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曾国藩全书·冰鉴-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谋。我想现在天下肯定有品德很高的人埋没在民间,还有果敢勇猛、奋不顾身、迎敌死战以及被人看不起的小官小吏却有奇异才能的,或者可以胜任大将郡守的人;对负有不好名声,行为被人嘲笑的,或者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本领的,这样的人,你们各自所知道的都要推荐给我,不能有所遗漏。”     
    而元朝的廉希宪,则把德看得比才重要。廉希宪在元世祖时官任中书平章政事。有一次,南宋降将、中书左丞刘整前来拜访,廉希宪十分冷淡,竟然没让他坐下。刘整离去后,有一位南宋的书生,衣衫褴褛,拿着自己写的诗求见。廉希宪听说后,马上将他请到里面,请他坐下交谈,两人天文地理、经史子集,海阔天空地聊了半天。廉希宪还十分关心这位书生,对他就像对待多年的老朋友一样。书生走后,廉希宪的弟弟问他:“刘整身居高官,兄长却对他十分简薄;书生乃一介寒士,兄长却对他优礼相待。您为什么这么做呢?”廉希宪回答说:“这就不是你所知道的了。身为朝廷大臣,我的一举一动都关系到国家的利益。刘整虽尊贵,却是背国叛主之人;而那名书生有什么罪过呢?我朝是从沙漠中崛起的,我如果对待儒者文人不尊敬,那儒术势必便会衰落下去,这便会影响到国家的统治了。”     
    明代的朱元璋则强调德与才的统一性。1376年2月,朱元璋在便殿与太子及诸臣谈论君子之道。他说:你们听说过进德修业的道理吗?服饰华丽只是外表,而恭逊温良才是德行卓越的表现。古代的君子,德行高洁,充于内而著于外。所以他们目光远大而道德日臻完善,达到很高的境界,不仅不染恶行,而且远离邪僻。自己的德行修养达到一定程度,自然能服众人。这样,贤德之人便汇集求进,而不肖之人便羞愧自去。 能修德进业,国家就会治理好,否则,必定以失败而告终。因此,货财声色,是戕德的斧斤;馋佞谄谀,是妨贤的荆棘。应该拒之如虎狼,畏之如蛇虺。如果沉溺于货财声色,没有不深受其害的。     
    结合历史上关于德才关系的典型论述,再回头来看看曾国藩的观点,我们发现,他的论述还是比较公允的,而且切近实际。尤其是他把人才分为官气较多和乡气较多两种,较为符合当时的实际。


第一部分:人才荐才——不避嫌隙,秉公论列(1)

    ◆原文     
    李忠武公续宾,统兵巨万,号令严肃,秋毫无犯,湖南湖北安徽江西浙江等省官民,无不争思倚重。其临阵安闲肃穆,原重强固,凡遇事之难为,而他人所畏怯者,无不毅然引为己任。其驻营处所,百姓欢悦,耕种不辍,万幕无哗,一尘不惊。非其法令之足以禁制诸军,实其明足以察情伪,一本至诚,勇冠三军,屡救弁兵于危难。处事接人,平和正直,不矜不伐。     
    ——引自《曾文正公全集》     
    ●解读     
    忠武公李续宾统兵上万,号令严肃,所过之地秋毫不犯,湖南湖北安徽江西浙江等省的人民,没有不想依靠他的。李续宾临阵时安详严肃,镇定自若,碰到别人都不愿意去做的难做之事,他都会毅然引为己任。他的军队扎营之处,百姓欢乐,不妨碍耕种,军营不喧哗,不惊扰地方。这不是因为他靠法令来约束部下,而是靠他的明察秋毫。他做什么事都是凭借自己的至诚之心,其勇武冠绝三军,常常从危难中解救士兵。他待人接物时,也平和正直,不骄不矜。     
    ※详解     
    推荐贤才,说起来简单,实质上是件十分复杂的事,因为它牵涉到这么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识才,就是要判定你所推荐的确实是贤才;二是有风险,因为一旦你推荐的人在日后工作中出了什么差错,推荐者是脱不了关系的;三是要秉公,因为被推荐者很可能与推荐者存在很大的利益冲突。从中国五千年历史来看,虽然常常有奸党专政、裙带成风的状况,但在荐才问题上还是留下了不少佳话。     
    唐朝良相房玄龄,自幼好学,博览经史,善写文章,为官时勤勤恳恳,通达政事;审定法令,务在宽平;选才用人,不分贵贱。在辅佐秦王李世民时,深得李世民的信任,李渊也称他是“深识机宜,足堪委任”。当时,杜如晦在秦王府任兵曹参军,李渊受太子李建成的怂恿,欲削弱秦王李世民的势力,便下诏将秦王府的许多府僚调配各地,其中杜如晦被调任陕州长史。秦王李世民见羽翼被削,内心十分忧虑。房玄龄对李世民说:“府中幕僚虽被调走许多,但都不值得惋惜。只是杜如晦聪明识达,乃王佐之才也。如果大王甘心作藩臣,那杜如晦也没什么用处;如果大王您要一统天下,经营四方,那非此人不可。”秦王李世民一听大惊失色,惊呼道:“你要是不说,我险些失去此人哪。”于是,李世民上奏唐高祖李渊,请将杜如晦留在秦王府做事,李渊答应了。杜如晦后来在帮助李世民夺取皇位和辅政治国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一代名臣。     
    类似的事件也曾发生在张之洞身上。清朝两广总督张之洞,十三岁中秀才,十五岁中第一名举人,名噪京师。从政期间,整顿吏治,荐举人才,奖励农工,减免苛税,请洋人讲授科技知识,征聘新式人才创办洋务大业,是当时著名的洋务派官僚。当时,法国侵略者企图吞并越南,张之洞深知前广西提督、老将冯子材是位难得的治军人才,奏请朝廷启用冯子材,协同广西巡抚潘鼎新入越抗法。潘鼎新畏敌不前,不战而退,镇南关陷入敌手,潘鼎新却将败退的罪名加给冯子材。昏庸的清政府不辨真伪,责备冯子材“可恨已极”,并威胁说:“倘再拖延,即照军法处置!”张之洞闻讯,立即上奏朝廷为冯子材辩冤,“并非冯、王不听调度,实由潘抚调度无方而致”,清廷这才再次下旨,剥夺潘鼎新的官职。冯子材受命帮办广西军务,统军赴镇南关迎击法军。冯子材到镇南关后,调兵遣将,积极备战。1885年3月24日,法军猛攻清军阵地,冯子材对众将士说:“若法军再入关,我们有何脸面见父老乡亲。”年逾七旬的冯子材持矛杀敌,清军将士无不同仇敌忾,拼死杀敌,法军溃败,清军乘胜收复谅山,扭转了整个中法战争的局势。     
    而在荐才时特别值得称道的是那些“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的人。而且,尤其值得我们重视的是,这样的例子在中国历史上是经常出现的。     
    西汉的三杰之一的萧何向来与曹参关系不睦。萧何病重的时候,汉惠帝亲自到相国府邸去探望他,而且问道:“您百年之后,谁可以代替您相国的职务呢?”萧何回答说:“了解臣下的莫过于君主。”汉惠帝说:“曹参怎么样?”萧何叩头说:“陛下得到新相国了!我死也没有遗憾了!”曹参代替萧何为相后,凡事都遵从萧何在位时的规定,不做变更。汉惠帝埋怨曹参不治理政务,就找来他的儿子,令他回家探问一下。曹参得知此事十分生气,打了自己儿子二百鞭子,说:“天下大事哪里有你说话的份儿!”汉惠帝知道后对曹参更加不满,当朝责问曹参。曹参免冠谢罪说:“陛下您觉得和高祖皇帝比较,哪一位更圣明?”惠帝说:“我哪里敢与先帝相比!”曹参又说:“陛下您认为我与萧何比起来,谁更贤达?”惠帝说:“你似乎不如萧何。”曹参说:“陛下说得很对。高祖与萧何平定天下,制定了严格的法令。现在陛下得以垂衣拱手而治,像我们这些人谨守职责,遵守旧制而不去破坏它,就完全可以了。”汉惠帝认为曹参说得很对。当时的民谣唱道:“萧何为法,讲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使汉初政策得以保持和连续,为后来的“文景之治”奠定了基础。    
    三国时吴国大将吕蒙,曾因军营之事被江夏太守蔡遗所举报,但胸襟宽大的吕蒙,对蔡遗并没有怨恨的意思。豫章太守顾邵死后,孙权向吕蒙询问由谁接任,吕蒙就举荐了蔡遗,称他是一位奉公尽职的官吏。吴主孙权笑着说:“你想做祁奚吧?”于是尊重吕蒙的举荐,由蔡遗出任豫章太守。


第一部分:人才荐才——不避嫌隙,秉公论列(2)

    吴国勇将甘宁,性情火爆,好轻易杀人,而且经常违忤吕蒙的命令,甚至连孙权的命令也时有违犯,孙权对甘宁颇为恼火,而吕蒙却经常开导孙权,说:“天下尚未安定,像甘宁这样能征善战的勇将,实属难得,对他最好能宽容些。”于是, 孙权消了怒气,善待甘宁。甘宁在同曹军作战中屡立奇功。 有一次,甘宁仅率百人夜闯曹营,斩敌而还,使曹军惊骇鼓噪。孙权对这员勇将备加喜爱,高兴地说:“孟德有张辽,我有甘宁,足以相匹敌了。”     
    而明代的刘伯温在这方面也存有古贤之风。     
    朱元璋拜刘伯温为军师之后,得到许多计谋,因此,刘伯温成了朱元璋的信臣,这样就引起了丞相李善长的嫉妒。李善长曾隐藏过一个罪犯,被刘伯温搜出后斩了。于是,李善长更怀恨在心,经常在朱元璋面前诬蔑刘伯温,还密谋除掉他。     
    李善长自恃功高,专横跋扈,犯了过失,朱元璋决定罢了他的职务。刘伯温听说此事后,急忙劝阻朱元璋说:“李善长虽有过失,但他是个功劳显赫的老臣,在朝廷有很高的威望,为了顾全大局,还是不要罢免他为好。”     
    朱元璋觉得很奇怪,问他:“李善长几次想加害于你,你为何还为他讲情?”     
    刘伯温坦率地说:“我与李善长不和,那是私人的事,罢免丞相,可是国之大事啊!”    
    朱元璋听了点头称是,继续任用李善长为相。     
    李善长年老辞官之后,朱元璋找刘伯温商量说:“你的朋友杨宪很有才干,可以为相。”     
    刘伯温说:“杨宪的确有丞相之能,但没有做丞相的肚量。 作为丞相应胸怀宽广,豁达大度,处理国事时,不掺杂个人好恶,这些都是杨宪所不具备的,望另选他人。”     
    朱元璋又问:“胡惟庸如何?”     
    刘伯温明确地回答:“此人居心叵测,不可为相。”     
    朱元璋说:“看来,只有先生您才是最好的人选啦。”     
    刘伯温连忙摆手道:“我也许强些,但我对别人短处看得过于严重,又不善处理复杂事务,勉强担当有恐有负你所委托。人才总是有的,请皇上再留心吧。”     
    朱元璋没有听刘伯温之言,而让胡惟庸做了丞相。果然不出刘伯温所料,胡惟庸野心勃勃,阴谋篡位。要不是及早发现,险些吃大亏。事后,朱元璋感慨地说:“伯温知人之深,料事如神,我不如他啊!”     
    曾国藩在举荐人才方面也继承了先贤的优良传统,能做到不因私废公,直抒己见。咸丰十年十月十四日,曾国藩在一份《历陈前湖北抚臣胡林翼忠勤勋绩折》中这样向朝廷推荐胡林翼:     
    前湖北抚臣胡林翼,由翰林起家,历次在京外任职。咸丰五年三月,承蒙先皇帝识才重用,任贵州道员,任期还不到半年,调任湖北巡抚。当时,武汉三镇已三次失陷,湖北的州县也大半沦陷,各路兵勇也溃散殆尽,胡林翼被困于金口、洪山一带,深思熟虑,劳身焦思。不单单无兵无饷,也无官无僚,自两司到州县的佐员,都在远隔北岸数百里之外。一钱一粮,都亲笔书函,向人借贷,情深词恳。然而残破之余,几乎没有响应。于是他就散发他益阳私家的谷子来充济军粮,士卒为之非常感动。正好遇上湘军从江西援助湖北,于是军威日振。咸丰六年十一月,攻克武汉,依次又光复了黄州等郡县。我原以为身为湖北巡抚的他可以稍作休息,而胡林翼并没有一点巩固自己的迹象,他的军队进入越境,围攻九江,又分兵先救下瑞州。于是督抚以全力援剿邻省,从湖北开始了。九江围剿了一年多,双方相持不下,中间石达开从江西窥视湖北,陈玉成从安徽进犯湖北三次,胡林翼也最终不肯撤九江之围来回救本省之急。他或亲自统帅一军,肃清蕲、黄,或分派诸将,收归安徽、河南,最终攻克收复了九江,几乎将乱贼斩尽,使东南局势大为好转,接着又奏明以全湖北的力量惩办安徽北部的乱贼。等到李续宾在三河镇全军覆没,胡林翼因为母亲病故先归故里,百日丧期未满,得到信后急起痛哭,誓师讨贼,不入衙署,直接进驻黄州。论者又认为李续宾良将刚刚逝去,元气没有恢复,只可姑且保住自己的范围,不宜兼顾邻省。胡林翼则不以为然,惊魂未定,即派重兵跨越二千余里援助湖南。援助湖南的军队还没有返回,又计议大举进攻安徽。当时,臣国藩正奉命人蜀,胡林翼挽留臣共商克皖大计,主张先灭乱匪,保住三吴的财富,为天下报仇雪恨。他绘了数十张图纸,分别送到臣和其他诸路将领手里,不分昼夜地询问计策。咸丰十年春天,大战于潜山、太湖,并相继攻克。于是他又制订出围攻安庆的计策,亲自驻守太湖督办剿匪之事。本年五月,又回师援助湖北省,病中还屡次给微臣写信,力陈不要撤去对安徽的包围,而致力于剿灭援贼。所以,安庆的攻克, 微臣在前面奏请推胡林翼为首功,这并非微臣的私下计议,而是其丰功伟绩为文武所共知,也是圣上所洞察的。     
    大凡良将相聚到一块就好发生意见分歧,或者自恃功高,义重气盛,或是自负自大,而不免被人小看,一言不合,就大动干戈。近世的将才,以湖北为最多。如塔齐布、罗泽南、李续宾、都兴阿、多隆阿、李续宜、杨载福、彭玉麟、鲍超等, 胡林翼都把他们当作国士相待,倾心结纳,使他们人人都能欢心,有时他还分出私财来惠恩他们的家室,寄一些珍贵的药品来安慰他们的父母。身处前敌的诸军,夜以继日地竭力寻求粮饷,寻求支援,信使往来、馈赠物品,不绝于道。自咸丰七年以来,每逢遇到有捷报的奏折,胡林翼都不一一奏来,而推到官文和微臣处主稿。偶有出奏,则盛称诸将的功劳,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