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施琅大将军平定台湾传奇-第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对郑成功的不满。而同样满怀愤懑的郑成功的所作所为,无论施琅斩杀曾德是否有理,结果大抵如此,也就注定了施琅悲剧的命运。更何况郑成功已派人传令勿杀,施琅却一意孤行,显然是对统帅权威的藐视,甚至有寻衅之嫌;加之郑成功派遣的传令者为曾德之“挚友”,此人大概太了解郑成功暴躁易怒的性格,因而不排除从中挑拨,以激怒郑成功的可能。天时地利竟然如此不巧,两位历史的骄子就这样无可挽回地决裂了,进而引发了两人之间不可避免的悲剧,也成就了各自的惊天伟业。试想,如果当时他们各自后退一步,历史会是怎样?当然他们的性格不会后退一步,就像他们的性格决定他们一定会成就大业一样的必然。历史真的很奇怪。


亲人遭戮 愤然二次降清亲人遭戮 愤然二次降清(1)

    脱离险境后,施琅投奔郑芝豹,请其从中斡旋,以化解与郑成功之间的矛盾,然而等到的却是惊天噩耗。为报仇雪恨,施琅别无选择,毅然踏上西去之路——第二次降清,从此将姓名由“施郎”改为“施琅”。    
    此时,身陷囹圄的施琅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等候着亲人们的消息。然而,一个又一个坏消息接踵而至:施显早已被拘,父亲施大宣和所有留在厦门的亲属均被关押。施琅感到了颤栗,看来郑成功不仅要惩治自己,同时还迁怒于无辜的家人;不但自己要遭受灭顶之灾,还要殃及至亲至爱的人。想到此,愤怒、羞愧伴随着不祥之感从心底升腾而起。    
    施琅既已被羁押,消息又从何而来呢?据《襄壮公传》记载:“时守公舟者,为林习山帐下,林故与公善,且敬事公,因嘱其善待。”负责关押看守施琅的忠定伯林习山向来对施琅十分敬重,因而与之关系十分友善。在接受了看守施琅的任务后,林习山心里十分矛盾,既为施琅的遭遇而不平,又难以违抗帅令,于是将看守施琅的责任交由副将吴芳负责,并嘱其善待之。郑军中有许多人都像林习山一样与施琅交好,对施家遭遇甚为同情,因而不顾危险,为其通风报信。因此,施琅虽身陷囹圄,但依然消息灵通。不久,有人捎来父亲施大宣口信:大限将至,父子同死无益,若有机会,你弟兄各自逃命去吧!施琅闻听此信,心如刀绞,然此时又一字条送至手中,内中只有短短一行字:“祸在今夜,速谋脱身!”字迹十分潦草,显然写就于匆忙之际。施琅不禁脸色微变,沉思片刻,随即大笑道:“此易与耳!”守卫士兵忙问其故,施琅曰:“藩欲吾输金二千,吾业有千余,再告贷数百则足矣。”众人信以为真,都为施琅即将解脱灾难而高兴。傍晚时分,施琅提出去借银子,卫兵不疑有他,一行二十余人遂押着施琅一同离船上岸筹银。行至一空旷偏僻处,施琅故意推说身乏,坐地不走,众军士疑心顿起,围了上来。冷不妨施琅霍然而起,迅敏地将士兵打倒在地,然后借着茫茫夜色,消失于茂密的树丛中。“夜二鼓,郑氏果遣人欲害公。见已遁,归报,乃环岛遍索。”前来杀施琅的人空手而回,郑成功立即下令全厦门戒严,遣人四处搜捕,并颁布命令:有藏匿施琅者,诛杀全家。    
    据《襄壮公传》记载,施琅逃脱后,为躲避郑成功的追击,藏身于山洞之中,昼伏夜出。连续五天五夜,施琅未曾觅得食物,饥渴难忍,自思长此以往亦非良策,遂决定冒险下山,去找自己的部下苏茂。天色微明时,远远望见一早起的农夫在田间劳作,施琅四顾无人,便上前问路。农夫乍见,十分惊愕,心想就算是急于出门赶远路之人,也不至于起得如此之早。稍近,农夫不由惊讶万分地叫道:“尔非施公乎?本藩悬赏格购公急,犹在此乎!”农夫将施琅带至家中,先向母亲禀明了此事,然后杀鸡煮粥,让施琅饱餐了一顿。施琅对他不顾身家性命的义举非常感激。在农夫家躲了几天后,搜捕施琅的行动没有半点松缓,施琅怕连累这良善人家,决定离开。乘着夜色,农夫带着施琅上路了,一直送出十余里地,方才洒泪相别:“公行矣!誓为公死勿敢泄。”施琅再三对农夫表达感激之情,然后小心翼翼地继续赶路,逃至时任左先锋镇的苏茂家中。    
    据《襄壮施公传》中所记,关于施琅逃难过程,流传着这样一个神奇的传说。施琅告别农夫后,决定去找部将苏茂,夜雾中慌不择路,孤身来到大海边。不敢问路,只得藏匿于荒谷中,连续几天没吃东西,几乎饿死。这天一大早,施琅冒险出来寻找食物,正遇一退伍老兵在锄园种地,急忙躲入沟中。老兵远远地望见沟中卧着一只五花豹,惊得目瞪口呆,仿佛听见有人对其耳语:“是箕水豹避难到此。”待惊魂稍定,认出是施琅。施琅见只老兵一人,壮胆上前,向其问路并将自己的遭遇告诉了他。老兵听说过施琅的才能,对他温言相慰,并给他拿来食物。施琅告知欲去寻苏茂,老兵又代为引路,将其领至苏茂处,方才离去。这种传说虽然荒诞,但它折射出社会普遍存在的英雄情结,人们热衷英雄神话和被神话了的英雄。一方面人们对逃亡中的施琅寄予同情,另一方面满足了人们对英雄人物所特有的心理需要,更说明历史是后人撰写的这一事实。    
    苏茂曾是施琅部将,担任副先锋之职,为人磊落光明,重情重义。施琅突然出现,苏茂不禁悲喜交集,为安全起见,将施琅藏在自家卧房中,谋划营救之策。据《襄壮公传》记载,第二天,苏茂备好酒宴,召集施琅心腹旧将郑文星、张猷、杨文、林照及其弟林福等前来聚会。在酒酣兴浓时,苏茂故意试探众将,责备追捕施琅不力,众将尽皆面露愠怒之色,纷纷托辞离去。次日,苏茂再次宴请众将,又怒责众人,张猷、林照将筷子一掷,怒吼道:“若为公心腹,背义若此,吾曹何面目与俱生!”郑文星、杨文苏觉得蹊跷,追问缘故,苏茂见众将对施琅一片忠心,于是说:“君辈共仗义,是吾心也!”遂实告以“公今在是”。众将拜见施琅,相拥而泣。正在此时,一队人马奉命前来搜查苏茂的家。这些士兵逐个房间仔细搜查,最后搜查到卧房,只见苏茂之妻坐在床上,蚊帐高高地挂了起来,搜查者审视了一番,未见可疑之处。待搜查者远去,苏茂急入内室。此时,苏茂之妻已是两腿发软,站不起身,苏茂将妻子搀起,只见被子一掀,施琅从床上坐起身来。当天夜里,苏茂密备一只小船,领众将护送施琅上船。施琅终于平安离开了厦门,驾小船前往安平投奔郑芝豹去了。    
    施琅乘船离开厦门,族叔施福闻知消息,亲自驾船前来接应。施福于顺治三年随郑芝龙降清,旋即被题授为武毅伯原爵,与郑芝豹率十镇水师官兵征粤。李成栋反清归降南明政权后,施福于顺治六年曾往见郑成功,但拒绝担任职务,不久又归顺清朝。施琅逃亡的时候,施福已经随了大清,和郑芝豹一起领兵驻守于安平。在施福的接应下,施琅终于逃离了郑成功掌控的势力范围。


亲人遭戮 愤然二次降清亲人遭戮 愤然二次降清(2)

    施琅之所以决定以安平为暂时的栖身之所,是因与郑芝豹一向交好,还因郑芝豹是郑成功的长辈,虽然他同郑芝龙一同降清,但仍然与郑成功关系密切,时有书信往来。施琅希望通过郑芝豹和施福从中斡旋,取得郑成功的谅解,恢复他和郑成功之间的主臣关系。郑芝豹答应了施琅的请求,立即修书一封,派亲信关往厦门,并叮嘱送信者向郑成功善言解说施琅之苦衷,得到回信即刻火速回报。    
    虽有郑芝豹等人居中调解,施琅仍忧心如焚,度日如年,每天都在焦急地盼望着消息,希望到得到郑成功的谅解与宽恕。到了如此境地,施琅依然愿意为郑成功效命,不惜低下他那高傲的头,请人代为前去求情,一方面说明他还不愿意与郑成功决裂,从而投靠清廷;另一方面是因为他的父亲、弟弟以及家人都被关押,施琅希望能让亲人们得到解救。这一点尤其是他企图修好郑成功的主要原因。    
    施琅是个崇尚尊宗敬祖、厉行孝道之人,大学士王熙赞扬他“天性孝友,事父母克尽诚敬,虽公务旁午,定省不懈。” 施氏兄弟感情至深,他在《都阃安侯施公行述》中不无甜蜜地回忆儿时之事:施显“方稚龄,与保持同傅,肩随笑语,天性最相惬。”而施显也承继孝悌之家风,对兄长施琅极为尊敬和爱戴,他宁肯自己慨然赴死,也要施琅脱险。多年以后,当施琅在《都阃安侯施公行述》中叙述弟弟为掩护自己脱险而毅然放弃脱身之壮举时,仍激动不已。    
    施琅胞弟施显手握一镇重兵,威名赫赫,颇受将士拥戴,军中有“飞将军”之誉。施琅在《都阃安侯施公行述》中对施显有详尽的介绍。施显少年时同施琅一起上私塾,后兄弟两人弃文习武,再后来跟随施琅加入郑军,跃马挥刀,纵横敌阵,所向披靡,无人敢撄其锋。攻打云霄一役中,挥刀斩落张国柱于马下,其勇猛可见一斑。施显因屡立战功,被提升为援剿左镇,该镇亦为郑军中的劲旅。施显治军恩威并施,赏罚分明,重情重义。施显手下一将领陈贵被敌军俘虏,敌方要挟千两银子的赎金,施显立即送去了银两。当时其他部将都认为敌人向来不讲信用,不必白费银子去赎陈贵,但施显说:“受金不归,背约在贼;求生不救,负义在我。”表示宁受对方欺骗,也不能担不义之名。不仅郑军将士深为感动,连敌方也叹服其高义。施显对部下也很理解和宽容。部将林嘉瑞打算私自潜往敌方,事败被获,依军法当斩,部将向施显哭诉原由:并非叛逃,实为探望患病老母,想归家相见一面而已。施显查得属实,乃释之,并助银三十两。后这名部将奉养老母至寿终后,感念施显不杀、赐金之恩,又重新回归郑军。施显体恤下属难处,常济人于危困之中。他率兵驻守于潮阳时,一次郝尚久率领部队突然前来偷袭,部将戴捷因身患重病无法迎战,遂领兵退却,防地陷入敌手,依法亦当斩。施显得知其确因患病,而非怯战,便亲自率兵破敌,而后将功归于戴捷名下,使其免受处罚。可以说,受过施显之恩德的部将极多,由此深受将士们的爱戴,其部下将士多愿为其效死,因而在施显落难时有许多人不惜冒死相救,固然说明施琅兄弟在郑军中拥有较为深厚的力量,广为将士爱戴,也是对主帅惩治施琅兄弟的表态。    
    后来施琅在《都阃安侯施公行述》中述及,“岁辛卯 ,余构怨于郑氏,遭禁舟中。时弟 领兵潮、惠间,闻信驰归省,亦被逮系谯楼上。”平常受过施显之恩的将校,如林嘉瑞、戴捷、何佑等人,私下商议说:“吾曹称尚义,何以脱主于厄耶?”于是与林猛、黄安、林揆、陈贵、杨文、林照、张猷、林承、吴壹等十余人众,乘夜至施显被关押之所,贿赂看守之人,打开牢门的锁。众将拥着施显正欲离去,施显忽然停下脚步,询问其兄长现在何处,诸将告知还未得到施琅的确切消息。施显听后,脸上愁云密布,低头不语。众将恐迟则有变,催其速行。当施显再仰起头来时,这位平素只流血不流泪的铮铮铁骨男儿,竟已是泪流满面,谓众将曰:“吾羁此,郑氏犹未急索吾兄;吾去,则索吾兄必力,将安所逃?且吾幸得一儿,兄尚未有出,倘吾死,而兄得脱吾所愿也。尔曹速为吾兄计,勿以吾为念。”在立即就可获得自由、获得生机之时,施显却为让兄长有更大的逃生机会,毅然选择了放弃。直到当施显得悉施琅脱险后,才额手称庆道:“吾兄得脱,吾死无憾矣!”    
    身在安平的施琅每天坐卧不宁,急切地盼望着厦门来信。这天终于有人送信来,然而书信不是来自郑成功。施琅阅信后脸色阴沉。在《都阃安侯施公行述》中他叙说道:“当余之初脱难入内地也,郑氏犹包藏祸心,不忘相贼害,潜遣其帐下吴丰至安平行刺。安平夫人侦知其诈,先期驰息告余。”施琅得悉此消息,不禁悲愤满腔,郑成功必欲置自己于死地,竟然一路追杀而来。郑成功的三叔郑鸿逵闻知消息,也从白沙来到安平庇护施琅。    
    郑成功不仅没有接受众人的调解,而且还派遣吴丰潜入安平,企图刺杀施琅,以绝后患。行刺未果,却使施琅的心理发生了变化,对恢复他与郑成功之间的关系感到了深深的绝望,更加为亲人的安危感到担忧。    
    郑成功得知行刺失败后,甚感脸上无光,便将满腔怒火发泄在施大宣和施显身上。据康熙五十四年《浔海施氏族谱》载:在施琅逃脱一个多月后,郑成功搜捕、暗杀施琅均不成,遂于顺治八年(1651年)的七月初八杀了施显,十六日杀了施父施大宣。父、弟被杀之噩耗传来,施琅不禁肝肠寸断,虎目泣血,悲愤难抑。正所谓“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杀父之仇,不共戴天,男儿生于天地之间,如若不能报得此仇,岂不枉活世间!施琅再无牵挂,辞别郑芝豹,最后面向东方的厦门岛望了一眼。他知道,终有一天,他一定会重新踏进厦门,而且是以胜利者的身份。然后,施琅满怀凄凉之情,毅然转过身去,迎着一轮西沉的落日,踏上了西去的道路,夕阳的余晖将施琅的身影拖得很长很长……清朝历史上即将迎来它的第一个水师提督。    
    这一次,连郑芝豹也觉得郑成功行事极端,对施琅降清持同情和支持的态度。道光刊本《福建通志•;台湾府二•;杂录》中有载,郑芝豹“察成功终无宥琅意,纵使去,琅后诣官军降。”至此,施琅归降了清廷,也将名字“施郎”改为“施琅”,开始其另一番人生。是年,施琅三十一岁。


亲人遭戮 愤然二次降清亲人遭戮 愤然二次降清(3)

    此时的施、郑二人已陷入不共戴天的对立境地。为报杀父杀弟之仇而降清成为施琅当时的惟一出路。原来的得力部将变成了难于对付的劲敌。施琅再次也是彻底的降清了。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