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4059-先贤之信-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4.初祭酒–武功舞    
    仪式继续进行,接着是三次向皇天上帝和自己的列祖列宗敬酒,在第二次酒时读祝祷文。乐师们献上“寿和之曲”:    
    “大高降恩鉴微情何以承,臣愚端拜奉瑶觥坚寿无极并。”    
    皇帝跪着从司酒官手中接过盛酒的爵,跪着奠于帷帐中间的笾斗案上。皇帝站起,到祝位。古代人认为祭品应尽量保持食物本来特有的本质,尽管当时能够酿出香甜甘美的酒,但他们敬献给上帝的是称为“玄酒”的清水。几个世纪过去了这种“水”被一种特制的酒取代,但这种酒必须由指定的部门负责酿造,并且不能在其它场合使用。    
    司祝官来到祝案前,跪下叩拜三次。乐曲停止后,他要继续跪在那里,皇帝和他的官员们跪下聆听司祝官宣读祝文。祝文是写在祝板上的。长长的祝文是对皇天上帝上一年眷顾的答谢,上帝保佑人们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臣民安康等。直到司祝官读完祝文后,皇帝和他的官员们起立。    
    下面是明朝嘉靖皇帝1522年至1566年期间统治中国使用的祭天祝文。    
    “仰惟支造兮,于皇昊穹,时当群阳兮,大礼钦崇,臣惟蒲柳兮,蝼蚁之衷:伏承眷命兮,职统群工,深怀愚昧兮,恐负洪德,爰遵彝典兮:勉竭微忠,遥瞻天阙兮,宝辇临坛,臣当稽首兮:只迓恩隆,百辟陪列兮,舞拜于前,万神翌卫兮,而西以东,臣俯伏迎兮,敬瞻帝御,愿垂歆鉴兮,拜德曷穷。”    
    译文:    
    祝文读毕,司祝官站立到上帝的位前,将祝版放在祝案上。在退去之前,鞠躬三次。乐曲随后响起,向上帝献上感恩之曲景和之曲:    
    “帝皇立命兮群三才,中分民物兮,惟天徧该,小臣请命,用光帝陪,庶永配于皇穹哉。”    
    和着音乐节拍加快,皇帝与官员们在皇天上帝面前行三拜九叩礼。然后皇帝向从东到西的配位祭酒,然后回到第二层祷告的位置上。武功舞结束后,第二支舞蹈者已经列队等候了。    
    5.亚献,文德之舞    
    这个进程和前一次相似,只是第二次祭酒。    
    再祭酒时,要演奏以下这支太和之曲    
    “群生总总兮,悉蒙始恩,人物尽囿兮,于帝仁,群生荷德兮,谁识所从来,于惟皇兮亿兆物之祖真。”    
    和着太和之曲,八个文舞生从东而入,表演“羽竹之舞”。    
    6.终献    
    和着乐师们演奏的永和之曲,永和即永远的平安,皇帝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向上帝敬酒。:    
    “宝宴弘,玉几凭,璎液升,乐舞翻协气凝,民物仍,臣衷蹇蹇兮,报无能。”    
    乐奏“永和之曲”时,文舞生像在第二次敬酒时一样,再次跳文德舞。    
    乐曲完毕,文舞生退场,赞礼官献上酒与肉。两名官员捧酒与肉至上帝的位前,敬虔地举起。在拂晓的静寂中,皇帝登上台阶与上帝共享美餐。两名侍卫官站在皇帝的左边。呈酒肉官员在他的右边。皇帝跪下,左右随从的官员们也如此。右边的官员捧上酒,皇帝手持酒杯,敬虔地举起。手捧肉盘的官员敬前献肉,皇帝以同样的方式接受。受领之后,皇帝行三拜礼,退回拜位后,引领群臣行三拜九叩礼。


《先贤之信》 二祭典宣告(3)

    7.撤馔    
    典礼的最后三个步骤是从撤馔开始。行撤馔礼时,乐奏“咸和之曲”。    
    “太奏既成,微诚莫倾,皇德无京,陶此群生;巨细馍饼,刻小臣之感衷兮,罔罄愚情,实弘涵而容纳兮,曲赐生成”    
    8.送帝神    
    特定的官员来到上帝的位前,撤走礼天仪式的巨大的、圆形的、灰白色苍碧(玉石)。苍碧象征着上天,事后要被放回到神库中。苍碧(玉)被撤下时,乐师们演奏“清和之曲”:    
    “礼诋册荐兮,皇神垂享,万舞毕举兮,九成已行,帝赐洪庥兮,大我家庆,金鸣玉振兮,声镗镗,群僚环佩兮,响叮当,神人交贺兮,赞帝皇,宝称泰号兮,曷有穷量,永固高厚兮,宰御久常,微臣顿首叩首兮,攸沐恩光”    
    在乐师们演奏“清和之乐”时,皇帝和他的陪祀官员再次行三跪九叩的大礼,恭送上帝回归天上——上帝不以肉身住在地上,与犹太人的观点是相同的。    
    9.奉燎    
    完成这次最后的跪拜,指定的官员从祭坛的神位前依次撤下祝版、制帛、香等送到位于祭坛旁的燔柴炉。皇帝面东站立看祭品焚烧,这时太阳从东方缓缓升起。然后皇帝退回到二层,从配位撤下的香、制帛等祭品被送到燎炉处。这时乐队奏“熙和之曲”。    
    “瑶简拜书兮,泰号成,奉扬帝前兮,资离明,珍币嘉肴兮:于祝诚,均登巨照兮,达立清,九垓四表兮,莫不昂膜,庶类品汇兮,悉庆洪名。    
    最后演奏礼毕之曲。皇帝被恭引着出祭坛外墙的左侧门。他来到昭亨门与外坛墙之间搭建的临时帷幕,更换朝服,然后起驾回宫。在侍卫军护卫下,皇帝乘上御辇,乐师们演奏回銮乐歌“护和之曲”,皇帝回到紫禁城的午门——皇帝出宫时的鸣钟之地,那些没有参加祭典的王宫、贵族和大臣们在此跪迎皇帝回銮。    
    郊祭看起来是繁琐的、精心安排的,但郊祭的本质却是简单的。用最简单的的祭祀建筑——祭坛,采用最朴直的诚实的方式向万能的上帝献祭。十字架上、最简单的形式,成就了人类最后的献祭。


《先贤之信》 三血盟

    在远古的中国历史中,有文字记载的第一次朝代变更发生在公元前1766年。夏朝残暴专制的皇帝桀被汤推翻,建立了商朝。古籍中描述汤为“英勇而又有谋略”的人。汤在统治期间(公元前1766…1753)以其军事政绩和对国内事物的关注而与众不同。他恪尽职守,对百姓极度的忠诚,有强烈的责任感。古代许多史书都记录了在他统治年间发生的一件奇妙感人的事件:    
    汤登基前两年国内发生了很大的旱灾和饥荒,一直持续了七年。在这漫长和艰难的日子里,汤和他的百姓向上帝和祖先献祭,祈求上天降下甘露,却完全无效。最后,有人建议应该向上天献活人祭,然后作求雨的祷告。汤就选定了一个日子来做这件事。当天聚集了许多人来观看这一史无前例的事件。但令人吃惊的是,人们竟然发现即将献上的活祭是成汤自己。他禁了食,理了发,剪了指甲,乘坐一辆由白马拉的简洁的车,身穿草席,来到指定地…首府亳附近的桑林(今山东省曹县),准备将自己作为祭物献给上帝。他俯伏于地,恳切地祷告:    
    “余一人有罪,无及万夫。万夫有罪,在余一人。无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帝鬼神伤民之命。”    
    (译文:“我自己犯了罪,众地区的百姓与这罪无份。但如果,在你眼里,众地区的百姓也犯了罪,这些罪应加在我自己身上。不要因我不好,因这一个人的不好,就招来咒诅,毁灭许多人的生命!”)    
    据历史记载,他祷告完毕,大雨倾盆而下,干旱缓解了。他的诚心已被上帝领受,致使肉体的献祭不需要了。    
    这个恳切的祷告,可以看出汤相信众人的罪,可以由一个人担当。他愿意一个人担当百姓接连不断犯下的罪,祈求上帝赦免他们,不让他们陷入更大的灾难。他如此的爱百姓,甚至愿意为他们死。上帝真的应许了汤诚心的祷告,因为上帝要的是谦卑的心,而不是真的活人祭。    
    在圣经中也记载有同样一件事,一个伟大的领袖,为了以色列人献出了丰盛的慈爱,他就是以色列人的领袖摩西(公元前1444)。当时,摩西登上西奈山与上帝交通,在那儿,上帝赐他十诫。他长久的消失让众人感到不安,于是大家决定做一个偶像来带领他们,就如摩西带领他们一样。他们熔了所有的金子,打造成了一个金牛犊。当摩西从山上下来时,他发现人们在围着这个偶像跳舞、唱歌。摩西极其愤怒,但他还是在上帝面前为他的百姓祈求,如果上帝能饶恕他们的大罪,他宁愿代他们死。    
    摩西回到耶和华那里,说,唉,这百姓犯了大罪,为自己作了金像。倘或你肯赦免他们的罪,不然,求你从所写的册上涂抹我的名。耶和华对摩西说,谁得罪我,我就从我的册上涂抹谁的名。出埃及记32:31…33    
    无论是中国的汤,还是以色列的摩西,他们的死都无法赦免百姓的罪。但他们似乎明白一人为众人代罪的道理。他们愿意献出自己的愿望向人类预表了能担当人类罪孽的耶稣的到来。上帝通过圣经启示,上帝不会接纳不完全的祭物,上帝所要的祭必须满足上帝完美律法的公义。上帝总是怜悯那些谦卑、忧伤痛悔的心灵,因此他应许汤和摩西的祷告。    
    本不喜爱祭物。若喜爱,我就献上。燔祭你也不喜悦。上帝所要的祭,就是忧伤的灵。上帝阿,忧伤痛悔的心,你必不轻看。诗篇51:16…17    
    有一个唯一完全人,他就是上帝的儿子——拿撒勒的耶稣。他来到世上为世人的罪成为一个完美的祭物。只有耶稣才能如此,因为他是上帝道成肉身。从生到死,没有在思想行为和言语中犯罪的人,就是上帝所要求的牺牲,无缺陷,也无瑕疵。关于耶稣,圣经是这样说的:    
    凡靠着他进到上帝面前的人,他都能拯救到底。因为他是长远活着,替他们祈求。像这样圣洁,无邪恶,无玷污,远离罪人,高过诸天的大祭司,原是与我们合宜的。希伯来7:25…26    
    为什么必须是耶稣献祭代替我们舍命流血?为何他要受难,白白地为我们流血?上帝给了什么启示来帮助人类明白必须流血的要求?    
    当中国不再有血盟的时候    
    在明清两朝的郊祭中,宰杀祭牲不是皇帝自己亲手来准备的。就是说,皇帝不用做杀牲畜这种血淋淋的、令他不愉快的事。但在中国最早的敬拜上帝的仪式中,要求皇帝亲自宰杀祭牲。《礼记》中清楚地记载,献祭并不是十分愉悦的事情,皇帝与他的陪祀人员会弄得满手鲜血。    
    到了东周(公元前770…249),情况有了变化,天子不再亲自宰杀祭牲,这个看起来不是非常重大的变化,却背离了献祭仪式最深远的意义。一位历史学家这样评论道:“宰杀祭牲已不再是祭祀礼仪中重要的环节。为了保持皇帝的尊严,献祭仪式中最直接最深刻含义的环节被取消了”。    
    在东周以前,中国人一致信奉上帝,天子的献祭是众礼仪中最重要的。但从东周开始,许多新理论的产生,敬拜上帝的仪式受到严重的破坏。《礼记》中特别指出第一次背离献祭原则的礼仪,始于周朝的第九代皇帝夷王(公元前894…879)。孔子也曾说过,周朝的历王(公元前878…828)和幽王(公元前781…771)也使周礼衰落。    
    鉴于本章的目的主要讲中国人与上帝之间的血盟,所以对于从东周到明代(公元前770…公元1368)的宗教礼仪的细节,不作详细地探讨。但要强调的是,在这2138年的时间内,人们逐渐背离了对上帝最初的信仰。也是在此期间产生了中国的三大宗教,儒教、道教和佛教。对邪灵的恐惧左右了人们的生活与思想,就逐渐对独一真神上帝无知了。


《先贤之信》 三血盟的目的

    圣经包括旧约和新约两部分,其更准确的译法应是旧的盟约和新的盟约。既然是这样,就不奇怪为什么明白盟约的重要性是了解上帝与人相处之道的基础。事实上,不明白血盟,几乎就无法完全理解或经历人与上帝之间关系的深厚与亲密,它甚至可以改变生命的本质。当耶稣在他被钉十字架的前一天,庆祝人们所说的最后的晚餐时,他将葡萄酒杯递给门徒时这样说:    
    们都喝这个。因为这是我立约的血,为多人流出来,使罪得赦。    
    马太福音26:27…28    
    因此,对血盟正确的理解,将带来生命的改变。    
    在圣经中,盟约的概念有多种意义。其中两个是:联合双方或多方进入一个新的关系;双方或多方之间共同的协议。立约的一个主要步骤是一起用餐,来使其正式化或记住记念这个时刻。盟约这个词在圣经中经常与“切开”一起出现。血盟被“切开”,就象动物被剑或刀杀死。在圣经中“订立一个盟约”,其字面的意思即是“切开一个盟约”。当耶稣在十字架上受难时,他在上帝与人之间“切开”了一个新的、永恒的盟约。接受基督为人类的罪牺牲,会使人与上帝有最亲密的关系。    
    圣经中没有一处章节详细的描述或完整的解释订立血盟的仪式。其中一个理由是因为血盟在当时是如此的平常,家喻户晓,所以不需要解释。那时代的每一个人都知道它的程序和重要性。今天,我们可以通过对圣经中不同盟约的记载,拼出一个完整的画面。经过了戏剧化结盟的过程,立盟双方建立了紧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可从希伯来与汉民族文化当中结盟的历史,看见盟约的象征以及细节如何在上帝经由耶稣基督与人类立约的过程中得到最终的意义实践。圣经告诉我们上帝将耶稣赐给人类做中保(原文作约)。我们个人要决定是否接受从盟约得到救恩,还是永远与上帝分离。


《先贤之信》 三博士

    为迎接21世纪的到来,中国政府在北京紧急地完成了千年纪念工程“中华世纪坛”。作为全世界纪念新旧世纪的交替庆祝的一部分,中华世纪坛在1999年12月31日进行了开坛揭幕典礼。这一纪念性建筑物的中央世纪大厅是一圆形环绕的浮雕墙,称作《中华千年颂》。浮雕墙周长117米,高5米,由15种不同颜色、不同质地的天然石材拼镶而成,自豪地述说中华民族5000年的发展和历史成就。壁画刻画了从中国古代的教育家孔子到近代的政治家孙中山等许多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令人吃惊的是,他们中间有一张西方人的面孔,他就是天主教的神甫和学者利玛窦。在他的身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