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圣经文学二十讲-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4)《次经》    
    《次经》各卷多写于公元前2世纪中叶以后至公元90年詹尼亚会议之前。詹尼亚会议是最后一次讨论决定希伯来著作中哪几卷是“正典”的学术会议。正典的第三部分“文集”的地位,在公元前200年到公元90年间始终未定。90年会议决定“正典”篇目之后,人们才从经典以外的东西中选择了次经。    
    《次经》中的《以斯德拉一书》和《以斯德拉二书》也译作《以斯拉续编一书》、《以斯拉续编二书》;在拉丁文译本中作《以斯拉三书》、《以斯拉四书》(以《尼希米记》为《以斯拉记二书》)。《以斯德拉一书》的内容多与《历代志》、《以斯拉记》和《尼希米记》三书相似,只有315章是独有的,写的是波斯皇帝大利乌宫廷中一场戏剧性的辩论,解决了犹太人归国问题,决定了重建家园的宏图。《以斯德拉二书》(即拉丁文本《以斯拉四书》)反映了公元70年耶路撒冷被毁灭后的悲惨情况:3章至14章被称为“以斯拉启示录”,调子悲观、阴沉。其他四章(1、2、15、16)是基督教徒所作,在叙利亚、阿拉伯、阿美尼亚和埃塞俄比亚文的译本中都没有,当时有人把它叫做《以斯拉五书》和《以斯拉六书》。其1、2章是基督徒的启示书,写于公元150年左右;15、16章可怕地描绘了未来的灾祸,大约写于公元250年左右,是基督徒的手笔。    
    《托比传》、《犹滴传》、《以斯帖补编》、《苏撤娜的历史》、《彼勒和大蛇》等各书都是比较发达成熟的小说;《所罗门的智慧》、《便西拉的智慧》则是希腊化时期的智慧文学作品。    
    《马卡比传一书》富于斗争精神,在希伯来的历史文学中当有一席之地,马丁·路德说它该放在正典中。《马卡比传二书》内容与《马卡比传一书》大同小异,是用希腊文写给在埃及说希腊语的犹太人看的,用的是通信的方式,以激起那些侨民的爱国心。    
    (5)《伪经》    
    《伪经》写于公元前约100年,共13卷。当时希伯来文的原本已经佚失,留到今天的只有希腊文译本和从希腊文译成的其他文字的译本。作者是巴勒斯坦人,他们试图传承《圣经》的思想,但已经偏离了《圣经》的自然主义风格,他的主导思想颇似我国《论语》,大有“慎终追远”的教诲。不过,在作者的修正下,也有一定的文学特色。如《十二族长的自白》,显然是由《创世记》49章和《申命记》33章得到灵感,写了十二支族族长的特点:他们各自回忆了自己的一生,特别是他们所犯的罪过及其后果,并让后代引以为戒。长兄流便说自己在性生活上行为不检,跟他父亲的妾辟拉发生过性关系。西缅曾嫉妒约瑟,向犹大发怒,所以在埃及被扣押。利未曾是杀人犯,只因为是大祭司的祖先,所以居兄弟的首位。以萨迦像一头粗壮的驴子,是个勤劳农夫的典型形象。西布伦住在海边,惯于在海上生活。拿弗他利活泼如母鹿、约瑟抗拒波提乏夫人的诱惑、便雅悯的勤奋,都足以为后人的楷模。    
    《约伯遗命》大约写于公元前最后1世纪,书目有很长的题记,是从亚兰文译过来的。约伯的元配茜蒂多斯虽然受了撒旦的诱哄,却始终为约伯辩护。撒旦终于被约伯赶走了。她临死前见到约伯的公义得以伸张,看见她那些死去的儿女生活在天上,便安心瞑目了。约伯重新获得健康和财富后,又和婷娜结婚,生了七男三女。最后,约伯的灵魂乘天上的马车升了天。    
    《伪经》取之于《正经》,却有极其重大的改造和发挥,如:    
    《亚当和夏娃的生平》,写于公元1世纪耶路撒冷毁灭前,是用亚兰文写的。其中描述他们失去乐园以后,苦修忏悔。亚当在约旦河里站了40天,水浸到他的颈项;夏娃在底格里斯河里站了18天后,被撒旦引诱到亚当那里。夏娃生亚伯时就预感到他会被哥哥该隐杀死。亚伯死后她又生了塞特。亚当生病,痛苦已极,夏娃和塞特到伊甸乐园门口向上帝呼吁,但塞特被一头野兽咬伤。米迦勒天使长宣告了将来人的复活和黄金时代,随后夏娃又详述了自己犯罪的经过。    
    又如《所罗门诗篇》,是法利赛派的18篇希伯来文诗篇。这些诗中的历史事件表明写作时间是在公元前1世纪。其中17篇表达对哈斯蒙(马卡比王朝的家族名)的统治深恶痛绝。从赞尼斯(AlexnanderJanneus,公元前103—前76)时开始,他们以不合法的手段登上宝座,直到一个外国人来打倒了他们(指公元前63年罗马大将庞培的侵入)。他们竟愚蠢地开门迎盗,让异族人践踏耶和华的祭坛。但不久,这个征服者在埃及被杀,并且死无葬身之地。有学者认为,这些诗篇从风格看是出于一人之手,表现了法利赛派的思想。    
    总的来看,《伪书》的情节不凡,风格也多有翩然起舞处,颇有唯美主义的思想。    
    (6)《死海古卷》    
    1947年春,一个15岁的贝都因牧童在死海西北岸昆兰地区寻找一只迷途的羔羊时,发现一个很深的山洞,便好奇地扔进石头,听见一种异样的声音,好像是打破了一个大瓮。他以为里面一定有金银宝贝,便和另一牧童冒险进洞探看。走进洞内八米处,见有几个高圆的陶瓮,七个空的,只有一个完好。打开它的盖子一看,没有金银,只有11卷用麻布包扎的羊皮卷,长一米至七米,上面写着古希伯来文。牧童们到利伯恒将它们卖给了一个皮匠,这就是后来轰动学术界的死海古卷。    
    风声传出后,许多考古学者和商人们纷纷在昆兰地区探寻发掘。已经发掘了11个古洞,找出了400份手抄经卷和数以万计的碎片。那些古卷中有《圣经》、《次经》和《伪经》的部分内容。《圣经》除《以斯帖记》外,其余各卷都有抄本。这是世界上现存《圣经》最古老的抄本,也是希伯来人最后一批作品,年代约在公元前168年至公元233年之间。    
    《死海古卷》头绪纷繁,从已经整理出来的看,其中有用希伯来文写的,有用亚当文写的,也有用希腊文写的。按内容说,第一类是希伯来文《圣经》的抄本,除《以斯帖记》一书外,其他各卷都有抄本,有完整的(如《以赛亚书》、《撒母耳记》),有残缺的(占了多数),还有碎片数以万计。《次经》中的《托比传》、《便西拉的智慧》和《所罗门的智慧》,《伪经》中的《巴录书》和《以诺书》等也有抄本。    
    《创世记外传》则是另一种注释,也就是拉比们考据、演义式的注法,被称为米德拉评注(midrash),犹如《左传》之于《春秋》。例如《创世记》12章说亚伯兰的妻子撒莱很美,埃及法老和大官们看见了都非常羡慕,《创世记外传》写到这里时便淋漓尽致地描绘了撒莱的美貌。抱禁欲主义态度的昆兰社团文士竟详尽地描绘女人的美貌,令人惊异。    
    此外还有礼团的《法规》、《大马士革法规》、《感恩诗篇》、《光明与黑暗的战书》等重要的社团文献,后二者更是社团重要的文学遗产。这些作品都有时代的特色,如诗集的第三栏描写“末日”的情景:    
    比列火河奔流,漫过高堤,烧干泉源,    
    烧尽两岸树木,不分青林与枯木。    
    炎热吞没饮水的人们和大地的根基,    
    群山的基础成灰,花岗岩烧成油河,    
    一直沿烧到深渊,都成熊熊烈焰。    
    从这些经文评注和诗文中,可以看出当时的思潮。如他们在希腊化的塞琉古王朝和罗马帝国的蹂躏下,便觉得压迫愈来愈深,大有山穷水尽、末日来临之势。在这没有出路的紧迫关头,他们盼望末日大审判的恐怖日子早日来临,因为只有在阵痛之后,才能产生新的天地——那时,他们民族盼望已久的弥赛亚将会降临。    
    《死海古卷》具有大同思想,如在《以赛亚书》49章12、13节描写了散居在各国的犹太人返回家园后的欢乐:    
    看哪,这些从远方来,这些从北方来,    
    这些从西方来,这些从秦国来!    
    诸天哪,应当欢呼,大地哪,应该快乐!    
    众山哪,应当发声歌唱!    
    有学者认为,这里的秦国似乎指中国,也似乎指希腊,因为秦国当时在周朝西陲,但我们中国当时称希腊为大秦。有学者感到奇怪,作者描写的以赛亚生于公元前6世纪,相当于我国的春秋时代,那时怎么会有犹太人在中国呢?这证明抄本不对,译成秦国是错了。其实,这种看法可以存疑。若认真起来,不妨将《旧约》与先秦书籍作一比较,就会发现彼此都有十分惊人的相似的地方。但这是文学比较的范畴,这里暂且不谈。    
    我们从上面分别扼要地讲到四库书的基本状况,现在似有必要强调一下,那就是我们对希伯来文学四库书都应一视同仁。就年代之古远和内容之重要而言,它像一座巍然屹立的高山,为人们提供了敬畏、灵感和挑战的不尽源泉。


第一讲  概貌:辉煌的序曲 不朽的丰碑第5节 别致的选择,深层的结构

    《圣经》文学形式的高妙之处在于大范围的结构,这种结构主要体现了作者对表达主题方式的最初选择,而不是刻意地去表现写作的技巧。    
    (1)《旧约》的故事叙述    
    《圣经》中的故事叙述十分多样,它们也许出自许多不同时期不同作者的缘故。惟一的共同点是,所有各篇的首要目的都不是仅仅记录历史事实。《旧约》的全部故事都有倾向性,都在论证某种理论观点,或通过戏剧化地描写立约之民,表达某一重要主题。这在申命派史书(大体上指《约书亚记》至《列王记》)中看得非常清楚,这几卷书自始至终都不加掩饰地宣扬作者的观点。《创世记》中的古代故事也同样。我们今天总被这些故事的地方色彩和叙事技巧所吸引,而忘记能使它们流传下来的并不仅仅是艺术技巧。    
    我们必须意识到,在书面故事的背后,无疑有一个在漫长年代中形成的口头传说。比如,传说中讲亚伯拉罕的妻子撒莱(一说撒拉)很美丽,有不少追求者。有趣的是,想得到她的都是国王;她居然被困境中的亚伯拉罕娶走。    
    《旧约》的故事叙述多种多样,如推源故事(尤其解释名称起源的故事)、生育故事(典型模式是:一位妇女不育,上帝恩赐予她,天使报信,继而出现“异兆”)、奇迹故事(如与以利沙相关的记载)、显现故事(如耶和华在燃烧的丛林中向摩西显现,或向所多玛毁灭前的亚伯拉罕显现)以及英雄故事(如参孙、雅各、但以理的功绩)。一般地说,当我们把同类故事联系起来考察时,会比阅读某位后人编成的独立故事理解得更深。例如描写雅各与参孙,把这二者都描绘成坚强有力且工于心计的人物——同样是智慧型人物,其结局却一喜一悲。    
    (2)《新约》中的故事叙述    
    《新约》中也存在多种传统文学样式,但其背景不是一个民族的生活,而是一个较小团体——教会的生活。四福音书就是应教会之需而产生的,它运用了当时已流传一代人甚至更长时间的书面和口传材料。毋庸置疑,《新约》最著名的文学样式是比喻,这已构成耶稣讲道的主要特征(《马可福音》第4章34节称,“若不用比喻,耶稣就不对他们讲话”)。然而,不论耶稣为比喻打上的个性标记有多深,他仍不是比喻的发明者。在他之前,这种以间接方式教诲人的传统可上溯到《旧约》时代(希伯来文为mashal)。    
    福音书中还有一些传统形式,如宣告型故事、治病故事、格言、降生故事(只出现在《马太福音》和《马可福音》中)、耶稣登山训众时所述八福、哀叹辞、立法讲论(“你们已经知道……但我要告诉你们的是……”)、讽喻、委派使徒的描写、耶稣改变形象的场面等。当某位福音书作者从自身趣味和需要出发而著书立说时,这些形式和另一些常见的成分便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无论何种成分,它最初都在教会中口头流传,都是某一信徒团体的共同财富。但是,我们虽能确认前后文体,却无法轻易指出其中某成分的用途。最后晚餐的故事是一个引人注目的例外,因为由信徒共同参加,以背诵耶稣言论、模仿耶稣行为为特征的圣餐肯定很快在教会中成为制度。最早的记载来自保罗。他说,“我当日传给你们的,原是从主领受的,就是主耶稣被卖的那一夜,拿起饼来,祝谢后,就掰开说:‘这是我的身体,为你们舍的,你们应当如此行,为的是纪念我。’”(《哥林多前书》第11章)无论怎样理解保罗的这段话,人们都无法否认,最后晚餐的故事最初存在于任何福音书一类的文学作品之外,并独立地发挥作用。它在福音书中一再出现(《马太福音》第26章、《马可福音》第14章、《路加福音》第22章),则说明对于教会的重要性。    
    我们读圣经文学,必须摆脱自己的欣赏观念,努力进入他们当时的精神境界。或许,这正是作者的初衷所在。    
    (3)比喻都是寓言    
    寓言的手法能使两种意义发生联系——即如隐喻和象征——并总让人系统地探求这种联系。寓言的出发点是人为的结构。如《马太福音》的9个主要比喻都是寓言,其中3个带有清楚的阐释。《马可福音》的头一个比喻(耶稣对撒种的比喻)虽然与后面的寓言性解释明显不符,但却让我们得以观察作者的思维方式。这里的焦点从播种行为转向了种子播撒后的结果。在随后的解释中,播种人完全消失了(对此疑问,读者将可在第2讲找到答案)。    
    虽然多数圣经寓言只限于一种正确解释,其反命题却未必错误:某一议题或思想可通过无限多的寓言来表达。议题越重要,就越能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展示。因上帝与人类的关系是《旧约》中超越一切的重要议题,所以,当我们发现《旧约》不仅用醒目寓言、还用一整套辅助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