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5861-北京奥运之魂 :丰富而深刻的人文奥运-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梁启超在《新民说》中提出“民德、民智、民力”,三者缺一不可。他在担任湖南时务学堂总教习时,注重学生的体操锻炼,提倡“耻文弱”的精神。谭嗣同主张将“武学”列入教育内容之中,他曾组织了锻炼身体的“延年会”,每日闻鸡起舞,练习体操。严复根据进化论的原理,积极主张运动健身,在其担任总教习的北洋水师学堂,高度重视体育活动,开展了多种项目的体育训练,经常举办校内和校际间的运动会。    
    与此同时,比较正规的田径、球类运动及其竞赛活动在西方人来华创办的教会学校和基督教青年会中也逐渐开展了起来。教会学校的课外活动主要是开展田径、球类运动项目,对西方体育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基督教青年会是一个国际性的教会组织,其宣扬的宗旨是“发扬基督精神,团结青年,养成完全人格,建设完善社会”崔乐泉:《中国近代体育史话》,中华书局,1998年3月第1版,第24页。。其中设置的体育部专门负责开展适合青年特点的体育活动,体育部中有不少外国来华的专业体育人员,他们在中国巡回进行体育讲演和运动表演,编写体育教材、创办体育期刊、开展体育训练等,对西方体育在中国的引进和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教会学校和基督教青年会虽然在本质上是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的工具,但客观上对中国近代体育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    
    在其影响下,国内也纷纷建立起了一些体育教育组织,如1904年湖南、浙江创立的体操讲习所,1905年在浙江绍兴创办的大通师专学堂,1908年建立的中国体操学校和中国女子体操学校等,对发展中国近代的体育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到了20世纪初,已传入中国的西方体育项目有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网球、垒球、地滚球、高尔夫球、台球、墙手球、板羽球、板网球、回力球、田径、体操、游泳、跳水、水球、赛艇、举重、健美、射箭、拳击、速度滑冰、花样滑冰、滑雪、跳伞运动、自行车、信鸽、无线电运动等。同时,西方的现代学校体育、体育教学、体育竞赛方法、体育思想理论等也不断传入,对中国近代体育产生了越来越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也非常重视体育的作用。孙中山从军事的角度积极倡导体育救国的思想,主张国人都要加强体育锻炼,强健身体,强壮后代,保家卫国。他经常参加打猎、打网球、登山、徒步旅游等体育活动,身体力行自己的体育主张。1919年“精武体育会”成立7周年之际,他亲笔题写“尚武精神”4个大字,做成匾额以示庆贺,并为该会出版的刊物《精武本纪》作序。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也积极倡导尚武精神,主张教育的目的首先在于培养完善的人格,而要培养完善的人格,体育是最为重要的。    
    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推动下,中国体育事业进一步发展,妇女在体育方面也争得了更多的权利。在新文化运动的浪潮中,陈独秀先生在《新青年》杂志第1卷第2号上发表了题为《今日之教育方针》的文章,主张人在10岁之前的教育应以体育为主,注重培养“意志顽狠,善斗不屈”、“体魄强健、力抗自然”吴晓明编《陈独秀文选》,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第17页。等品质,反对把青少年培养成“手无缚鸡之力,心无一夫之雄,白面纤腰,妩媚若处子;畏寒祛热,柔弱若病夫”吴晓明编《陈独秀文选》,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第18页。那样的人。


《北京奥运之魂》第二部分中国与西方体育文化的交流与融合(3)

    毛泽东早在1917年4月于《新青年》第3卷第2号上发表了题为《体育之研究》的文章,对体育的目的、作用、地位、原则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他说:“体育者,人类自养其身之道,使身体平均发达,而有规则次序之可言也。”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版,第1650页。他认为“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版,第1650页。。“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版,第1650页。体育能够起到强壮筋骨、增长知识、调节情感、坚强意志,使人“身心并完”的作用。他因此提倡“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主张,认为学校教育应德、智、体“三育并重”,“三育”之中体育应占“第一位置”,反对以“密如牛毛”的繁重课程“蹂躏其身而残贼其生”,使学生的身心成长受到危害。    
    从西方体育文化传入中国直到20世纪初,中国体育文化也曾对它表现出强烈的排斥性,认为西方体育是“形式体育”,是“排优的把戏”,华而不实,炫人耳目,图一时之快乐,不能“经世致用”;偏重肉体而忽视精神,导致人的畸形发展。甚至连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陈独秀也认为,西方体育剧烈的比赛对身体不仅无益而且有害,还助长了人的竞争心、嫉妒心和虚荣心。“土体育”与“洋体育”之间的对抗早已开始,而二者的公开对抗是始于1932年。1932年8月7日,天津《大公报》在题为《今后之国民体育》的社论,主张“从此脱离洋体育,提倡土体育”,应以“土体育”为宗,以“洋体育”为副,以养生、武术为中心的“土体育”有强身健体的价值,中国没有必要再参加远东运动会和奥林匹克运动会。此后,“土体育”与“洋体育”纷争一直持续不断。    
    西方体育文化在近代的传入,丰富了中国传统体育的内容,推动了中国传统体育的革新,促进了中西方体育文化的融合,大大推动了中国体育的发展。但是,我们要承认,这一推动力量相对于整个中国体育界和中国数亿民众而言,还显得是那么微弱。尽管中国体育文化有着浓厚的民族特色,但也正是因为其民族特色的浓厚,增大了两种体育文化融合交流的难度。比如中国武术,其民族性特征极为突出,外国人如果对中国文化及其精神很陌生的话,就难以把握其奥妙和精髓,中国武术要让世界接受,其道路肯定不会一帆风顺。    
    梁实秋先生在《运动》一文中说:“大概是李鸿章罢,在出使的时候顺道去英国,大受招待,有一位英国的皇族特别讨好,亲自表演网球赛,以娱嘉宾,我们的特使翎顶袍褂地坐在那里参观,看得眼花缭乱,那位皇族表演完毕,气咻咻然,汗涔涔然,跑过来问特使表演如何,特使戚然曰:‘好是好,只是太辛苦,为什么不雇两个人来打呢?’”童仁编《现代闲情小品》,武汉辞书出版社,1993年第1版,第268页。这则传闻的主人公是不是李鸿章,事实是否确凿,连梁先生也不敢肯定;至于李鸿章这样讲是出于无知,还是出于幽默,更是不得而知。然而,我们可以肯定的是,直到20世纪初,大多数中国人对西方竞技体育依然非常陌生,更不理解其健身价值与精神追求。    
    (四)现代中国对于奥运的参与    
    西方体育文化的进入尽管遇到了一定的抵制,但其进入的势头是无法阻挡的。事实上,整个20世纪的中国体育史就是中国体育文化与西方体育文化不断碰撞、交流与融合的历史。现代学校体育制度从20世纪初开始在中国确立并逐步走向规范化,各类体育组织相继建立起来,体育院校也培养了一大批体育师资,一步步推动了中国竞技体育的开展。中国与奥林匹克运动越来越深刻的联系正是两种体育文化相互交融的生动写照。    
    1907年著名教育家、南开中学堂的创办者张伯苓先生首先在天津向学生宣传介绍了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人们从那个时候就开始憧憬着中国举办奥运会的那一天的到来。1928年中华体育协进会干事宋如海赴荷兰阿姆斯特丹观摩第9届奥运会,在奥运会的热烈氛围中,他激动不已,反复吟咏“Olympic”一词,突然情不自禁喊出“我能比呀”;1932年第10届洛杉矶奥运会上,东北大学学生刘长春单刀赴会,成为第一个参加奥运会比赛的中国人;1936年中国派出一支69人的代表团参加在德国柏林举行的第11届奥运会,1948年中国奥运代表团赴英国参加第14届伦敦奥运会。    
    新中国成立后,于1952年派出了第一个奥运代表团赴芬兰参加第15届赫尔辛基奥运会;在同年召开的第49次国际奥委会全会上,国际奥委会以投票方式通过了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为中国的国家奥委会的决议。然而,为抗议某些国际政治势力通过奥运会大搞“两个中国”的图谋,中国奥委会发出关于不参加1956年第16届墨尔本奥运会的严正声明,并于1958年宣布断绝与国际奥委会的关系。直到1979年11月,国际奥委会通过了一项关于恢复中国奥林匹克成员地位的决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奥委会的正式名称为“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设在台北的奥委会名称为“中国台北奥林匹克委员会”,使中国在阔别奥林匹克大家庭20多年后重返奥运舞台。    
    1984年,中国派出了由225人组成的庞大代表团出征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我国射击运动员许海峰勇夺第一枚奥运金牌,实现了我国在奥运金牌榜上“零”的突破。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到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20年中,我国获得了112枚奥运会金牌,其中,仅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就获得了32枚金牌。同时,我国积极申办奥运会,于2001年7月13日成功取得2008年第29届奥运会的主办权,了却了无数中国人近一个世纪的夙愿。    
    20世纪80年代,国家体委提出并逐步完善了我国的奥运战略,就是以奥运会为最高层次的竞技体育战略,以在奥运会上出成绩为竞技体育的最高战略任务,为发展经济、振兴中华服务。为此,我们承认《奥林匹克宪章》,拥护奥林匹克主义、奥林匹克精神和奥林匹克宗旨,并采用奥林匹克标准积极参加奥林匹克运动,实行举国体制,认真组织好参加奥运会的工作。我国的奥运战略是一个长期稳定的战略,不仅仅是为了参加奥运会,而是为了发展我国的竞技体育和整个国民体育事业;它不是金牌战略,而是主张在发展群众体育的基础上多拿金牌,是以群众体育的普及和竞技体育的提高相结合为原则的。    
    这100年间,中国与奥运的距离越来越近,中国对奥运的理解、联系、参与越来越多,奥林匹克运动推动了中国体育的发展和开放,促进了中国体育文化的现代化。


《北京奥运之魂》第二部分中国与西方体育文化的交流与融合(4)

    (五)走向世界的中国体育文化    
    今天,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越来越多地向世人展示出其独特的诱人魅力。中国武术漂洋过海,让全世界的人们领略了“中国功夫”的神奇威力;一批又一批来自海外的“中国功夫”爱好者接踵而来,探寻中国武术的奥妙。河南省的两个著名的武术之乡——郑州登封和焦作温县,分别以少林拳和太极拳扬名天下,很多外国人不远万里,慕名而来,拜师学艺,苦练武功。1979年以来,我国派出武术团体到国外访问达数百次,并选派数百名武术教练到国外任教,足迹遍及五大洲。我国还积极组织各种类型的武术比赛、武术节、培训班等。可以说,中国武术正逐步走向世界。    
    1985年,国际武术联合会筹备委员会在西安成立,在1990年北京亚运会期间正式宣告成立,并且被国际体联接纳为下属单项协会。各大洲也先后成立了武术组织,中国武术已成为亚运会、东亚运动会和东南亚运动会的正式比赛项目。1999年,国际武术联合会获得国际奥委会的承认,成为奥林匹克大家庭的一员,这必将为东西方体育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作出贡献。    
    陈氏太极拳的发源地在河南省焦作市温县,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孔子培养的72位身通六艺的弟子之一卜子夏就诞生在这里,他留给我们的那句名言——“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早已是家喻户晓。焦作市人民政府以弘扬太极文化为己任,秉承先祖仁爱、友谊与和平的精神,以武会友,广邀天下宾客,先后成功地举办了两届国际太极拳年会。在2002年8月28日至9月1日举行的第二届国际太极拳年会上,来自24个国家和地区的156支参赛团队共1370人汇聚焦作,不同语言、不同肤色的太极拳运动员和爱好者们一起相互学习,亲切交流,展示自己的不凡身手,研讨底蕴深厚、魅力无穷的太极文化。太极文化威震四海,名扬天下,进一步走向世界。    
    应该说,20世纪中国体育文化与西方体育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其主要方面是西方体育文化,中国体育文化表现出来的主要是对西方体育文化的接纳与吸收。中国体育文化对包括奥林匹克文化在内的西方体育文化的影响和作用,还没有充分地显现出来。值得欣慰的是,国际奥委会已于2001年表决通过由北京作为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城市,北京必然会将“人文奥运”的理念贯彻到2008年奥运会的一系列活动之中,使奥林匹克运动深深打上中国体育文化的色彩,使中国体育文化对世界体育文化作出自己独特的贡献。    
    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会徽“太极人”,堪称“中西合璧”,是中国体育文化与西方体育文化相结合的经典之作。它由奥运五环色构成,形似中国传统民间工艺品“中国结”,又像一个打太极拳的人形。整个图案如行云流水,和谐生动,寓意深远。五环联结象征五大洲的团结与友谊;“中国结”环环相扣,象征吉祥如意;“太极人”表现的是代表阴阳和谐、动静自如、刚柔相济等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精髓的太极拳。“太极人”会徽是北京申奥的“门脸儿”,自然成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