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广东九章-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什么都做过的一个人,有两种可能:一是被生活所压倒,虽有抱负只成为一场梦,又一是战胜了生活,那他的抱负不但能实现,而且必将放出万丈光芒。“星海就是后一种人!”———我当时这样想,仿佛我和他已是很熟悉的了。 
  大约三个月以后,在西安,冼星海突然来访我。 
  那时我正在候车南下,而他呢,在西安已住了几个月,即将经过新疆而赴苏联。当他走进我的房间,自己通了姓名的时候,我吃了一惊,“呀,这就是冼星海么!”我心里这样说,觉得很熟识,而也感得生疏。和友人初次见面,我总是拙于言词,不知道说些什么好,而在那时,我又忙于将这坐在我对面的人和马达的木刻中的人作比较,也和我读了他的自传以后在想像中描绘出来的人作比较,我差不多连应有的寒暄也忘记了。然而星海却滔滔不绝说起来了。他说他刚出来,就知道我进去了,而在我还没到西安的时候就知道我要来了;他说起了他到苏联去的计划,问起了新疆的情形,接着就讲他的《民族交响乐》的创作。我对于音乐的常识太差,静聆他的议论(这是一边讲述他的《民族交响乐》的创作计划,一边又批评自己和人家的作品,表示他将来致力的方向),实在不能赞一词。岂但不能赞一词而已,他的话我记也记不全呢。可是,他那种气魄,却又一次使我兴奋鼓舞,和上回听到《黄河大合唱》一样。拿破仑说他的字典上没有“难”这一字,我以为冼星海的字典上也没有这一个字。他说,他以后的十年中将以全力完成他这创作计划;我深信他一定能达到。 
  我深信他一定能达到。因为他不但有坚强的意志和伟大的魄力,并且因为他又是那样好学深思,勇于经验生活的各种方面,勤于收集各地民歌民谣的材料。他说他已收到了他夫人托人带给他的一包陕北民歌的材料,可是他觉得还很不够,还有一部分材料(他自己收集的)却不知弄到何处去了。他说他将在新疆逗留一年半载,尽量收集各民族的歌谣,然后再去苏联。 
  现在我还记得的,是他这未来的《民族交响乐》的一部分的计划。他将从海陆空三方面来描写我们祖国山河的美丽,雄伟与博大。他将以“狮子舞”、“划龙船”、“放风筝”这三种民间的娱乐作为他这伟大创作的此一部分的“象征”或“韵调”(我记不清他当时用了怎样的字眼,我恐怕这两个字眼都被我用错了。当时他大概这样描写给我听:首先,是赞美祖国河山的壮丽、雄伟,然后,狮子舞来了,开始是和平欢乐的人民的娱乐,———这里要用民间“狮子舞”的音乐,随后是狮子吼,祖国的人民奋起反抗侵略者了)。他也将从“狮子舞”、“划龙船”、“放风筝”这三种民族形式的民间娱乐,来描写祖国人民的生活、理想和要求。“你预备在旅居苏联的时候写你这作品么?”我这么问他。“不!”他回答,“我去苏联是学习,吸收他们的好东西。要写,还得回中国来。” 
  那天我们的长谈,是我和他的第一次见面,谁又料得到这就是最后一次啊!“要写,还得回中国来!”这句话,今天还在我耳边响,谁又料得到他不能回来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在写这小文的时候还觉得我是在做噩梦。 
  我看到报上的消息时,我半晌说不出话。 
  这样一个人,怎么就死了! 
  昨晚我忽然这样想:当在国境被阻,而不得不步行万里,且经受了生活的极端的困厄,而回莫斯科去的时候,他大概还觉得这一段“傥来”的不平凡的生活经验又将使他的创作增加了绮丽的色彩和声调;要是他不死,他一定津津乐道这一番的遭遇,觉得何幸而有此罢? 
  现在我还是这样想:要是我再遇到他,一开头他就会讲述这一段颠沛流离的生活,而且要说,“我经过中亚细亚,步行过万里,我看见了不少不少,我得了许多题材,我作成了曲子了!”时间永远不能磨灭我们在西安的一席长谈给我的印象。   
  第五章 耀眼的星光道(3)   
  一个生龙活虎般的具有伟大气魄,抱有崇高理想的冼星海,永远坐在我对面,直到我眼不能见,耳不能听,只要我神智还没昏迷,他永远活着。 
  (选自《茅盾全集》第十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冼星海(1905—1945),广东番禺人。我国现代音乐史上一位卓有成就的音乐家,被誉为“人民音乐家”。作有《黄河大合唱》、《到敌人后方去》、《太行山上》等名曲。因积劳成疾,于1945年逝世于苏联。1983年,政府为客死苏联38年的冼星海在广州白云山旁麓湖之畔营建了陵墓。   
  第六章 激荡的正气歌(1)   
  自古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中国历史上的龙争虎斗大都在中原地带上演,因此英雄豪杰大多出自燕赵。 
  这种情况在宋元易代之际有所改变。文天祥在珠江入海口伶仃洋中发出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英雄浩气从此回荡岭南。宋室覆亡后,怀有民族气节的中原人纷纷南移到广东,广东成为接纳中原移民的地方。明朝覆亡后,又有大量中原人士南迁广东。他们大都是不愿投降或为新朝所用的士家大族。他们,既可视为前朝遗民,也可视为中原移民。 
  移民的身份与遗民的思想,使广东人逐渐形成“孤节苦劳,忠勇义烈”的新的族群精神。诚如吴道镕在《胜朝遗民录序》说:“夫粤人自好,天性然也,居常蹈利则若惭,赴义则若渴,其倡导也易为力,重以同志之羽翼,师友之讲明,翕合类应,渐渍成俗。故宋崖山则安之亡也,烈士殉于前,遗黎恸于后矣。明之亡也,桂王西奔,吾粤倡义为牵缀之师,同志响应,其败者沉身殒族,濒九死而不悔;其存者间关奔走,亦至万不可为而遯居穷山,或溷迹方外以终。余若一介草茅,抗节高蹈者,复所在而有,视宋之亡加烈火焉。凡此皆吾粤数百年酝酿潜蓄之正气,不幸值世变而于诸君子一襮,皆积久而不可遏如此。”对此,晚清革命学者章太炎是有感触的,他认为“粤中昔多志士”。 
  在晚清时代,广东又向海外大量移民。革命和尚苏曼殊曾以广东人移居海外为例,痛斥广东人不爱国,有“天然媚外之性质”。其实苏曼殊自己也是广东移民后代,他长年旅居日本,但他却有爱国思想。所谓“天然媚外”,言之过甚。梁启超对广东海外移民的看法就与苏曼殊不同,他认为:“广东人旅居外国者最多,皆习见他邦国势之强、政治之美,相形见绌,义愤自生。故中国数年以来,朝割一省,夕割一郡,内地之民,视若无睹,而旅居外国之商民,莫不扼腕裂眦,痛心疾首,引国耻如己耻者,殆不乏人,然则欲验中国人之果有爱国之心与否,当于广东人验之也。”在梁启超眼里,广东人是最爱国的中国人。 
  在新的时代,“吾粤数百年来酝酿潜蓄之正气”就演变成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壮烈殉国,广州三元里人民奋起抗英,革命党人陆皓东在《被逮供词》中豪迈宣称“一我可杀,而继我而起者,不可尽杀”,正气凛然。黄花岗烈士,以其碧血丹心,长留浩气在人间。 
  于是,广东成了中国近代历史上革命的策源地。孙中山曾自豪地指出:“数国内革命之军,敢死之士,殆往往有吾粤志士从事其间,奋其义愤。”无数广东优秀儿女,慷慨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谱写了激荡的英雄交响曲。 
  袁崇焕评传 
  ·金 庸 
  金庸,原名查良镛,生于1924年,浙江海宁人。曾就读于重庆中央政治学校和上海东吴大学。1948年南下香港发展,做过记者、编辑,当过编剧、导演。金庸从1955年开始创作武侠小说,将武侠小说的思想和艺术水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其武侠小说风靡海内外,堪称奇迹。 
  在距离香港不到一百五十公里的地区之中,过去三百多年内出了两位与中国历史有重大关系的人物。最重要的当然是孙中山先生。另一位是出生在广东东莞县的袁崇焕。 
  我在阅读袁崇焕所写的奏章、所作的诗句,以及与他有关的史料之时,时时觉得似乎是在读古希腊剧作家攸里比第斯、沙福克里斯等人的悲剧。袁崇焕真像是一个古希腊的悲剧英雄,他有巨大的勇气,和敌人作战的勇气,道德上的勇气。他冲天的干劲,执拗的蛮劲,刚烈的狠劲,在当时猥琐萎靡的明末朝廷中,加倍地显得突出。 
  袁崇焕,字元素,号自如。“焕”,是火光,是明亮显赫、光彩辉煌;“素”是直率的质朴,是自然的本性。他大火熊熊般的一生,我行我素的性格,挥洒自如的作风,的确是人如其名。这样的性格,和他所生长的那不幸的时代构成了强烈的矛盾冲突。古希腊英雄拼命挣扎奋斗,终于敌不过命运的力量而垮了下来。打击袁崇焕的不是命运,而是时势。虽然,在某种意义上说来,时势也就是命运。像希腊史诗与悲剧中那些英雄们一样,他轰轰烈烈地战斗了,但每一场战斗,都是在一步步走向不可避免的悲剧结局。   
  第六章 激荡的正气歌(2)   
  希腊史诗《伊里亚特》记述赫克托和亚契力斯绕城大战这一段中,描写众天神拿了天秤来称这两个英雄的命运,小时候我读到赫克托这一端沉了下去,天神们决定他必须战败而死,感到非常难过,“那不公平!那不公平!”过了许多岁月,当我读到满清的皇太极怎样设反间计,崇祯和他的大臣们怎样商量要不要杀死袁崇焕,同样有剧烈的凄怆之感。 
  历史家评论袁崇焕,着眼点在于他的功业、他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他在明清两个朝代覆亡与兴起之际所起的作用。近十多年来,我几乎每天都写一段小说,又写一段报上的社评,因此对历史、政治与小说是同样的感到兴趣,然而在研究袁崇焕的一生之时,他强烈的性格比之他的功业更加吸引我的注意。 
  整体说来,清朝比明朝好得多。从清太祖算起的清朝十二个君主,他们的总平均分数和明朝十六个皇帝相比,我以为在数学上简直不能比,因为前者的是相当高的正数,后者是相当高的负数。对于满洲人入主中国一事,近代的评价与前人也颇有改变。所以袁崇焕的功业,不免随着时代的进展而渐渐失却光彩。但他英雄气概的风华却永远不会泯灭。正如当年七国纷争的是非成败,在今天已没有多大意义了,但荆轲、屈原、蔺相如、廉颇、信陵君等等这些人物的生命,却超越了历史与政治。 
  《碧血剑》中的袁承志,在性格上只是一个平凡人物。他没有抗拒艰难时世的勇气,受了挫折后逃避海外,就像我们大多数在海外的人一样。 
  袁崇焕却是真正的英雄,大才豪气,笼盖当世,即使他的缺点,也是英雄式的惊世骇俗。他比小说中虚构的英雄人物,有更多的英雄气概。 
  他的性格像是一柄锋锐绝伦、精刚无俦的宝剑。当清和升平的时日,悬在壁上,不免会中夜自啸,跃出剑匣。在天昏地暗的乱世,则屠龙杀虎之后,终于寸寸断折。 
  在明末那段不幸的日子中,任何人都是不幸的。每一个君主在临死之时,都深深感到了失败的屈辱:崇祯、清太祖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如果他不是被人谋杀的,那么是惟一的例外)、蒙古人的首领林丹汗、朝鲜国王李佑;始终是死路一条的将军和大臣(奋勇抗敌的将军与降敌做汉奸的将军,忠耿正直的大臣与奸佞无耻的大臣,命运都没什么分别,但在一个比较温和的时代,奸臣却常常能得善终,例如秦桧);愤怒不平的知识分子,领不到粮饷的兵卒,生命朝不保夕的“流寇”,饥饿流离的百姓,以及有巨大才能与勇气的英雄人物:杨涟、熊廷弼、孙承宗、李自成、袁崇焕。 
  在那个时代中,人人都遭到了在太平年月中所无法想象的苦难。在山东的大饥荒中,丈夫吃了妻子的尸体,母亲吃了儿子的尸体。那是小人物的悲剧,他们心中的悲痛,一点也不会比英雄们轻。不过小人物只是默默地忍受,英雄们却勇敢地奋战了一场,在历史上留下了痕迹。英雄的尊严与伟烈,经过了无数时日之后,仍在后人心中激起波澜。 
  (节选自金庸《碧血剑》中《袁崇焕评传》,三联书店1994年版) 
  梁启超曾说:“天下古今冤狱虽多,语其关系之重大,殊未有袁督师若者也。” 
  《明史》有《袁崇焕传》,但袁崇焕的事迹,有许多人是通过金庸的《碧血剑》了解的。金庸后来又以史家笔法,撰有《袁崇焕评传》,使读者能更加准确了解袁的事迹。作为明末重要的军事将领,袁崇焕是以儒进身,以进士起家,是标准的儒将。有论家以为,以文武全才的袁崇焕守东北,明室本可无甚大忧;大忧自杀袁崇焕始。对于这样一位关系国家前途命运的重臣,正史给予了其巨额的篇幅,实是广东人民的光荣。 
  △375年前,一位旷世英雄在潇潇悲歌中,受凌迟之苦,慷慨就义,这次被清太宗皇太极称之为“广东蛮子”的明末抗清名将,督师蓟辽,屡败清兵,踌躇满志的报国之心竟被皇帝疑忌,以通敌谋叛罪被冤杀———这位大英雄就是广东名将袁崇焕。广东古时候,僻处南陲,地方乡贤,以一身系天下之安危的,袁崇焕是有史以来第一个。   
  第六章 激荡的正气歌(3)   
  △曾在京沪一带轰动一时的大型历史京剧《袁崇焕》即将重返故里,该剧以“文化反省”的独角,艺术真实地再现明末抗清名将袁崇焕忠君护主却含冤而亡的人生悲歌,展示“鸡鸣狗盗困死袁大将军,布衣百姓昌死伸张正义”的精神力量。此剧云集中国京剧界13位一流名角。袁崇焕由当红老生名角于魁智主演,名旦李胜素在剧中出演袁妻,皇太极由著名裘派花脸孟广禄担纲。 
  △1962年,广东李而已、吕玉郎、邓松荫、暨建夏也写过粤剧《袁崇焕》,由于“史无前例”时刻到来,邓因此被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