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3242-天唱-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路是我自己趟出来的,但我不会忘记,我曾一次次迈过命运的十字路口,一次次经历那些更多被偶然性支配的时刻。假设呼力亚其老师和那位教笛子的老师一样严苛,我完全可能一辈子都是个教三弦的。    
    我转来转去转到了唱歌上,或许如前所说是一种“天意”;那么,我总是能碰上好老师,是否也应该归于“天意”呢?不,我宁愿请你们和我一起庆幸。


第一部分他永远都是我的班主任

    还有当年我在县一中时的班主任老师。前两年我回老家搞了一次中学同学的联谊会,把他也给请来了。快30年了,搞这样的聚会还是第一次,大家那个高兴。    
    后来我和班主任老师时不时会通个电话,几乎每次他都会说,哎呀当时真是特别对不住你,希望你不要往心里去。他是说我当年差一点自杀的事。    
    其实我那次闹自杀跟他一点关系都没有。告发我的人越过了他,而找我的是校长;我的遗书也没有交给他,而是交给了班长,然后班长直接就去找了我哥。看来真往心里去的不是我而是他——这么多年了,还在为一件不该他负责的事内疚不已。    
    不用说,每当他这么说时我都难过得要命。我一再向他解释说没什么没什么,不要说您,就是校长,就是那个告发我的人,我也早就彻底原谅了。当时就是那么个形势嘛,就是受的那种教育嘛。可他像没听懂似的,还在一个劲儿地道歉,说无论如何,我都是有责任的,弄得我都有点怕了。我想他是不是老糊涂了?    
    直到有天乱翻报纸,看到一篇讨论经历过“文革”的知识分子该不该忏悔的文章,我才豁然醒悟:老师并没有老糊涂,他这是在以他特有的方式作内心忏悔哪!想到这一点,我不禁对他肃然起敬,可以说比当年还要尊敬:多年后他又一次教育了我,他永远都是我的班主任!    
    


第一部分我唱《蒙古人》“格外深情”

    最初媒体上有人称我为“蒙古歌王”,我虽说心中愧不敢当,但免不了还是有点窃窃自喜;后来朋友们开玩笑,略去了“歌”字,直呼我“蒙古王”,这就让我惶恐了。    
    在我心目中,古往今来,这世界上能当得起“蒙古王”称号的只有一个人,那就是成吉思汗。这人了不得,雄才大略。书上说他当年建立的大帝国,从中心骑马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奔驰,每一个方向都要一年才能到达边界。这不仅说的是版图,也在说他的心胸。    
    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成吉思汗都是我内心最崇拜的人。    
    除了成吉思汗,本民族我最服的就是嘎达梅林了。但我不会把他和“王”联系在一起,而愿称他为“英雄”,和人民心连心、因此也让我感到亲切的英雄。每次唱《嘎达梅林》我都忍不住流泪,甚至听到别人唱也流泪。那是在蒙古人心里长流的泪。    
    成吉思汗和嘎达梅林是我们蒙古人的光荣和骄傲,不过,我不会让他们成为我的幻觉。因为我首先活在现实中,而现实中所有的光荣和骄傲,只能靠我自己去争取。    
    我不会忘记在天津读书时一位同学的话。他说假如不是因为你,我压根儿就不知道还有个蒙古族。受刺激啊!好在他接着又说,因为认识了你,现在我翻报纸,只要说到蒙古、内蒙古的什么事儿,就会多溜两眼,不然我非跟他翻了不可。    
    当然这只是个极端的例子。事后想,他那样说,恐怕也是存心气我,不至于那样无知。但即使这样,他还是表明了某种偏见,而偏见有时比无知更气人。    
    有次在广东乘车,我边上坐着一个瘦瘦的女孩,听说我是蒙古人后特惊讶:蒙古人?蒙古人是不是天天吃肉呀?我笑笑。她又问,那你们不吃粮食吗?让我觉得特无聊。蒙古人也是人嘛,对不对?可她似乎就是想不到这一层。许多人都这样,他们只关心身边的故事,从来就不愿费心了解什么少数民族。于是我没好气地答:是,我们不吃粮食,光吃肉,生吃,而且还敢生吃人肉!说着恶作剧地抓起她的一只胳膊,作出要咬的架势,吓得她那叫花容失色。    
    有人说我唱《蒙古人》“格外深情”,想想有点道理。歌唱自己的民族,歌唱普通的蒙古人,我不深情谁深情?潜意识里恐怕也有回应种种无知和偏见的成分。    
    但换个角度又不对了。蒙古人唱《蒙古人》,再怎么深情,也不存在“格外”的问题。作为蒙古族的一分子,我就是我的“格”嘛,从哪儿“外”呀?    
    我的民族是我的母体,是我力量的源泉,也是我的镜子。    
    我在歌中唱“这就是蒙古人,热爱故乡的人”,但我发现,蒙古人最大的特点其实是以四海为家。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成吉思汗留下的精神遗产,反正对蒙古人来说,在哪里都是在家的感觉。北京吗?家。东京吗?家。华盛顿吗?家。也不管认识不认识,熟悉的程度如何,到了你家就像到了自己的家,就坐上了,就聊上上,就喝上了,没一点客气的意思。反过来也一样:无论你是什么人,无论你来自哪里,只要到了蒙古人家里,就是到了自己家里,就尽管坐,尽管聊,尽管吃喝,没人跟你客气,你也千万不要客气,否则就见外了。    
    我是早学会客气了,谁给倒杯茶,都要说一声“谢谢”。开始时心里有点犯嘀咕,觉得自己被“汉化”了,尤其是草原老家来人的时候;但慢慢发现他们也在变,你给他倒茶,他也说“谢谢”了。这是怎么回事?也是一种“与时俱进”吗?    
    蒙古人还有一大特点,就是反应不够快,凡事慢一拍,同时也不善于表达。    
    前两年去云南的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州演出,因当晚要赶回昆明,演完我就急急回宾馆取行李。    
    大厅里歌迷如潮,人叫那个多,只好一路拨拉着上去。    
    拿了行李下来,不由一愣,只见五个人,前面两个中年男人着西装,拿着酒,可能是领导,后面两男一女三个年轻人都穿着蒙古民族服装,捧着哈达就过来了。


第一部分说我长得像成吉思汗

    献完哈达,一位穿西装的就说,我们是蒙古族,想见你,饭菜都准备好了。说着就倒酒——当然是按蒙古人见面就喝酒的习惯。    
    我因事先不知道那边也有一支蒙古族(大概是历史上移民过去的),他们的长相、说话又都不像蒙古人,一时反应不过来,所以一直傻在那里。这时见他倒酒,就赶紧制止说:不行,这次不行!我得赶路,车在门口等着呢。    
    我这一说,他们几个都彻底愣住了,张着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这时歌迷们又涌上来了,嚷嚷着要签字什么的,正乱着,就听见身后“啊”地一声,那个女孩大声哭了起来。她这是急的啊。    
    上了车很长时间,那哭声都在我耳旁盘旋不去,搞得我脑子里像塞了茅草,乱得理不出头绪。我恨自己太笨:为什么就不能喝了那酒,就没想到哪怕过去拥抱那女孩一下,给她一个安慰呢?我也恨那两位领导:怎么就光知道端着酒傻愣着?也是笨啊!一把抓住我,说话呀!我们都被自己的反应慢,被自己的不善表达伤害了。    
    唉,这就是我们蒙古人,越着急越激动的时候越没话,跟绵羊一样,杀它的时候就不叫了。    
    不过我敢肯定,这样的“笨”性格永远不会伤害艺术,不但不会伤害,某种程度上还是一种特别可贵的艺术资质。好艺术家都是有股“笨”劲儿的;相反,那些太聪明的、反应太快的、太善于表达的,往往都是过眼云烟。    
    许多人都说我长得像成吉思汗,包括谢飞、余秋雨在内。我不知道他们根据什么这么说?历史上传留下来的成吉思汗画像我也见过,说不上有多像;看来他们更多根据的是各自内心的想象。当然,我没有理由为此感到不高兴。    
    前两年美国的动作片“大腕”西格尔想拍成吉思汗,来中国时约见了我,被媒体炒得一塌糊涂,“两个‘格尔’在马克西姆相见恨晚”什么的。西格尔说,你肯定有一个重要角色;而我对他说,成吉思汗中国拍过,蒙古拍过,但都没有拍好;你要拍,一定要拍好。但愿他能理解我这么说的份量。    
    我这话本身没什么份量,我所说的“份量”来自历史。我的意思是:假如你真要拍,就要尊重历史。如果只想娱乐一下全世界的观众,也拍成个打来打去的动作片,那就完了。那就要挨骂,首先是蒙古人的骂。    
    关键是想法要对,本子要好;至于是不是有我的一个重要角色,说实在的我并不太在乎。除非适合我,否则就不演。我不能让我二十多年的形象毁于一旦:我的形象可不只是我的形象啊。我心里知道,真让我演成吉思汗的话,我还真能演好;但我不会去费劲争取,而宁可保持一种若即若离的态度。不过有一条可以肯定,如果西格尔本人要扮演成吉思汗,我肯定就不上了。    
    


第一部分“傻儿子”和保护神

    腾格尔,天的意思    
    额尔和图,我的根    
    在草原,每一根草都散发着阳光和大地的芬芳(2002)    
    就这样,我从草原深处走向你们(2001)    
    和乡亲们在一起。背后是我给家乡修建的佛塔(1998)    
    回到草原家中,装扮成一只混入羊群的“苍狼”(2002)    
    从北京回家的路上(1995)    
    民歌的海洋    
    每一座蒙古包里,都有我的亲人(2001)    
    回到草原家乡,和小演员们在一起(2002)    
    和民歌一样,沙漠是家乡的另一片海洋(1985)    
    “傻儿子”和保护神    
    中间坐着的就是我的“保护神”姥姥。两边是我年轻时的父母(1955)    
    上了大学,又一次人生转折。摄于天津水上公园(1981)    
    第一次出远门。艺校毕业那年(1978)    
    十四岁,自杀未遂    
    哥哥5岁,我3岁,那时我似乎更有“占武”的风姿(1963)    
    和哥哥、大妹在一起(1977)    
    还是哥儿俩。对比上一张,人不知怎么就长大了(1977)    
    在艺校。那时我已留校当了老师(1978)    
    命运之神    
    向我伸出了爱的手    
    与艺校同学摄于昭君墓前(1977)    
    初入内蒙艺校(1975)    
    “三弦老大”    
    不敢再傲慢    
    艺校毕业前夕:似乎有一个远方(1978)    
    在艺校当班主任时和学生在一起(1980)    
    跟着女班长的活椅子    
    其实我没那么用功。摄于天津音乐学院(1981)    
    读大学时和大妹摄于天津水上公园(1982)    
    天地有大德:说说我的父母亲    
    父母和家中的羊群(2000)    
    父亲(1995)    
    父亲和母亲。那时我还没有出生。中为姐姐(1956)    
    旷野里的全家福。前为父母。后排左起:小妹、我、姐姐、哥哥、大妹(1970)    
    这一次全家福挪到了室内。前排左起:小妹、母亲、父亲。后排左起:我、大妹、姐姐、哥哥(1977)    
    母亲和一岁的我(1961)    
    我、小妹和父亲(1973)    
    咱家的猫。它的一生都在咱家度过。都说长得挺像我。后来我照这张照片织了一张地毯,以便继续和它呆在一起。    
    婚姻爱情,    
    那是要有缘分的    
    这是现在能找到的我住在魏公村平房时的唯一一张照片。主题仍然是酒(1988)    
    和小妹夫达来(1995)    
    珠拉:    
    这么多年努力工作的奖赏    
    二人传,在大连(2000)    
    婚礼前的珠拉和我(2002)    
    所谓“郎才女貌”,但不仅如此。(2002)    
    什么能让大海沸腾?和珠拉摄于澳大利亚(2002)    
    和珠拉在黄果树瀑布前(2003)    
    去珠拉家的路上,背后是阿盟草原上常见的驼队(2000)    
    我怎么净碰上了些好老师    
    我和我在内蒙艺校的老师呼力亚其(1977)    
    艺校三弦专业留念。前排右为呼力亚其老师(1978)    
    “蒙古王”?蒙古人    
    这不是成吉思汗(2005)    
    拍摄MTV《蒙古王》(1998)


第二部分都是邓丽君惹的祸(1)…(图)

    《天唱——我的艺术人生》插图1:标准蒙古人照  我已经说过,直到从天津音乐学院毕业,我一会儿这一会儿那,可从来没有想过将来以歌唱立身,也没受过任何声乐训练,那我是怎么开始唱起来的呢?简单一句话:都是邓丽君惹的祸。    
    我的演唱风格与邓丽君有天壤之别,但我这样说,至少是我们这代人,恐怕人人都能理解。    
    对我们这代人来说,邓丽君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歌唱家,还是一个文化符号。她的歌触动并解放了我们心中柔软的那一部分,而此前它一直被一层茧壳包裹着。    
    正是从听邓丽君的歌开始,那种从内容到风格都以单一为特征的意识形态音乐,也可以说那样的一个音乐时代,不可逆转地被我们抛在了身后。    
    我曾和不少当年也在高校的朋友交流过,经历和看法都差不多,可见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我刚进天津音乐学院那会儿正赶上举国性的“邓丽君热”,我们男生听得尤其凶,我则是凶中之凶。开始还有点遮遮掩掩,后来就变得不可收拾。也是一种时尚吧,但又不仅仅是。那种带着点偷吃禁果的快意的享受,现在的年轻人是无从体会的了。    
    为了听邓丽君,我甚至还挨了一个处分。这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她的歌确实是一个文化符号。    
    当时我弄了不少邓丽君的盒带,平时都放在柜子里,上锁。有一次不知怎么的忘了锁,于是许多人都知道了这个秘密。结果“反精神污染”运动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