭遇,双方立刻发生了战斗。地点是在诺门罕的大草原上。日军想把外蒙军驱逐掉,但是遇到了外蒙军的顽强抵抗,反而受了很大损害,不能不撤退。外蒙军再加上苏联军,增添了新生力军,好像事态愈来愈严重。关东军的第二十三师团把这情形报告给总部。总部决定借这机会把苏联军彻底打垮。除了第二十三师团外,日本唯一的战车团都调来加入战斗,并且增加了航空部队。于是大战开始。日军先命一群飞机轰炸了汤姆斯克的航空基地,然后由二十三师团攻入外蒙,预备包围外蒙和苏联的军队,不料反被苏军的大炮和战车打得七零八落。正预备向北面撤退的时候,被正面打来的苏联战车队冲散。号称关东军之虎的坦克车队,很多都被打垮。日本军好不容易在哈尔哈北岸掘了壕沟,勉强维持了阵地。    
    吃了败仗之后,关东军还不肯认输,要求日本军部派重炮部队增援。军部虽然不愿,但仍然派出了重炮部队。于是关东军就开始了总攻击。苏军亦不示弱,双方激烈炮战,终成胶着状态。这时欧洲局势发生了突变。德、苏之间有了默契。日本政府和军部都还蒙在鼓里。日方本来希望与德国夹击苏联的,现在已成泡影了。而胶着的战争,由于双方不断地增援,已经节节升高。由于苏军的炮火强烈,日本第二十三师团差不多遭到全灭的打击,军旗两面也被夺去。日本第一次尝到大败仗的教训。幸而到了九月,欧战爆发,两国停战,日本承认失败。诺门罕大战在胡里糊涂中结束了。    
    经过这两次教训之后,日军尝到苦头,知道苏军的厉害,绝非可以欺侮的阿斗。为了表示对苏从此不怀敌意起见,自动撤离了一部分军力。日方这么做,除了示好苏联之外,也因为在华战场上兵力消耗太大。可是这一举动却帮了苏联大忙,潜伏在日本德使馆内的俄国间谍理查德·索尔基得到日本御前会议的决议文说:“帝国政府在今年内绝不对苏宣战”,之后立刻电转莫斯科,苏联政府得到情报后,便放大了胆,陆续从西伯利亚调回二十五万远东部队,参加到莫斯科的保卫战里,从此战况急转,导致了德国的败亡。    
    意志薄弱的汪精卫    
    这时中国的抗战正在紧张阶段。日军攻势凌厉,而且竭尽残暴之能事。在战争中,一个日本记者将他亲眼目睹的各种骇人听闻的行为,写成一本小书,名《三光》。三光者,杀光、烧光、掠光之谓。著者名神吉晴夫,除了写当时的情形之外,并附有照片几幅。惊心动魄的写真,作为日本军人残虐的佐证。一个从军记者,居然凭自己的良心,将所闻所见真实地记录下来,公之于世,不能不说是一件难能可贵的事了。这时广州武汉都已沦陷,全国在绝望中与日军搏斗。汪兆铭(精卫)不忍见人民涂炭,对抗战复失去信心,认为我方军力不如人,响应日本首相近卫所发表的三原则,准备言和,秘密地于二十七年十二月八日离开重庆,抵达越南的首都河内,发表他停止抗战、对日求和的主张。汪是个意志薄弱的人,又无远见,本心未必想当汉奸,不过其后为他追随者所误导,这班人一味地想谋取富贵,没有替汪设想,以致汪身败名裂,自毁革命勋业。    
    英、法两国对德宣战之后,德军竟丝毫没有一点动静。英国与德国并非紧邻,中间又隔海,绝无直接被攻击之虞。法国则有固若金汤的马其诺防线,以为德军绝无攻进的可能。半年以来,只有零星小遭遇战。两国的领袖都以为战事必然打不下去,终会和平了事。不料德军破坏了永久中立国协议,挥军进入比利时及荷兰两小国,从背后攻占了马其诺防线。在几乎没有任何防备之下,法国首都巴黎被占领了。法国只有投降,由一位第一次世界大战负盛名的老将军贝当来当法国的傀儡总统。剩下来只有英国还在抵抗。德国的元首希特勒采取双重政策,来打击英国的战意,一方面用轰炸机狂炸伦敦市区,而另一方面密派纳粹党高级负责人以降落伞降落英土劝降。幸而这时英国新任首相丘吉尔坚持抗战到底,不肯屈服,与蒋公的坚决态度完全相同。不过英国没有英奸,也没有像汪兆铭、周佛海之类的糊涂人物。


近代篇回天一二九

    日本军人眼看着德国席卷欧陆诸国的情形,不胜艳羡。于是他们也不客气,对法国旧领地越南开始进攻,占领了河内。这时已经是公历一九四○年的下半年了。中国对日抗战已经经过艰苦的四个年头。汪兆铭这时回到了南京。日本人深怕陷入泥淖太久,自我解嘲的认为,对中国战争已经结束,允许汪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在抗战初期,许多稀奇古怪的预言在香港、广州一带流传。其中最奇的是说日本侵华,推背图里老早有说:“一朝听得金鸡叫,大海沉沉日已过”。那时谁也没有料到中日之战能拖到鸡年。而尤其不信这句莫名其妙的预言“回天一二九”。但是说也奇怪,这年的十二月九号,太平洋战争爆发了。中国孤零零单独抗战四年之后,才有了与国,才有了回天的希望。一二九是中国正式向日、德、义宣战的日期。    
    日本在诺门罕吃了苏联大亏之后,知道苏联不可轻侮,暂时不想动北进的念头,但在侵略中国大陆的时候,却和美国在华的权益有了冲突。日本不断受到美方的抗议。一九三九年,二次世界大战前夕,日军封锁了天津英、法两国的租界。乘日、英会谈的机会,美国忽然通告,将日、美间通商航海条约废弃。两国的关系登时恶化起来。虽然以后经过外交交涉,但是没有改善的迹象。    
    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军的闪电式胜利所向无敌,使日本看得眼红,朝野都掀起了一片南进热。这种意向不由得美方不紧张。于是美国政府先禁止向日本输出飞机用高精度的汽油和铁屑。这当然更恶化了两国的关系。一九四○年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