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5571-茱萸的孩子--余光中传-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浪费生命。她总是教导范我存要看社论或思想性的文章,不喜欢她接触纯文艺。    
    当时她们的住所经常有老鼠,范我存觉得很恐怖,尤其是一个人在家的时候,听到老鼠在天花板上跑来跑去,吓得不得了。母亲总是说:“这有什么好怕的,就是老鼠嘛!”    
    后来余光中的二女儿幼珊回忆外婆的强悍,也跟老鼠有关:“小时候家里有老鼠,我们姐妹几个都吓死了。外婆居然单手一挥拐杖,就把老鼠给戳死了,我们都佩服得不得了。”    
    还有一晚,母亲叫范我存到乡下外婆家去送东西,虽然不是很远,但是要经过一个坟场,而且乡下人睡得早,一路上都是乌漆墨黑的。11岁的范我存举着火把,硬着头皮走去,一路上火把被风吹得半明半灭,到处似乎鬼影幢幢。范我存边哭边走,觉得那条路真是漫长,心里也怨着母亲,却又不得不拼命用母亲的那句话壮胆:“坟墓就是坟墓嘛,有什么好怕的。”    
    范我存就是这样接受母教的,后来她也不自觉地以同样观念和方法去教育四个女儿。有时候女儿受了委屈,回家向她诉苦,范我存总是冷静地对女儿说:“你想得太多了!”或“你可以如何如何。”“人家也许并没这个意思。”现在换成女儿生气反弹:“妈,你为什么要这么理性?你为什么不能站在我的立场同情我呢?”


《茱萸的孩子——余光中传》 第二部分楚楚可怜的表妹

    年轻时期的范我存,虽然外表楚楚可怜,其实是外柔内刚的性格。皮肤白皙、五官清丽,从小她就很讨人喜欢。因为很小就失去父亲,所以舅舅们都加倍疼她,众多表兄姐也把她当作亲妹妹一样爱护。    
    余光中母子第二次逃难,从南京抵达上海时,特别去找范我存母女,可是晚了一步,范我存已随着一位表姐夫先飞去台湾了。她去台湾的经验很特别。原来她在南京的明德女中就读,1948年底,局势已乱,明德女中是贵族学校,有许多达官显要的千金就读,今天这个休学,明天那个离校,弄得人心惶惶。姨妈看情势不妙,就对她说:“赶紧回上海妈妈家吧,万一有什么闪失,我怕不能对你妈交代。”于是范我存回了上海。    
    1949年初,范我存的姑妈有一女婿是飞行官,奉命从台湾新竹飞来上海撤眷,原本是要带姑妈走,但是姑妈不肯离开。表姐夫无奈,转而对一旁的范我存说:“咪咪,不如你跟我走吧!”    
    “台湾?台湾是什么样的地方?”范我存好奇地问。    
    “台湾是好地方,一年四季都有西瓜吃,又不像上海这么冷,你会喜欢的啦。”表姐夫说。    
    当时还在蚕丝公司上班的母亲,也赞成女儿先离开,于是不假思索,范我存怀着好奇,匆匆收拾了简单的行李,第二天一大早就随着表姐夫登上轰炸机,呼啸来台。范我存还记得,那班战斗机所有钩炸弹的挂钩全都挂着行李。其实,当时许多人都以为这次只是暂时离开,过一阵子就会回来,谁料这匆匆一别,就再难回去了!    
    到了台北,范我存寄住在姑爹家,姑爹在土地银行任职,宿舍在襄阳街。一时她无校可进,常跟着姑爹、表哥、表姐们去永乐街听顾正秋唱戏。这样过了好一阵子,母亲的同学谢阿姨看了着急,就说:“咪咪,你这样不成呀,要想办法念书啊!”不久,范我存发现明德女中好几位同学都来了台北,大家常常相聚,也互通消息。    
    为了安顿来台子女的就学问题,当局在寒假期间办了一场统一入学考试。范我存和几位同学都去报考,考试通过,她被分发到北一女。    
    “要不要念呀?”范我存问谢阿姨。因为母亲似乎并不想来台湾,范我存拿不定主意。    
    “当然要念呀,回上海干嘛?”谢阿姨分析:“如果你进了学校,妈妈就会来啦。”    
    谢阿姨是对的,范我存进了北一女后,隔两个月吧,孙静华果然来了。经谢阿姨介绍,母亲转入台肥公司上班,从此一直做到60岁退休。    
    范我存的求学路也颇坎坷,进了北一女,才念了两年半,学校为学生健康检查,发现她的X光片显示肺部有问题。为了防止传染,校方希望范我存暂时休息,等病愈再复学。没想到这一休学就永远没机会再回校了。    
    在那个年代,肺病是令人闻之色变的疾病。父亲逝于肺病,这巨大的阴影挥之不去。范家母女不敢轻忽,立即办了休学。    
    年轻苍白的岁月,就在养病中寂寞度过。陪伴病人的就是一台收音机,她从早到晚守着收音机,听遍了所有节目。当时“美国新闻处”有一个音乐台,专播古典音乐,每周并举办猜奖活动,答对了问题就有乐器、书籍、唱片等奖品。范我存乐此不疲,得到不少奖品。    
    1950年6月,余光中一家三人从香港来台,到处打听范家母女的消息。不久,余范两家终于联络上了。    
    后来余光中在《四月,在古战场》一文,对当年的表妹有这样的描述:    
    一朵瘦瘦的水仙,嫋娜飘逸,羞赧而闪烁,苍白而瘦弱,抵抗着令人早熟的肺病,梦想着文学与爱情,无依无助,孤注一掷地向我走来……


《茱萸的孩子——余光中传》 第二部分从知己到情人

    这位江南的表妹,瘦弱的水仙,楚楚可怜的模样固然惹人疼爱,但是两人交往后的志趣契合,才是最强大的吸引力。    
    台大三年级的高材生,遇上了肺病休学的高中女生,不顾两边家长的反对,坚定地、甜蜜地发展出柔情。    
    那段日子,范我存为了养病,曾到中坜子脚中纺幼稚园去担任幼教。每天和小孩子在一起,日子过得既单纯又快乐,惟一不乐的就是不能天天和余光中见面。平日两人书信往返,互诉情衷。放假时,不是范我存回台北,就是余光中去中坜看她。    
    一开始,两边家长都不太赞成他们来往。余家顾虑范我存身体不好,范家看余光中有点书呆气。但是两个年轻人,很快就从知己发展成情侣。当时余光中在文坛上已小有名气了,表妹眼中,自然是爱慕有加。而余光中也在表妹那里得到另一些艺术的启发,例如西洋现代绘画——尤其是凡高的作品,就是经由她介绍才开始认识的。    
    他们在一起总有说不完的话,除了谈音乐、绘画、文学,也常看电影,有时候会骑脚踏车到淡水河边、永和的竹林中去。余光中每次投稿,一定先让范我存欣赏。除了心灵契合,他们又有共同的生活经验:江南的童年,四川的少年,逃难的艰苦。经过战火的洗礼,那份共鸣就更不一样。在四川六年,他们都说得一口流利的四川话。一直到今天,他们之间仍用四川话交谈!    
    在范我存眼中,余光中才华横溢,内涵丰富,稳定,可靠,富同情心,她心中早已有了决定。    
    在中坜子脚教了三年幼稚园,似乎是在婚前实习做妈妈。喜欢小孩的范我存在孩子身上好像得到了补偿,补偿她寂寞的童年。但是每次和余光中分别,又是那么难过。是谁说的:“车票和邮票,象征爱情的频率。”对于他们,这说法简直就是写真,且看这段缠绵的文字:    
    一个秋末的晴日下午,他送她到台北车站,蓝色长巴士已经曳烟待发。不能吻别,她只能说,假如我的手背是你的上唇,掌心是你的下唇。于是隔着车窗,隔着一幅透明的莫可奈何,她吻自己的手背,又吻自己的掌心。手背。掌心。掌心。这些吻不曾落在他唇上,但深深种在他的意象里,他被这些空中的唇瓣落花了眼睛。    
    (《四月,在古战场》)    
    年轻的余光中,在爱情燃烧到白热的那段时期,也曾用一柄小刀,在厦门街自家院子里的枫树干上,刻下“YLM”三个英文字首,Y代表余,L是爱,M是咪咪。


《茱萸的孩子——余光中传》 第二部分《凡高传》的救赎

    1955年,还在“国防部”服役的余光中开始翻译《凡高传》。他在白纸的正面写译文,反面写情书,然后寄给范我存,由她誊写后再寄回给他。前后11个月,全文30多万字全由范我存陆续    
    誊写在有格稿纸上,之后才由余光中送往《大华晚报》,交给龚选舞或薛心镕发表。    
    余光中回忆,动手译书之初正逢身心困顿,自觉像一条起锚远征的破船,能不能抵达彼岸毫无把握。不久,凡高附灵在他身上,成了他的第二自我,他暂时抛开个人的烦恼,去担凡高之大忧,去陪凡高下煤矿,割耳朵,住疯人院,自杀。凡高死了,他的第二自我不再附身。但是第一自我却解除了忧烦,恢复了平静,那真是一大自涤,无比净化。    
    凡高不仅对余光中本人有重大意义,在他和范我存早年的共同回忆里,其人其画也是不可缺少的一幕。苦命的文生,早已成为余家的“精神家人”。1990年凡高逝世一百周年,余光中特地带着妻子和幼珊、季珊专程远赴荷兰,瞻仰凡高380幅作品,并到法国奥维凡高墓前凭吊致敬,低回不已。    
    范我存先是余光中知己的女友,然后是缠绵的情人,文学的助手,诗的第一位读者,当然也成为诗中的第一女主角。    
    “她了解我,对文学艺术富有敏感和品位,这是最吸引我的特质。”余光中回忆当年恋爱的心情,仍然满是温柔。    
    小袋鼠妈妈    
    1956年,余光中终于和表妹结婚。这时他们来往已近六年了,彼此早已认定对方是自己惟一的选择,于是决定在9月结婚。快乐的准新娘开始筹划他们的婚事,这对心灵相契的人,一致反对铺张庸俗的婚礼和吵闹的喜宴,并且向往电影中看到的西方婚礼,安静,圣洁,简单,隆重。虽然他们都不是正式的教徒,不过范我存倒是经常陪着同学去做礼拜,参加唱诗班。她向卫理公会的牧师提出请求,牧师答应为他们主持婚礼。    
    9月2日,一对新人在新生南路的卫理公会完成婚礼,并在中山堂摆了15桌喜宴,宾客包括梁实秋、夏济安、蓝星诗社的诗友及余光中的同学。    
    结婚之为女人一生的分界线,对于范我存来说,应该更是清晰。婚前的娇柔羞赧,在婚后不久就磨练成自信坚强。她住进厦门街一一三巷八号那栋占地一百多坪的日式房子,协助婆婆一同持家。身体素弱的她,在生下长女珊珊后,竟然渐渐强壮起来。从1958年到1965年,七年之间,她生下了五胎(其中惟一的男婴出生后三天不幸早夭),正如余光中早年形容的:    
    小袋鼠的妈妈,然后是两个三个,以至于一窝雌白鼠的妈妈……她已经向雷诺阿画中的女人看齐了。    
    (《四月,在古战场》)    
    范我存回忆当年,经常是门铃、电话铃齐响,她一手挟着孩子,一边先抢接电话,要对方等一下,再奔下玄关去开大门;要不就是在厨房,把孩子放在推车里,忙着做饭。婚后两年婆婆去世,她开始主掌家务,最重大的一件事就是伺候一家人吃饭。余家全盛时期,大小共有八口,食指浩繁,食量惊人,还得兼顾营养可口。这对范我存是一大考验,但渐渐她也从中学到了讲求实际,而婚前的浪漫幻想也得暂放一边。    
    不过丈夫的文学活动,她始终坚持参与。蓝星诗社的成员把余宅当作总部,众诗人经常进出。后来余光中在师大教书,交游更广,家里又经常有学生来往,再加上公公余超英好客成癖,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厦门街余宅,简直人文荟萃。


《茱萸的孩子——余光中传》 第二部分为他腾出一片写作空间

    其实,余光中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几乎都是女性。女性的温柔,母性的宠爱,影响他至巨。婚前他有母亲,婚后有妻子,然后是四个女儿,八条小辫飞舞。母亲去世后,岳母又搬来和他们同住。他身边的女人都爱他,宠他,敬他,让他,一切以他为中心。    
    外表娇柔的范我存,也许是深受母亲的影响,其实内心是极有主张的。她兼具传统与现代女性的优点和特质,虽然自己也很有才干,但是婚后完全奉献自我,不但是贤内助,更是贤外助。从内务大臣到外交部长,全由范我存一手担纲。    
    “她帮我摒挡出一片天地,让我在后方从容写作,我真的很感谢她。”余光中不止一次这样说。    
    “他忙起来,可以几天关在书房中,对你不理不睬,好像天塌下来都要由我自己去挡。当然刚开始我也不能适应,后来觉得他的创作的确很重要,我们都以他为荣,为他牺牲也就值得了。”范我存就这样从新婚的娇妻,一下子变成了四个女儿和一个丈夫的保姆,最后又成为他们的支柱。如果说,家是跟着女人走的,那么余家一直很幸运,从来不缺贤淑的女人。    
    从一朵瘦瘦的水仙到今日的雍容自信,范我存始终是余光中的最佳“牵手”。她并未因余光中的成名而丧失自我。她有高度的智慧,恰到好处地掌握了大局,不论余光中的文学天地或私人领域,她都能自信自在地参与。    
    1957年,重光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凡高传》,同时还出版了代替余光中毕业论文的《老人和大海》。海明威这本杰作后来也出现不同的译本,但是余光中是最早的一位译者。其实余光中非常擅于规划自己的译著,弹无虚发,既然认真做了,当然要令这些作品见到天日。《老人和大海》既充论文,后来又在《大华晚报》上连载,先赚一笔稿费,再交由出版社出书,可谓一鱼数吃。当时余光中已渐成名,出版社也乐于出他的书。    
    这时,台北的文学风气兴盛,除了现代诗社高唱横的移植,用散文写诗外;蓝星诗社也另立旗帜,主张抒情。另外,痖弦、张默、洛夫也在南部左营创办《创世纪》诗刊,成立“创世纪诗社”,三派形成鼎立;而以台大外文系为主流的另一派青年作家不久也兴起。    
    当时台大外文系副教授夏济安正主编《文学杂志》,其中新诗部分就委托余光中来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