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日本印象-第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文化。用康有为《请开学校折》中的话来说,便是: 

  近世日本胜我,亦非其将相兵士能胜我也,其国遍设各学,才艺足用,实能胜我也。 

  康有为说这番话的时候,尚未踏出国门一步,依据的是第二手资料。五年后张謇东游,实地考察的结果,竟与康氏的意见不谋而合:〃教育第一,工第二,兵第三。〃(《东游日记》)其时大谈教育立国者,并非教育专家,而是一般的文人学者。翻阅清末大量关于教育的论述,你能明显感觉到知识者的良知,以及救世济民的热情。 

  近日购得一九○一年创刊的《教育世界》数册,闲来把玩,深为编者罗振玉《教育私议》的高瞻远瞩所感动。以二十世纪为〃东西消长最大之时机〃,而成败得失,〃一决之于教育〃。如此大胆立论,想来今人也未能出其右。可诚如罗氏所言,以教育立国,〃知之匪艰,行之维艰〃矣。设想〃教育果兴,三十年间必为大东强国〃,依据的是〃日本变法三十年而强〃的经验;这比当初康有为〃三年而立〃的预言保守多了(《请饬各省改书院淫祠为学堂折》),可惜仍嫌过于乐观。去年访日,曾应《文》杂志之邀讨论中国的教育现状,实在无法解释清楚何以中国至今仍有两亿文盲。对于一个文盲比例高达六分之一的国度,如何称雄于二十一世纪,我不能不有所疑虑。 





 

您所在的位置:登陆网站>日本印象>正文回目录
第25节:教育第一
作者: 陈平原

  《教育世界》以大量译介日本教育法律及教科书而闻名,第一册《序例》后附有十一种〃已译成之书名〃。其中的《日本文部省沿革略》,大概就是我去年年初在海淀旧书店觅得的《日本文部省沿革及官制》。此书原著者为日本文部省,译者为〃出洋学生编辑所〃,上海商务印书馆一九○二年代印。书仅双面五十页,记录明治元年至三十二年间日本教育大事,述及〃王政维新之初,固首在兴教育〃的决策,以及政府的各项具体措施,肯定让那个时代的中国读书人感慨不已。 

  明治时代的大教育家福泽谕吉有些想法很有趣,比如在谈到日本〃文明开化〃之所以能够迅速展开时,将其归因于多数士人之〃无知〃:〃日本士人的头脑有如白纸,一听说是国家的利益,立即印在心底,果断实行,毫不犹豫。〃而深受儒教熏陶的中国士大夫,则各有其骄矜的看法,没那么容易被教诲(《福泽谕吉全集·绪言》)。以启蒙的声音过于嘈杂,或听众的立场过于坚定,似乎不足以说明何以在中国,〃教育第一〃始终只是一句口号。晚清以来,没有人公开否认教育的重要性。只是〃百年树人〃,对于习惯风云变幻的政治家来说,远不及〃谁的国家〃、〃哪来的利益〃更有切肤之感。不说特定年代对〃教育救国论〃的批判,就连知识者自身,也大都以只讲教育不问政治为可耻。 

  或许因为我父母都是教师的缘故,总无法破除对教育的〃迷信〃。从下乡当〃孩子王〃那天起,就命里注定只能在校园里徘徊。访学日本,自然以大学校园为主要活动场所。东京大学一地金黄的银杏,庆应义塾大学已经安静了一个世纪的三田讲堂,早稻田大学优雅的演剧博物馆,都让我流连忘返。可说实话,这些大学的辉煌历史,早就目睹耳闻,亲临其境时并无多大的文化震撼。倒是在各地旅游,猛然间与有关教育的遗迹相遇,惊喜之余,会有一丝难言的隐痛。 

  读过《福泽谕吉自传》,最喜欢〃绪方学塾的学风〃一章,尤其不能忘怀的是那部轮流观看的《日荷辞典》手抄本。去年十月,到大阪参加中国学年会,第一件事便是拜访当年福泽就读的适塾。 

  适塾为幕末著名兰学家、医学家和教育家绪方洪庵(一八一○一八六三)于天保九年(一八三八)所开办,关闭于明治初年。据现存《姓名录》,先后入门者达千人之众。明治时代的风云人物,多有出自适塾者,除福泽外,军界有大村益次郎,外交界有大鸟圭介,最为本色当行的医疗卫生界(包括红十字会)则有长与专斋、高村凌云和佐野常民等。适塾之名扬天下,除了办学者洪庵的学识过人外,更与日后学生的大有作为密不可分。当初是生以师贵,后来则是师以生尊对于办教育者,最大的乐趣莫过于出人才。只是何者为〃人才〃,可能见仁见智。在日本,参观过许多校史纪念馆,夸耀的都是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等,未见以出总理、出部长为荣的。想来并非鄙薄官府,而是认定政学分途,政治家的成长主要不是得益于大学教育,大学也没有必要办成某一党派的根据地。 

  作为〃国史迹〃兼〃重要文化财〃的适塾,乃一八四五年由绪方购得,本世纪七十年代照原样拆散重修。如今,花两百日元便可〃登堂入室〃。真佩服日本人对空间的利用,这座在日本开国史上占有一席地位的学校,实际占地面积不到五百平方米。一楼除了教室、书斋、接待间、贮藏室和洪庵一家的住处,还有两个小庭园和一口水井。二楼的学生宿舍里,黝黑的木柱略显残缺,榻榻米上汗迹未消,油灯下那部珍贵的手抄本《日荷辞典》翻开着,只缺圈坐在四周的福泽们。似乎怕惊扰尚在念书的古人,平日喜欢啧啧称奇的日本游客,到了此地也都一脸严肃;女孩子则捂着嘴巴,强咽下那声必不可少的〃哇〃。旁边的小屋挂着许多照片和画像,那便是适塾引以为傲的历届〃名学生〃。 

  北海道大学的前身札幌农学校也有自己的〃名学生〃,那便是财政学家新渡户稻三、宗教家内村鉴三、植物学家宫部金吾、文学家有岛武郎。不过,农学校的首任校长克拉克博士(E.C.Clark)似乎广为人知。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克拉克的临别赠言〃年轻人,要有雄心壮志〃(Boys,beambitious!),仍回荡在北海道乃至整个日本上空。克拉克在日时间不到一年(一八七六年七月三十一日到任,一八七七年四月十六日归国),影响竟如此深远,颇有点韩愈潮州行的味道。札幌农学校乃日本最早的高等农业教育机构,聘请的初任校长又是原美国马萨诸塞州立农业大学校长,随着农学校的学生在北海道开拓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克拉克自然而然也就成了日本人心目中的英雄。 

  开拓北海道,大概是明治维新最少争议的一大功绩。在设置开拓使(一八六九)的第三年建开拓使学校于东京,第六年移至札幌并定为农学校,这些举措可作为日本教育立国的象征须知那时整个北海道的人口仅有十万。百业待兴,首先想到的是花大价钱请外国教头,此事足见主事者的眼光:教育先行,人才第一。如今,占全国面积六分之一的北海道,已经成为日本经济最有活力的地区之一。作为局外人,抚今思昔,也都感慨良多。 





 

您所在的位置:登陆网站>日本印象>正文回目录
第26节:厕所文化
作者: 陈平原

  今年的暮春时节,依旧是落英缤纷。有幸来到日本的〃北大〃讲学,而且就住在学校里的克拉克会馆,每天面对着克拉克铜像,不禁神往于那个开基立业、生机勃勃的年代。只是今天绿草如茵的北海道大学校园,是明治三十九年(一九○六)迁建的。当初农学校举行毕业典礼的演武场遗址,只留下一座被定为〃重要文化财〃的时钟台。那机械传动的大时钟还在运转,还在报时,还在提醒人们记往那个遥远的过去。我访钟台那天,春雨潇潇,绿荫中白墙红瓦,再蒙上一层水气,更显得温润可爱。雨天游博物馆,最大的遗憾是地上的污水迹。没想到介绍农学校和时钟台历史的展厅一尘不染,就连入门处也干干爽爽。看着雨中忙忙碌碌抹地板擦栏杆的妇人们,我有点怨恨起日本人的〃洁癖〃来。事后方才得知,这些志愿者希望用这种方式来守护钟声并触摸历史。若如是,还真令人感动。 

  从暮春到初夏,我和妻子在日本各地旅游,居然接连见到好几处作为文物的明治学校遗址。熊本的洋学校建于明治四年,资历比札幌农学校还老,可惜只办了六年。不过,洋学校的学生德富苏峰后来接办大江义塾,门下又出了支持孙中山闹革命的宫崎滔天。我对九州的历史文化知之甚少,参观这两处遗址纯属偶然。住在水前寺公园附近,又只有半天空闲,最合适的去处莫过于公园及旁边的洋学校教师馆。至于访大江义塾迹,则是因读洋学校的校史引起的兴致。 

  游览心切,赶到洋学校教师馆时,尚未开馆。大概难得见到如此虔诚的游客,正在打扫卫生的管理员决定提前开馆,并热心介绍。这下子可麻烦了,馆里始终只有我们两个参观者,不好意思匆匆走过场,于是足足在这幢两层的洋式木楼滞留了一个多小时。日本的纪念馆大都布置得很认真,细看当然有好处;只是对于非专业的游客来说,一个多小时未免太奢侈了。 

  同样是没赶上开馆时间,长野的那一次可就没这么幸运了。从筑摩山地的度假村开车回东京,路经中市,见到〃国史迹旧中学校〃标志,自是希望〃顺手牵羊〃。可惜时近黄昏,纪念馆已经空无一人。日本人大多守规则,因此只在入口处横一道矮矮的铁链。实在舍不得这个机会,假装不懂规矩,跨过去尽情游览。拜会了樱花和枯藤,也见识了洋楼和大铁门,可就是没记住学校到底建于何时,有何功绩。本以为既是〃国史迹〃,必然大名鼎鼎,回家查一下辞典就行了;没想到翻遍各种有关教育的辞书,就是找不到此君。 

  真不知道日本人为其立国之本的教育事业,修了多少纪念馆,建了多少纪念碑! 

  一九九四年十月二日于京西蔚秀园 

  〃厕所文化〃 

  写下题目,自觉有点滑稽。年来〃文化〃成灾,无物不以之为名,且大有化腐朽为神奇的魔力。如今轮到我来凑热闹,竟然将其与人所不齿的〃厕所〃连在一起,实在不雅。可我并无调侃的意思,真的以为〃厕所〃里有〃文化〃准确地说,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包括公德心、科技水平、生活习俗、审美趣味等),在厕所里暴露无遗。 

  刺激我对这个问题的思考的,是一次偶然的对话。说起每个城市都有一种特殊的味道,当地人不觉,有经验的游客则一下飞机就能闻到。日本朋友说北京首都机场的味道是〃大蒜〃,并问我对东京成田机场的感觉,我答以〃厕所〃。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对方颇为不悦,后来我才知道,幕末来日的西方人,正是以此攻击日本人的〃不文明〃。一百多年的励精图治,日本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强国,正热衷于推销其文化,没想到被我揭了〃伤疤〃。 

  其实,我没有那么刻薄,说〃厕所〃指的不是臭味,而是香味。在日本,不管是机场、剧院,还是旅馆、酒吧,厕所都非常洁净,而且洋溢着一种浓郁的香味。这种香味很容易分辨,以至我不用看标志也能找到厕所。主人一听解释,忙说〃过奖过奖〃;其实我的话里褒中有贬。以我迂腐的见解,过犹不及,厕所毕竟不是闺房,太香了让人感觉不自然。 

  东京的雅叙园是专门举行婚礼的大饭店,装饰很华丽,最让我惊叹的是厕所。除了必不可少的香味外,更因其小桥流水、修竹扶疏。关键时节,眼前掠过一倩影,不免胆颤心惊。据说,借〃扶疏〃的修竹作屏障,此创意得之于江户时代的便所;不过既已置身于现代化大饭店,自是不能不着力〃雅化〃。此厕所大受赞扬,我却甚不以为然,以为其俗在骨。我喜欢虽也修饰但不大夸张者,比如京都的〃天喜〃:顾客酒足饭饱,穿上木屐,在因灯光昏暗而显得有点幽深的小石板路上走十几步,来到干净得不必要使用香料的便所,那里甚至可以看得见星星、听得见虫鸣。 

  倘若不是像我这样吹毛求疵,日本的厕所其实值得称赞。受那场争论的启发,旅行时颇为注意各地的厕所,除了东京高尾山上寺庙外的一处,居然未见特别污秽者,听说北海道还有专门评点本地各处厕所的书籍,可惜我没见到。不过,确实发现好多公共厕所的建筑风格很特别,看得出设计者挺用心。家用厕所里层出不穷的各种小玩意,更是提醒你日本人在此〃无关大局〃的小事上所花的功夫。 

  记得夏目漱石曾将每日如厕作为人生一大乐趣,谷崎润一郎则称日式厕所为日本所有建筑中最有情趣者,其《阴翳礼赞》中有这么一段充满诗意的描述: 





 

您所在的位置:登陆网站>日本印象>正文回目录
第27节:沟道不通
作者: 陈平原

  虽然日本式的茶室也很不错,但日本式的厕所更是修建得使人在精神上能够安宁休息。它必定离开母屋,设在浓树绿荫和苔色青青的隐蔽地方,有走廊相通。人们蹲在昏暗之中,在拉窗的微弱亮光映照下,沉醉在无边的冥想,或者欣赏窗外庭院的景致,此情此景,妙不可言。 

  谷崎君反对西洋厕所的铺瓷砖、安抽水马桶和净化设备,以为在那样通明透亮的地方解裤子,实在丑陋不堪,因而反过来故意渲染日式厕所的风雅与清幽。但谷崎君只说了厕所〃雅〃的一面,而不涉及其〃俗〃的一面,比如说如何处理雅人留下的不雅的排泄物,以及其先天具有的臭味。还有,对于没有自家〃庭院〃和〃绿树浓荫〃的平民百姓来说,谷崎君的设计未免过于奢侈。东京的〃深川江户资料馆〃里,有一座复原的江户末期庶民的公共厕所,附在本造的母屋边上,有顶盖故能避风雨,有灯笼故不怕黑夜。虽说够不上谷崎君的标准,但非常实用。对于拥有百万人口的江户城来说,处理年三百万石的排泄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实在风雅不起来达官贵人则又另当别论。 

  对比同时代北京的厕所,不难说明此等俗事之不易解决。孙殿起辑《北京风俗杂咏》中录有褚维垲的《燕京杂咏》,其中一首云:〃汾浍曾无恶可流,粪除尘秽满街头。年年二月春风路,人逐鲍鱼过臭沟。〃下有附注曰:〃都城沟道不通,二三月间满城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