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1950-外交部发言人揭密-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记者了解的内容。    
    (3)、要力求简洁明了,直切主题,减少套话和空话。发布一条新闻,一般写一两页纸就够了。    
    (4)、新闻稿的事实要求准确,经得住记者的挑剔,内容不浮夸。    
    (5)、注意政策。不能与中央政策相违背。    
    (6)遣词用句要有吸引力。关于这个问题,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史安斌曾在讲课中举过一个例子:    
    美国宾州政府要出台一个《网络隐私保护法案》,事先弄了一份新闻宣传提纲。提纲开头是这样写的:“今天我们来介绍一下《网络安全保护法案》的一些情况”。史安斌教授认为这样说太直白,引起不了听众的注意力。他认为应改为:大家在上网购物时一定担心过自己的信用卡会不会被盗用,这才有了现在这个《网络隐私保护方案》。这样能从听众亲身体验入手,唤起注意。或者改为:你愿意让一个陌生人把你的信用记录从头到尾看一遍吗?作为政府职员,我们更担心州政府的预算报表被人窜改。因此,有必要出台这个《网络隐私保护方案》。他认为这样用提问的方式开场,容易吸引观众注意力;而且还能由个人体验引申到政府工作。    
    上述几点,主要是着眼于新闻稿能引起记者注意,取得效果。如果一条新闻稿到达编辑和记者的手里,一下吸引了记者,他一定要看并可能采用;如果稿件没有开门见山,尽管稿件里面有新闻内容,记者也不会耐下心来去研究,那么稿件将面临被扔进纸篓的危险;如果稿件内容有误或有水分,记者便可能去炒作与稿件有关的负面新闻。新闻稿的发送,可以给每一家新闻机构,争取广种薄收;也可选择信息要传达到的特定国家和地区的新闻机构;有时只送给精心挑选的个别新闻机构。无论何种方式,都应注意时效问题,迟到的新闻稿即使在“过去”有新闻价值,也会被记者抛弃。因为是新闻稿,比较简明扼要,因此记者可能回过头来咨询更详细的情况,作深入报道,这样就可以进一步向记者提供有关的背景资料和观点,甚至可以接受记者的单独采访。    
    三、非正式发布新闻的方式主要是:    
    (1)、公开场合交谈。    
    作为一个发言人,经常会应邀作客许多场合,如开幕仪式或酒会等,而这些场合也常会邀请记者出席。一般而言,记者去这一类场合,并非或并不完全为了报道开幕式或酒会,而是去捕捉他们感兴趣的人物并在交谈中挖掘新闻,或寻找新闻线索。在这种场合,发言人有权不谈记者提出的话题。但作为发言人,从宣传本部门工作,或从与记者建立良好关系的角度考虑,有时却有必要与记者聊聊天。这样,发言人不但有机会在记者面前树立一个比较好的形象,而且能与记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使他们在报道新闻时,掌握更多的知识和背景,在写一些负面新闻时能够更多地注意你的看法。    
    在这些场合与记者交谈,需尽量使话题轻松一些,不对严肃的问题轻易表态,因为你手头可能没有详尽的资料,或对有关的政策把握不准。同时,在这种场合谈话很可能被其他事情打断,影响你观点的表达,容易让记者断章取义。所以,当记者问到严肃问题的时候,如果你没把握,可以坦诚相告;或者给对方名片,约记者下次再谈;如果话题敏感,干脆不给记者名片,而只要求对方留下名片,称有时间将与他联系,以求脱身。    
    作为发言人,也常有“有话要说”的时候。为了把一些想发布的内容和观点讲出去,在公开场合即使记者不提问,也可主动向记者透露消息或发表看法。    
    (2)、背景吹风会。    
    背景吹风会是一种非正式发布新闻的渠道。一般在遇到不愿炒热,但又需在一定范围内传播的问题时采取背景吹风形式。这种形式气氛比较轻松,可邀请为数不多的记者,在一个小会议室或发言人办公室里,甚至在咖啡厅或者饭桌上举行。背景吹风会的优点是,因不如新闻发布会正式,能说一些在正式场合无法说的话,从而建立与记者的友好关系。吹风会内容的报道,可以有几种情况:一是可以报道(ontherecord)和不可以报道(offtherecord),有的内容由于时机不成熟等原因,不供即时报道,只供报道时作背景参考;二是可具名(attributable)和不可具名报道(non…attributable),也就是说内容是可以报道的,但不能讲出消息来源;我们常见美国媒体报道称国务院某高级官员,白宫某官员说,即是这一种。是否可以报道,是否可具名事先要声明。背景吹风会邀请的记者一般是小范围的,应邀者大多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媒体或关系融洽的记者。如内容只涉及某个国家,与其他国家关系不大,则可只请这个国家的记者参加。有时发言人只看中了电子传媒,那也可只邀请电子传媒的记者参加。方式多种多样。    
    外交部现在比较重视这一形式,经常邀请有关部门负责人在设立在外交部对面泛利大厦的外国记者新闻中心举行背景吹风会。每年达十几次,很受记者欢迎。    
    (3)、向个别记者提供重要信息。总理1964年将12张关于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照片交给斯诺在日内瓦发表,轰动世界,影响比我们新华社发稿要大得多。    
    (4)、请记者吃饭。通过请记者或有关人员吃饭的形式,传递或透露某些信息。


第六章 关于新闻发布制度新闻发布会与记者招待会的区别

    新闻发布会与记者招待会是有区别的,但现在国内对两者的称呼上有些混用。外交部每周举行两次新闻发布会,虽然频繁,但对此基本也没作区别。外交部新闻发布会也常被其称之为外交部记者招待会。    
    实际上,新闻发布会,顾名思义,是发布新闻的活动。一般由发言人先发布新闻,再回答记者提问。而记者招待会往往不先发布新闻,而立足于回答记者提问。    
    新闻发布会一般指政府或部门发言人举行的定期、不定期或临时的新闻发布活动。规格较低,活动时间较短,一般半小时至一小时左右。如外交部新闻发布会、国台办新闻发布会等等。记者招待会更适用中央领导、部长或部门领导人。如总统记者招待会、总理记者招待会、部长记者招待会或大使记者招待会等等。    
    新闻发布会现在的趋势是由发言人自己主持,自己发布新闻,自己点记者提问、自己回答提问。但记者招待会一般设一主持人,主持人不回答问题,回答记者提问的是由他请来的总理、部长或其他领导。也有例外,如美国总统的记者招待会,不设主持人,也不设座位,而是由总统本人站着回答问题,并亲自点记者提问。    
    记者招待会时间一般较长,一个多小时或更长。回答问题的范围更广泛。因记者招待会权威性更高,所以更受媒体和公众重视,记者出席的人数更多,影响也更大。因对方位尊权重,出于礼貌,记者一般很收敛,不会发生在新闻发布会上常见的唇枪舌战。


第七章 中外新闻发布制度的异同中国发言人与美国有什么不同?

    经初步观察,发现有以下几点区别:    
    (1)美国发言人脱稿相对多一些。美国白宫发言人和国务院发言人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虽然事先都准备了口径,但现场自己发挥似乎更多一些。从下篇“从印度核试看美国国务院新闻发布会的特点”中发言人与记者的舌战中可以看出发言人对许多问题的回答都是即兴发挥的。    
    (2)美国发言人显得更随意。    
    美国白宫和国务院发言人回答问题时,经常要求记者集中就某问题提问,问完后再转入另一个问题。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则很少这么做。    
    美国发言人在回答问题时,碰到回答不了的问题时有时会停一来翻看口径本,看完后再回答。中国外交部发言人从未这么做过。    
    美国发言人在拒绝回答某一问题时,表达更生硬,更直接。如,“我不想回答你这个问题”、“我今天不想回答这个问题”、“今天我不想说更多”等。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很少这么说。    
    另外,美国有关部门的新闻发布会气氛似乎不如中国严肃。例如,美国白宫发言人弗莱舍在离任前的最后一场新闻发布会上竟然别出心裁地与记者们一起吃蛋糕,并亲自为记者们切蛋糕。    
    (3)相对而言,美国发言人在新闻发布会上显得更幽默风趣一些,爱开玩笑。    
    美国的发言人麦克莱伦就任白宫发言人后首次出场就与记者开玩笑。当记者问他第一天上班感受如何及是否遇到了出乎意料的提问后,麦克莱伦笑着说,“记者团中总会出现一些你意想不到的人”。    
    当问到他多大年龄时,他幽默地说:“35岁,老了”。    
    中国发言人往往比较严肃,不苟言笑的多。不过,这种现象现在正在改变。    
    (4)美国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针锋相对,唇枪舌战稍多一些,言词上更激烈、你来我往的辩驳气氛更为浓烈。请看2002年1月16日白宫的新闻发布会发言人与记者的有关争辩。    
    记者问:布什的多位内阁成员都与安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白宫应该向媒体和公众出示与安龙公司的所有联系纪录。比如电话纪录。    
    弗莱舍:现在没有人能指出安龙破产案的人为责任,但是你们却想知道(它与白宫的)每一次联系和通话的情况。白宫只能做到目前这一步:尽量提供帮助,回答问询。但是事实却是:并不是某个人因为受到怀疑,就说明他犯大错了。    
    记者:白宫这样处理危机,很反常,令人很难想象!难道公众对白宫中哪些人给安龙打电话没兴趣吗?    
    弗莱舍:如果你有任何关于(安龙事件)的线索—实际上压根儿就没有,你完全可以摆出来,拿到我面前来。你可以问我有关纪录、有关背景以及任何事情,我们也会尽力调查,找出真相。但是如果你问白宫是否记载了政府的某个人与安龙的某个人在某件事情上有过联系,我认为这个问题太宽泛了,其实这就像胡乱甩钩、想钓大鱼的游戏。    
    记者:“我的问题是,当安龙陷入麻烦时,他们到底有没有给白宫或者内阁高官打电话?难道你要告诉我们,即使有这些电话,你都不想告诉我们吗?”    
    弗莱舍:关于什么的电话?    
    记者:关于任何事情,我当然无法知道这些电话。    
    弗莱舍:你又来了!瞧瞧你的问题!你总问我,我们是否做了一些事情,而你自己都说不清到底是什么事情。你还问我:我们是否收集了与安龙任何联系的信息,而这些联系是关于什么的?你先回答我!“    
    记者:你们之间的任何联络。    
    弗莱舍:也不知道什么联络!    
    (5)面对的对象不同,美国国务院发言人所面对的大多是美国国内记者,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所面对的主要是外国媒体驻京记者,国内媒体则很少。


第七章 中外新闻发布制度的异同从印度核试看美国国务院新闻发布会特点

    98年5月11日美国务院举行每日新闻发布会。由于印度刚进行核试验,所以印核试验成为发布会一个焦点。现在对这次发布会上的核试验部分答问情况进行分析,看一看美国务院发新闻布会的特点。    
    记者问(下简称问):请介绍一下今天印度核试验的规模如何?美国政府将做出什么反应,是否会对印度进行制裁?    
    发言人答:(以下简称答):啊,我要说,我们对(印度的)声明深感不安。我们正向印度政府寻求对这一我认为是非常、非常负面的事态发展的澄清。我们关于核试的政策是明确的:我们呼吁所有国家,包括印度,不要进行核试,并签署《全面禁核试条约》。    
    我们正在分析有关数据。国务院和政府其它部门正在开会研究。我们目前尚未得出独立的结论。美有一系列可能适用于引爆核爆炸装置的非核武器国家的制裁法。在这一问题上,根据《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规定,印度属于非核武器国家。我们当然不会就这一事件对地区的影响妄加猜测,但我们强烈呼吁巴基斯坦不要以自己的核试来回应。印度大使已就印度的声明与皮克林副国务卿进行了联系,我们正在仔细地分析有关数据,认为这是非常负面的事态发展,并正在认真讨论如何做出反应。    
    问:美国事先是否事先知道印度要进行核试,因为上周五印度外长访美并并会见了美官员?    
    答:我的理解是,在这些会见中,我们强烈呼吁印度不要对巴基斯坦采取的任何步骤做出反应,包括不要进行中程导弹试验。但我认为没有那位美官员确切知道会有今天这样的声明。    
    问:这么说,你们也对此感到意外?    
    答:啊,我没这么说。我说的是在这些会见中,据我所知,没有这方面的警告。我在涉及这些问题时不能使用我不能使用的词。如果你用,我要说我对此不予置评。    
    问:你凭什么确信印度的试验是针对巴基斯坦而不是中国的?中国最近显然在西藏部署了一些核导弹,美是否也会公开对中国进行类似的呼吁?    
    答:我对有关报道不了解。    
    问:这篇报道是上周你们的一个关系户报道的。总之,在这一问题上你对中国有什么要说的?    
    答:啊,我们当然明白印度对核不扩散的态度很大程度上是受其对华安全方面的考虑。    
    我的理解是,中国已暂停试并已签署CTBT,同美国一样,正处在条约的批准过程中。所以我们目前希望看到印度,在发布声明后,下一步是签署CTBT条约,以便使世界变得更加安全而不是更加危险。印度应加入全面禁核试机制。    
    问:美国务院或其它机构是否认为,印度的实际做法同中国相似,即先进行一系列试验,对其武库感到放心后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