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5695-日本史话(上)-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为汝营美厩,为制金络头;    
    吁嗟吾爱驹,一朝随人走!


上古篇第二位女帝(3)

    这“人”,当然是中大兄。孝德孤苦伶仃守在宫殿里,不久旧病复发,第二年便抑郁而终。临死时,只有他元配所生有间皇子一人在侧。    
    孝德死后,理应由皇太子中大兄继位了。但是中大兄因为兄妹恋爱的关系,不能把老皇的皇后来册立为自己的皇后,所以再请三请地又把母后搬了出来任天皇。六十二岁的老太太了,任由儿子女儿怎样摆布吧。于是日本历史上又开创了新花样,名为天皇重祚。重祚者重登大宝之谓也。但不再恢复皇极的旧称,改为齐明天皇,由她退位到她再即位,刚好十年。    
    心中愤愤不平的是孝德天皇的独子有间皇子。他恨透了中大兄,夺了他的继母,气死了他的父亲,现在又剥夺了他的承继权。于是假装疯狂,到牟娄海岸温泉地带去养病。在那里他听到了许多闲言闲语,都是对新政的怨言。他误以为人民已经厌恶了朝廷,引起他谋反之心,居乡三年,结交了些地痞流氓之后,又回到都城,冷眼筹划起事。翌年中大兄得力助手右大臣德太病死,朝廷空虚。同时东夷作乱,中大兄忙着调兵遣将去征讨东夷。有间皇子正自庆幸机会将至的时候,忽然一天苏我赤兄来访。苏我赤兄也是苏我石川的胞弟,石川冤冤枉枉全家惨死之后,残余的苏我族始终战战兢兢,是大家周知的事实,赤兄不会是中大兄的党羽 。所以有间就放心和他交谈,谈话的中心,很快就转到朝政上去。赤兄竟毫无忌惮地批评起来,他说:“现在真糟,民不聊生,民怨沸腾了。第一不该乱起仓库,耗费民资。第二不该挖掘沟渠,浪费公帑。第三不该用船运石,积圹成山……”有间听得心花怒放,拍案叫道:“现在真到了兴兵起义的时候了!”相约在五天之后再到赤兄家里去计议。那时天皇和皇太子都在海边温泉度假,都中无人,是阴谋反叛的好机会。到了约定的日子,有间带同了他自己的心腹,以前在牟娄海岸所结交的渔民头目,来到赤兄的府邸,有小楼一角,他们就登楼密议,不虞有任何人来窃听。有间的计划倒也周密,他预备动员渔民五百人直袭天皇皇太子的行宫,用渔船把所有的海口封锁起来,而由苏我赤兄在都内宫中放起火来。他说完哈哈大笑:“这样天皇和中大兄都成了瓮中之鳖了!”正说得高兴,忽然靠几折断了腿,大家都一惊,这次会议就此匆匆结束。    
    有间回到家里,安然就寝。赤兄却忙了一整夜,他一方面调遣营建宫殿的工匠,埋伏在有间的四周,一面火速地把有间谋反的事实报告给中大兄,原来他是中大兄最亲信的特工头子。    
    有间和他的党羽才真像瓮中之鳖,被中大兄一个个捉牢,押到牟娄海岸的温泉去审问。路途虽然不远,但铁锁锒铛步行而去,需要在中途的小村里住宿一宵。这小村名叫盘代,地方极其幽美,真是风景如画,尤其碧海青松相映,岸边小庙隐藏在松林之内,风趣无穷,有间喟然长叹,吟歌道:    
    苍松何矫健,枝叶相虬蟠;    
    归来幸再见,此行如能还。    
    又对小庙的菩萨求道:    
    在家饭满笥,在旅敬叶椎;    
    佑我留此命,怜我实无辜。    
    一个年未二十岁的小伙子,闯下了滔天大祸,临死前,盼望奇迹出现,留他一命,读来令人心酸。但是菩萨无灵,终于难逃一死,他和他的同谋同时斩首了。


上古篇白村江之战与壬申之乱(1)

    历史上,中日之间第一次的战争,是在公历663年,起因如下:    
    在第七世纪中叶,朝鲜半岛有三个国家,鼎足而立,百济、高丽和新罗,互争雄长,而新罗是最被欺侮的一个。《通鉴纪事本末·唐平辽东》一章里记道:    
    高宗永徽六年,高丽与百济靺鞨,连兵侵新罗北境,取三十三城,新罗王春秋遣使求援。    
    于是唐高宗就开始对高丽、百济用兵了。《旧唐书》里写道:    
    五年(显庆)三月辛亥,发神丘道军伐百济……八月庚辰苏定方等讨平百济,面缚其王扶余义慈……十一月戊戌朔,邢国公苏定方献百济王扶余义慈太子隆等五十八人,俘于则天门,责而宥之。    
    在《苏定方列传》里,《旧唐书》更写得生动:    
    显庆五年,(定方)从幸太原,制授熊津道大总管(《新唐书》作神丘道大总管),率师讨百济。定方自城(《通鉴纪事本末》作成)山济海至熊津江口,贼屯兵据江,定方升东岸,乘山而阵,与之大战,扬帆盖海相续而至,贼师败绩,死者数千人,自余奔散。遇潮且上,连舳入江,定方于岸上拥阵,水陆齐进,飞楫鼓噪,直趣真都,去城二十许里,贼倾国来拒,大战,破之,杀虏万余人,追奔入郭,其王义慈及太子隆奔于北境,定方进围其城,义慈次子泰自立为王。嫡孙文思曰:“王与太子虽并出城而身见在,叔总兵马即擅为王,假令汉兵退,我父子当不全矣。”遂率其左右,投城而下,百姓从之,泰不能止。定方命卒登城建帜,于是泰开门顿颡。其大将祢植又将义慈来降,太子隆并与诸城主皆同送款,百济悉平。    
    百济之战,虽然暂时告一段落,但是并未能真正的“悉平”。百济都城泗泚陷落之后,情况非常凄惨,到处断井颓垣残破不堪。苏定方奉诏凯旋,带了重要的俘虏领军归国,留下了郎将刘仁愿守泗泚,并以左卫中郎将王文度任熊津都督,抚纳残党,总共兵力不足万人。王文度没有能达成使命,病死了,只剩下了刘仁愿孤悬异域,坐镇荒城,这当然给百济一个复国的机会。百济的故将鬼室福信,一肚子的鬼主意,会同了百济的和尚,《唐书》里作“浮屠道琛”,《日本书纪》里作“僧觉从”,组织了起来,聚众占据了周留城,并且不断偷袭刘仁愿的部队,居然打起游击战,也被他们讨到了若干便宜。他们于是遣使日本。百济和日本之间,本来早有关系。日本佛教文化,大都传自百济,日本的飞鸟川的一个支流取名百济川,百济川边有百济寺,百济寺旁有百济村,专门安置由百济来的技工,而百济的王子丰璋,那时方在日本为人质。鬼室福信遣使献上了虏来的百名中国俘虏,同时要求把丰璋由日本接回去,拥立为王,并且请日本出兵相助。    
    当年的日本,皇太子中大兄掌政,母亲是他拥戴出来的齐明天皇,已经六十余岁的老太太。他计取了政敌有间皇子之后,更红得发紫,为所欲为。一方面他运气也好,所派遣的部将阿倍比罗夫,东征北讨,所向必克,自以为武力强大,可以西向开疆拓土了。并且对任那府的桥头堡,始终未能忘怀,现在乘百济来乞援,正是规复的绝好借口,又以为唐兵好惹,连鬼室福信都能捉到百十个来,日本大军一去必然可以杀得痛快。庙议的时候,那些武将都摩拳擦掌个个跃跃欲试,很快决定了,毅然慨诺做丰璋的后盾,加入了这一次的国际战争。    
    鬼室福信更是高兴,他索性引兵围刘仁愿于府城了。唐高宗闻警,于是“诏起刘仁轨检校带方州刺史,将王文度之众”,来救仁愿。刘仁轨是个文武双全的将才,曾经因为督粮,而粮船翻了,受了处分,倒过一阵子楣。这时东山再起,他果然连战皆捷,福信不得已释了围,两刘汇聚之后,虽然胆壮了很多,但究竟兵少,不能采取攻势,暂时僵持,密云不雨,等待大风暴的来临。    
    日本庙议既定,中大兄开始动员,他计划得十分周密,有藤原镰足相佐,做得非常彻底,首先请他母后齐明天皇御驾亲征,以增加声势,调遣了全国各路军马,集中了所有大小船只,浩浩荡荡地兵发难波,直驱筑紫。在御船上,除了天皇之外,皇太子中大兄、皇子大海人、众妃嫔、宫人、侍从、巫女,一起都出征。巫女一路上祷告神只,祛祸降福,各种仪式举行得好不热闹,真是使尽了吃奶的劲,以博取这次的胜利。但是大概巫女不够虔诚,福未降而祸亦未祛,神未到,鬼反先来,这次出师不但不利,几乎招致了大难,中大兄的命运从此逆转了。齐明天皇已是六十八岁的老婆婆,禁不起舟车的劳顿和对战争的恐怖,早就奄奄一息。况且那时的旅行,受了大军的拖累,一切都是牛步化。正月初六由难波解缆西征,穿过一平如镜的濑户内海,到达福冈,驻扎在朝仓山下的行宫时,竟是五月了。南方天气已经很热,不幸的是瘟疫也跟着大军凶猛而来,营中不断有人死亡,终于老天皇也感染上了,一交七月便薨于行辕了。据说朝仓山上本来就有鬼,专摄天皇的灵魂,古时仲哀天皇就是被这大鬼吃了,这时碰巧齐明又死,军心震恐,认为是鬼来作祟,谣言四起,吓得皇太子中大兄不敢即位。但是出征的大事已如箭在弦,不得不发,只好暂时称制,硬着头皮,继续指挥下去。他最大的任务是把各处调来的兵勇,再加以训练,然后一批一批、一船一船地冒着对马海峡的大风浪,送到对岸去。除了兵员之外,粮秣武器也都不能缺,据纪录,随军前去的第一批箭,就有十万支。先锋部队,前军五千人护送了百济王子丰璋到了鬼室福信的据点周留城。百济的气势大振,然后中军和后军也都陆续渡海,总数三万二千人杀奔百济,后将军的阿倍比罗夫,就是所向无敌,日本第一勇将,这是空前第一次的大规模动员。    
    在这当口,唐高宗也诏孙仁师去驰援,日本方面的记载孙仁师增援的军队是七千人。连同原有的驻军约有两万之众。    
    两方面军力,唐军略逊于日本,于是决战开始,史称白江口之战,日本则称为白村江之战,《通鉴纪事本末》记道:    
    龙朔三年九月戊午,熊津道行军总管右威卫将军孙仁师等,破百济余众及倭兵于白江,拔其周留城。初,刘仁愿、刘仁轨既克真岘城,诏孙仁师将兵浮海助之,百济王丰南引倭人以拒唐兵,仁师与仁愿、仁轨合,军势大振,诸将以加林城水陆之冲,欲先攻之,仁轨曰,加林险固,急攻则伤士卒,缓之则旷日持久,周留城虏之巢穴,群凶所聚,除恶务本,宜先攻之,若克周留,诸城自下。于是仁师、仁愿与新罗王法敏将陆军以进,仁轨与别将杜爽、扶余隆将水军及粮船自熊津入白江以会陆军,同趋周留城,遇倭兵于白江口,四战皆捷,焚其舟四百艘,烟炎灼天,海水皆赤,百济王丰脱身奔高丽,王子忠胜、忠志等帅众降。    
    朝鲜方面的史料说:当时的“倭船”有“千艘”,而唐的水军只有百七十艘,《日本书纪》上对于唐水军数的记载也相同,据《日本书纪》追述当时的情形大致如下:“唐水军百七十艘八月十七日列白江口周留城下,日本水师后十日到,翌日八月二十八日,日本水师舍身突入唐阵,唐军从容左右迎击,纵火焚日船”,《日本书纪》最后写道:“须臾,官军败绩,赴水溺死者甚众,舻舳不得回旋。”日本三万多人完了。《旧唐书》的《刘仁轨列传》里,白江战的最后一段有:“伪王子扶余忠胜、忠志等率士女及‘倭众’并耽罗国使一时并降。”时为唐龙朔三年,日本天智二年,公历663年。


上古篇白村江之战与壬申之乱(2)

    准备了三年多的大军,在两天之内全部“沙蟹”。日本皇太子称制摄政的中大兄,这时真是走投无路,只好赶紧退回到难波,国内群心惶惶,兵败将亡还不算,最怕的是唐兵会不会乘胜追击,而日本国内已无一兵一卒,各地的豪族也都怨声载道,纷纷要和中大兄算账,中大兄为了权宜之计,只好把政权略略让开,那时左大臣出缺,于是就由皇太弟大海人来代领其事,分担了朝廷大政的责任。原因是大海人的人缘比较好,很有些安抚作用,他兄弟二人本来感情很厚,中大兄所生的长女次女十三四岁时,都配给了弟弟为妃,近亲结婚,在日本皇室里原是常有,兄弟又是翁婿,关系格外密切,而况那时中大兄虽然已有妃嫔五六人,但所生的都是女多男少,很显然的大海人也将以弟继兄,成为皇位第一承继人。二人同心,其利断金,果然,这一危亡局面,由他兄弟二人苦撑,安稳度过了。    
    但是另外却发生了一件意外事件。桃色纠纷,变生肘腋。日本文学作品《万叶集》,汇集了日本诸名家的诗歌,至今传诵不绝,其中有位女作家,额田姬,她所作的长歌三首短歌十首,最脍炙人口。据考她是个妖艳绝伦的女巫,开始在宫廷里侍奉时,才得十几岁,她很早就和大海人皇子秘密发生了关系,还生下了一个女儿,但是女巫不能结婚,大海人没有敢硬把她纳入后宫。在百济战役的时候,因为女巫职位,也随军出征,在漫长的旅途中,她又和皇太子中大兄堕入了情网,但是这一三角恋爱没有揭穿,只有额田姬心里明白,中大兄、大海人兄弟始终蒙在鼓里,尤其在军书旁午中,他兄弟二人也都无暇来眷顾这位多才多艺的佳人。她曾经吟歌道:    
    空闺帘动疑君至;    
    只是秋风不是人!    
    这种欲明又暗的关系,维持了好几年,到了天智七年明朗化了。天智七年正月,中大兄正式即天皇位为天智天皇,额田姬虽然名不在众妃嫔之列,但属于天皇的禁脔已是很明显了。五月五日,天皇率领了皇太弟大海人,以及诸王众臣到蒲生之野去狩猎,额田姬也参与盛会,大海人远远望见了额田姬,连连挥舞他的长袖,要她注意,她立刻吟歌一首遣人递过去,歌曰:    
    跃马紫野,    
    驰驱标野,    
    耳目众多兮,    
    君毋振袖!    
    过去的一段恩爱,现在结束了,妾身已邀天宠,请您别再转念头了!等于是一封绝交书,大海人焉得不妒火中烧,于是在猎后的宴会席上,吃得大醉,夺取了卫士的长枪,大发酒疯,就在御座前,把地板刺了一个大窟窿,这一严重的失仪,天皇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